- 中国禁毒大案要案经典案例
- 《中国禁毒报》编辑部
- 4631字
- 2024-11-28 17:40:12
信息化手段追根寻源 智破跨国贩毒大案
张利平 宋丰雪 毛兆群
一条线索 小案引出大案
时隔一年,说到这起案件,南通专案组负责人、南通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支队长朱华兵,仍对案件的曲折复杂唏嘘感叹,对破案中的每个细节记忆犹新。
2012年10月31日晚,南通警方得到线索:一名韩国人将一批疑似毒品的东西存放在某酒吧,欲交给一名韩国船员带离出境。当时在南通调研指导工作的江苏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陈辉得此报告后,立即指挥南通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当夜组织警力秘密侦查。11月1日凌晨,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金某(男,70岁,韩国籍)、郑某(男,64岁,韩国籍船员),当场缴获毒品冰毒23千克。
“毒品从哪里来?还有无其他同伙?”经连夜审讯,警方得知,该批毒品是由韩国人文某于10月28日运送至南通交给金某,再由金某伙同郑某,采取逃避安检的方式带上外籍船只走私出境。
“审讯中的种种信息表明,这是一个跨国走私、贩卖毒品团伙。他们贩运毒品的链条犹如一根绳子,被掐成几段,金某、郑某只是其中一段,他们对上线送货人和下线接货人的情况一无所知。”朱华兵说,“案件侦查一时断线,陷入僵局”。
侦查理论指出,案件侦查陷入僵局时,需要侦查人员跳出固有思维框框,开阔新思路,澄清迷雾获得新线索,打破僵局。“查找文某的身份和去向,查清运送毒品的交通工具”成为推进案情进展的关键。
经多方侦查,警方发现,当日曾有两名男子携带两只大旅行箱从一辆面包车上下来,进入某宾馆。经金某辨认,两名男子中的其中一人即为文某,对另一人他则一无所知。随后,警方通过全市排查锁定该面包车的车牌为粤AP××××。“确定了这辆车,整个案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一直跟踪查办此案的南通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徐家韶介绍,正是盯住了这辆车,案情才层层展开。
经过进一步侦查发现,2012年以来,该车每隔两个月左右即从广东经江苏前往山东威海等地,到达目的地后该车随即返回广东,每次车辆运行的轨迹与此次到南通运送毒品的情形完全吻合。“相同的始发地、固定的线路、一致的往返时间、异常的活动轨迹,大量的信息表明这是一起特大跨国走私、运输、贩卖毒品大案。”朱华兵说。但毒品来源地在哪里?团伙组织有哪些成员?作案有哪些规律特点?更多的谜团待警方去破解。
为彻底查清毒源,斩断这一跨国运毒通道,2012年12月,该案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毒品目标案件。南通市公安局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了由局长秦剑平任组长、副局长何峰任副组长的专案指挥部。专案组兵分三路,奔赴广东、上海、山东开展侦查工作,江苏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陈辉亲临广东指导协调案件的侦破工作。
一个关键细节 揭露出整个团伙
两名男子将大量毒品送到南通后,随即离开去向不明。警方沿着两人离开南通后的活动轨迹,开展了大量的走访工作,最终明确了两人的真实身份——韩国籍文某和台湾籍钱某。但令专案组感到困惑的是,文某和钱某均已于2012年10月29日从上海浦东机场乘坐飞机出境,两人的出境再次中断了案件进一步侦查的路径。
“查找其他团伙成员是突破该案的关键。”朱华兵说,“如果找不到,该案就无法侦查下去”。摆在专案组面前最大的难题是:面对有充分反侦查预谋和准备的犯罪团伙,传统的侦查措施和手段已经运用穷尽,那又如何去找,怎样去找,通过什么途径去找?
专案组对已经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对每一个过程细节进行全面细致分析。“最终专案组抓住了一个细节,就是文某和钱某仅有10月27日一次的入境记录,从两人入境到乘坐汽车运送毒品离开广东仅用了两个小时左右,这对于一个之前从未入境的人来讲,理论上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交易过程,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事先有人在广东引路或接应。”徐家韶说。正是在这个侦查思维的指引下,吹散了“迷雾”,让案件的侦查工作见到了光明。
专案组坐镇广东,围绕10月27日文某、钱某从广东天河火车站入境后的活动轨迹,终于发现了一名可疑人员邵某(男,35岁,香港人)。“发现邵某是整个案件侦查的关键转折点。”朱华兵说,“但紧接着专案组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邵某每次入境后很短时间就出境返回香港,从未离开广东到过江苏、山东等地。那么又是谁将毒品从广东运送到山东威海等地?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是相同的人还是每次都是不相同的人?”
专案组调取了邵某所有入境资料,经过仔细寻找规律,比对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中发现了另外两名主要犯罪嫌疑人中野(日本籍)和王某(广东人)。
通过一系列抽丝剥茧式的层层研判分析,前后历时5个多月,该团伙在境内活动的主要犯罪嫌疑人邵某、中野、王某全部浮出水面。
精密部署 适时收网抓捕
“摸清了三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掌握了他们走私、运输毒品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就考虑收网抓捕了”,朱华兵说。根据中野运毒北上江苏、山东的规律,专案组果断采取措施,制订了周密的抓捕控制应急处置预案。
2013年3月12日,中野、邵某入境,专案组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一张大网悄然拉开。
在明确了嫌疑人及其车辆已经北上的情况下,专案组在江苏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的统一协调、指挥下,迅速集合50余名警力组成5个工作小组,分赴上海、南京、连云港、安徽等地开展全面布控抓捕工作。与此同时,研判人员则通过省际协作,不间断跟踪研判该车行踪。“该车这次与以往经江西、安徽进入江苏的轨迹不同,而是经过江西、浙江进入了上海市区”,朱华兵介绍。面对这一突发情况,专案组在综合分析案情的基础上,推断“前往上海可能只是新增加的临时任务”。随即调整部署,强化上海至威海的必经之路——长江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的布控。
3月13日凌晨,专案组在苏通大桥卡点成功拦截抓获犯罪嫌疑人中野,当场缴获毒品冰毒8千克,并随后在上海某小区一处空房内查获毒品冰毒3.534千克。
据当时参加抓捕行动的戴警官回忆,此次抓捕行动历时20多个小时,行程1000多公里。同日,专案组成员急赴广东,在广东警方协助下将即将出境的重要犯罪嫌疑人邵某抓获。3月19日,该案另一主要犯罪嫌疑人王某在广东佛山落网,并在其暂住地缴获毒品冰毒1.1千克。
经审查,邵某、王某等人交代了自2012年以来先后多次伙同其他境外人员将大量毒品冰毒从广东运送至山东威海、日照等地港口走私出境的贩毒事实。
深山密访 捣毁藏匿制毒原料窝点
案件进行到此,可谓大获全胜。但在审查邵某、王某的过程中,专案组没有就案办案、就此满足,而是树立“追根寻源”的破案意识,顺藤摸瓜,经过艰苦细致的后续工作,专案组在广东佛山找到了制毒原料藏匿地和另外两名涉案人员。
审查中,办案人员发现邵某、王某与佛山经营花场的潘某、涉毒前科人员李某联系频繁,且邵某手机里存有一张某山区花场的可疑照片。原来,2013年3月初,邵某受他人指使安排,将28桶共700千克制毒原料藏匿在广东佛山一深山花场(苗圃)内,用于制造毒品。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明确花场准确位置和藏匿制毒原料具体地点。江苏省公安厅禁毒总队领导再次带队赶赴佛山展开侦查。没想到,到了照片中的山区才知当地类似的花场有上百个。据专案组成员徐家韶介绍,藏匿制毒原料的具体地点在佛山与肇庆的交界山区,道路非常难走,汽车无法行驶。邵某每次都是由别人带路坐车进山,自己也不认识路。
为了不打草惊蛇,专案组采取化装秘密侦查、照片背景细节比对、徒步跟踪、伏击守候等各种侦查措施,历经20余天的侦查,踏遍了十余座山,最终摸清了藏匿制毒原料的具体地点。
2013年4月14日,江苏、广东警方联手突击行动,抓获藏匿制毒原料的嫌疑人潘某和李某,并在花场内缴获制毒原料28桶700千克。据说,这些原料可制造成品毒品300千克,价值上亿元。2012—473号公安部督办毒品目标案件至此全面彻底侦破。
“此案的成功侦破,得益于信息化手段在侦破工作中的充分运用。”朱华兵总结说,跨国毒品犯罪具有全程隐蔽性强、组织化程度高的特点,一些传统侦查手段难以发现打击,只有紧紧依靠、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才能捕捉涉毒人员活动轨迹、梳理涉毒案件线索,直至摧毁整个犯罪网络。
案件评析
让情报导侦更好地服务缉毒破案
李文君
江苏禁毒部门紧紧抓住越境走私、跨省贩运合成毒品案件的基本特点,强化禁毒情报的分析研判和精确指导,巧妙运用信息化侦查技术手段,成功破获2012—473号公安部督办毒品目标案件。这既是地方禁毒部门以侦办目标案件为抓手,重拳打击团伙性、区域性毒品犯罪的具体表现,也是“打团伙、摧网络、断通道、追毒源”侦查模式的成功实践。笔者认为,该案的侦查工作具有两方面的典型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主动分析涉毒线索,善于深挖情报价值。情报应用价值易见成效的体现就是直接服务于侦查破案。长期的禁毒实践亦表明,依靠情报信息,加大查缉力度,防范毒品流入,是堵源截流工作的重要途径。然而,除了发挥情报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的服务功能外,还应注重用犯罪情报指导侦查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侦查资源,将犯罪情报转化为警力和战斗力,提高侦查破案的精确度和侦破效能。该案能够有力开展延伸侦查、不断扩大战果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效利用和分析已获情报,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案的涉毒线索链条。例如,利用一个原始的涉毒情报,破获了酒吧内的毒品交易案件,同时深挖出运输毒品案件的情报线索——可疑面包车,通过描摹运输毒品路线图,进而发现了走私毒品案件的情报线索——行李箱,又借助分析嫌疑人的通信记录,顺藤摸瓜获得了藏匿制毒原料案件的情报线索——邵某手机中某山区花场的可疑照片。
二是积极寻求区域协作,彻底摧毁贩毒网络。随着贩运毒品活动呈现出渠道多元化、范围区域化和主体团伙化等特征,单靠一地禁毒部门的力量,很难筑牢堵截毒品的防线。因此,以一案或一线索为突破口,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侦查协作,多地方、多警种联手行动,集中攻坚,破获一批毒品大要案件,抓捕一批毒枭和逃犯,打掉一批吸贩毒团伙,斩断一批运毒通道,应该成为现阶段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的常态化模式。例如,2011年公安部破获的“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涉及全国31个省份,查获12125名涉毒人员,便是国内禁毒协作的典范。
(作者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禁毒系主任)
记者手记
案件采访过程中,记者如同看了一场案情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侦查电影。剧中,不放过任何线索,缜密逻辑推理、层层研判分析、运筹帷幄布控抓捕的每个环节,在案件侦破中都得到了一一呈现。不同的是,现实中侦查更复杂、更曲折。负责此案侦破的专案组成员朱华兵和徐家韶不止一次地说,事后看这个案子的侦破过程好像一步步顺其自然,一切水到渠成,但在实际研判过程中,他们推倒了不计其数的方案,为佐证一种推理,曾十几个小时盯着电脑屏幕寻找线索,其中的辛苦很少有人能体会到。所幸,警方在关键环节都抓住了关键问题,没有走一点冤枉路。而且在此案侦破过程中,专案组不满足于任何一次成就,坚持寻根追源。正是这种坚持,才将这条贩毒链条在我国境内成功斩断。
采访结束后,记者专门到案中发现毒品的那个酒吧看了看。这是当地非常普通的一家两层楼的小酒吧,坐落在一条并不算繁华的商业街上。在这条街上,类似的宾馆、酒吧不下10家,从外观上看,那家酒吧并无任何不同之处。10月的南方,早晨的阳光暖暖地洒向大地,街道两侧的商铺开始打开店门做生意,路上行人或骑车或步行偶尔经过,谁也不会想到,这起巨大的跨国、跨省毒品贩运、走私案竟跟这条安静、平常的街道有关。在吸毒、贩毒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毒品的存在;但事实上,吸毒、贩毒犯罪可能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所以,提高居民识毒、拒毒、防毒意识,发动群众监督的力量,让吸毒、贩毒犯罪行为无处藏身,真正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我国离无毒的目标才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