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植病虫害防治与水肥管理
- 徐帮学
- 5937字
- 2020-08-26 14:02:20
第一节 病虫害预防指导
花卉在生长发育期间,每个阶段都会遭遇自然灾害,尤其是病虫害最为普遍、严重。而这虽然是无法避免的,但却是可控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预防与防治;严格消除病虫害传染源、加强花卉的栽培管理与养护、及时正确地施药,进而减少甚至彻底杜绝花卉病虫害。
一、认识花卉的常见病虫害
家庭花卉的病虫害主要有三类。
1.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不适宜。常见的情况有:夏季强光照射造成灼伤;冬季低温引起冻害;水分不足导致叶片焦边、萎蔫;水分过多造成烂根;土壤中缺乏某些营养元素产生的缺素症等。
2.寄生性病害
寄生性病害是指花卉遭受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侵染所造成的病害。
(1)真菌 真菌是没有叶绿素具有真核的低等生物。它是花卉病害中最主要的一类,它是以菌丝体为营养体,以孢子进行繁殖。真菌病害,如锈状物、点状物、如霉状物、丝状物、粉状物等具有明显的可识别特征。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炭疽病、白粉病等,图1-1所示为被真菌侵染的植物叶片。
图1-1 被真菌侵染的植物叶片
(2)细菌 细菌是以分裂方式繁殖的一类单细胞的原核生物。细菌病害的特征表现为是受害组织病斑透光或呈水渍状,或者潮湿条件下从发病部位向外溢出细菌黏液,产生“溢脓”现象,同时这可作为识别细菌病害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鸢尾细菌性软腐病等。
(3)病毒 病毒是一种必须用电镜才能观察到的极其微小的寄生物。它寄生在花卉的活细胞组织内,而且随着寄主汁液流动,进而扩散到全株,造成全株病害。病毒病常呈现畸形、黄化、环斑、花叶等症状,常见的病毒病害有水仙病毒病等。
3.虫害
(1)地下部虫害 家庭花卉的常见虫害主要有线虫、蛴螬、蜗牛、蚂蚁和蛞蝓等,多存活于土中,寄生在花卉根部,刺激寄主局部细胞增殖,形成瘤状物,如图1-2所示。
图1-2 虫害植物叶片
(2)地上部虫害
① 蚜虫。蚜虫是花卉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分为苹果蚜、桃蚜、棉蚜、草蚜、菜粉蚜等。
② 蚧壳虫。蚧壳虫为花卉的常见害虫,常聚于枝、叶、果上,以口器插入枝、叶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花木枯萎死亡。
③ 红蜘蛛。红蜘蛛是一种螨类,用口器刺入叶内吮吸汁液,被害叶叶绿素受到破坏。危害严重时,叶片逐渐枯黄脱落,甚至全株叶片落光,对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④ 蓟马。蓟马属于昆虫纲缨翅目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持生命的昆虫。主要为害幼嫩组织,如叶片、花器、嫩荚果等。
⑤ 白粉虱。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温室、大棚内种植植物的重要害虫。
二、花卉遭受“侵害”的原因
栽种、摆放于宅旁、庭院、阳台、室内以及楼顶的花卉,在其生长、开花供人们观赏的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因素的侵害,导致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机能上发生异常变化,从而使花卉降低甚至完全失去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这些异常变化统称为花卉病虫害。引起花卉病虫害的不良因素,称为病原。病原按其有无传染性,可分为两大类,有传染性的称为寄生性病原;无传染性的称为非寄生性病原。
1.寄生性病原
(1)管毛生物 包括卵菌、丝壶菌和网菌等,可引起花卉的一些重要病害,如月季霜霉病、花苗立枯病等。
(2)原生生物 包括根肿菌、黏菌、网柄菌等,是一些花卉根肿病的病原。
(3)害虫 害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类生物,一般成虫具3对足,2对翅,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生活史中有变态。一般害虫不列入病原,但从广义上讲,有害昆虫给花卉造成器官损害、畸形以及生理失调等,以及昆虫作为病毒、真菌、细菌等的传播介体而引发病害,故也可称病原。这是引起花卉灾害的庞大群体,是重要的防治对象,图1-3所示为盆栽植物害虫。
图1-3 盆栽植物害虫
(4)类病毒和植物菌原体 都是个体极微小的低等生物,能够引起一些花卉的矮化、丛枝、褪绿斑驳等。
(5)螨类和线虫 螨类和线虫是分别属于蛛形纲、线虫纲的低等生物,可引起花卉的根结、器官畸形、失绿黄化甚至枯死。
(6)其他有害生物 如藻类、菟丝子等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马陆、鼠妇、蛞蝓、蜗牛、鼠等都可不同程度地伤害花卉。
2.非寄生性病原
这类病原在庭园花卉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不仅直接伤害花卉,还可使花卉生长衰弱,为寄生性病害的发生创造条件。这类病原介绍如下。
(1)水分失调 浇水或降水过多,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空气湿度过大,常造成低温,土壤中氧气过少,引发花卉烂根、烂叶,喜湿病害发生严重,甚至全株萎蔫死亡。天气干旱,浇水过少,致使土壤严重缺水,轻则叶片变黄脱落,重则暂时萎蔫,直至枯死。持续土壤水分不足或大气干旱,则叶片边缘焦枯,植株萎黄,生长极其缓慢以至停止或死亡。
(2)营养失调 土壤中的养分比例失调,某种养分过多或过少,也可致花卉生病。如氮肥过多,则花卉徒长而不开花;磷肥缺少,则花蕾少而不易开花;钾肥少则易烂根,植株生长不良;缺铁则叶片黄化,而叶脉仍绿色,严重时自叶缘变褐枯死。
(3)温度失调 每种花卉生长、开花都要求一定的温度。如果栽植、摆放环境温度过高,则抑制生长、开花,甚至造成灼伤;过低则易产生冻害,甚至全株被冻死。
(4)土壤酸碱度不适 不同的花卉都要求一定的土壤pH值,有些种类适应性较强,对pH值要求不太严格,而有些种类却很敏感,pH值过高或过低,都可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生长而死亡。
(5)生长环境突变 各种花卉对其生长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和适应过程。如果环境突然巨变,如长期摆放在厅堂的花卉,突然搬到室外阳光下,或将室外生长的花摆放于室内不见阳光处,都可因为植株对温湿度、光照等的不适应,引发生理失调,而表现出焦黄、叶落、萎黄等,甚至诱发一些病害而死亡。
(6)化学伤害 在栽培管理中,化肥施用过多,可造成肥害;打药时农药的浓度过高,或选药不当,施药时机不对等,可对植株产生药害;除草剂选用不当,浓度过大等,都可对花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致其死亡。另外,大气污染亦可殃及花木。
三、识别花卉病虫害
庭院花卉病虫害的种类多,防治方法也不一样。为有效地进行防治,必须及时发现、正确识别诊断病虫害种类,对症下药,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花苗枯死、倒伏,缺苗断垄。常是生物、真菌等引起的立枯病,或蛴螬、蝼岵等地下害虫危害的结果。
(2)叶片上出现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斑点。有枯斑、褐斑、黄斑、轮斑、白斑、霉斑、煤污等,多是真菌引起的病害。而斑的周围有晕圈,有时穿孔或叶片腐烂的,则常是细菌引起的。潜叶蝇、蛾类可在叶面造成枯斑,但多有细长的虫道,虫道内有排出的虫粪。而日灼、化学伤害造成的斑多为褐色或黄白色,斑上见不到灰霉、小黑点等。
(3)叶片畸形,颜色异常。叶片出现肿胀、瘿瘤、突起、卷缩等,常是某些真菌或瘿蚜、螨类危害形成的。一些病毒亦可引起叶片畸形,或出现花叶。叶面被一些峰类危害亦可出现瘤体。病毒侵染或缺某些微量元素,都可引起叶面出现褪绿、黄斑、环纹、斑驳、网纹、块斑、失绿等。
(4)叶、新梢、花器、果实上出现白色粉层,后期白粉层中生有小黑点的,是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叶背面有白粉层,后期叶片被害部枯死的常是霜霉病等,图1-4为遭受严重虫害的叶片。
图1-4 遭受严重虫害的叶片
(5)叶片缺损。常是食叶害虫危害的结果;而幼叶遭受日灼、冻害等,叶片长大后,以及冰雹、大风危害,亦可致叶片缺损。
(6)植株枝梢枯死或全株枯死。蝉等害虫以及枝枯病危害可致枝、梢枯死;根部病害以及严重的部皮层腐烂和溃疡等以及线虫病,可导致全株枯死,图1-5为生病的盆栽绿植。
图1-5 生病的盆栽绿植
(7)小枝丛生,似扫帚状。多是植物菌原体病害,有时是真菌引起的。
(8)枝、梢、干部出现孔洞,有木屑排出的,是天牛或木蠹蛾危害的。而小蠹虫、吉丁虫危害亦有孔洞,但较小,没有木屑等排出。
(9)枝、干、根部出现瘤体常是细菌引起的冠瘿病,有时是白杨透翅蛾或杨干象、青杨天牛危害引起的,或是真菌引起的枝瘤病,而线虫寄生根部,可产生瘤状物,苹果棉蚜危害亦可在枝、干部产生瘤体。
(10)枝、干部皮层破裂,有时木质部和皮层纵裂,并有锈色液体流出。多为冰雹,或人为、机械损伤,鼠害,冻害。
四、防治花卉病虫害的最佳办法
花卉病虫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就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病原因与规律,抓住薄弱环节和防治的关键时期,采取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将病虫害在大量发生或造成危害之前,予以有效控制,使其不能发生或蔓延,以保护花卉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综合防治,就是从生产的全局和生态平衡的总体观念出发,以生态学为基础,改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害的各种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花卉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和害虫生存与侵染危害的栽培环境,有效地采取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即以栽培技术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地协调应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使之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将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的目的。
1.从生态角度出发
根据生态系中植物、病虫、天敌三者之间及与周围其他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在整个花卉苗木栽培管理过程中,都要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某些生态因子,创造有利于花木及天敌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以预防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从安全角度出发
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不但要对防治对象有效,还必须对人、畜、有益生物、花木安全或毒害小,不仅要对当时安全毒害小,而且要对今后也没有不良的毒副作用,无残毒、无污染或低残毒、少污染。
3.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但要符合环境保护原则,要求做到科学使用农药,减少污染,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促进生态平衡,增强天敌的自然控制力,以达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4.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标是将其种群数量或危害程度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而不是全部灭绝。从理论上说,只要病虫的数量或危害程度不超过经济允许水平就不需要防治。但在生产上常以防治指标作为实施药剂防治的依据,防治指标是指为了防止病虫达到或超过经济允许水平,必须采取防治措施的最低病虫密度或为害程度。当病虫数量或危害程度在防治指标以下,可不防治,只有在防治指标以上,才考虑防治。
花卉的经济效益不仅包括产值,还应包括它的绿化效益和观赏效益,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能延误病虫的防治。
五、花卉病虫害化学防治技巧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草害及其他有害生物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开发适宜的农药品种,并加工成适当的剂型,采用适当的机械和方法使化学农药和有害生物接触,可通过处理植物、种子、土壤等来抑制有害生物或阻止其为害。
化学防治的优点有以下三方面。
(1)高效、快速 大多数农药具有用量少、效果好、见效快等优点,既可在有害生物发生之前作为预防性措施,避免或减轻为害,又可在发生之后作为急救措施,迅速消除其为害。
(2)生产、运输、使用、储藏方便 化学农药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且能长时间保存,作用时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便于机械化操作,可以大面积使用。
(3)使用范围广 对某些有害生物有特效,几乎所有的有害生物都可以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对某些其他方法难控制的种类,使用化学农药控制效果显著,如采用毒饵法防治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用福星控制白粉病等,图1-6所示为家庭绿植喷洒农药。
图1-6 为家庭绿植喷洒农药
但是化学农药使用不当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人畜中毒,作物药害,污染环境 化学农药使用不当,常会造成人、畜中毒事故及植物药害。有些化学农药由于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能残留污染环境,甚至能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浓缩,造成食品残留毒性,对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2)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害虫再生猖獗 一些专一性不强的化学农药,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常杀伤天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一些有害生物的再生猖獗,或次要种类上升为主要种类。
(3)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 大量、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使化学防治在控制病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和病虫暴发概率增加等问题,使控制难度加大。
化学防治是万不得已的措施,现在对“农药”的要求已经从“杀”、“抑”逐渐转为“有害生物种群调控”。在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坚持的原则如下。
(1)坚持安全性原则 农残不超标,水源不污染,人畜禽蚕不中毒;
(2)坚持农药替代性原则 优先选择非化学措施;
(3)坚持可持续控害原则 保持生态调控能力,以安全为核心,兼顾产量效益和生态保护。
六、降低花卉病虫害的妙招
庭院花卉栽培以观赏、自娱以及美化、绿化环境为目的,人为活动频繁,人们经常临近花卉,因此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购买、引进无病虫、健壮、优质花卉 购买、引进花卉时认真检查,不要病虫株,或现场无法进行除害处理的病虫株,尤其不能要带有检疫对象的植株,不将病虫害带入庭院。
(2)坚持以园艺栽培管理措施为本 要根据每种花卉的不同习性,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选用合适的土壤,科学施肥、浇水,合理修枝整形,促进花卉健壮生长,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3)手工、物理、机械防治法为主 结合园艺管理,经常进行检查,发现病叶、病梢,手工剪除;大型叶片发生小病斑,仅将病斑连同周围部分健叶剪除;枝干上发现小病斑要及时刮掉,严重病枝要剪掉。这些病叶、落叶、病残组织随时收集收入塑料袋,投入垃圾筒或深埋于闲散地,不要抛弃于庭院、花盆内。虫体较大以及少量个体较小的害虫,能用人工捕杀的,都用人工捕杀。小型害虫数量大的,可用喷雾器喷射清水冲洗。
(4)尽量选用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及矿物源农药 这些农药具有效果较稳定,对人畜和有益生物较安全,病菌和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污染很小,甚至无污染等优点。
(5)发生严重时,使用高效低残留的选择性农药 如用扑虱蚜代替乐果和氧化乐果防治蚜虫、飞虱、木虱、叶蝉、潜叶蛾等害虫,图1-7为绿植叶片上的害虫。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农药要避免使用,禁止使用剧毒农药。
图1-7 绿植叶片上的害虫
(6)安全第一 农药、药具等不要与食品、食具接触,放到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并要有固定人员保管和使用,防止误食和接触中毒等,确保人员、环境和家养宠物的安全。
(7)科学用药 这是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保证。施用药剂中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对症下药。要依据病虫种类和药剂性能,选用适用农药和剂型。二是适时用药。每种病虫都有薄弱环节,要在花卉的栽培管理过程中认真观察其发病原因与规律,抓住薄弱环节进行防治。三是轮换用药和农药混用,可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四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上介绍的使用浓度和方法施用,注意均匀周到喷药,不要随意提高农药浓度,防止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