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较平时提前七日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又称为月经先行、经早、经期超前、趱前、经水不及期、经频等。若仅超前三五日,或偶有提前,或月经初潮数月内及更年期绝经前出现月经提前,一般不作月经先期论。月经先期是以周期异常为主的月经病,常与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并见,或者三者并见,其严重者可发展为崩漏,需及时进行治疗。本病若提前至十余日一行者,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现代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和盆腔炎症所致的子宫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

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而病因以血热或气虚者为多见,也有少部分病因属于血瘀,但血瘀在根本上只能作为兼夹因素或者血热、肝郁气滞的病理产物。血热分有阳盛血热、阴虚血热和肝郁化热。素体阳盛,或过食温燥、辛辣之品,或外感热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阴血虚少,导致虚热内生,热扰冲任,冲任不固;素性抑郁,或情志内伤,抑郁不乐,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均可致月经提前而至。气虚可因素体虚弱,或饮食劳倦,或思虑过度,脾胃受损,中气虚陷,统摄失权;也可因房劳多产,或久病伤肾,导致肾气虚衰,封藏失职,冲任不固引起月经先期。

本病辨证首先着重于周期的提前及月经的量、色、质的变化,再结合全身的症候及舌脉,辨其属实、属虚、属热。阳盛血热者,经期提前,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舌质红,脉数有力;阴虚血热者,经期提前,经量少,色红质稠,伴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肝郁血热者,经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伴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满,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脾气虚者,一般周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红,质清晰,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少便溏,唇舌淡,脉弱;肾气虚者,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晰,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临床治疗多以清热凉血、益气固摄为治疗大法。但是临床上单一病机出现较少,同一个患者往往有多种病机存在,因此治法需按其属虚属实,或补或泻,或养或清。

清经散

《傅青主女科》

组成 牡丹皮三钱(9g),地骨皮五钱(15g),白芍酒炒三钱(9g),大熟地九蒸三钱(9g),青蒿二钱(6g),白茯苓一钱(3g),黄柏盐水浸炒五分(1.5g)。

用法 水煎分服,经前经期服。

功用 清热凉血,滋肾养阴。

主治 阳盛血热型月经先期量多。症见: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紫红,质黏稠,间有小血块,并伴腰腹胀痛,心烦口渴,面红唇干,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脉象细数。

方解 方中牡丹皮清热凉血而泻血中伏火,黄柏主入肾经而善泻相火,两者共为君药;青蒿清透阴分伏热,地骨皮清热凉血生津,共为臣药;熟地黄滋肾养阴,白芍柔肝养血,茯苓行水泄热,又可宁心,共为佐使。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清养并用,使热去而不伤阴血,血安而经自调。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阳盛血热型月经先期量多。临床以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紫红,质黏稠,舌质偏红,脉象细数为辨证要点。

随症加减 在经期出血量多时,则需要去掉黄柏之苦寒留瘀及茯苓之淡渗伤阴者,酌加槐花、地榆、茜草等凉血止血之味;若经行腹痛,经行夹瘀块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五灵脂以活血化瘀止血。

名医验案

上海当代妇科名医唐吉父用清经散加减治疗月经先期,其验案如下:张某,18岁。1972年8月28日。自初潮迄今,不仅周期超前,而且经期延长,色鲜红,甚多。脉细数,舌苔剥而质红,尖端有刺。拟清血分之热,而养阴液。处方:生地黄18g,牡丹皮6g,赤芍6g,地骨皮9g,炒黄芩6g,椿根皮12g,蒲黄12g,槐花12g,檵木花12g,蚕豆脑30g,5剂而愈。

参考文献

袁云瑞. 唐吉父妇科医案拾零(一)[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06):16-18.

两地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 大生地酒炒一两(30g),玄参一两(30g),白芍酒炒五钱(15g),麦冬肉五钱(15g),地骨皮三钱(9g),阿胶三钱(9g)。

用法 水煎服,4剂而经调。(现代用法: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

功用 滋阴养血,清热调经。

主治 本方用于治疗水亏火旺之月经先期、量少,伴见头晕、腰酸、烦躁少寐,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 方中以大生地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为君;地骨皮清泻阴分伏热为臣;玄参补肾水降虚火,麦冬养胃阴清心火,阿胶滋阴补血止血,白芍养血敛阴,共为佐使。且此方之用地骨皮、生地,能清骨中之热。骨中之热,源于肾经之热,清其骨髓,则肾气自清,而又不损伤胃气。全方重在滋阴养血,壮水而制火,水火互济而无偏颇则经行如期。

辨证要点 两地汤主治月经先期属水亏火旺者。以补肾中之水为主,治疗阴虚火旺之月经先期,量少,经色深红,质稠为辨证要点。

随症加减 阴虚阳亢,兼见头晕、耳鸣等证,可酌加刺蒺藜、钩藤、夏枯草、龙骨、牡蛎或石决明等平肝潜阳;经量过多,可加女贞子、旱莲草、炒地榆以滋阴清热止血;经行量少加制首乌、枸杞子;五心烦热加白薇、生龟甲、银柴胡;便秘加知母、紫菀。

名医验案

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永年用两地汤加减治疗崩漏,其验案如下:席某女,48岁。1979年4月8日初诊。七七之龄,经事未断,汛期超前,月或两潮。行前少腹隐痛,经见血涌如注,色艳红,夹大血块,持续时间较长,甚则旬余方净,用纸多约6包。如是者已有15个月之久,屡经妇检未见生殖系器质性病变,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曾用过益母草流浸膏、丙酸睾酮、参三七粉、血见愁丸及中药加减归脾汤等,均无效。患者诊时月经来潮3日,量多势猛,色鲜红有块,已用纸两包多,伴见头晕,颈胸阵阵潮红,面部烘热升火,自汗微微而作,口干渴思饮,唇红恶热,气短乏力,形体较瘦,心慌梦多,溲黄便结,舌体瘦质红,苔少不匀,脉细稍数。乃属肾阴亏虚,水不济火,热扰冲脉失固,拟用养肾育阴、泄热固冲,两地、二至合方。处方:地骨皮5g,侧柏炭、大生地、玄参、墨旱莲各12g,麦冬、阿胶、杭白芍、女贞子各10g,龟板15g,黄芩炭6g,三七粉(分冲)3g。五剂。13日诊:药服四剂,月经即净,共用纸4包,后改服乌鸡白凤丸、归脾丸各等分,连服10日。连续治疗3个月,月经转常,兼症亦相继改善。一年后因他病就诊,询知已经绝半年。

参考文献

刘永年. 两地汤的验案数则[J]. 新中医,1986(1):16-17.

先期汤

《女科证治准绳》

组成 生地黄、川当归、白芍各二钱(各6g),黄柏、知母各一钱(各3g),黄芩、黄连、川芎、阿胶各八分(炒,各2.4g),艾叶、香附、炙甘草各七分(各2.1g)。

用法 水二盅,煎一盅,食前温服。(现代用法:经前每日1剂,分作2次服,并于经净后5日开始服药。若经血量多,经期亦可服。连服7~15剂。)

功用 凉血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 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色鲜红有小血块者。

方解 本方以芩连四物汤为基础,加入知母、黄柏以增强凉血清热之力,合胶艾汤以固经,佐入香附以调经。芩、连、知、柏、地、芍乃凉血清热、固经止血之主药;归、芍、地黄为四物汤之要者,滋阴养血,顾其本元,治标顾本;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性温,合归、芍、香附,一方面有调经排瘀之意,以防留患,另一方面反佐防凉,以保持经血的正常排泄;香附为调经之圣药,合归、芍以调经;甘草调和诸药,调理脾胃。全方既凉血清热,又不留瘀。

辨证要点 本方为清热凉血的常用方药。以月经先期,量多,经色鲜红有小血块者为辨证要点。

随症加减 如脾胃失和或服药后脾胃气机不畅者,必须加入陈皮、木香、炮姜、砂仁等品;出血过多者,加入地榆炭、贯众炭、大小蓟等止血之品。

名医验案

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汤昆华主任医师用先期汤加减治疗月经先期,其验案如下:钟某,26岁,未婚,工人,1979年4月7日初诊。月经一月两行已年余。时值经来第3日,量多色紫,质稠夹有瘀块,小腹作痛,腰部酸楚,口渴欲饮,小便黄热,舌苔薄黄,脉弦稍数。证属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法拟清热凉血,和血调经。方选先期汤加减主之:生熟地、女贞子、炒黄芩各12g,牡丹皮、炒黄柏各6g,白芍、制香附、延胡索、甘草各10g,泽兰5g,川芎2g。3剂。4月26日诊:药后经净,迄今20日月经未至,诸症悉减。前方加当归6g,3剂。5月5日诊:经汛按期而至,经色转红,已无瘀块,腰腹微痛,口干纳尚可,小溲色黄,舌淡苔黄,脉弦稍数,原方续进3剂,至此病愈。嗣后结婚,生一女婴。

参考文献

汤昆华. 清法在月经病中的应用[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5(02):33-34.

肝经郁热先期方

卢国治经验方

组成 龙胆草、炒黄芩、炒青皮、醋柴胡各8g,焦栀子、牡丹皮、生地黄、延胡索各10g,生白芍、全当归各13g,益母草15g,生甘草4g。

用法 水煎分服。

功用 泻肝解郁,理气活血。

主治 肝经郁热型月经先期。量多,色褐,质稠有块,伴有胸胁胀满,少腹凝痛,头昏面赤,口干欲饮,背后渐渐恶寒,夜多烦躁,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淡红,苔黄燥,左关弦大有力,右沉弦而实。

方解 此为著名中医师卢国治的经验方,卢老认为肝经郁热证,多因急怒伤肝,肝失条达治性,则肝气郁结而生热,引动相火,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故见月经超前,量多,色暗有瘀血小块,治宜清泻肝热而经自调。本方为丹栀逍遥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合成,方中龙胆草、焦栀子、牡丹皮、炒黄芩清泻肝经实火为主;醋柴胡、生白芍、炒青皮疏肝行气为辅;生地黄清热凉血;全当归、益母草、延胡索活血化瘀为佐,生甘草缓急和中为使。诸药合用,清泻肝火,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使肝气调达,郁热除去,疾病自愈。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月经先期之肝经郁热。临床上以月经先期,量多,色褐,质稠有块,伴有胸胁胀满,少腹凝痛,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舌淡红,苔黄燥,脉弦等为辨证要点。

参考文献

黄瑛,达美君. 妇科病/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5-486.

归芪龙牡汤

柴浩然经验方

组成 生黄芪30g,党参24g,当归9g,生龙牡各18g,三七粉分冲4.5g,炙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三次。

功用 补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 脾气虚弱,冲任不固。症见:月经过多,甚至崩中漏下,或月经先期,经色淡红,或夹有血块,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 方中黄芪、党参补脾摄血益气以固其本;龙骨、牡蛎收敛固涩以治其标;当归补血活血,三七活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全方共奏补气健脾、固冲摄血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是补气健脾而固冲之方,临床上以月经过多,甚则崩漏,或月经先期,色淡,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辨证要点。

随症加减 血虚有寒,加阿胶15~30g,炒艾叶4.5~10g、黑姜4.5~10g;血虚有热,加生地炭15g,丝瓜络炭15g,侧柏炭10g;出血夹少量血块者,加茜草炭10g,海螵蛸15g;兼肾虚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川续断、炒黑豆;出血淋漓,日久不愈者,加蚕茧炭、荷叶炭。如暴崩出血过多,气血欲脱,脉象细微欲绝,甚则无脉者,可用独参汤,方中用红参10g,代替党参而峻补元气;如四肢厥逆,大汗肤冷,又宜合参附汤,原方中加附子以回阳救逆。

名医验案

此方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柴浩然的自拟经验方。柴老在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崩漏的验案如下:谢某,女,33岁,已婚,农民,1970年5月13日初诊。素体较弱,患有崩漏一年之久。一年前因上节育环后,月经发生紊乱,经行不规则,来潮时小腹微有隐痛,且有坠感,偶夹有小血块,血色鲜红,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素有头晕气短,身体疲倦,饮食二便尚可,舌正无苔,脉沉迟,两尺更甚。刻诊:此次阴道出血淋漓12日后方净3日,血净后小腹隐痛和坠感亦减,来诊时面色无华,头晕眼黑,精神疲倦,气短懒言,舌淡红少苔,脉细弱,两尺更甚。中医诊断:崩漏。辨证属气不摄血,冲任不固。治宜补气摄血,调固冲任。方用归芪龙牡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0g,党参24g,海螵蛸24g,茜草炭10g,生龙牡各25g(先煎)。3剂,水煎服,一日1剂。5月17日二诊:前日阴道又出血,但血量减少,血色转红,出血两日即净,尚有身倦无力,两膝酸软,头晕眼黑,纳食见增,舌淡无苔,舌尖红,脉象细弱,兼有数象,两尺无力。气虚诸象尚存,并兼肝肾亏虚。故继以补气摄血,补养肝肾,调固冲任。继用归芪龙牡汤加减化裁。处方:生黄芪30g,党参24g,熟地炭18g,当归10g,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龟甲胶(烊化)、阿胶(烊化)各12g,生龙牡各24g(先煎),旱莲草15g,甘草6g。3剂而愈。

参考文献

[1]杨思澍. 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00.

[2]柴浩然. 柴浩然医论医案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408.

安冲调经汤

刘奉五经验方

组成 山药15g,白术9g,炙甘草6g,石莲9g,川续断9g,熟地黄12g,椿根白皮9g,生牡蛎30g,海螵蛸12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两次。

功用 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主治 脾肾不足,夹有虚热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

方解 方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续断续、熟地黄补肾;石莲健脾补肾又清热;椿根白皮清热凉血止血兼收涩止血;生牡蛎、海螵蛸清热固涩。在固涩药中重用牡蛎既能育阴清热而又能收涩止血,出血量较多则用煅牡蛎,血量少或无血时则用生牡蛎。本方平补脾肾,补而不燥,清热固涩又不伤正,清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调和而经水自安。本方补脾肾药中不用参、芪,而以山药为主,取其味甘入脾,液浓益肾,性平可以常服。

辨证要点 本方为平补脾肾兼调经固冲之方,临床上以月经先期,量多,色偏暗而质稀,神疲乏力,纳少,或月经频至,或崩漏久治不愈、腰膝酸软等脾虚、肾亏、虚热之证为辨证要点。

参考文献

[1]北京中医医院. 刘奉五妇科经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278-279.

[2]高春媛,陶广正. 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