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樱桃番茄白粉病

近年我国番茄白粉病有日趋严重之势,轻者发病率5%~15%,严重地块达80%~100%,已经成为生产上的严重病害。2011年内蒙古赤峰市大发生,为害相当严重,包头也有发生。2011年9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进行了现场诊断,明确病原为番茄粉孢和辣椒拟粉孢。同年秋末冬初甘肃该病病原主要为辣椒拟粉孢。

症状 新番茄粉孢引发的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下部叶片先感病,后向上扩展,初发病时叶面产生退绿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白粉斑,叶面现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初稀疏,后不断加厚,湿度大叶背长出白色霉层。后期病斑扩展覆满整叶,变成黑褐色干枯而死,严重的整株下部叶片全都发病变白。叶柄、茎染病,布满白粉状粉斑。

病原 目前,国际上公认番茄白粉病病原有两种,即Oidium neolycopersici Kiss,称新番茄粉孢;O.Lycopersici Cooke et Massee,称番

新番茄粉孢为害樱桃番茄叶片症状

新番茄粉孢为害番茄叶片初期症状

新番茄粉孢白粉病叶背面症状(苏慧兰摄)

新番茄粉孢的形态(刘淑艳摄)

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3—分生孢子的萌发;4—附着胞

茄粉孢,均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粉孢属。我国番茄白粉病主要由新番茄粉孢引起。新番茄粉孢的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多为3个细胞,大小(59.8~124.8)μm×(6~9.6)μm;脚胞柱形。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圆形,单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大小为(23~39)μm×(10~20)μm。分生孢子萌发时偏向一侧产生芽管,芽管末端产生附着胞。未发现有性世代。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在病残体上或冬季栽培或长季栽培的番茄上越冬,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越冬。翌春弹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经几天潜育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北方或南方在生长着的番茄上越冬者,翌年春天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番茄叶背气孔侵入,也可直接穿过角质层侵入,菌丝在叶肉组织中扩展,分生孢子梗从叶背气孔伸出,顶端长出分生孢子,干燥或干湿交替利于分生孢子借气流向四周扩散,不断地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番茄白粉病15~30℃均能发生,最适为25~28℃。番茄粉孢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相对湿度40%~95%。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要有水滴存在,白天气温25℃、湿度小于80%,夜间湿度高于85%该病扩展快。长时间降雨不利其发生。华北大棚发病期多见于3~6月或10~11月,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5~9月,北方露地多发生在6~7月或9~10月,年度间早春气温偏高、少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发病,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水不足引发早衰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选育和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抗性较好的品种是Geronimo。②清洁田园。a.田间发现病株马上清除,采用晒干深埋方法减少田间菌源。采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深埋,减少翌年初始菌源。b.与葱蒜类作物进行2~3年以上轮作。c.加强肥水管理,施用腐熟有机肥,控制速效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高垄栽培,适时、适量灌水,防止土壤忽干忽湿,避免大水漫灌和膜外灌水。灌水时间频次春季间隔10~15天,夏季间隔8~10天,冬季间隔15~20天。③药剂防治。a.发病前或仅见植株下部少数叶片出现退绿症状,白粉菌菌丝潜藏在叶片内部时喷洒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或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9天1次,连续防治2次,可有效地把病害控制在发病早期。b.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粉时需加大防治力度,选用保护剂和内吸剂同时使用。防效较好的杀菌剂有21.4%氟吡菌酰胺·肟菌酯(露娜森)悬浮剂5~10ml/667m2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混加70%丙森锌6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倍液、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已产生抗药性的用6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21%硅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60%乙嘧·菌酯水剂(白粉专家)800倍液+51%蛇床子素悬浮剂(含蛇床子素1%、吡唑醚菌酯25%、乙嘧酚25%)药效持续15天,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注意药剂的交替和轮换或混用,防止白粉菌产生抗药性。白粉病菌、霜霉病菌、灰霉病菌、早疫病菌、晚疫病菌都是气流传播的病原真菌,繁殖快,菌量大,容易产生抗药性。生产上主要依靠叶面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对多菌灵、甲霜灵、精甲霜灵、嘧菌酯、嘧霉胺等单作用点或选择性较强的内吸性杀菌剂很易产生抗药性,为了防止产生抗药性,生产上使用作用点多的代森锰锌、氢氧化铜等不易产生抗药性杀菌剂进行预防更为经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