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 张展主编
- 8382字
- 2020-08-26 14:25:54
第一章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第一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
至今,国际社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公认而严格的界定,也尚无完善的、从增长率等角度进行衡量的方法,对其认识还处于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有些学者突出其“战略性”,如朱瑞博(2010)、张和平(2010)等;也有些学者着重其“导向性”功能,如邓江年(2010)、冯长根(2010)等。
2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我国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二、各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1.美国
2009年,在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美国将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列为重点投资行业,航天、海洋及大气等领域也受到特别关注,且新能源成为重中之重。美国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核心目标是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来自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美风险投资主要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
2.欧盟
欧盟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看做是新的工业革命,将低碳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以发展高效能、低排放型的经济。欧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制定了碳排放指标、碳排放机制、低碳项目推广等,并推出了全方位的政策和措施,统领成员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以基础创新为出发点,以产业政策为支撑,以产业资金为依托,促进欧盟各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希望占领世界的制高点。在“2020战略”中,欧盟提出建立“创新型联盟”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2015计划”等,推动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日本
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议发表《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构想》,宣布把技术立国作为奋斗目标,确定信息产业、传统产业信息化等多个目标,提高了日本的整体竞争力。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政府将信息通信、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作为重点领域进行扶持,并提出“环境能源基础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新经济成长战略”,制定《能源合理利用法》《石油代替能源促进法》等,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4.韩国、新加坡
韩国、新加坡也适时提出,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在韩国公布的“2016年度工作推进计划”中,将对生物、低碳、无人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加大支持力度。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国际趋势,削弱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2010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7月)指出,“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并提出了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第四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听取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思路讨论稿)》编制情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工作报告,讨论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思路讨论稿)》和《关于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等。
第二节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2010年,在《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新兴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产业。2015年,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进行谋划部署,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辽宁重点构建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两大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和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新能源装备和环保产业关键技术装备。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两市,具有一大批国内同行业排头兵企业,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集群。
沈阳重点建设区域分布为:西部——铁西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北部——于洪区特种专用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南部——航空经济区和IC(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基地。
大连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等。按销售收入计算,大连机床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已跻身世界同行业前三强。2010年7月,大连先进装备制造业园正式组建。易威川汽电动汽车动力总成项目、大连野马易威电动汽车及大连易威野马动力总成项目、美国迈艾特精密部件制造项目等陆续落户园区。大连汽车产业园发展汽车整车,包括特种车及其核心零部件制造业,拟建设千亿级产值的汽车产业集群。
二、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重点包括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和燃料电池等。
沈阳市已开发的风场主要集中在康平、法库两县。2015年,位于康平县的中电投东北电力开发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四道号水库、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花古水库光伏发电项目正式签约。华源电力有限公司康平柳树屯风场项目快速推进,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
大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发展太阳能、氢能和高新技术材料制造业,拟建设百亿级产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朝阳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分三期建设。落户企业为江西佳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锦祥实业有限公司、中能国电(北京)国际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项目包括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项目、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厦等。
三、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包括纳米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膜材料、节能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
沈阳的新材料产业园区主要有沈阳化学工业园、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法库陶瓷产业园、康平碳纤维产业园和苏家屯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
盘锦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组建于2005年12月5日,2006年被辽宁省政府纳入“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2009年辽宁省综合改革实验区,2011年初开始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已入驻盘锦和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辽宁华塑实业集团等新材料产业企业近百家,重点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及其他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配套关键原料与中间体等主导产业。
四、新医药产业
新医药产业重点包括生物医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等。
沈阳以建设全国重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新药、现代中药、化学新药及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等。2003年,被沈阳市政府确定为重点产业集群,同时被定为“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08年10月,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大输液基地项目正式签约,2009年4月开工建设。目的是建设成为以药品生产和医疗器械生产为两大核心,集研发、生产、销售、康复医疗、职业培训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园。浑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产领域包括生物芯片、重组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抗艾滋病化学制药等。
大连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生物制药、健康产品、医疗器械制造业,拟建设百亿级产值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
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有:辽宁成大动物疫苗和保健品项目,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北制药)诊断试剂和生物工程药物项目,天津天士力集团物流项目,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中国医科大学本溪校区。本溪医疗器械产业园重点发展体外诊断产业、功能性生物医用材料、医用电子诊疗器械、新型一次性医疗器械四个子行业。重点建设项目有开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大型CT彩超生产项目、吉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动物生物制品建设项目、西门子体外诊断产业基地项目等。
五、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重点包括集成电路、数字视听、通信、光电、基础电子及软件等。
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目标,沈阳市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等。
大连软件园创建于1998年,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1年被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和原信息产业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联合授牌和命名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原信息产业部联合命名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00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欧美软件出口试点基地”。初步形成了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外包、网络通信、IT(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服务、软件技术研发等专业化的产业格局。企业包括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柏特、HP(惠普公司)、埃森哲、SAP公司、松下会社、诺基亚、索尼等一批大型跨国企业,日本SCSK株式会社、欧姆龙集团、阿尔派、FTS株式会社、古野电气株式会社等众多日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信雅达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软件企业,以及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海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知名软件出口企业。
六、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包括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材料与药剂等。
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沈阳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到2015年,自主研发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环保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700亿元;到2020年,形成东北亚最大的环保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实现产值350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沈阳加强了与法国企业的合作,并启动了两个“中法环保产业园”规划建设。中法环保产业园位于开发区中部区域,在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和节能环保服务三大领域与法国企业开展合作。环保产业基地位于沈阳西南部,将建成东北亚最大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辽宁(丹东)环保产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2月,是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一个新兴省级园区。根据园区功能特点,分为产业组团、科研组团、商住组团三大功能组团。2014年,园区编制《辽宁(丹东)环保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用地面积约15.14平方公里。环保产业园区规划是以“产业主导、珍惜环境、功能匹配、整合互动、设施保障、低耗运营、弹性因应、持续高效”为整个产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坚持园区发展不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基本原则,注重应用园区长远发展手段,追求园区持续、稳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园区通过面向国内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把园区打造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环保技术的先导区、生态工业的聚集区。
辽宁静脉环保产业园区地处铁岭、抚顺、沈阳三市交界处。功能定位为建成全国示范性静脉产业基地,建成工业、生活废物循环利用的示范企业群。入驻企业中,辽宁牧昌国际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危险废物的方式为收集、贮存、处置,经营危险废物类别及规模为:焚烧HWO2、HW03、HW04、HW05、HW06、HW08、HW09、HW11、HW12、HW13、HW14、HW17、HW19、HW21、HW37、HW39、HW40、HW41、HW42、HW45、HW49;填埋该企业焚烧系统产生的飞灰和残渣(HW18)、辽宁静脉产业园内企业产生的适宜填埋的22大类165小类的危险废物。三个月试生产期间核定焚烧量为2160吨、填埋量为1600吨。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6年4月11日至2016年7月10日(试生产期间)。铁岭贵鑫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危险废物的方式为收集、贮存、利用,经营危险废物类别及规模为:综合利用HW06有机溶剂废物(261—005—06),HW46含镍废物(900—037—46),含铂废催化剂100吨/年,含钼、钨、镍废催化剂1000吨/年。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6年3月28日至2018年3月27日。辽宁春天化工有限公司经营危险废物的方式为收集、贮存、利用,经营危险废物类别及规模为:综合利用HW02医药废物(271—001—02),右磷左胺盐废液1000吨/年。许可证有效期限为2016年3月28日至2018年3月27日。
七、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以培育发展海洋高端产业和海洋高技术产业等为重点。
大连海洋经济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大连市批准的国有股份制企业,成立于2010年12月,坐落于普湾新区,由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国有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以整合大化、盐化和染化三大企业优势资源为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合力打造“海水淡化和浓海水综合利用一体化”海洋产业集群。重点投资建设海水淡化、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培育与加工、海洋旅游等海洋经济新兴产业项目。
大连海洋生物产业园由中国海洋大学、大连高新区海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青岛海洋世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海洋公共食品开发及海洋药物高端技术开发是其主要科研方向,其目标锁定在“发展成为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与人才基地、国家海洋与中药现代化基地和国家海洋药物技术中心”的高点。
第三节 辽宁与上海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制造业是辽宁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创新能力对辽宁非常重要。辽宁和上海同为制造业基地,在此将辽宁和上海制造业进行对比研究,以数据分析为依据探讨辽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上海的差距。上海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上海统计年鉴,辽宁的相关数据均来自辽宁统计年鉴。
表1-1~表1-13的数据分析表明,虽然同为制造业基地,辽宁制造业与上海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差距较大。
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综合对比
表1-1显示,与上海市相比,2013年,无论是静态的绝对量,还是动态的变化速度,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与上海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1 2012年、2013年辽宁省与上海市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综合对比情况
首先,在同一时间节点上,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的绝对量落后于上海市。2013年,在科技机构数、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上,辽宁省分别为309个、254.4亿元和259.8亿元,而上海市分别为688个、451.01亿元和350.53亿元。
其次,在时间序列的动态比较上,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的增长量同样落后于上海市。虽然在科技机构数量上,2013年和2012年相比较,辽宁增加了45个,上海市减少了81个,但在实质性的科技活动人员、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辽宁分别为无增长、增加39.2亿元和31亿元;而上海分别增加了0.61万人、41.85亿元和33.05亿元。
最后,在静态与动态综合对比上,辽宁省的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上海市,且有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在2012年,在科技机构数、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等方面,辽宁省与上海市的差距较小。进入2013年,虽然在科技机构数上差距稍有缩小,但是在开发新产品经费支出方面,差距再次拉大。在原来具有优势的指标上,如科技活动人员,辽宁省同样落后于上海市。总体而言,2013年辽宁省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与上海市相比差距较大。
二、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在2009年辽宁统计年鉴中,高技术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涉及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在2009年上海统计年鉴中,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情况涉及信息化学品制造、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六大高技术产业领域。为便于比较,这里采用两地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在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2008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1.97万人,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R&D)人员8459人,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7747人;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以及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为3.21万人、2.10万人,分别是辽宁省的3.75倍和2.68倍。见表1-2。
表1-2 2008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三、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2008年,在五大高技术制造业领域,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28.24亿元,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20.04亿元,新产品经费支出13.50亿元。上海这五大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8.50亿元,是辽宁的3.49倍,见表1-3。
表1-3 2008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与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四、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情况
2008年,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246.3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01.27亿元;上海新产品产值为1697.37亿元,销售收入为1642.95亿元,分别是辽宁高技术制造业的6.89倍和5.45倍。此外,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额仅为97.21亿元,而上海为290.08亿元,是辽宁省高技术行业的2.98倍,差距较大。见表1-4。
表1-4 2008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出情况 单位:亿元
五、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由于未获得辽宁的数据,故单独列出上海2009~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R&D人员情况。表1-5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2009年为2.68万人,2010年为2.52万人,2011年为2.36万人,2012年为2.71万人,2013年为3.27万人,2014年为3.24万人。总体看,2009~2012年,人员数量变化幅度不大。与2009年相比,2014年增加了0.56万人。
表1-5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第二,表1-6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009年为1.16万人,2010年为1.22万人,2011年为1.45万人,2012年为1.48万人,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3年下降为1.32万人,2014年又增加到1.36万人。
表1-6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情况 单位:万人
第三,表1-7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2009年为3770项,2010年为4044项,2011年为4767项,三年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降到4165项,2013年上升到4444项,2014年又滑落到3442项。
表1-7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数情况 单位:项
第四,表1-8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2009年为103.66亿元,2010年为113.76亿元,2011年为148.19亿元,逐年增加。2012年为147.09亿元,较2011年下降1.10亿元。2013年上升到161.78亿元,2014年上升到192.52亿元。
表1-8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第五,表1-9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009年为63.47亿元,2010年为74.80亿元,2011年下降到71.74亿元,到2012年上升为87.86亿元,2013年为106.15亿元,2014年为127.41亿元,三年间的上升额度较大。
表1-9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第六,表1-10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2009年为84.59亿元,2010年为98.51亿元,2011年为114.78亿元,2012年为128.64亿元,2013年为142.17亿元,2014年为174.98亿元。经费支出逐年增多,且2014年支出经费比2009年多出90.39亿元。
表1-10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第七,表1-11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009年为1062.00亿元,2010年上升为1136.51亿元,2011年下降为1008.10亿元,2012年下降为774.48亿元,2013年上升为802.90亿元,2014年上升为930.21亿元。
表1-11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
第八,表1-12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009年为1229.20亿元,2010年为1233.92亿元,2011年下降为995.75亿元,2012年下降为777.97亿元,2013年略有上升,为795.01亿元,2014年上升为946.27亿元。
表1-12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第九,表1-13表明,上海五个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2009年为416.96亿元,2010年为380.53亿元,2011年为395.75亿元,2012年下降到305.94亿元,2013年又下降到260.77亿元,2014年回升到359.60亿元。
表1-13 2009~2014年上海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情况 单位:亿元
综上所述,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辽宁与上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急需加强制造业科技创新工作。新兴产业的首要问题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辽宁省特色新兴产业技术推动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