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每年仅新建房屋施工和旧房拆除两项就产生建筑废物约(2.4~3.6)×108 t,建筑废物产生量占城市废物总量的30%~40%。建筑废物主要由砂浆、混凝土、砖、废金属料、废塑料、竹木材、沥青块、包装材料和其他废物等组成,其中绝大部分建筑废物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目前我国建筑废物配套管理法规欠缺,大量建筑废物仍采用露天堆放和简易填埋的方式处置,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十二五”期间虽已形成建筑废物资源化产业链的雏形,但其资源化产物附加值低、目标市场单一。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在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建筑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中指出“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并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13%的目标。《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通知中指出“加快推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及产业规范发展,围绕建筑废弃物等再生资源,加快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中指出“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等技术改造升级,到2020年,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75%;同时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组织开发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另外,安徽省印发了《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的通知;河南省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贵州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通知》:江西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通知》;广州市颁布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财政补贴资金管理试行办法》,长沙市印发了《长沙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郑州市发布了《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等。为有效推动建筑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多年的科研成果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技术等,编著了《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

本书为《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中的一分册。该书从我国建筑废物的现状出发,通过理论、实际技术和工程应用分析和归纳,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提供了未来建筑废物资源化技术和产业链构建的新思路,为我国“十三五”城市矿山中建筑废物的资源化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本书共分8章。第1章为概述部分,对建筑废物特征进行了介绍,通过我国建筑废物的产生量分析,对建筑废物的资源化可行性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我国资源化利用模式和国内外资源化产业水平;第2章介绍了建筑废物再生骨料生产过程粉碎、筛分、强化等预处理环节,并对再生骨料材料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和描述;第3章介绍了建筑废物再生骨料后续利用技术,包括建筑废物制造再生混凝土、砂浆、砌块等技术和工艺;第4章针对建筑废物中其他组分(沥青、其他有机质等),阐述其资源化利用途径,包括新型材料再生和复合材料制备;第5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通过几项建筑废物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对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过程技术、工艺、设备进行了更详尽的介绍;第6章围绕含重金属污染建筑废物开展有价元素的富集研究;第7章对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和产业化进行了展望;第8章介绍了包括选址、总体设计、作业方式、封场布置等全套建筑废物末端填埋处置技术。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参考性,可供从事建筑废物处理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由赵由才、黄晟、高小峰等编著,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黄晟、高小峰、李杭芬、曾超编著;第2章由孙艳秋、司常钧、鲁官友、周涛、高小峰、周家珍、施永军、张华龙编著;第3章由黄晟、高小峰、杨德志、徐东升编著;第4章由李阳、宋楠编著;第5章由杨德志、徐东升、余毅、陆沈磊、赵由才编著;第6章由李强、谢田、赵由才编著;第7章由张杰、张骏编著;第8章由罗安然、高小峰、黄晟编著。全书最后由赵由才统稿、定稿。

本书所列出的所有机械设备和厂家,仅仅是出于全书的完整性和论证性需要,撰写人员和出版社不为这些设备和厂家提供任何保证和推荐,也不为这些机械设备所造成的损失和其他任何问题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另外,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相关图书、期刊、论文等中的部分内容,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著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