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自然景区的类型

自然景区是随着时间更替在自然环境演变下形成的天然风景地带,浑然天成,拥有得天独厚的怡人景致,带给人以美的欣赏价值和游赏乐趣。根据景区风景资源的不同,自然风景区中一般有山、湖、河、川、海、森林、石、洞、瀑、史迹名胜等。从自然景区资源的宏观角度分类,可分为天然型景区与人文型景区。天然型景区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类型,往往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展现一个地区的自然气候或地貌特点。人文型景区是指在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较为集中的自然地带,有着自然与人文资源共同组成的地域性特点。天然型景区与人文型景区的共同点都是以保护为主,区别在于天然型景区强调的是自然本身的资源特点,而人文型则更注重有人的参与,即自然中的人文景观。根据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的规定,按景区的用地规模大小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图1-4、图1-5)。

图1-4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峡谷

图1-5 新疆阿勒泰景区,禾木村

自然景区又称国家公园、自然公园等。由于景区资源类型复杂,各国对景区概念界定也有所不同。目前,国际上对自然景区分类方式尚无更细致的统一规范。从微观角度区分,根据各个国家的规划保护措施的特点,可将自然景区分为保护型、复合型和综合型三大类自然景区。

1.2.1 保护型自然景区

保护型自然景区是指以“纯保护”为目,在自然资源具有典型意义且具有重大保护意义的景区,是以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为目的设立的保护型地域。此类景区完全由国家管辖,供科学研究与考察。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图1-6)。

图1-6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

(1)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一般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其设立的目的就在于将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通过国家与政府将其保护起来。这些区域的特点往往是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或者是某些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区域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化石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火山温泉等特殊资源的所在地。

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sanctuary)、自然保护地(nature protected area)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其中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例如图1-7所示是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图1-8所示是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1-7 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

我国最大的野生麋鹿自然栖息地

图1-8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与森林互为交界形成的自然曲线肌理

实际上,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较为宽泛,由于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自然条件不同,而有多种类型。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又包括省、市、县三级自然保护区。按照保护对象的类型来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三类;按照保护区的管理性质来分,自然保护区可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尽管现有的分法各有不同,但不管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主要目的还是围绕着“保护为主”的主题: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生态系统和使动植物种群尽可能避免受到外界侵扰;保持遗传资源的进化演替;保持现有生态进化过程。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和游览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2)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源自美国,出于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1798~1872)于1832年在旅行后的设想,由“ National Park”英译而来。卡特林曾感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造成的不堪影响,随后便提出了由国家干预来保护环境这一概念。于1872年成立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图1-9、图1-10、图1-11)。

图1-9、图1-10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由地质活动影响形成的温泉、湖泊、间歇喷泉

图1-11 栖息于黄石国家公园内的野生牛

1974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将面积不小于1000ha(1ha=104㎡),自然资源原生且具地区代表性的独特生态或特殊地形地带定义为国家公园。它是为了保护国家典型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科学研究与教育旅游提供场所,由国家设立划定需要保护与管理的自然区域。它不同于自然保护区的较多限制,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为人们提供一定规模的游赏、度假、科学教育等场所。

国家公园既能够通过保护的方式促地区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又能在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下合理地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还能通过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引导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矛盾尖锐的边缘地区的生存发展走向新的动态生态平衡。

作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国家公园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和模式,使人们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为需要得到长期保护的自然原野景观、珍贵动植物以及特殊生态体系提供了保护之地。在保存物种及遗传基因的同时,也为人们自身生提供游憩机会以繁荣地方经济,并在促进学术研究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2.2 复合型自然景区

复合型自然景区内根据自然资源的类型有选择性的部分开放供游赏,局部有重大研究价值极易被破坏的区域进行有限制的游赏。如自然保护区内地形较为险恶,对参观造成安全隐患的区域一般不会设立相关的游赏路线(图1-12)。

图1-12 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山泉瀑布、山水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旅游、摄影爱好者的涉足

1.2.3 综合型自然景区

综合型自然景区指自然与人文资源都较为丰富,可接待游人游赏、举办节庆活动,景区内设施配套较为全面的综合型景区。一般风景名胜区就属于综合型景区,其内既有良好的自然风景作为基础,又有丰富的名胜与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同时做到了保护性自然景区的保护优先原则与复合型自然景区的自然人文资源互为交融的多维特点。

风景名胜区是指由政府审定命名的,自然与或人文资源集中的地域,常具有较高的游赏价值,一般是带有地区特点的绮丽风景、地域性的人文景观或是特殊的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区的功能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促进旅游业发展,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背景下,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出行郊游、回归自然的需求,促进地区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图1-13)。

图1-13 湖北鹤峰董家河旅游景区

景区中群山环抱、河水蜿蜒,有着“树在水中生、水在树间流”的奇观

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的区别在于,除了景区内自然风景的独特性外,还注重人文历史资源在景区中的比重。其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可以申请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市(县)、省、国家重点三级。在我国不少风景名胜区中也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旅游景区,如长白山的天池、湖北的神农架、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促进地方的旅游业,加大政府对于景区的保护性投资以改善环境设施,强化管理水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制定了一套“从A到5 A”的规范性标准化的质量等级评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