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 武玮主编
- 1900字
- 2020-08-26 14:47:03
贾湖骨笛未解之谜
第六次发掘结束之后,贾湖遗址的考古工作暂告一段落。
抹去与骨管相伴万年的泥渍,张居中迫不及待地将贾湖先民把握得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管横握在自己手中,嘴对管孔,吹将起来。骨管复鸣,但是划破天际的并不是悦耳动听的笛声,反而把满场民工逗得前仰后合,大笑不止。
是笛是箫?这件骨器怎么使用?有何用途?
张居中特意请河南一位音乐工作者给个说法,没承想,其鉴定结果让人相当扫兴:它就是个哨子,一个还算不上什么乐器的骨哨——也许这位音乐工作者听说它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万年古物,在惯性思维的推动下,就一口咬定这骨器是先人打猎用的骨哨!
究竟是哨子还是乐器?是洞箫还是笛子?这让张居中疑惑不解:是哨子的话,它的制作,为什么会比哨子复杂得多、完美得多呢?是笛子或洞箫的话,该如何演奏?是笛子的话,缺少横吹之孔;是洞箫的话,没有竖吹之嘴……加之先期出土的这类骨器,自身本来残缺不全,更是陡然增加了学者们对骨管的认知难度。
张居中带着M282中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20号骨管专程前往北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先生鉴定。萧先生看到骨管后十分震惊,他认为骨管虽然没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乐器。随后,萧先生带领张居中到中央民族乐团找到刘文金团长请笛子演奏家宁保生试吹。宁先生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骨管的音列,这一结果让大家异常兴奋。
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先生、所长助理萧兴华先生和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先生等国内顶级的音乐界专家来到郑州,对贾湖遗址出土的带孔骨管共同进行了测音研究。经检测选取骨管,发现其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随后在河南省文化厅的新闻发布会上,音乐家用这支骨管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悠扬的音乐令所有在场的人激动不已。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管终于被认定为是骨笛。
然而,随着考古界、音乐界对贾湖骨笛研究的深入,专家们提出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谜团:
贾湖遗址M344随葬的龟甲石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贾湖遗址M387出土龟腹甲锲刻符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贾湖骨笛早期遗址距今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骨笛上音孔直径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时代,古人是用什么材质的钻孔工具,钻透坚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国人的数学知识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上呢?
要在鹤类尺骨这样不规则的异型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对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加以考虑和计算,这充分显示出贾湖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和经验,然而他们是通过什么办法计算出音孔位置的呢?
张居中介绍说,在M282号墓出土的20号骨笛保留了完整的7个音孔,上面留有3处计算开孔的痕迹,边缘还有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是制作中留下的,其孔径也就1毫米多点。在鉴定中,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小孔不是校音的就是调音的,最后判断是校音的。
“这支骨笛在开第七孔时,先开了一个小孔,经过人耳的测音进行修正,然后在它下方再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经过测音,一孔至五孔间的音距,均为200音分。9000年前的贾湖人在没有任何调音设备的前提下是如何制作出音程如此准确的骨笛的,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神秘。”面对这支跨越数千年历史的骨笛,张居中感慨万千。
贾湖骨笛是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之后,音乐考古领域最为重大的发现。贾湖骨笛当之无愧的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数量最多、现在仍能吹奏的音乐实物。对它的研究,将会推动中国音乐史、乐器发展史的研究,也终将会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贾湖遗址发掘结束后,出土文物被运回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并保存。1997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为了充实展厅展览文物,依据河南省政府(97)14号文件批准,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征调包括贾湖遗址M282出土的21号骨笛在内的一批文物。21号骨笛遂入藏河南博物院。
舞阳县城中的雕塑《远古的笛声》
华夏古乐团的演员在国家大剧院吹奏贾湖骨笛
贾湖21号骨笛入藏河南博物院以后,即被视为镇院之宝,先后多次外出展览。2011年以来,贾湖21号骨笛作为《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的展品先后去北京国家大剧院、海南省博物馆、宁波市博物馆、大连博物馆等地方展出。而以舞阳贾湖骨笛为原型复制的骨笛更是随着河南博物院组建的华夏古乐团先后到世界各地演出。
如果你有机会留心一下中华世纪坛长262米、宽3米的青铜甬道,那用特种合金打造而成的甬道上面镌刻了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这段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华民族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7000多件重要历史事件,舞阳贾湖骨笛的发现与出土就赫然在列。这是中国人民对贾湖先民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做出的贡献的铭记。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河南博物院,不妨到一楼展厅西侧的古乐厅去聆听一下复制的贾湖骨笛吹出的美妙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