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结果和讨论:国际和省际比较

呈现在表1-5中的结果,以定量和比较的方式,勾勒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成因的基本情景。

表1-5 中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定量分析:国际比较和省际比较 单位:%

数据来源:笔者计算。

生育率下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对中国来说,与其庞大的人口相比,其国际迁移是很少的。生育率(用总和生育率测度,下同)的下降,而不是死亡率(用预期寿命测度,下同)的下降或者期初年龄结构,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第一个70年(即1971~2041年)里,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9.4个百分点,其中18.6个百分点是由于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在3个因素中,生育率的贡献率在中国达95.8%,远高于发达国家(45.8%)。在1971~2006年的开始阶段,生育率的决定性作用直接体现在它本身的贡献率(98.3%)上,而在随后的2006~2041年这一作用则是间接地通过地位占先的期初年龄结构的贡献率(89.0%)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正如我们的结果所指出的,归根结底正是1971~2006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

死亡率下降的作用是微弱的,但有上升的趋势。由于死亡率的下降,1971~204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只增加了1.1个百分点。在3个因素中它的贡献率仅为5.8%,而在发达国家这一作用的贡献率为18.7%。尽管如此,2006~2041年死亡率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中的绝对效果将达到1.5个百分点,不仅高于1971~2006年(0.5),而且高于同期发达国家(1.2)或发展中国家(1.0)。

随着人口转变接近完成,期初年龄结构对老龄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在21世纪,老龄化已经被“镶嵌”在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之中,从而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之前的高生育率,1971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这个结构导致了年轻化而不是老年化。根据模拟,1971~2006年由于期初年龄结构,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然而,2006年的年龄结构变成了“老年型”。这类结构能够以“自发”扩展的方式导致内在老龄化。根据我们的模拟,2006~2041年,即使生育率和死亡率保持不变,60年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也将上升13.3个百分点,从而在期末达到24.6%。在这一时期,期初年龄结构对老龄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贡献率达到89.0%。

中国人口老龄化成因的构成类型与发达国家不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类型。在中国,生育率、死亡率和期初年龄结构对老龄化的作用之比在1971~2041年是96∶6∶ -2,明显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98∶7∶ -5),而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不同(46∶19∶35)。

中国人口老龄化成因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并不可避免,它反映了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类型、人口转变类型与人口老龄化的紧密联系。我们选择以下两个典型的省级地区进行分析。在中国,从研究老龄化的角度来说,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莫龙,1989)。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1998年人均GDP仅为492美元),生育率的下降不剧烈(1989年总和生育率仍达2.8孩),老龄化进展缓慢(199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1%)。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的39.2%。广西的城镇化水平很低,1990年农村人口占85.1%。与此完全相反,上海市是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1998年人均GDP为3413美元,1989年总和生育率下降为1.3孩,1990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14.2%, 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5%和33.8%(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联合国人口基金,1994; 1995a; 1995d;中国国家统计局,1999)。据我们的定量分析结果(表1-5),我们有如下发现:(1)在上海和广西,影响1990~2030年人口老龄化的第一个主要因素是期初年龄结构,该结构是生育率和死亡率前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期初年龄结构的上述作用,在上海比在广西强。在上海由于期初年龄结构的作用,期内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4.9个百分点,而在广西仅上升了6.2个百分点。差别的原因在于上海的人口转变较快;(2)两地在1990~2030年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有直接作用,这方面的作用在广西比在上海强;(3)1990~2030年死亡率下降对老龄化的作用在两地都很有限,相对来说在广西比在上海更弱;(4)1990~2030年迁移对老龄化的作用在两地都是显著的,但作用相反,年轻人口的迁入弱化了上海的老龄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口的外迁加剧了广西的老龄化。人口迁移起到了在国内调节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