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对接与国家海权崛起(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青年学者文库)
- 岳鹏
- 2512字
- 2020-08-29 07:34:17
第四节 章节设计
本书的结构共分为绪论部分和七个章节。
首先,绪论部分说明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从新兴大国海权成败的影响性因素和战略对接这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其次,阐述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第一章是对本书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概念界定是下文展开进一步论述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一章中,首先,对崛起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崛起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国家在崛起中的基本特征,并设定了崛起国家的概念。其次,分析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并界定其概念,其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区分战略对接与战略合作、战略协作和联盟这些相类似概念。再次,回顾了战略对接的历史渊源,指出战略对接在历史上早已存在,而非诞生于当下的新生事物。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战略对接可能出现的三种模式:“共生”式、“协助”式和“分界”式,这三种模式体现了战略对接在性质和程度上的不同,其背后都对应着历史上不同的战略对接史实。
第二章阐述了冷战后海权的历史延续与新发展。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海权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但是首先需要认识到,有些因素在历史上影响着海权,至今这些因素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未因为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因此,第一节首先论述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上存在并被之前学者讨论过的因素,它们在当代海权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节着重讨论了冷战后海权出现的新变化和新发展,这些新变化和新发展是由于在新时代中,海上出现了如海洋资源开发、反恐、打击海盗、海洋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赋予了海权新的功能和责任,因此海权的内涵需要结合新问题和新发展重新定义,并指明即使海权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对国家崛起来说,掌握海权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正式提出了本书的研究假设,并对假设做出进一步的理论解释。首先,提出不同战略对接的选择会通过系统能量传送力影响崛起国家海权发展成败这一核心假设,并对假设中的关键概念“系统能量传送力”进行解释;其次,从持久力、推动力和扩展力的角度,分析了构建“系统能量传送力”的三个层次;最后,分别对三个层次展开理论解释。第一,关于国家间战略成败的理论解释,本书在这一部分借鉴了经济学供需平衡理论和模型,提出了战略对接的“供需平衡论”,阐述了战略对接的建立及维护过程中国家间的利益支付与需求维护,并指出了供需失衡与战略对接状态转移的关系。第二,关于战略对接模式与海权崛起成败关系的理论解释,这部分借鉴了系统理论中的观点,指出模式的不同导致系统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系统能量传送力的强度,而国家的选择也会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关于战略对接领域与海权崛起成败关系的理论解释,这部分论述了对接领域的选择对能量传输距离的影响,指出在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中,存在国家资源受战略对接影响而发生转移与消耗的情况,并进一步论述了在海权发展中,海权得到陆权与空权配合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进入案例验证部分,本书采用了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第四章采用的是正面案例,论述了从1890年马汉海权理论的正式提出到1945年美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这半个世纪中,美国海权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本章从美国海权理论的产生及海洋战略的初步确立入手,其中特别突出了美国是如何在发展海权的同时经营与传统海洋霸主英国的关系,使美英两国从19世纪的敌对关系逐步走向缓和,最终在一战期间实现了两国的战略对接,并在二战前克服重重矛盾再次建立战略对接关系,而在建立战略对接关系的过程中,美国海权又是如何与英国进行配合,并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超越英国成为新的海洋霸主。在本章的最后,通过对这一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了美国海权成功崛起受战略对接这一要素影响的几点原因,证明了美国海权发展的成功受益于美英两国战略对接所形成的“系统能量传送力”,为美国海权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第五章采用了反面的案例进行验证,使用的是从1890年德国首相俾斯麦下台到1945年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这段时间内德国海权的发展和衰落历程。本章首先从德国海洋战略的确立与海上力量的初步发展入手,论述了俾斯麦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的“世界政策”、海军元帅提尔皮茨制定的海军发展战略,以及一战前德国面临的战略环境。之后,本章重点论述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奥匈帝国,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意大利、日本进行战略对接的情况,并阐述了德国的战略对接选择是如何制约本国在海权领域的崛起步伐,并进一步导致德国海权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最终失败。在本章的最后,结合半个世纪以来德国海权的兴衰历史,分析了战略对接对于德国海权产生的负面影响,证明了德国海权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德国在与它所选择的几个国家进行的战略对接中,无法为德国的海权提供“系统能量传送力”,或者这种能力很弱,使德国的海权崛起无法获得来自国家间体系各个方面的支持。
第六章是本书的总结归纳和理论升华部分。首先,对上文的美国和德国正反两个案例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验证前文的核心理论假设;其次,分析战略对接对海权影响性研究的理论内涵,将战略对接、海权和系统能量传送力这些关键概念上升到体系与单元之间关系的理论高度,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做好准备;最后,论述国家间形成的“双核体系”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家间“双核”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并且指出国家间“双核”体系属于微观体系,与宏观的国际体系不同,国家间“双核”体系与单元之间存在“双向构建性”,即这一体系是微观的,可以由单元国家自主构建,但建成后也将发挥体系功能,不再完全受单元控制,并制约和影响单元自身的发展变化,对单元本身也起到建构作用,这种建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单元在体系中具体表现的变化,更体现在单元内部的变化上。
第七章为本书的结论与启示部分。这一部分分为理论上的结论和对现实的启示,其中理论上的结论重点突出战略对接对崛起国家海权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并根据文章最后的理论升华部分指出,国家间“双核”体系与单元之间具有“双向构建性”;对现实的启示则重点突出中国在构建战略对接关系中进行合理选择的重要性,以及战略对接对中国海权发展的影响、风险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