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澳研究:《澳门理工学报》专栏文萃(2014~2017)(澳门理工学报丛书)
- 李向玉 刘泽生主编
- 2530字
- 2020-08-29 07:46:33
三 香港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特色
威尔丁(Paul Wilding)认为,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突出优势是拥有一套完善的、由公共财政支付的福利服务体系,虽然香港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西方福利国家,但香港福利制度在覆盖面、可获得性及服务质素方面拥有不错的表现,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成就极为突出。根据我们的研究,香港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1.福利目标:社会投资,发展导向。香港历来强调社会政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收入维持,转向增强人力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在福利目标上,香港福利制度强调“支援个人及家庭,协助真正有需要的人,并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力争上游,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政府将大部分福利支出投入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以促进人力投资和经济发展。由于具有发展主义的特点,香港福利制度被视为“东亚生产主义福利体制”的一种亚类型。近年来,香港广泛推行社会投资的理念,提升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福利服务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例如,倡导“工作导向型福利”,推行“自力更生支援计划”和“深入就业援助计划”,力推积极就业和受助人“重返劳动力市场”;成立“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和“携手扶弱基金”,深化官商民三方合作,为弱势社群投资社会资本,截至2013年底,社区投资基金覆盖全港18个区的268项社区发展计划,参与机构达到7000个,参加人数达到45万人,支援家庭30200个;设立儿童发展基金,尝试资产社会政策,通过建立个人账户、提供储蓄配额、减免税收等方式,帮助贫困儿童及家人积累资产。这些社会投资导向型福利政策及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合乎“发展型社会政策”和“新福利主义”等全球福利改革的方向。
2.福利对象:弱者优先,适度普惠。香港社会福利制度奉行“弱者优先”的原则,强调救助“那些容易受到伤害的人——老人、残疾人士和穷人”等所谓的“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和“最不能自助者”,重点为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在“弱者优先”的原则下,香港重点发展公共援助,福利支出向弱者倾斜,福利对象以弱者为主,优先照顾基本民生需求。社会福利署每年70%以上的福利支出用于综援金和公共福利金,贫困和弱势群体是主要受益者。例如,2014年社会福利署预算总支出为559亿元,其中综援金和公共福利金支出达402亿元,占预算总支出的72%。此外,社会服务制度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公屋制度主要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在弱者优先的前提下发展公共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普惠型福利,让福利惠及各类有需要的群体。12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所有适龄入学儿童及其家庭,公共医疗制度为全民提供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制度为各类有需要者提供支援性服务。这些组合式福利项目实现了应保尽保、全民覆盖,兼顾了弱者优先和适度普惠。
3.福利主体:责任分担,伙伴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就提出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探索多元化福利服务。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多元福利供给中建立了制度化的责任分担机制,形成了公私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超越了简单的“服务购买关系”,扩及政策咨询、服务购买、项目实施、行业监管等广泛领域,而成为比较全面的“伙伴关系”。政府将大部分福利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来运营,政府主要负责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和服务监管等宏观事务,社会组织负责提供具体福利服务。从福利支出看,政府在福利供给中承担了主要作用,除强积金主要由个人和企业供款外,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2012年,香港公共支出为4055.3亿元,占GDP的19.9%,其中用于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福利的社会支出为2053.5亿元,占公共支出的50.6%。从直接服务看,社会组织在福利服务供给中承担了主要作用,除“综援”和紧急救助等部分福利服务外,社会组织提供全港90%以上的社会福利服务,其雇用的社会工作人员占全部社会工作人员的80%。2012年,香港注册社会组织数超过30000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超过40个,社会组织在福利服务供给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4.福利水平:适度均衡,动态调节。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的高福利刚性,香港福利支出历来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强调“够用就好,过犹不及”。在福利投入上,香港奉行渐进主义财政策略(incremental budgetary approach),对高福利持谨慎态度,保持福利支出稳健增长。早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就确立了“公共支出规模不超过GDP的20%、公共支出增速不超过GDP增速”的准则,其目的就在于保证福利支出量入为出。除了1998~2003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公共支出略有增加外,1981~2012年香港公共支出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控制在20%以内,保持了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香港定期编制“社会保障援助物价指数”(简称社援指数),根据经济增速、通胀和物价指数以及住户支出调查结果,动态调节福利标准。例如,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2003年香港经济下滑,社援指数随之年均下调1.7%; 2003~2008年,香港经济复苏,社援指数随之年均上调3.4%。对于香港福利水平的这种适切性特点,香港学者黄黎若莲形容为“虽然瘦削但不至于吝啬,并且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5.福利内容:需要为本,组合供应。香港福利制度强调以需为本,按照服务对象类别确定相应的服务标准,提供“需求导向型”和“福利友好型”服务。以综援为例,综援金包含标准金额、补助金和特别津贴三类,其中补助金又细分为长期个案补助金、单亲补助金、社区生活补助金、交通补助金和院舍照顾补助金,标准金额旨在满足一般个案的基本需要,补助金和特别津贴旨在保障特别个案的特别需要,高龄、伤残、单亲、失业等不同类型的个案能结合不同需要获取个性化援助。在福利形式上,香港福利制度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层次需求,提供“收入支持+实物救济+服务支持+资产支持”多元化支持结构,推行“补救性+预防性+发展性”组合式福利项目,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安全网。通过公共财政支持,香港将公共援助、全民医疗保健服务、免费基础教育、社会服务以及公共房屋等福利组合为广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多重安全网”,不仅面向贫弱群体,而且覆盖各类有需要的公民;不仅保障受助人的生存性福利需求,还满足他们的安全性和发展性福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