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香港经济形势基本特点

2013年香港经济稳定增长,GDP、通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世界竞争力、营商环境等指标国际排名保持领先,但外需、青年就业等表现则不太理想,政府效率也出现下降迹象。2013年香港经济特征可以概括为:温和增长,快于上年;外冷内热,旅游和金融成为重要增长点;通胀趋于温和;全民就业,但青年就业形势严峻;股市融资高于上年,人民币业务大幅增长;楼价升势已告扭转;竞争力局部指标拖累国际排名有下跌风险;政府致力于房屋、安老、扶贫等,获得成效但也面临种种困境。

(一)经济出现复苏,增幅较上年提升

201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2.9%,明显高于上年的1.5%,但低于香港过去十年平均的4.5%,属于温和增长。四个季度GDP实质增幅分别为2.9%、3.1%、2.8%和3.0%。香港经济增长曲线从上年自低谷一路向上转为横向波动,同时由于三季度增速低于二季度,这中断了上年中以来香港经济增速持续上涨的走势,显示经济回升的力度已有所减弱。年内,香港政府对经济增长预期也先高后低,先从1.5%~3.5%调高为2.5%~3.5%,再调至区间中值3.0%,最终取得2.9%也略低于该预期。2013年香港经济表现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而低于新加坡和东盟五国。美国商务部、英国统计局和新加坡贸工部数据显示,2013年美英经济增速均为1.9%,新加坡增速则高达4.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3年欧元区呈现0.4%的负增长,东盟五国则增长5.0%。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WEO)Update”, Janu-ary 21, 2014.东盟五国指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图1 近十年香港GDP实质增速(%)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图中虚线为趋势线。

图2 2013年香港通胀率(%)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二)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依然是外冷内热

外需持续疲软,但较上年略有好转。香港外需在2013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0%,明显低于过去十年平均的0.9%,但好于上年的-1.9%。货物贸易方面,2013年全年的商品整体出口同比上升3.6%,高于上年的1.8%。其中转口上升3.8%,而港产品出口则下跌7.6%,并且连续11个月同比下跌,显示香港商品全球输出能力下降。2013年香港录得有形贸易逆差5010亿港元,比上年增加232亿港元,逆差缺口拉大。香港输往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仍然疲弱,输往美国的货物在2013年收缩4%,输往欧盟的货物全年微跌1%。香港货物出口超过一半输往内地,增长较其他市场快。服务贸易方面,年内服务输出实质增长5.8%,远高于上年平均的2.0%。旅游服务输出依然是重要增长动力,主要受惠于访港旅游业进一步增长。2013年访港游客5430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其中内地游客4050万人次(占比75%),同比增长16.8%,增加人次甚至高于访港游客的总体增加量。金融及其他商用服务输出在跨境金融活动进一步扩张的支持下增长稳健,而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及运输服务输出则受贸易往来表现呆滞所拖累,表现欠佳。

内需保持扩张,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3年香港内需拉动GDP增长3.9%,表现好于上年的3.4%,甚至略好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就业和收入情况大致理想,以及持续加快的政府基建工程,使得香港内需温和扩张,延续了连续五年内需取代外需成为主要增长动力的趋势。在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以及近年资产价格急升引发正面财富效应的推动下, 2013年香港私人开支增长4.2%,带动GDP增长2.7%,占GDP增幅的九成以上。政府消费开支在年内稳步增长2.7%,轻微拉动GDP增长0.24%。按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计算的整体投资开支在波动中增加,年均增幅为3.3%,拉动经济增长0.81个百分点。

(三)通货膨胀率略有回落

2013年,香港通胀压力相对温和。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升4.3%,略高于上年的4.1%,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纾困措施影响的基本通胀率同比上涨4.0%,较上年的4.7%有所回落。从通胀走势来看,与上年由高到低的走势不同,2013年通胀率由1月份的低位曲折回升至7月份的高位,而8月份以来物价走势又平稳下滑,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相对平稳,而基本通胀率由8月份的4.3%一路下滑至12月份的3.9%。

表1 2013年香港内部需求的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2013年全年,香港政府根据较低开支住户的开支模式而编制的甲类消费物价指数,以及较高开支住户的乙类及丙类消费物价指数,升幅分别为5.1%、4.1%及3.8%,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纾困措施的影响,相应升幅则分别为4.5%、3.8%及3.6%。说明高通胀对于低收入家庭影响较大,政府纾困措施对低收入家庭效果更显著。年内推高整体物价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及住屋,而二者在通胀率所占权重占比接近六成,但自2013年初新定私人住宅租金的升幅放缓,其有利影响在第三季末时开始出现,通胀压力趋于缓和。

(四)楼价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

在美国量化宽松和全球流动性泛滥,以及香港楼市长期供给不足等多重因素刺激下,香港楼价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急速攀升。到2013年9月底,对比九七年楼市泡沫最高峰,私人住宅、写字楼和商铺价格分别高出42%、78%和151%。2013年上半年楼价继续上涨,尤其是前两个月。而从7月份开始,楼价止升横行、高位徘徊,增速在震荡中下跌。

政府统计数据显示,自3月起,住宅物业价格平均每月只上升0.2%,与首两个月平均每月2.7%的升幅大相径庭。住宅租金的升势同样减慢, 2013年全年累计上升3%,低于2011年11%的升幅。至于非住宅物业市场, 2013年商铺租金的升幅为6%,明显低于2012年的13%,而写字楼租金上升7%,亦低于上年8%的升幅。香港特区政府:《2013年经济概况及2014年经济展望》, 2014年2月。2013年底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报119.07点,较2012年底的115.6点只微升3.0%,楼价上涨势头得以控制。此外,香港土地注册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楼宇成交量大跌39%。香港政府土地注册处:《土地注册处2013年全年度的统计数字》, 2014年1月。住宅楼宇成交量已连续多个月少于四千宗,甚至一度低于2003年SARS低潮期水平。

(五)失业率维持低位,但青年就业压力依然严峻

2013年全年,香港劳动人口和总就业人数都录得2.3%的增幅,失业率维持不变于3.3%的低水平,显示本地劳工市场处于全民就业状态。从季度数据来看,经季节性调整后的香港失业率分别为3.5%、3.3%、3.3%和3.2%,就业不足率分别为1.6%、1.6%、1.5%和1.4%,二者都是稳中有降。由于本地经济大致稳定,加上访港旅游业进一步增长,劳工需求相对供应仍然殷切。劳工市场情况相对偏紧,工资及收入保持稳健而且广泛的增长,其中低收入组别升幅尤为明显,除了反映低技术劳工供给不足外,也表明最低工资的上调取得了一定成效。

香港就业结构并不合理,中层岗位就业比重下降。2000~2011年,专业服务和贸易物流为代表的中端就业仅增加一成岗位,而相对低端的旅游和个人服务业却猛增40%。王春新:《香港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和启示》,北京:《港澳研究》2013年第1期。而且,青年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已引起香港社会的担忧。香港大学吕大乐教授进行“夹心中产意见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市民认为青年一代的前景较上一代变差,并且收入愈高的家庭愈忧心。吕大乐:《中产忧下代前景不如己,八成指“中港经济融合”非利多》,香港:《明报》2013年11月25日。2013年香港约13万失业人口中,超过3万是15~24岁的青少年,占整体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15~24岁青少年失业率是9.5%, 20~24岁青年失业率为8.7%,远高于整体失业率。

(六)股市融资恢复高位,人民币离岸业务快速增长

2013年香港股市融资功能强劲恢复。年内,香港新股上市110只,融资1665亿港元,较上年分别大幅上升68%和88%。大公网:《797家内企助港交所荣登全球IPO亚军》2014年1月11日,http://fi-nance.takungpao.com/hgjj/q/2014/0111/2171347.html。IPO融资额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由于内地股市暂停新股上市,2013年共有78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占年度IPO企业数的71%。恒生指数在年底收报23306点,较上年底上升2.9%。同期,香港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增加9.5%至24.0万亿港元。全年股市平均每日成交额也轻微反弹至626亿港元。

2013年香港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除了股市融资大幅上涨外,人民币离岸市场也依然保持迅猛发展势头。截至2013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605亿元,比上年底增长43%,经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则急升46%至38410亿元,同时人民币贷款余额由2012年底的790亿元大增至2013年底的1160亿元。而且,财政部2013年度两次在港共发行人民币国债230亿元,体现中央政府在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已趋向常规化。目前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资金池约为12000亿元,其中香港占七成半,远高于中国台湾、新加坡、英国等经济体的总和。香港平均每天的人民币即时清算系统交易量达4000亿元。

(七)全球竞争力国际排名领先,但创新力等分项指标有待改进

香港在世界公认的几大指标中,竞争力、营商便利度、经济自由度等一直位居全球前列,尤其是经济自由度更是在近二十年一直位列第一。然而,从分项指标来看,创新力、政府效率等局部表现相对较弱。2013年香港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4个分项指标上全线下跌,其中上年排第一的政府效率和商业效率均跌至第2位。在世界经济论坛(WEF)的排名上升,但是3个分项之一的创新力仍然处于19位的较差水平,创新力的滞后是影响香港整体竞争力的长期因素。

表2 香港经济竞争力及营商环境国际排名(2011~2013年)

数据来源: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美国传统基金会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

同时,世界银行发布的2013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亦认为,政府楼市“辣招”(即买家印花税、额外印花税和第二套房双倍印花税)导致香港在注册财产上的全球排名大幅下滑了29位。局部指标的下挫直接影响了香港整体以及长远竞争力。香港总商会于2013年10~11月进行的“商业前景调查报告”显示,60.2%的受访会员认同香港竞争力在下降。涂若奔:《六成港企忧港竞争力降》,香港:《文汇报》2013年11月26日。此外,从反映生活水平、健康和教育程度的人类发展指数来看,香港的人类发展指数好于新加坡但相比瑞典等高福利国家还有进一步改善社会民生的空间。

(八)政府推进经济民生,但部分领域困难重重

1.2013年香港政府遏止了楼价的上升趋势,同时全力增加短中长期的房屋供应。特区政府在处理房屋议题的取态积极,并用长远可行、逐步推进的策略去落实,管理需求并从短中长期增加供应。尤其是在实施“辣招”后,楼价涨幅被遏止并呈下行走势。而且,政府政策效果不仅表现在当下,更具有长期效益。首次制订长远房屋策略,计划未来十年供应房屋47万套。

房屋政策也招致了一些反对意见,并在实施中遇到许多具体困难。首先,引起了自由经济虔诚者的反对,例如许多学者和商人公开反对楼市“辣招”。其次,具体政策的落实难度大,例如新界东北新区自2009年就开始规划研究,而直到今天仍然前景不明。第三,影响了香港的营商环境,挤压了地产商的利润,出现部分企业家撤资的现象。

2.安老和扶贫取得丰硕成果。香港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特区政府把老人问题作为最迫切的民生问题。2013年政府的安老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提供超过1700个新增资助安老宿位;二是推出“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三是推行让在广东居住的香港长者领取高龄津贴的“广东计划”;四是从奖券基金拨出约9亿港元改善津助长者中心的设施。政府扶贫工作主要是一次性纾困和划定贫穷线。2013年香港政府纾缓贫困财政支出300亿港元,占政府总开支的6.8%,其中宽免差饷、宽减薪俸税、提供电费补贴的支出居前三位。香港政府财政司:《2013-2014年度财政预算案》, 2013年2月。然而,一次性纾困措施因短期性和普惠性而备受指责。2013年10月,香港扶贫委员会划定了香港的贫穷线,政府承诺会根据人口贫穷状况进一步制定具体扶贫措施。可是,有部分香港人认为贫穷是个人原因所致,与贫穷相伴的往往是懒惰、不上进,他们反对政府大举扶贫的行为。

3.与内地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但限制外需做法存在争议。年内,特区政府继续推进两地合作。行政长官在香港会见了十多个内地省份领导人,并访问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地,商讨香港与各地的合作机遇。香港政府积极与中央沟通和汇报,扩大中央惠港政策范围和力度,拓展港商在内地发展空间。年内签署了CEPA 10,共有73项服务贸易开放和便利贸易投资的措施,而且先后在广东和上海召开了两次CEPA联合工作小组会议。2013年9月,泛珠三角大会上,行政长官梁振英提出香港是泛珠三角的超级联系人,并重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

同时,香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优先满足本地需求,来解决香港部分资源紧张状况。从奶粉限购,到楼市“港人港地”,再到“双非”孕妇零配额,都显示了特区政府优先满足本地需求的施政理念。“港人优先”有助于解决香港本地因外部需求过大导致资源紧张、福利外溢等社会问题,缓解部分港人对两地合作的不满,但依靠行政措施限制外部需求的做法在保护本地部分民众眼前利益时,也会因未能有效区分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阻断外部需求自由流入而影响到香港其他群体的发展利益及香港长期利益,同时也易引发内地民众与香港的对立情绪。例如,“限奶令”实施后,香港一度出现供应商奶粉滞销;“双非”孕妇零配额的实施,也一度引发私立医院业务量不足等现象。特区政府需要根据两地交流合作的发展趋势做好配套措施,认真研究和细分市场供求状况,使有关措施更具针对性,在有效抑制外地投机者的同时照顾到香港本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经销商的发展利益,同时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4.政府经济管理架构进一步充实,但经济施政仍面临较大制约。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经济发展委员会、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金融发展局、扶贫委员会、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咨询委员会、贸发局重庆代表处等组织机构,致力于促进香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经济发展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1月,就如何制定产业政策,扩阔香港经济基础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整体策略和政策,向政府提供具体建议。2013年经发会共召开了三次会议,讨论了本港土地资源、旅游及展览业未来发展等议题。长远房屋策略督导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9月,负责检讨香港房屋长远发展及相关政策。2013年9月长策会发表了咨询文件,建议香港未来十年供应47万套房屋,获得了广泛民意支持。金融发展局成立于2013年1月,成员将利用各自业界资源,集中研究如何配合国家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国际,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国家和地区的作用。2013年11月金发局发表首批共六份报告,提出人民币业务、资产管理中心等多方面的建议,以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扶贫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底,研究老年贫穷、在职贫穷、跨代贫穷以及新移民贫穷等问题。扶贫委员会于2013年10月划定了香港的贫穷线,为政府了解贫穷人口分布和出台针对性政策提供了参考。香港与内地经贸合作咨询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10月,就加强香港与内地在经济贸易及相关范畴合作事宜,向政府提供建议。贸发局重庆代表处成立于2013年9月,致力于协助港商掌握最新发展动态及机遇,推动更多港商开拓重庆及西部地区市场。然而,行政立法关系紧张状况恶化,政府经济施政困难。经济议题政治化,反对派利用立法会、社会运动等方式打击政府管治,导致许多政策无力推进,例如垃圾堆填区不能扩建,2013~2014年财政预算案遭遇“拉布”,几经周折后才勉强通过。特区政府2012~2013立法年度向立法会提交法案24份,只有11项获得通过,“立法成功率”仅为45.8%,低于之前15年的平均值56.1%。另有10项被搁置或押后,其中财经、工商和劳工等经济方面的法案就占了7项。新力量网络:《2014年度香港特区政府管治评估报告》2014年1月,http://www.synergynet.org.hk/file/govemance report 20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