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语言学与藏语研究

一 藏学史与藏学方法论

藏学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从历史看,有关藏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的研究源远流长。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在继承传统学术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考古学、地理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从而使研究西藏和藏族的学问从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崭新的独立学科——藏学。19世纪初,匈牙利学者乔玛(Alexander Csoma de Koros)首创“藏学”(tibetology)一词,研究西藏和藏族的学问从此有了专有名称。藏学在国际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影响因西藏问题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而日益扩大,这门年轻的学科发展成为国际“显学”。杜永彬:《中国藏学现代化之路》, 《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从传统藏学到现代藏学的发展过程看,藏学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1.传统藏学时期(7世纪~19世纪初),在这一阶段的研究,藏族学者是主体,研究的内容包括大小五明,研究方法完全受制于藏族独有的五明研修理论,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历史编年、文献、宗教、语言文字和历史等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包括《丹珠尔》和《甘珠尔》大藏经、敦煌历史文书、《苯教大藏经》、各种教派源流、高僧传记、文法注疏、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等。这一时期的后期“外文藏学文献以外国探险家、传教士所撰写的考察记录、探险记录和游记为主。总之,这一时期藏族学者的成果尤为丰硕,这为藏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奠定了传统藏学的坚实基础,标志着藏学的萌芽,使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藏学的故乡”杜永彬:《中国藏学现代化之路》, 《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2.现代藏学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阶段的藏学研究仍然以藏族学者为主,汉族学者和西方学者也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国内有更敦群培、任乃强、法尊、李安宅、王森、李方桂、于道泉等,国外有克勒什·乔马·山多尔、图齐、巴考、石泰安、乌瑞、佐藤长等。从方法论上看,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始在藏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些奠定现代藏学基础的标志性成果。

3.当代藏学初期(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从国际背景看,这一阶段我国的藏学研究开始朝主流过渡,从藏学研究机构规模到藏学家队伍都超过了西方。国内藏族学者有恰白·次旦平措、东嘎·洛桑赤列、多杰才旦、拉巴平措、多识、端智嘉、降边嘉措、格桑居冕,其他民族学者有柳陞祺、李有义、王森、邓锐龄、黄明信、王辅仁、吴丰培、王尧、胡坦、吴均、瞿霭堂、佟锦华、张济川、童恩正、陈庆英、蒲文成、黄颢、伍昆明、黄布凡等,国外有戈尔斯坦、山口瑞凤、西田龙雄、范德康、噶尔梅、白戴克、史伯陵、长尾雅人等。从方法论上看,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地理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方法在藏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挥,各类研究成果居藏学发展史的首位。

4.21世纪藏学(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这一时期正好处在当代藏学向21世纪藏学的过渡时期,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藏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藏学研究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密切,藏学不再是单纯研究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的一门学问,而是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为一体的新型的社会科学学科;二是藏学研究的队伍基本完成了新老交替,由硕士、博士和新时期培养成才的其他年轻专家教授组成的藏学研究新生代走向前台,开始成为国内和国际藏学舞台的生力军。

在这些新生代的代表中,藏族学者有格勒、丹珠昂奔、巴桑旺堆、郭卫平、扬嘉铭、班班多吉、巴桑罗布、华侃、国庆、次央、熊文彬、苏发祥、边觉、旦增伦珠、诺布旺丹、才让太、克珠群佩、郑堆、张明、韦刚、阿华、土呷、尕藏加、桑德、周华、许德存、冯智、多尔吉、王维强、袁晓文、扎扎、达瓦、扎西次仁、扎呷、丹曲、拉毛措等;其他民族学者有马戎、霍巍、谢继胜、沈卫荣、褚俊杰、石硕、徐平、陈楠、张建世、周润年、张云、杜永彬、周炜、徐绍强、廉湘民、房建昌、李涛、张亚莎、王启龙、王志敬、陈理民、安才旦、周源、黄维忠、张虎生等。

这些年轻学者由于普遍掌握了外语,不少人在国外留过学和参加过各种国际藏学会议,通过这种交流,他们比较熟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因此,新生代的藏学工作者在方法论的应用上与前辈相比要走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