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在牛津的日子:访学见闻与研究感悟
- 郭占锋
- 1182字
- 2018-12-20 14:51:17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我有幸来到世界著名的大学——牛津大学做访问研究工作。这所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深深地震撼了我求知的心灵。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建筑群让我流连忘返。曲径通幽的古老小楼里曾经出现过世界级大家,而现在,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学生、学者在这个美丽的大学城里和平相处、平等交流,他们不分肤色,不分性别,不分职位,真可谓是学术的天堂。
幸运中的幸运是我遇见了一位好导师Barbara Harriss-White教授,她出生于1947年,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剑桥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做研究员,后来进入牛津大学发展系,任系主任以及南亚研究项目的首席负责人。2013年,Barbara教授被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14年,她被邀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了题为《印度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演讲。之后,我和导师通过书信交流,保持联系。她非常友好,而且极有耐心。于是我打算申请做牛津大学的访问学者,并且想让Barbara教授作为我的导师。后来听她说,每年申报她的访问学者很多,大多数都是清华、北大、复旦的申请者,但是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不想带中国学者。她说,她接受带我是因为我的实地调查经历很丰富,去过遥远的非洲,到过神秘的印度,还深入中国西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研。这一点成为我进入牛津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的重要砝码,也让我这个来自一般院校的普通教师跟随如此著名的导师做了一年的研究,得到她的厚爱和指点。Barbara教授对学术非常执着,她用了43年对一个印度小镇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取得非凡的成果,同时也奠定了她在该领域内的显赫地位。在这一年的访学生活里,我大部分时间跟随导师研究印度农村集镇的发展与变迁,主要涉及性别问题、种姓问题和印度的村落文化问题。在导师的激励和指导下,我几乎天天泡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尽管沃尔森(Wolfson)学院给我安排了非常舒适的办公室,但是我觉得图书馆里更有研究的情趣,而且易于查阅最近的图书、期刊资料以及珍贵藏书。在冲刺SSCI文章的过程中,导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让我记忆犹新,终生受益。
另外,由于英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导师对我生活上的照顾也让我颇为感动,最使我难忘的是2015年的圣诞节,我受导师之邀去吃午餐,她把我当成“家人”,让我与她的家人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日。多少次在家中的学术教诲,多少次在办公室的指点迷津,多少次在酒吧的畅聊讨论,给我的访学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在繁忙的研究之余,我把自己在牛津访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都记录下来,形成这本书。这本日志虽然内容庞杂、琐碎,但有着学术的思考,有着生活的发现,有着人生的感悟,有着异国的烦恼,有着文化的碰撞,有着思乡的心情,有着难言的苦闷,有着朋友的欢聚,有着生活的尴尬,有着人生的困惑……总之,访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尽列其中,可谓五味杂陈。这些混杂的日子就串成了本书。当然,书稿中的观点都是自己的想法,难免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望朋友同仁赐教。
2016年1月21日
牛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