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美国(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就像鸦片贸易一样,是被清政府严厉禁止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多在南洋和澳门的华人中布道,南洋地区的马六甲、巴达维亚(即今雅加达)、新加坡、曼谷成为对华传教的前哨基地。他们努力学习汉语、翻译《圣经》,为日后布道工作的全面展开做准备。当时在南洋地区活动的美国传教士有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雅裨理、特雷西、约翰逊、芒森、邻为仁、洛克伍德、迪金森、霍普、罗啻、内维尤斯、鲍尔、伍德、洛克武、波罗满、弼牧师,圣公会传教士汉森、文惠廉,长老会的奥尔、米切尔,大美浸礼会真神堂的里德、高德等。在澳门活动的美国传教士有公理会卫三畏、戴弗,南浸信传道会的叔未士、罗孝全和应马礼逊教育会之聘来华的美国人布朗。参见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第159页。

19世纪初,为适应美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需要,美国仿效在中国早已立足的英国,设立了基督教差会。最早成立的有1810年设立的美部会(后称公理会), 1814年设立的浸礼会差会和1820年设立的圣公会、美以美会差会等。在美国传教士来华前,1820年,美部会已正式聘请1807年即已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J. R. Morrison)任差会通信员,几经筹备,又选中了裨治文(E. C. Bridgman)为差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他成了早期中美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与裨治文一道来华的是雅裨理,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随后美国又派出大量的来华传教士。1830~1844年在欧美国家派出的57名传教士中,由美国所属教会组织美部会、浸礼会、圣公会等教会组织派出的美国传教士就有42人,占了近3/4。《中早期(1829—1844)欧美国家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名录》,载仇华飞《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84)》,人民出版社,2005,第430~435页。在此过程中,活跃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西方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当中,不少人受过良好的知识训练,其事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

传教士持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来与中国文化接触。当传教士来到中国,发现这个“异教徒”国家与他们的文化相差甚远,仅仅用传统的传教方式难以行得通,不学习中国语言及文化难以进行传教。因此,来华传教士想要实现其传教的目标,必须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传教士了解中国后,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在华传教;另一方面,传教士向美国国内介绍中国,可以促使其向来华传教士提供更多的支持。因此,早在19世纪20年代,来华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就开始向美国的《教会先驱报》(Missionary Herald)投稿介绍中国的情况。而后,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的汉学名著《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则进一步向美国人介绍了中国的情况,促进了早期的中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