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传媒互动与文化交流
- 肖欢容 孙璐主编
- 1227字
- 2020-08-29 08:01:26
一 《密勒氏评论报》的创刊始末和背景
(一)《密勒氏评论报》的创刊始末
《密勒氏评论报》(Millard's Review)于1917年6月9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汤姆斯·密勒(Thomas. F. Millard)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是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1900年到北京,与袁世凯、唐绍仪、伍廷芳、孙中山等政界人士关系密切。1911年在中国创办了《大陆报》(China Press),该报常著社论,支持中国民族主义和倡导中美合作。而后密勒回美国,将《密报》的股权卖给其助手鲍威尔(John. Bill. Powell),鲍威尔成为该报的第二任主编兼经理,并且对该报进行独立编辑与经营。鲍威尔接管后,改名为“中国每周评论”(The China Weekly Review),但中文刊名仍为“密勒氏评论报”(该报在两行英文刊名下还标有一行中文名),该报从创刊至1953年6月停刊(其间1941年12月至1945年10月20日于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被迫停办)历时36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密报》继续出版,是唯一仍在中国大陆发行的美国纸质媒体。1950年9月,《密报》改为32开本出版月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该刊揭露美军在朝鲜战场施用细菌武器等罪行,美国政府对其进行禁邮,由于缺少经济来源而在1953年6月停刊。
(二)《密勒氏评论报》的创刊背景
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的著名的“门户开放”政策成为那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总的指导方针。尽管在实质上美国政府也非常希望能够在中国“分得一杯羹”,但在对华政策的实施与呼吁上,一向主张取消英法德等先于它进入中国实施的“治外法权”,企图用“门户开放”政策还中国一个“独立”“自由”的面貌。
《密报》的创刊正是在美国对华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这一背景下,并且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德等国因忙于战事而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这就给美国创造了一个能够介入中国事务的机会,总体来讲,美国表面上对中国及其人民持有一种友好姿态,鼓励中国人民自立、参政,但是否真正渴望中国主权独立、民族自强不得而知。不过,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态度扼制日本在华势力扩张,倒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也就为美国在华报刊及其从业者提供了办报的大方向和时代背景,即在任何情况下要以美国的利益为大,并站在美国政府立场上搜集中国情报,报道中国事务,为对华政策提供政策参考。《密报》创立人的政治立场也正好符合这一大背景,即反帝反殖,主张民族独立、平等。这些多少带有美国的民主和思想,可以用来指导中国事务。自然这也成为《密报》的政治立场,研究中国新闻历史的兰德评价密勒时说道:“他试图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确切地讲,是促使美国采取支持中国、反对日本的立场。”
与当时其他外商报纸追求商业利益的需求不同,密勒力图秉承他一直以来的美国办报风格,将杂志办成一份不受营利和政治力量主导的、独立的英文政治期刊。鲍威尔及后任主编——他的儿子小鲍威尔(John. William. Powell)对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抱有同情态度,曾发表斯诺采写的陕北采访纪实,对于国民党政权的独裁和腐败,不乏揭露和批评。该刊在美国社会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颇具知名度,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