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营造学(文化发展学术文丛)
- 卜希霆 刘荣等
- 10877字
- 2020-08-29 08:05:45
第五节 创意营造与新型城镇化
创意营造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顺应未来城镇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而提出的城镇更新理念与创意方式。创意营造努力营造一个吸引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繁荣的发展环境,充分依托在地转化的创意人才,在创意文化产业的主导作用下,使人的创意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释放,同时使人充分享有创意带来的全新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形成具有创意特色的新型城镇发展模式。创意营造是在对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反思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新型城镇化中一个可资借鉴的建设思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过快、过猛,无序,且不尊重规律,因而出现了诸如乡村人口流失、乡村衰颓、对环境和传统的破坏等很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创意营造将成为改善城乡创意生态、提升城乡文化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创意营造是着眼于特定空间(或实体或虚拟),运用创意手法,调动各类资源,提升民众生活及审美旨趣,形成创意体验,唤醒文化认知,凝聚创意共识的理念、行为与方法。
一 创意营造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八大后,强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我国创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的城镇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其“新”并不是指在时间或者空间上与传统的城镇化完全不同,而是指在城镇化的理念、质量及推进战略等方面有了重大的调整与改变。创意营造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时代主题,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
(一)创意营造有利于激活“人”的创意价值
“人”是城镇文化建设中的主要角色和参与者,新型城镇化的创意营造离不开“人”的创造,创意阶层是创意城市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创意城市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宽松的创意环境和强大的包容性,将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意想象,开启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实现人的创意价值,使人人共享创意带来的丰富体验。创意人才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倾向于聚集在自由、高品质的工作环境和区域内,侧重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推崇创新精神和理念。
创意营造注重培育消费者新的文化消费体验,使创造者充分激发创造活力,使城市领导者留住更多创意人才,通过立体保障政策和对创意环境的打造,激活人的创意价值,重构城市的发展路径,构建完整的城镇创意产业链,实现城市的整体创新,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网络,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其对创意平台的搭建和营造,使人的创意得到进一步实现,促进了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的交融与碰撞。
(二)创意营造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
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城镇建设的发展要求,未来城镇化的发展,不再是盲目地进行空间扩张,而应该注重协调城乡空间结构,从空间上来说,新型城镇化要由“非均衡型”发展转为“均衡型”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意营造即依托城镇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依靠“人”的创意转变城镇经济发展方式,促使创意生产要素向城镇有效富集,同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激活城镇网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城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创意营造所激活的创意农业、创意工业以及文化旅游将成为城镇在发展创意产业方面的有益探索,创意营造将改变城镇居民传统的居住方式和生活形态,带来城镇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意营造的发展理念将有利于转变原有城镇发展思路,改变传统城镇化的空间模式,富集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更新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加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投入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三)创意营造有利于实现城镇经济驱动转型
传统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客体资源的开发和密集的人力劳动,过去国家一直力图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亟须转型,新型城镇化发展要逐步实现由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
目前,我国城镇文化消费有效性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居民有消费需求但是无消费场所,不利于未来城镇的转型升级。创意营造主张通过文化消费引导经济转型,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拉动经济发展,着重开发人类主体创意资源,努力解放文化生产力。城乡中低收入阶层是潜在的具有巨大开发空间的文化消费主体,创意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导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开发优势资源发展当地经济,优化创意环境,吸引创意人才的进驻,有利于充分激发人的创意,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拉动文化消费的有序增长。在城镇创意化发展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新的文化消费形式,如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文化旅游业等,可以满足人们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镇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目前中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是4万多亿元,但2013年文化消费的实际规模为1.6万亿元左右,还有3万亿元的空间尚未被发掘出来,因此创意营造通过创意文化产业激活文化消费将有利于我国城镇实现经济驱动转型。
(四)创意营造有利于实现城镇化模式转变
我国的城镇化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规模型的城镇化,也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人口意义上的城镇化,城镇化转型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并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城镇的发展要求,过度追求经济指标,以环境与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意营造将依托城镇自身的资源禀赋,通过创意与农业、工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创意在相关产业的集聚,促进城镇发展模式更新。例如,江西省高安市致力于打造创意农业,提出其“三生”(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与“三农”(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创意农民)理念。大城镇以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要求为标准,以新型农村的创意生活为纽带,将产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重新规划小城镇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发展模式,以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全新的生活形态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创意营造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改变了传统城镇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了由外生城镇化模式向内生城镇化模式的转变。
(五)创意营造有益于培育城镇品牌及精神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将“创意城镇”定位为城市个性,规划大城镇产业发展结构,打造自身品牌形象,拓展重点文化项目,通过创意营造打造城市品牌。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认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在向世界展示它的人文与自然风貌的同时,展现出来的独特外貌和内在风韵。创意营造将有利于大量创意人才集聚,注重挖掘人的创造力,通过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树立城市崭新形象。创意营造将有利于特色城镇发展,侧重于用创意文化提升城市魅力,吸引消费者和生产要素集聚。创意营造将通过各类文化产品彰显独特城市符号,使消费者有更多的文化消费体验。
城镇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独特的资源通过创意,可以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塑造城市个性、主题和品牌特色,提升城市文化空间的经济消费价值,为城市打造独一无二的气质,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居民都具有独特性。城市品牌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创意营造,其价值将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也将进一步成就城市的独特品质。
二 创意营造是新型城镇化的永续动力
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形成、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和社会结构。虽然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日趋美好,但在人们享受着城市带来的繁华与便捷时,许多城市甚至小城镇的问题也日益暴露。经历了以机械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经济语境下的大规模和标准化的复制之后,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特色危机”:城市失去个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多元文化正在被呆板僵化的“模式”所代替。城市历史记忆的“熔断”、城市特色的模糊、城市文化产品的滞后是现代城市个性丧失的重要表现。在城市意识到这些问题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被提出之后,创意营造将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建设中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
“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创意营造倡导从特色文化资源出发,通过创意的手段为当地居民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意作为城市灵魂,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是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的完美结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动力。一个有创意的城镇,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宜居的、有趣的、有个性的特色城镇。
(一)创意营造驱动经济发展
创意文化产业体现了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国际经验表明,英国等西方国家中的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作用巨大。正如经济学家罗默所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当前我国各类产业升级的空间巨大,经济下行也助推创意经济进一步升温。以典型的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非常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各种矿产资源供应压力巨大。与此同时,我国现有制造业文化含量低,品牌、创意、设计水平低的劣势已经显露无遗。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资源培养起来的制造业,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只能成为世界工厂,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可以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推动第三产业的优化与升级。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越来越受重视,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南京、重庆等地都在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文化创意已不仅停留在发展理念层面,而且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工业品外观设计上每投入1美元,即能得到1500美元的回报。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在于创意,前景在于产业。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带来的巨大效益回报。创意营造以丰富的创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善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创意因子渗透各行各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与传统产业注重改变产品功能价值(或使用价值)不同的是,创意营造主要通过改善产品的观念价值获得市场和利润。这一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创意产品及其附加的观念,创造新的消费时尚,激发消费者潜在的购买欲望,从而获得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发展。
1.创意营造有利于激活文化旅游
创意营造以美为媒,引人关注,有助于城市文化旅游业的提升与发展。其运用独特的创意手法,通过区域特色挖掘,或通过将原来不可能被人联系在脑海中的多种关系糅合在一起以创造某种特色来引起别人的兴趣,从而吸引大量的人前来一睹为快,再通过品牌打造的方式将某种创意打造成一种品牌(或模式),加上民宿、饮食、交通等各项配套服务的有意识发展,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勃兴。例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就是良好样本:原本艺术家可能只是想在越后妻有这个地方进行创作,进而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呼吁人们关注乡村,但一届一届的艺术节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和兴趣,人们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到目前为止,因为大地艺术节,已经有大约16万参观者来到越后妻有,这使该县的经济收益达到了46亿日元。喜欢韩剧的朋友对首尔梨花壁画村一定不陌生,韩国人俗称这里为艺术村。梨花壁画村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半山村落,2006年首尔市政府组织60多名艺术家开展“骆山计划”,通过绘制壁画以及设置公共装饰艺术,其成为韩国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的取景首选地。人们在梨花壁画村可以看到Q版“复仇者联盟”、洒满花朵的阶梯、屋舍墙壁上向外张望的“小狗”……韩国电视剧《屋塔房王世子》、综艺娱乐节目《我们结婚了》《两天一夜》都是在这里拍摄的。久而久之这里也就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观光胜地。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以稻田中独特的艺术景观而闻名的日本青森县的田舍馆村,每年都能吸引2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那里富有艺术气息的稻田。同样,荷兰阿姆斯特丹利瑟小镇上的库肯霍夫公园将自己打造为全球最好的郁金香公园,其华贵典雅的郁金香闻名于世,过去60年来,这里接待的游客数量已超过4400万人次。
2.创意营造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
创意营造不仅激活了文化旅游业,同时还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为例,创意农业既是创意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产物,也是产业融合的崭新表现形式。北京波龙堡葡萄酒庄就是产业融合创意模式的代表,波龙堡酒庄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八十亩地村,成立于1999年,由中法合资兴建,200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和美国有机认证的有机葡萄酒企业。它借鉴了法国著名酒堡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在原有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的基础上,还开发了葡萄酒主题旅游、专业葡萄酒品鉴、休闲度假三大功能,通过产业融合,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将利润放大,获得三次产业的综合收益。
创意营造的产业提升作用不仅表现在纵向上完善原有产业的产业链,而且表现在横向上能够引进新兴产业,对一个地域的产业起到带动作用以及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例如,主题乐园、影视产业基地等在现代城市中渐渐兴起,以它们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不是对原有产业的产业链的拓展,而是对原有产业的重要补充,当原有产业与新兴的产业类型进行深度融合时,传统产业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二)创意营造重塑城市审美
创意环境是创意者创造的舞台,也是创意产生的客观背景,优质的创意环境可以激发创意活力,提升城市审美旨趣。创意营造是一个创造生发审美的过程,创意营造常常通过设计的手段对城市空间和区域进行营造,以形成一种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美感。同一创意一般在内部创意环境和外部创意环境二者结合的环境中产生。内部创意环境指对创意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如个人的知识层次、思维模式、心理素质、世界观、人生观等。外部创意环境是指对创意不具有决定性,而只有辅助或推动性作用的因素。创意环境的塑造和培育,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意氛围,提升了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培育了创意文化消费意识。对于美感,其也许会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肤色、不同地域的人而异,但有序、整洁、活力与创意等产生的美感是共通的。可以说,创意营造对空间内的环境和审美是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的。现代城市流行在楼宇中,在天台甚至是窗台上种植花卉等植物,这些植物不仅绿化了城市,还与整个城市融合,成为城市中的独特一景。
霍尔在对雅典、佛罗伦萨、伦敦、维也纳、巴黎、柏林6座城市进行研究后指出:“城市政策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天才的移民和财富的创造者。”高品质的城市创意环境,可以构筑城市多赢发展的格局。城市最重要的空间,是居民的互动空间,城市在建设之外还应该考虑是否为周边社群创造最大价值、能否为市民提供一个更活络的互动空间。因此,相较于硬件,创意营造形成的文化软实力显得更重要,而这都依赖于全体市民一同构建的协同交流的环境。创意营造的包容性能够吸引大量的创意人才,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更有利于创新,这样的文化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和创意公司,进行集成创新。文化、教育设施以及文化活动的数量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文化环境和氛围的要素之一。丰富的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各种文化活动能够为创意阶层提供足够充分的表现交流平台,能够吸引、培育大批年轻创意人才和创意产品的受众,营造浓郁的文化创意氛围。
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即充分利用了创意营造对环境的“审美”提升作用。20世纪,日本工业高速发展,古川町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古川町的改造就从一条流经小镇镇域的濑户川开始。濑户川是一条宽仅1.5米的水道,紧邻着住家。1968年,地方报纸《北飞时报》发起向濑户川放生鲤鱼的活动,由此动员居民一起合力清理水道。居民不再往濑户川里排放污水和丢弃垃圾,而是悉心经营生活空间并且引以为荣。随着原来污浊的臭水沟变成美不胜收的亲水空间,水道周边的环境美化也顺理成章地展开,水道两侧的步道、小桥、栏杆、座椅也被整理得美轮美奂。时至今日,濑户川有数千尾鲤鱼悠游其中,周边绿化优美,步道宜人,成为闻名日本的魅力街道。现在,质朴简单却优雅的街道已成为古川町的名片,而注重居民的真实感受与对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善,正是创意营造的首要目标。
(三)创意营造提升生活品质
生活质量又被称为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是一个全面评价生活优劣的概念。生活质量有别于生活水平,生活水平回答的是为满足物质需要、文化生活需要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的多少,而生活质量回答的是生活得“好不好”。生活质量须以生活水平为基础,但其内涵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它更侧重于对人的精神文化等高级需求的满足程度和环境状况的评价。本书中提到的创意营造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主要针对的是与该空间或该区域有关系的人,从前文我们知道,创意营造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也能改善当地的环境和提升审美水平。在发展层次较低的乡村等区域,当地的人们更期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在发展层次更高的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仍是居民的需求,但和谐、文明和美感是更加重要的需求,创意营造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因而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通过创意营造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中国古代南方的园林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也是一种创意营造,当商人以及官员功成名就回到自己的家乡之后,他们并不简单地把家当成一个睡觉和休息的场所,“田园传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促使他们对自己的住所进行改造,于是,各式各样精致的园林应运而生,加上戏台等各项休闲娱乐设施的搭建,园林成为主人公审美、休憩与娱乐的一个场所,满足了主人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主人公对园林的创意营造也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四)创意营造再造空间认知
创意营造需要充分激活各类创意要素,而一个地区的创意活跃度取决于创意被认定的程度,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感知”。因为无论是市民、企业还是观光客,在做决定前都是一无所知的,仅通过以往他们可能获得的信息或知识,而这些信息或知识都是选择性的、非自身实际经历的或是从媒体中获得的,通过这样的感知,人们对现实进行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意象,即地理学家所称的“空间认知”。该幅意象将影响人们决定到何处工作、定居或度假。通常这样的决定不是建立在主观的地区环境特征之上的,而是取决于个人客观的观点对地区环境的感知,特定区域唤起人们心中的意象,进而左右个人对于选择定居地点的影响要素。
许多城市都可能体会到,表面上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如城市意象,都可能是知识密集型公司决定企业落脚,或者人们寻求居住城市、观光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当城市意象被企业或目标客户群认知为不良时,则可能驱使他们离开这个城市,意味着这座城市将减少收入,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投资于都市设施建设,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在城市内外传达城市的魅力与创造力,制定正面的城市形象塑造策略,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城市品牌化”。通过创意激活城镇魅力,吸引人才,重视空间定位,塑造强而有力的品牌形象,这样的城市才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脱颖而出。
创意营造对区域认知的改善换一种说法即创意营造能改善地域的形象,而这种改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意营造能够为该地域创造一种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创意营造能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升,从而改变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使人们获得对该地域的重新认知。重塑区域认知主要是针对区域之外的人而言的,毕竟对于本区域内的人来说,创意营造对该区域的形象改变是一个慢慢体验、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对区域认知的重塑主要是使人们对区域形象进行重新认识,那么我们如何在形象上做文章呢?对于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形象塑造而言,通常的做法是在公共空间内进行符号和形象的设计。以日本为例,日本近年努力塑造“酷日本”的形象,因此,大量的日本动漫形象和符号遍布于诸如广场、街头、公共汽车、地铁甚至飞机等公共空间内;再如,韩国首尔在塑造城市形象上也是不遗余力。2007年,韩国设计综合总部设计了一系列韩国首尔的标志,并最终选定HAECHI(守在景福宫外,类似中国的石狮子)为首尔的象征,之所以选择HAECHI作为首尔的吉祥物,设计师看重的是其身上承载的见证历史、忠实与守护的意义,为了让更多人知道HAECHI,首尔市政府开展了众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让大家熟悉了这个憨态可掬的吉祥物形象,也宣传了首尔。
区域形象的重塑在具体的创意营造中又涉及区域品牌的打造。区域品牌往往是该区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换一种说法,即特色。前文提及的日本青森县的田舍馆村,在改造之前,它给外人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乡村,有着常见的稻田、山川与河流等,但在创意营造的过程中,其将艺术与稻田这两种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新的特色,最终重塑了该区域的形象,使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五)创意营造凝聚共生力量
这与前面所述的创意营造动力机制中的共同体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创意营造来自建设地域共同体的需求,而通过创意营造,共同体也得以有效建立,地域居民的凝聚力也因此得到增强。共同体简单来说就是“同呼吸、共命运”,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不足,国民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并没有如西方那样严格区分,也缺乏西方社会中特有的公共性关系,因而普遍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和共同体社会契约,但是在创意营造中,相当多的做法是采用居民自治的方式来对创意营造中的某些方案做决定,这就让居民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以往的做法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居民只需执行或充当“旁观者”的角色,但是创意营造赋予居民决定方案的权利,让其从一个旁观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这就让居民对自己决定的事物更用心,从而激发出主人翁意识。当每个有关系的个体参与地区的建设时,个体的公共意识得以喷发,整个区域的凝聚力也因此得以增强。
(六)创意营造延续特色文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和“三化同步”两个大的发展方向,坚持“两条腿”走路,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以城乡发展和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目标,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然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并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以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每个乡村、城镇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创意营造要充分发掘每个城镇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维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具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城镇才能成为人们的高品质居所,这也是评判城镇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
创意营造主导下的产业发展选择应当与该区域基础资源要素合理匹配,其根本目的是把本区域城镇资源结构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资源是一种自然、社会和人的创造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文化资源的形态和价值,尤其是在当今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文化资源对产业价值的贡献毋庸置疑,通过对中小城市和城镇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制定合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终形成“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文化资源”的良好态势,形成两者互相驱动的均衡发展机制,因此特色文化建设是创意营造的不二选择。
(七)创意营造注重版权保护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创意产业、版权产业,万变不离其宗,有一点是肯定的:创意创作是根,运作运用是神,无形资产是本,知识产权是魂。换言之,版权经营之“激励创作,科学管理,依法保护”,以致“有效运用”,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对知识版权的保护。文化是领域,创意是动源,版权是杠杆。约翰·霍金斯认为,“版权是创意经济的流通货币”。他指出,版权是一种货币,同时也是一种语言。对于创意产业来说,版权是其核心理念。
版权产业的概念最早于1959年被提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04年正式将其定义为“版权可发挥显著作用的活动或产业”,包括核心版权产业(出版、录音、电影、广播电视、软件、网络等所有产值来自版权的产业)、部分版权产业(电视机、录像机等为核心版权产业提供便利设备的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建筑、纺织、家具、玩具、灯具等与版权相关的产业)和非专用支持产业(批发、零售等促进版权传播、发行的产业)等。
版权资本在创意营造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版权资本作为资本形态的一种,从产生那天起就朝着逐利方向前进,在此过程中与周围市场相连接,把潜在的消费者连接起来,不断创造引人入胜的商业模式,缔造新的创富传奇。我们应当如何管理版权?霍金斯认为,组织管理版权应当遵循三个原则(想象力、自由和市场)。他表示,想象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1950年以前,只有少部分人在管理版权,但是当我们进入21世纪,版权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艺术家往往自己独立写作、绘画,而21世纪的艺术家是互相合作的,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一部作品,尤其是电影和电视产业。每个人都需要和其他人合作,而合作需要资金、资源、设备等一系列辅助条件,任何创意的诞生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版权的保护也不是单靠个体就可以完成的。未来中国必须加大对版权保护的力度,在对版权充分尊重的前提下加大产业投入,让创造力、想象力创造巨大价值。
(八)创意营造构建城市集群
英格兰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以中小城市为主还是以城镇为主,目前还存有争议。但在新型城镇化被明确提出之后,可以看出城市群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后续建设的主要平台,不仅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可以依靠产业的发展,产生集聚效应,形成城市群,构建创意城市网络。
创意营造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勃兴,还将进一步增强城市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创意平台的搭建实现与其他城镇资源的互通和共享。2015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2016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电视电话会议,城市群概念屡被提及,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创意营造将有利于以创意创新为驱动,切实通过创意在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镇之间实现创意化、均等化、特色化发展,整合资源配置,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有序发展,避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城市病、“同质化”等问题。创意营造顺应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丰富了城市发展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创意阶层的崛起,创意必将统筹和引领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有助于消弭城乡二元壁垒,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