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晋北民间信仰体系与寺庙分布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传统时代的历代统治阶层以神道设教、借鬼神御吏民,从而创造了一种国家宗教。儒家的伦理学说教以忠君孝亲思想,推行敬天法祖之仪,使得忠君孝亲神圣化并正统化。可以说,儒家学说和国家宗教两者共同构成了官方意识的主题,其宗旨在于宣扬奉天承运、君权神授,维护社会的宗法伦理关系和等级秩序。

晋北地区历史上庙宇众多。北魏在大同建都时,周围寺院上百所,僧尼三千人,云冈石窟、永宁寺和悬空寺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辽、金、元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更是依恃佛、道安定民心,稳定社会,争取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巩固统治。辽是统治我国北方的一个王朝,疆域有限,南以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为了巩固统治,辽圣宗、兴宗、道宗尊崇佛法,讲经刻藏,铸造佛像,精研《华严》,华严宗盛行。从辽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国号为辽,历八帝到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1125)亡国的179年间,即在山西的大同、山阴、应州就建寺院宫观8座,其中寺5、宫1、观1、堂1。金元统治者以秦岭、淮河为界与南宋对峙,历九帝120年。辽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金兵攻占大同,称大同为西京。金熙宗于天眷三年(1140)大规模修复并重建华严寺,征访经藏,几乎同金立国相始终,华严寺直到元初仍是塞北巨刹。

金对在京的佛教老尊宿称国师,“威仪如王者师”;对在帅府的僧职叫僧录、僧正,“皆择其道行高者”;对在列郡的僧职叫都纲,“有师号者皆紫”;对在县的僧职叫维那。天会三年(1125)十月,“僧献佛骨”,金太宗皈依,每岁举行有万余人参加的“饭僧”斋会。金熙宗既崇儒又奉佛,当时,“浮图之数,虽贵戚望族,多舍男女为僧尼”《大金国志》卷三六《浮图》。,仅上京一处就有庆元寺、储庆寺等六座寺院。同时,金统治者对所攻占的辽、宋地区的寺院也是极力保护、修葺、扩建。元统治者大力提倡各种宗教,释道有了很大的发展。早在成吉思汗时,就接触禅宗临济宗僧人中观、海云师徒,其后历朝大汗都崇佛,“海云历事太祖、太宗、宪宗、世祖,为天下禅首”程拒夫:《雪楼集》卷六《海云简和尚碑塔》。。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尤重喇嘛,信奉密宗,禅宗得到更大发展,在朝廷地位最高。元世祖始封八思巴为国师,又升帝师。八思巴为西藏藏传佛教(即吐蕃佛教)萨迦派首领,有元第一代帝师,之后元朝皇帝每年从萨迦派中遴选一人充帝师且成定制,“其弟子之号司空司徒、封国公者,前后相望”《新元史·释老传》。。“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正衙朝会,百官班列,而帝师亦或专席于坐隅。”《元史》卷二〇二《释老传》。帝师成为佛教最高领袖,所领宣政院可以自任官属,诸路府州县均置僧禄司、僧正司、都纲司,管理各地佛教僧尼。僧人公开参与朝政。据至元二十八年(1291)宣政院统计,全国共有寺庙42318区、僧尼213148人。佛教大行,连元杂剧如马致远等人创作的神仙度人剧及郑廷玉的《看钱奴》《忍字记》都受佛教宿命运思想的影响。元代从忽必烈建国号的至元八年(1271)到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历11帝98年,在山西全省80个府州县建寺院宫观366区,其中寺院220座、宫观146座本节参考刘泽民等主编、楚刃等著、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山西通史》卷四《宋辽金元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543~546页。

图1-9 金代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2009年10月拍摄)

据晋北地区明清地方志记载,当时同朔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寺庙就有454座,“余各边堡、乡村,各有庙宇,小及悉载”(清)刘一铭:《朔平府志》,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从现存各地县志寺庙、祀宇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历代村落中庙宇的设置情况。

清雍正版《阳高县志》清雍正版《阳高县志》,第26页。卷二:


祀宇:文庙、崇圣祠、乡贤祠、魁星楼、城隍庙、宝□庙、太平庵、观音殿、文昌阁、名宦祠、文昌祠、玉皇阁、武庙、吕祖观、龙神庙、火神庙、圆通庵、三代庵、泰山庙、勒马关帝庙、三清观、三灵侯庙、三官楼、云林寺、千佛寺、老君庙、关帝庙、大关帝庙、宝安寺、神□寺、药王庙、疮神庙、灵官殿、土地祠、财神庙、白衣殿、三圣庙、地藏殿、三官庙、净土寺、普陀岩、吉祥院、三义庙、文殊庙、马神庙、海潮寺、马王庙、城隍行宫、三教寺、会真堂、小真武庙、阳和庙、广宁寺、恒山庙、□福寺、节义祠、子孙圣母庙、花严寺、忠孝祠、朝阳寺。


清乾隆版《浑源州志》清乾隆版《浑源州志》。卷八:


祠庙: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城隍庙、三皇庙、恒岳庙、东岳庙、元帝庙、三官庙、关帝庙、龙王庙、马王庙、圣母庙、财神庙、孟姜女庙、上帝阁、文昌阁、孙真人祠、二神祠。

寺观:圆觉寺、永安寺、柏山寺、静居寺、白马寺、大云寺、碧谷寺、永固寺、王泉寺、西禅寺、县空寺、云峰寺、宝峰寺、崇福寺、福智寺、觉山寺、宝宁寺、兴国禅林、水头寺、西几寺、三教寺、千佛寺、白衣庵、得一庵、千佛洞、十方院、龙泉观、五□观、就安寺。

图1-10 恒山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2009年4月拍摄)

清道光版《大同县志》清道光十年(1830)黎中辅纂《大同县志》。卷五:


祠祀:先农坛、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厉坛、文庙、关帝庙、文昌祠、城隍庙、龙王庙、风神庙、河神庙。

以上祠庙皆有关祀典,虽营建兴修亦有士民,任之如民间寺庙者。然国之大事在祀,固营建之不容缓者也。

寺庙:关帝庙、观音殿、金箔庵、东岳庙、太平寺、三元宫、永昌寺、海藏寺、清泉寺、慈云庵、龙王庙、普兴寺、清凉寺、北寺、孙祖庙、真武庙、天尊庙、洪济寺、兴教寺、玉皇阁、火神庙、喒侯庙、朝阳寺、准提庵、开化寺、圆通寺、青龙阁、大华严寺、三灵侯庙、太宁观、郎神庙、圣母庙、赐福庵、天涯寺、太极宫、善化寺、马王庙、七佛寺、鲁班庙、吴道子庙、新寺、劝忠祠、安辑祠、南堂寺、眼光寺、关帝庙、玉虚观、岳武穆庙、五岳庙、三官庙、龙王庙、华严寺、普化寺、传公祠、地藏寺、白衣寺、三皇庙、财神庙、极乐寺、龙福寺、兴国寺、史公祠、吕公祠、柳港寺、元都观、地藏寺、碧霞宫、关帝庙、凌虚观、金山寺、吴天寺、涌泉寺、神泉寺、释迦寺、拾头寺、兴国寺、龙王庙、北岳行宫、黄箓观、观音阁、华严寺、千佛寺、西严寺、龙王堂、观音堂、卧碑殿、雷音寺、望云寺、南堂寺。

图1-11 修缮中的天镇县慈云寺(原名法华寺,2010年7月拍摄)

清光绪版《繁峙县志》清光绪七年杨笃纂《繁峙县志》。卷之二:


祠祀志:社稷坛、先农坛、神祇坛、城隍庙、关圣大帝庙、文昌帝君祠、龙神祠、火神祠、厉坛、奎楼、八蜡庙、旗纛神祠、马王庙、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玄帝庙、玉皇阁、土地祠、圣母庙、财神庙、五谷行祠、东岳行祠、北岳行祠、后土行祠、圣母行祠、李卫公祠、泰华池祠、打鹰泉龙神祠、新龙池殿、五谷殿。

图1-12 阳高县下粱源村的灵源寺(2009年10月拍摄)

寺观附:正觉寺、建福寺、净明寺、公主寺、兰若寺、清源寺、正觉禅院、护国千佛寺、三圣寺、兴福寺、能仁寺、佛光寺、圭峰寺、多宝寺、秘魔寺、南山寺、龙兴寺、海眼寺、文殊寺、宝藏寺、普庆寺、菩萨寺、三会寺、岩山寺、天宫禅寺、龙泉寺、崇福寺、南山寺、金界教寺、释迦寺、罗睺寺、宝泉寺、兴国寺、兴龙寺、秋月寺、天宫寺、白衣庵、地藏庵、落马寺、三清观、洞阳观。


民国版《朔州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侯树屏、方叔裔纂《朔州志》。卷之二:


祠祭:先师庙、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魁星楼、城隍庙、旗□庙、文昌阁、土地庙、萧相国祠、玉皇庙、关王庙、勒马关王庙、火神庙、马神庙、三义庙、三皇庙、三官庙、地藏十王庙、三教庙、真武庙、五岳庙、龙王庙、三塔嵬龙王庙、海神庙、八蜡庙、井神祠、文昌祠、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厉坛。

寺观:崇福寺、兴国寺、龙泉寺、观音堂、玉泉观、护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