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法学论丛(2013年卷/总第2卷)
- 王新生主编
- 4字
- 2020-08-29 08:21:00
热点争鸣
论劳动合同立法的“倾斜保护原则”
摘要:“倾斜保护原则”意指劳动合同立法对劳动者权益实行倾斜保护。它是在劳资关系实质不平等状态下对劳动者权益的一种特殊保护。该原则作为西方劳动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条文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结合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可以表明“倾斜保护原则”有利于实现“平等”“公平”和“正义”,具有法律的正当性。
关键词:劳动立法;倾斜保护;公平;平等;正义
哈耶克认为,“社会立法”主要是“指政府为某些不幸的少数群体(亦即那些弱者或那些无法自食其力的人)提供一些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服务”,其目的“乃在于把私人的活动导向特定的目的并有利于特定的群体”,也是受“社会正义之幻想的激励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劳动法属于社会法,从西方劳动法制的发展历程来看,劳资双方的弱势与强势分野,要求劳动法从民法中分离出来,遵循“倾斜保护原则”的社会法观念,来平衡当事人的地位及利益分配。
一 “倾斜保护原则”在西方劳动法制中的缘起与变迁
“倾斜保护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整个劳动法制的发端,而世界劳动法制的最初发源地在英国。
(一)“倾斜保护原则”缘起于国际工人运动
自19世纪初期开始,由于大工业和生产的社会化以及机器的广泛使用,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进而加剧了各个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工人运动不断爆发,尤其一些规模宏大的国际工人运动,严重地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了维持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原有的市场经济的自律性,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一定的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调和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开始积极地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其中,在劳动关系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领域,国家积极而全面干预的直接表现就是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产生。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现代意义上第一部劳动法——皮尔勋爵提出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由此拉开了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序幕。该法规定:纺织厂童工的最低年龄为9岁,纺织厂不得雇佣9岁以下的学徒;童工工作每天不得超过12个小时,并且仅限于清晨6时至晚间9时之间,禁止童工做夜工。由于最初的劳动法律只是适用于工厂,所以,它又被称为“工厂法”或“工厂立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法”的开端。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英国议会又陆续对《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进行修订以及通过了新法规,对童工做了进一步的保护,并将保护的范围由童工扩大到女工。以英国“工厂立法”为开端,西欧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进行了“工厂立法”。
19世纪中叶以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物质生产方式的客观需要,颁布了更多“工厂法”。与此同时,一些附属国和殖民地,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印度等也开始颁布“工厂法”,“工厂法”的国别范围进一步扩大。此阶段的劳动立法,在内容和范围上,较之初期阶段,有了较大的进展,具体表现在:第一,“工厂法”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从适用的对象上看:在劳动者方面,由最初的极易引起人同情感的童工、未成年工、女工扩展到所有劳动者;在工厂类型方面,由最初的工厂逐渐扩展到矿山、运输、商业等各行各业。第二,保护内容渐趋丰富。由最初的主要限制童工、未成年工、女工工作时间问题扩展到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解决劳资纠纷、工会与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等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当然,应该看到的是,虽然该时期的劳动法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也不稳定,而且很重要的是,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还缺少必要的保障,实施效果较差。
(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刺激“倾斜保护原则”曲折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率先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出于从内部试图化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目的,资产阶级不得不做出让步。因此,以改良主义作为主要方法,资产阶级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
比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劳动法的适用对象和内容更进一步地充实。尤其以法国劳动法典为标志,劳动法更是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然而,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无论是在法西斯国家还是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反复甚至倒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动荡,以及工人运动的反复造成的。譬如,德国法西斯政权于1934年1月颁布的《劳动宪章》,取消了工会和工厂委员会,明确雇主和劳动者之间是上下级隶属关系,劳动者须绝对服从雇主,对雇主保持基于生产利益一致的忠诚,不得过问雇主事务,雇主有全权决定作息时间、工资、罚款等。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也在当时实行了诸如强制劳动等类似制度。美、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期间也大大降低了战前颁布的一系列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劳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劳动条件,甚至取消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对劳动者的工资实行“冻结”政策。然而,这个阶段并未持续太久,“二战”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又得到了较大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推动“倾斜保护原则”的变革
20世纪末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深远的转变,如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全球化迅速发展、信息化突飞猛进,强资本、弱劳工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一切使得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发展面临诸多冲击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放松劳动法的管制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提并倾向放松劳动法的管制政策,“增加弹性”“放松管制”成为劳动立法的关键词,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放松管制”意指减少国家干预,降低对劳动者的保护水平。然而,从总体上看,无论怎样“放松管制”,政府“管制”却是必需的,“倾斜保护原则”的底线是各个国家都坚守的。
以美国为例,正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Daniel Foote所阐释的:“在论述美国劳动法的放松规制之前,必须注意到,长期以来美国劳动法的基本前提就是政府的有限规制,因此谈存在一个‘放松规制的趋势’显然有些误导。相反,近几十年来的趋势可能更准确地应该界定为加强规制,而非放松规制。”他进一步讲道:“……但过去40年的整体趋势仍是加强规制。仅在联邦一级主要劳动法律的数量就比1960年增长了三倍,而规制项目和更具体的法规的数量增长得甚至更快。在州和地方一级,规制的增长更加戏剧化。最引人注意的是,对任意原则的迅速侵蚀,几乎完全是通过司法程序进行的,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州和地方法律和规制项目的爆炸性增长。”在立法实践中,2007年3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对《美国劳动关系法》(瓦格纳法)进行修正的法案——《雇员自由选择法》(Employee Free Choice Act)。这部法案能够顺利通过,得益于在众议院占有相对多数的民主党的坚决支持。当时美国政治社会对这部法案存在激烈争议,共和党坚决反对。但是,“无论是怎样的结果,美国这次劳动法改革事件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告诉美国,也是告诉世界这样一个明确的信息:多少年来让不少国家奉为劳动力市场改革样板,同时让普通大众伤心迷惘的美国模式决不是一心倾向资本利润,不顾底层民众的。并且,尽管美国共和党坚决反对,《雇员自由选择法》于2009年1月16日最终颁布实施。”
虽然,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有异于西方国家,然而劳动法理念的缘起与制度变迁的理性脉络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即便“倾斜保护原则”的确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起草和通过过程中历经争议,最终仍在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法律条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 “倾斜保护原则”在《劳动合同法》中的确立
《劳动合同法》在起草及通过过程中几易其稿,其间的争论,除了立法技术方面的问题,所有争论都是针对它的立法指导原则。《劳动合同法(草案)》送审稿的第一条规定:“为了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合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本法。”这种表述几乎就是《合同法》的翻版。几经修改,在全国人大公开征求意见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则表述为:“为了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法。”这是与送审稿在立意上完全不同的一种表述,即《劳动合同法》是以保护劳动者为立法主旨,以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立法目的。但这种表述方式恰恰又成为《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即《劳动合同法》是否只保护劳动者还是应该保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
对此,劳动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代表性观点,概括起来,不外是以下三种表述:作“单保护(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表述;作“双保护(保护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表述;作“倾斜保护(对劳动者倾斜保护)”表述。
主张作“单保护(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表述的主要是研究劳动法学的学者,其中代表学者是关怀、王全兴、常凯等。作为劳动法学界的老前辈,关怀教授主张:“《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范畴中的单项法,是《劳动法》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当然其立法宗旨应与《劳动法》相一致,应当明确提出‘根据《劳动法》制定本法’。既然《劳动法》开宗明义地提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其立法宗旨,当然作为劳动法法律体系的《劳动合同法》义无反顾地亦应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宗旨。”王全兴教授认为,“劳动法基于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相对弱者的假设,在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偏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故立法目的条款中作‘单保护’表述。”常凯教授亦持赞同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劳动法律的矫正功能追求一种实质上相对平等的关系。这种矫正功能的基本目的,即是通过公权力的介入,适度限制雇主的权利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使个别劳动关系实现相对的平等或平衡”。
与之对应的,主张作“双保护(保护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表述的则主要是企业方的代表。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曾宪梓在《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的时候,提出:“劳动合同是由劳资双方签订的,既应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应该保护雇佣劳动者的利益。我们制定《劳动合同法》,就应该兼顾各方的利益,保护各方的权益。”倪岳峰也建议“在草案第一条的立法目的中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改为‘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此外,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教授也表示:“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主要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保护劳动者,二是保护企业。虽然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保护了企业也就是保护了劳动者,企业的权益无法保障,劳动者的最终权益也无法保障。”
主张作“倾斜保护(对劳动者倾斜保护)”表述的代表是董保华教授,董保华教授对“倾斜保护(对劳动者倾斜保护)”是这样阐述的:“现行劳动法是以合同化与基准化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为依据来确定其立法宗旨的,必然从‘倾斜立法’的视角来概括‘保护劳动者的原则’。1994年公布的《劳动法》第一条以显性的方式提出保护劳动者,同时通过强调‘调整劳动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以隐性的方式提出保护用人单位,应当将其概括为‘倾斜立法’。”董保华教授早在1992年就率先将“保护劳动者”原则概括为“倾斜保护”并于1993年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参加了《劳动法》的论证和起草;在《劳动法》公布后的一系列著作中,董保华教授更有详尽论述。“倾斜保护”也渐成劳动法学界的通论。
其实,以上三种表述,其本质意义可以说没有区别,仅仅是文字差别而已,完全符合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基本要义。首先,“单保护”说并不意味着只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不保护或者排斥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在现代民主国家,任何一部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都不可能以牺牲某一类社会主体的合法、正当权益来维护另一类社会主体的特权,法律的制定总是在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以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每部法律都体现了立法者一定的价值选择。即使是王全兴教授也认为:“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保护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与保护用人单位是‘一个硬币两个面’的关系。”其次,“双保护”说也不可能坚称一视同仁地对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毕竟劳动法是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社会法,立法者必须通过公权力的介入来倾斜保护作为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事实上,国家只是以基准法的方式为劳动关系确定底线,留出当事人的协商空间,并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协商,究其实质是一种“倾斜保护”。
历经上述争议,《劳动合同法(草案)》经过四读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第一条最终的表述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该条表述显然兼顾了“倾斜立法”和“保护弱者”两个方面,实际上再一次肯定了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
三 “倾斜保护原则”在《劳动合同法》中的具体立法体现
《劳动合同法》中的“倾斜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扩大了受保护的劳动者类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新的用工主体、用工形式的出现,《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的适用主体范围。具体表现为: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同样适用《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将这些用人单位纳入劳动合同制度中,规范其权利和义务,同时也维护了这类单位的劳动者的利益。
第二,细化了试用期制度。我国的《劳动法》对试用期仅做了一项规定,且是原则性的,这使得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情形严重。譬如,用人单位约定的试用期过长;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只约定试用期;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较低;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针对这些问题,《劳动合同法》规定了试用期的期限并对期限做了限制性规定。同时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这样劳资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能只约定试用期。《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的细化规定,在不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前提下,保护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利益。
第三,完善了单方解除权制度。《劳动合同法》在劳动合同解除中倾斜保护劳动者主要体现在:不仅赋予了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同时对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权予以严格限制。《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赋予了劳动者单方行使预告解除权,即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同时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附有严格的法定事由和条件,《劳动合同法》虽然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合同的九种情形,但是对其适用予以严格的限制,同时又以反向立法的形式规定了禁止解除的六种情形。《劳动合同法》通过赋予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权同时严格规定用人单位的解除权,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
第四,增加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选择劳动合同期限权利的弱化,使得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严重。基于现实劳资关系中劳动合同短期化的长期存在,《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三种成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并修改了成立的条件,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在应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出现时,却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得到更多的适用,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长期稳定,进而保护劳动者利益。
当然,《劳动合同法》这种“倾斜立法”也引起了不少用人单位及其代表们的质疑,认为其不利于“平等”“公平”地保护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然而,笔者却赞同此种形式上的不平等恰恰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和“公平”,“倾斜保护原则”由此而具有法律的正当性。
四 “倾斜保护原则”的正当性分析
黑格尔曾言“存在即合理”。“倾斜保护原则”作为《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显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亦是契合中国国情的。
(一)有助于实现公平
一部法律的社会功能,取决于这一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主旨,如果认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主旨是“倾斜保护原则”——劳动者权利保护,那么《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功能必然要以追求社会公平为基本的侧重。在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争论中,追求效益和追求公平其实体现了劳资双方的不同利益诉求,企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希望这一法律能更加促进企业效益,劳方则更希望这一法律能够促进社会公平。而立法者如何取舍,既取决于劳资双方对于立法的影响力,更取决于劳动合同立法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现实来看,由于劳资力量不平衡和不对等,致使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甚至屡屡被侵害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表现在,中国的劳动标准是过低而不是过高。对于中国的劳动标准是高还是低的问题,学术界自进入21世纪起便开始有了争论。我国在劳动立法上的一些个别规定,如每周5天工作日,加班支付1.5~3倍的工资,与国际上的高标准接近,但判断一个国家的劳动标准的高低,不能仅仅看一个单项指标,而应该将劳动标准看成一个系统。就劳资双方来说,仅就这种个别项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还应该考虑其他的指标,诸如工人的工资收入、职业稳定、社会保险水平、职业安全状况、职业培训等综合水平。如果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我国的劳动标准不仅在国际比较中属于低水平,就是在我国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权利体系中,也是比较低的。
此外,确定一个国家的劳动标准是高还是低,关键是要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例。比较工资时既要看工人的收入,也要看老板的利润,这样才有意义。1994年,我国工资分配占GDP的14.24%, 2003年这一比例为12.57%, 2008年之后这几年GDP都是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递增,工资收入虽然也在同比递增,但递增的同时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工人的实际工资增长极为有限。美国在1990年工资分配占GDP的49.67%, 2002年占47.9%。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的劳动法中没有雇主的概念,所以在计算职工工资收入与GDP的比例时,普通工人与企业高管都纳入其中,相当于雇主收入也放入工人收入一起统计。此外,劳动标准的高低,不仅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关,而且也与劳资力量的对比有关。在目前工会并不能有效代表工人形成有组织的力量来与资本抗衡以改善劳动条件的情况下,国家劳动立法和劳动行政,就必须在劳动标准方面更多地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将劳动标准降低,中国的劳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因此,唯有倾斜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才能追求真正的社会公平,从而实现劳资关系的平衡和和谐,这也是劳动合同立法的必然选择。
(二)彰显了自由、平等保护
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发展,必然催生与之相适应的自由、平等,甚至私有财产和利己主义的价值倾向,并要求以法律制度来予以体现和保障。因而,形式平等和形式自由(消极自由)等观念也将随着市场化劳动关系的逐步成熟而不断产生、发展。然而,这种自由、平等只是一种抽象的自由、平等——平等是一种形式平等,自由是一种消极自由。这种内含于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形式平等、消极自由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承受了市场经济的缺陷,把劳动关系中的当事人当作抽象掉了各种能力和财力等的没有个体差异性的人,默认了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经济上、组织上、人身上的不同起点的合理性,在实质上就是把雇主经济上、组织上、人身上的优势当作“天然”的特权。这样一种看似平等的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现实中的劳动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财产关系和实际上的人身关系、形式上的平等关系和实际上的隶属关系。从本质上来看,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征,因而,对于劳动者所谓的合同自由又被学者称为“小鸟的自由”。
这种“形式平等”,如果任其自然、充分展开,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质的、结果的不平等,出现两极分化、异化劳动、贫困失业,以至于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发展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矛盾现象,是符合市场化劳动关系内在逻辑的,试图靠市场化劳动关系自身解决问题的努力将会是徒劳的,所以,必然要求在市场化劳动关系之外寻求缓解乃至克服这种矛盾现象。在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发展史上,就资产阶级思想家及政治家们而言,自卢梭、康德、黑格尔开始,他们就主张对形式平等、形式自由进行一些纠正,康德的“绝对命令”,黑格尔的“国家”,密尔的“总体(社会)功利”,俾斯麦的“社会保险”,凯恩斯的“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等主张,无不如此。在制度上,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家这个“总资本家”的力量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将经济、社会、政治功能整合到国家中,努力寻找到政府干预与市场运行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进而实现较为实质性的自由、平等。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努力纠正形式平等、形式自由,更何况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实质平等、自由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其内在逻辑要求。而追求实质平等、自由在劳动关系中的制度性体现就是“倾斜保护原则”。所以,当代中国劳动法仍然需要对劳动者倾斜保护。这种倾斜保护在《劳动合同法》上的体现和保障就是国家、社会对劳动关系的一些强行干预。
(三)有利于体现实质正义
乌尔比安曾言“法是善良和正义的艺术”。罗尔斯认为,“正义是一种体系制度,其在于更好的调整社会关系和指导人们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付出最少的情况下得到满意……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体现在劳动关系中,则正如德国Detlev Joost教授所述:“劳动法……包含的一些规则和一般民法相差甚远。这种特殊性的作用在于平衡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实力悬殊……雇主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雇员大多处于弱势。劳动法中所追求的雇员保护体现在两大领域:在个体劳动法中,通过法律的特别规则,防止单个雇员因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不得已接受雇主提出的不合理条件;在集体劳动法中,依靠企业职工委员会和工会这些雇员集体利益的代表,通过不同层面上的劳资共决的方式来影响或确定劳动条件。”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调整劳资利益关系,改善劳动者的生活,使劳动者获得满意,从而实现实质的正义。对于此点,许多国际著名的劳动法学家们也是赞同的。譬如,德国著名的劳动法学家、德国联邦政府劳动法典委员会成员W.杜茨教授就认为:“……劳动合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于给付和对等给付的债权合同,相反它是一种带有很强人身权色彩的,关系到雇员生存基础的法律关系,因此无论如何应该被寄予希望给予生存和社会保护。……”
简言之,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相比于劳动者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劳动合同立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使“最少受惠者”得到最大的利益。当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劳动者都能得到良好的照顾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公平自然就实现了。由于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倾斜保护实现了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实质平等,也即实现了法律正义,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On the Inclined Protection Principle of Labor Contract Law
Abstract: The“inclined protection principle”refers to preferentially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aborers in Labor Contract Law. It's a kind of special protection for labor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condition of unfair industrial relations. It's a basic princip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labor legal system. It has gotten fully embody in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the legal provisions of Labor Contract Law in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 is legitimate for advantage to the realization of“equality”,“fairness”and“justice”, from the sigh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China.
Keywords: Labor legislation; Inclined protection; Fairness; Equality; Jus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