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人口分布变动及人口功能区规划研究(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
- 黄祖宏 高向东
- 1505字
- 2020-08-29 08:32:32
三 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本书以西藏高原地区人口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原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并深入探讨高原地区城镇化进程与人口空间分布的关系。本书研究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①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高原人口在水平方向上空间分布有何特征,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②从垂直方向来看,西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有何特征,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③在高原这一特殊地域环境下,西藏高原城镇化进程如何,呈现哪些特征,与人口空间分布有何关系。
④面对高原地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复杂性,如何实现区域内人口分布格局优化;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归纳起来,本书研究的问题可以表述如下:近几十年来西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有何新格局和新形势,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成因是什么,西藏高原城镇空间格局的特征是什么,如何优化西藏高原人口分布格局。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本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书的研究基础,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西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人口空间分布与人口、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的重要性。第二章梳理国内外关于西藏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和人口与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研究现状,总结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试图寻找国内关于高原地区人口分布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空白地带或者相关研究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西藏高原人口分布的历史、现状与特征,包括第三、四、五、六章。第三章回顾历史时期西藏高原人口起源、西藏高原人口分布状况和高原经济形态的转变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四章主要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近几十年西藏高原人口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总体状况,并结合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他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时空对比,分析并探析影响其变动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因素。第五章主要利用西藏地区的ASTER GDEM分辨率为30米的高程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分析西藏高原人口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动特征,并探析其影响因素。第六章主要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西藏人口分布的空间分布模式和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第三部分是关于西藏高原城镇化进程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七章的内容。首先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来提取西藏高原城镇空间信息,分析西藏城镇用地扩展,进而研究西藏的城镇扩展状况。其次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对西藏城镇体系的人口规模特征和西藏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西藏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进而探讨人口再分布与区域内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并对西藏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建议;在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优化前提下,探索构建一条城镇化的可行途径,建立高原生态城市,从而促使西藏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第四部分是关于西藏人口功能区划和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启示。第八章在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西藏的植被指数的变化、最热月平均温度的变化和2004~2009年西藏土地利用的变化,利用西藏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状况、最热月平均温度和西藏夜间灯光数据,构建西藏人口发展功能区指数,进而将西藏人口功能区分为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区、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为西藏人口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参考,通过建立跨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保障人口功能区的实施,进而达到人口分布的良好状态。该部分在总结归纳西藏高原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思考高原地区人口分布格局优化的途径。第九章主要是本书的研究结论、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图1-3 本书研究技术路线
四 研究方法、手段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手段
1.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梳理。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人口分布与再分布、区域人口流动及其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观点及国内外最新进展,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法。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西藏高原区域内部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差异。利用多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以发现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三,空间分析法。利用ARCGIS、GEODA等软件对人口区域分布、人口分布空间模式等进行空间分析,了解其空间聚集特征。
第四,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数据交叉、频数、相关性、拟合趋势等分析方法,研究西藏高原人口分布特点。
2.研究手段
主要采用Excel、SPSS、ARCGIS和GEODA等数据分析工具。
(二)数据来源
本书所用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及2005年1%人口抽样的调查数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1983年以来历年的《西藏统计年鉴》,以及公开发表的散见于书籍、期刊与杂志中的相关资料、数据;西藏的ASTER GDEM高程数据、2000年和2010年西藏的植被指数NDVI数据。2000年和2010年西藏最热月夜晚和白天温度等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http://www.gscloud.cn);2004年和2009年西藏土地利用数据来自欧洲空间局网站;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