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环境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国,是地球上唯一占据一个大陆的国家。其总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位,是南半球最大的国家。它除占据整个澳洲大陆外,还包括沿海的塔斯马尼亚等一些岛屿。澳大利亚总面积为769.2万平方公里,其中澳洲大陆面积为761.45万平方公里,沿海岛屿面积为6.78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的面积大致相当于不包括阿拉斯加在内的美国的面积,相当于加拿大面积的4/5,欧洲总面积的2/3。[1]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东经113.9°与东经153.39°,南纬10.41°与南纬43.39°之间。南回归线穿过澳洲大陆,其中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占38.6%。澳大利亚全国分为3个时区,不同的时区实行不同的作息制度。东部时区以东经150°作为时区线,比北京时间早2小时,实行的区域包括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塔斯马尼亚州及首都地区。南澳大利亚州和北部地区以东经142.5°为时区线,比北京时间早1.5小时。西澳大利亚州以东经120°为时区线,与北京时间相同。

澳大利亚的最北端为约克角(Cape York),最南端为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最东端为位于新南威尔士州东北沿海的拜伦角(Cape Byron),最西端为位于西澳大利亚州中部沿海的斯提普角(Steep Point)。南北两端直线距离为3153公里,东西直线距离为4005公里。[2]

澳大利亚是一个被海洋环抱的国家,东临太平洋,与新西兰隔海相望,大陆东南岸与新西兰的北岛之间的广阔水域是塔斯曼海,它是以曾经航海至此的荷兰人塔斯曼(Able Tasman)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的西南两面为印度洋环绕。北临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相望。环绕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的海岸线长约3.67万公里。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不像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美洲大陆之间有地峡相连,它孤存于茫茫大洋中,海洋将它与别的大陆隔开。这种与其他大陆隔绝的自然条件对澳大利亚独特的生物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被誉为“世所罕见的生物博物馆”,以其富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里前进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是令人神往的南半球的一颗明珠。

澳大利亚地质结构非常稳定,处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之外。长期的风化和侵蚀把澳洲大陆地表夷平了。澳洲大陆的地貌比较单调,其海拔较低,全境平均海拔350米,87%的面积低于海拔500米,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不到1%。从地形上看,澳大利亚东西两面较高,中部较低,可分为3个主要的地理区域,即广袤的西部高原、中央东部平原及东部山地。

西部高原 西部高原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为300米,覆盖了2/3的澳大利亚国土。在高原上横亘着4块浩瀚无限的大漠: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维多利亚大沙漠,以及它们东面的辛普森沙漠。这几片沙漠由东西走向的麦克唐纳山脉和马斯格雷夫山脉连成一片。在大漠外围环绕着一些凸起的高地或山岭。西南突兀着南北走向、海拔为300米的达令山脉。西部高原的滨海地区,形成许多狭长的小平原。西北高耸着澳大利亚海拔最高、呈东西走向的哈默斯利岭。北部是形状不规则的金伯利高原和阿姆纳高地。东北是巴克利台地。东南林立着从东北朝西南走向的格雷山脉和南北走向的弗林德斯山脉。在靠近大澳大利亚湾的南部则是广阔的纳拉伯平原,这里的地面较为平坦,有不少溶洞,是较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不宜耕作。

中央东部平原 中央东部平原北起卡奔塔利亚湾,南至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沿海,约占大陆面积的25%以上。它分为三部分,由北向南依次为卡奔塔利亚盆地,大自流井盆地和墨累—达令河流域盆地。中央东部平原的海拔多在150米以下,艾尔湖湖面比海平面还低15米,是澳大利亚地势最低的地方。东部平原低地的地表多为很厚的能蓄水的砂岩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因此它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农牧区。

东部山地 东部山地是指大陆东部沿海地带,它北起昆士兰州北端的约克岛,向南经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一直延伸到塔斯马尼亚岛。这条南北长度约4500公里,东西平均宽度约150~300公里(最宽处超过600公里,在布里斯班附近),海拔800~1000米的山地,被称为澳大利亚的科迪勒拉山系。它是很多河流的分水岭,也被称为大分水岭。大分水岭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增高,其西坡较为平缓,不知不觉融入中部平原;而东坡较为险峭,地表被河谷切割得很深,淹没入海洋而成为澳大利亚的岛屿,在沿岸则形成许多良港。大分水岭的北部和中部在昆士兰州境内,海拔约为900米。布里斯班以南,海拔高度渐渐增加到1500米。堪培拉以南的科西阿斯科山峰,海拔2228米,成为澳大利亚大陆上的最高点。在东部山地与海岸之间,有许多比较狭窄的沿海平原,比较适宜发展农牧业。

澳大利亚位于赤道以南,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央,北部2/5的国土处在热带范围,南部3/5的面积在温带范围。因此,澳大利亚具有热带和温带两种气候类型。澳大利亚的相当一部分地域位于南纬20°与30°之间,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相对集中了地球上较大面积的热带沙漠;加上大陆东部南北走向的山岭像一道天然屏障,使来自东太平洋的东南信风所裹挟的暖湿气流无法进入内陆,而广大地区因地势低平,不能有效地形成地形雨。因此,澳大利亚虽四面临海,但夏季来自西太平洋的西北季风和来自东太平洋的东南信风以及冬季来自印度洋的西风所形成的降水仅限于澳大利亚沿海地区。澳大利亚大陆性气候的特征显著,广大内陆地区显得异常干燥。

与世界其他大陆相比,澳大利亚的降水量最少,蒸发量却很大。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来看,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除西部沿海外,沿海的年均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在广大内陆地区,“年降水量不到500毫米,约有1/3地区的降水不足250毫米,澳洲中部艾尔湖周围地区年降水量不到120毫米”。[3]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澳大利亚的降雨季节,大体上能以南回归线为界,北部为季风气候,属夏雨区;南部为地中海式气候,属冬雨区;只有东南沿海及塔斯马尼亚岛全年有雨;内陆和西部沿海则终年干燥少雨。从降水的年际变化来看,降水多的沿海地区年际变化小,而降水少的内陆年际变化大。澳大利亚因纬度偏低,即使在南部地区,亦很少降雪。

因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四季更替与北半球正好相反。12月至2月为夏季,3月至5月为秋季,6月至8月为冬季,9月至11月为春季。由于地处低中纬度,澳大利亚四季不如我国分明。

澳大利亚的光照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年均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左右,积温高,作物的生长期长。较少薄雾天气,雾期短而且范围小。澳大利亚发生的霜冻均属≤2℃的一般霜冻,≤0℃的严重霜冻极少。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无霜冻期可保持在265~315天。这为全年露天放牧牛羊提供了较好的气候条件。

澳大利亚总的来看,是一个地表水比较缺乏的国家,但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只有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降水比较丰沛,是全国水网比较密集的地区。在广大的内陆干燥气候区,河网比较稀疏,河流多为季节性的间歇河,部分内陆甚至属于无水流区。澳大利亚湖泊数量稀少,多常年干涸,湖底裸露,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白色盐壳。由于澳洲大陆地下岩层的构造多为盆形,透水层与不透水层交错分布,澳洲大陆的地下水资源异常丰富。

墨累—达令河 它是澳大利亚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支流最多的水系,流经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最后在南澳大利亚州注入印度洋,流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墨累河全长2600公里,源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大分水岭上高约1830米的派特勒山的南坡。[4]墨累河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但它一年的排水量只“等于密西西比河9天,等于恒河7天、亚马逊河1天的排水量”,[5]墨累河基本上是风平浪静,在5~7年才会出现一次洪灾。在墨累河沿岸修建了一些水库,其中最大的是位于奥尔伯里以西的休姆水库。

达令河是墨累河的最大支流,全长约2700公里,流域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6]达令河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水量较小,干旱季节就会断流,分离出一连串的月牙形池沼。达令河水流平缓,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积,致使堤岸增高,有些河段成为地表悬河。澳大利亚政府为协调墨累—达令河河水在沿河各州的分配,综合整治该流域的生态环境,1988年成立了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

艾尔湖 1840年英国人E.J.艾尔发现此湖,并用其名命名此湖。艾尔湖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咸水湖,面积为5800平方公里,位于南澳大利亚州北部。艾尔湖分为北湖和南湖,北湖长145公里,宽约64公里;南湖长64公里,宽约29公里。两湖间有河道相连,河道最窄处约为140米。艾尔湖地区是澳洲大陆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均降雨量为127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540毫米。因此艾尔湖常年干涸见底,湖底为一层约43厘米厚的盐碛,湖底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6米。[7]

大自流井盆地 澳洲大陆蕴藏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分布着许多可自动喷水的自流井盆地,其中尤以大自流井盆地最负盛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井盆地,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包括昆士兰州的大部分以及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和北领地区的一部分。该盆地由侏罗纪、三叠纪、白垩纪年代的砂岩构成的蓄水层,只要钻井打通蓄水层,水便可汩汩流出。但各地的钻孔深度不同,一般不超过1000米,浅的不到60米,深的则超过2000米。地下水的含盐度西部比东部高,但大部分都不超过1000毫克/升。[8]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钠,因此,地下水不适宜于农业灌溉,但是很好的牧畜饮水。在通常情况下,水温都比较高,必须流经一段较长的明沟冷却后,才能供牧畜饮用。近些年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澳大利亚的地下水位已显著下降。

二 民族熔炉

(一)土著民族

在欧洲殖民者于1788年侵入澳洲大陆以前,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5万多年。欧洲人的殖民史对澳洲土著说来是一部血泪交织的苦难史。殖民者纷至沓来,不断屠杀土著居民,使他们的人口锐减,他们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遭到灭顶之灾。

澳洲土著居民具有以下特征:身材中等偏高,成年人平均在166厘米以上,男人身高在145~190厘米之间。肤色不像非洲人那样黑,从深褐色到浅棕色不等。头发为黑色或棕色,或卷曲,或平直。脸形长而窄,前额倾斜,眉骨突出,鼻子扁平,鼻翼较宽,嘴唇较厚,胡髭浓密。

土著的语言 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土著居民使用大约260种不同的语言。尽管这些语言同新几内亚地区的巴布亚语存在相似之处,但显然与澳大利亚以外的其他语系没有关系。这些语言大致可分为两个语族:“南澳”语族和“北澳”语族。每个语族内的各部落的语言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在音韵和语法、词汇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土著语言具有几个特点:首先,它的语音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喉音、啸音和摩擦音。在语法结构方面,通过词缀的变化来区分词性,表示动词的时态和语态及词语之间的关系。句法结构比较简单,很少有连接词,很少有复合句,句子多为简单句,且句式很短,句子成分相对固定,通常宾语放在谓语的前面。在词汇方面,土著居民拥有相当丰富的词汇量,有非常确切的各种术语来描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土著语言中很少有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比如关于各种蜥蜴的词有9个,但没有概括表示蜥蜴的词。由于早期殖民者对土著居民的肆意滥杀和白人政府对土著居民中年轻一代的教育同化政策,土著语言的大部分已经或者濒临消失。在2008年,只有10%的土著人口在家主要用土著语言交流。[9]

土著的现状 在澳大利亚建国之前的一个多世纪中,白人殖民者不断鲸吞、蚕食澳洲土著居民的土地,依仗坚船利炮残酷镇压土著人的反抗,将土著人驱赶到贫瘠、蛮荒之地,并在那里建立保留地,强迫他们定居。土著从澳洲大陆的主人沦为社会的最底层。殖民者的霸占和屠杀政策,加上他们传播的疾病、瘟疫使土著人大批死亡,人口不断下降。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全国土著人口只有51.7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新南威尔士州(30%)和昆士兰州(28%)。14%的土著住在西澳大利亚州。北领地区的土著居民占全国土著总人口的12%,占当地总人口的32%,成为全国土著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10]

即使在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生存状况依然如故。他们被视为“劣等民族”,毫无政治权利,甚至不能获得澳大利亚公民资格,在人口统计时亦被排除在外。联邦成立后,政府长期对土著人实行同化政策。为加快同化步伐,各州成立了“保护理事会”,对所谓不能受到父母很好照顾的土著儿童大规模地实行强制性监管。大批土著儿童被从其父母身边强行抢走,称为“被夺走的一代”。伴随这些儿童的只有身心的严重戕害和痛苦不堪的悲惨噩梦。他们接受的是土著人低贱、白种人高贵的种族歧视教育,人格不能健康发展,往往变得非常自卑、抑郁。他们被隔绝在自己的种族之外,丧失了本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而又不能融入白人社会。他们孤悬在两种文化之外,精神上无所依归,给土著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后继乏人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啻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种族灭绝。这种极不人道的同化政策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偃旗息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土著人口的增长及其城镇化进程,使土著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他们的抗议活动此起彼伏,土著问题已成为政治热点问题。土著居民争取正当权益的要求也为越来越多的白人所支持。在国外(主要是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的推动下,澳大利亚政府出于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将土著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澳大利亚于1967年举行全民公决,废除了联邦宪法第127条关于“在统计人口时,土著居民不得计算在内”的不合理条款,土著居民由此获得了联邦公民权。联邦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倡导的多元文化政策,使紧张的种族关系向着和睦共处、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1972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土著人事务部。1976年联邦议会通过了《土著人土地权法》,承认了土著人对北领地区原土著人保留地的所有权。之后,澳大利亚各州也相继制定法律,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了土著对部分土地拥有所有权。但是土地权问题依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澳大利亚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权问题直接涉及矿产的开发和矿业公司的利益。再者,承认土著的土地所有权又会破坏非土著居民拥有财产的合法基础,虽然很多人从道义上认为从各方面酌情补偿土著人是必要的。因此,政府对土地权问题反应谨慎,土著人要求归还土地的运动仍然任重道远。

为改善土著人的健康水平、居住条件、教育和就业状况,联邦政府做了一定的努力,主要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实施一些福利计划。对土著儿童实施双语教育已成为一项既定政策,已有一部分土著青年能跨进大学校园,在阿德莱德还建立了一所专门的土著教育学院。联邦政府和一些基金会对土著人经营的渔场、农场、矿山、汽车旅馆进行资助,在税收和信贷方面也给予一定的优惠。联邦政府于1977年设立国家土著协商会,负责听取土著人的意见,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联邦政府还摒弃了对土著的同化政策,承认土著传统文化的价值,寻求保护和发展土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近20多年来,土著人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推行,土著人对同化政策的批判日趋尖锐,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并推动政府对同化政策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清算。2008年2月,澳大利亚第42届联邦议会在堪培拉开幕。新任总理陆克文发表演讲,代表政府首次向土著人正式道歉。他说,“过去历届议会和政府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对我们的澳大利亚同胞造成极大的痛苦、伤害和损失。为此,我作为总理,代表澳大利亚政府和议会,对那些被从他们的家庭、社区带走的土著儿童,对那些遭受骨肉离散之苦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向你们毫无保留地致歉。”政府公开致歉,是澳大利亚社会为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近半个世纪以来,土著人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比如当选为“绘画艺术院士”的艾伯特·纳马吉拉,流行乐坛的明星阿齐·罗奇,1997年8月在雅典世界田径锦标赛上400米金牌得主卡西·弗里曼等。土著人早就有了自己的旗帜,旗帜的上半部为黑色,下半部为红色,中心是一个黄色的圆球。黑色是土著人的肤色,象征着土著;红色是澳大利亚土地的颜色,代表土著世代繁衍生息的澳洲大陆;黄球代表太阳,象征着土著人的明天将像太阳一样光明灿烂。

尽管如此,土著人在许多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事实上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土著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的平均寿命要比其他澳民少12岁;土著的适龄学童辍学率高,大部分不能完成中等教育,能接受大学教育的就更少;土著人的工作待遇偏低,失业率较高。在2006年,全澳3/4的土著住在城市和小镇上;其余居住在边远地区。[11]

(二)白人移民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白人移民为主的国家,白人移民及其后裔约占全部人口的绝大多数。1788年1月,首批英国移民约一千余人到达澳洲,其中大多数是英国罪犯。[12]流放罪犯是当时殖民地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在1830年以前,流放的罪犯在6.3万~7.7万之间。自1830年以后,为加快殖民地开发和缓解英国国内的人口压力,殖民地政府积极鼓励移民,并用拍卖土地所得对移民实施资助。随着自由移民的增多与罪犯流放制度的废除,自由移民的数量慢慢地超过了流放罪犯。到1850年,移民共有33.3万人,其中18.7万人为自由移民,14.6万人为流放的罪犯。1850~1860年的淘金热,使前往澳大利亚的移民达到60.2万人,其中约有31.3万人去了维多利亚区,因为该殖民区发现了金矿。自1861年后的40年间,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受政府资助的移民大量流入,使人口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在19世纪的最后40年,进入澳大利亚的移民共有76.6万人。[13]1891年,澳大利亚人口达到317.8万人,到联邦成立时(1901年)为337.3万人。

自英国向殖民地输送流放犯以来,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到1817年为止,流犯总数中的20%”是女犯。[14]她们以前大多是娼妓,到殖民地后多半重操旧业。男女人数比例悬殊在客观上造成许多人品行不端、道德败坏。为解决这个问题,殖民地政府竭力鼓励单身女性赴澳定居,并允诺给予多种优惠。许多后来漂洋过海的来澳移民往往携带家眷,再加上流放犯制度的废止,殖民地男女人数的比例渐趋平衡。从移民到殖民地的流向来看,19世纪50年代发现的几个大金矿都在维多利亚州境内,因此许多人纷至沓来,令维多利亚州的人口激增。在1892年以前,它是全澳人口最多的殖民地。新南威尔士州借重经济、文化的优势,在19世纪末(1892年)人口首次超过维多利亚州,成为人口最多的殖民区,维多利亚州屈居第二,昆士兰州排名第三。昆士兰州在吸收移民方面最为主动,它甚至鼓励非英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的和德国的移民。在另外几个殖民区中,由于西部采矿业的发展,移民大批涌入西澳大利亚殖民区,而到塔斯马尼亚岛和南澳大利亚殖民区的移民相对较少。从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来看,1810~1860年以每10年200%的速度递增。在19世纪最后40年,人口也保持了较大的增幅。19世纪最后10年,澳大利亚人口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进入20世纪之后,澳大利亚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从1900~1970年,每10年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7%。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1901年为337.3万,1911年为445.5万,1921年为543.6万,1933年为663万,1947年为757.9万,1954年为898.7万,1961年为1050.8万,1971年为1275.6万(含土著人口)。到2012年12月30日,澳大利亚居民数量为2290.6万人。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建立后,为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力,以对付远东正在崛起的日本,澳大利亚从英国大量移民。而英国也指望此举能缓解本国的人口压力,因此从财力上支持向澳大利亚移民的计划。1906~1929年,英国移民约为51万,占这一时期移民总数的90%。30年代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来澳的英国移民急剧减少,但没有阻止南欧人进入澳大利亚的步伐。从19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有一些南欧人流入澳大利亚,由于1921~1924年美国对南欧移民的限制,1919~1941年间约有5万南欧人陆续来到澳大利亚。同一时期,来自德国和东欧的移民约有5万人,其中一半属于犹太人。他们因19世纪80年代受沙皇俄国的迫害,以及20世纪20年代波兰及30年代德国的排犹运动而流落到此。

可以这样说,移民的数量是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它也与澳大利亚政府实施的移民政策有关。一般说来,当经济较为繁荣时,许多国际资本进入澳大利亚市场,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兴建及工农业的发展使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在此情况下,澳政府就会采取资助等方式从国外吸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当经济萧条或战争时期,移民活动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有所变化。第一,战争使澳大利亚充分意识到,澳大利亚人口稀少,国防虚弱,国家没有安全感。第二,战后的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东南亚地区出现了一批新独立国家,继续推行“白澳政策”已不合时宜,因为它不利于澳大利亚与这些近邻国家发展关系。第三,澳本土的人口自然增长过慢,远远不能满足战后重建对劳动力的需求。第四,英国的战后重建及经济复苏使能前往澳大利亚的移民减少,澳政府希望移民中有九成属于英裔乃是一厢情愿,而英国对此也有心无力。在此情况下,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扩大吸收移民的范围,将眼光投向其他地区。第五,澳大利亚于1951年加入欧洲移民国际委员会,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有接纳、安置一部分国际难民的义务。澳大利亚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中70%来自英国和爱尔兰,18%来自欧洲其他国家,6%是亚裔,土著居民只占约2.3%。

1947~1978年,来澳大利亚的英国移民为136.5万,意大利移民为36.7万,希腊移民为24.6万,南斯拉夫移民为19.7万,荷兰移民为15.1万,德国移民为13.7万,亚洲移民为26.6万。虽然有一部分人后来又离开了澳大利亚,但1947~1978年在澳定居的移民为278.1万。此外,有约40万难民到澳大利亚安家落户。[15]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到2010年6月,人口密度为2.9人/平方公里。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首都直辖区,为150人/平方公里。维多利亚州的人口密度仅次于首都直辖区,为24人/平方公里。而北领地区的人口密度最低,仅为0.2人/平方公里。[16]各州人口高度集中于州首府。2010年有64%的人生活在包括首都堪培拉及各州首府在内的6个城市。从全国范围来说,人口的重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4%,但人口占全国约57%。大部分集中于大城市,如悉尼(461万)、墨尔本(417万)、堪培拉(36万)、布里斯班(200万)、阿德莱德(126万)。在2010年6月,除首都及各州首府外,全国还有11个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它们是黄金海岸(59.15万)、纽卡斯尔(54.68万)、昆比恩41.04万、伍伦贡(29.22万)、阳光海岸(25.11万)、吉朗(17.87万)、汤斯维尔(17.23万)、图文巴(13.13万)、凯恩斯(15.09万)、朗塞斯顿(10.62万)、奥尔伯里—沃东加(10.61万)。[17]约90%的人口分布在从沿海至内地的120公里距离的范围内,其他广大地区则人烟稀少,有些地区甚至无定居人口。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状况也是其自然环境的反映。广大内陆属于沙漠地带,无人居住,也无法居住。而沿海一些都市多属优良海港,因此成为拓殖者最早的定居点。此后,在这些海港城市间修筑铁路,发展工商业,使沿海一带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由于澳大利亚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因此只有不到15%的人住在城市郊区。

近年来,澳大利亚的人口年增长率约为13‰~16‰。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比20世纪早期延长了24岁左右,男性的平均寿命从1901~1910年间的55.2岁延长到2008~2010年间的79.5岁,在此期间,女性的平均寿命从58.8岁延长到84岁。[18]因此,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1960年的8.5%增长到2010年的13%,在此期间,8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0.4%增加到1.8%,而0~14岁的少年则从30%减少到了19%。[19]

同白人移民密切相关,英语成为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澳大利亚英语秉承不列颠英语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美国英语的影响。澳大利亚移民社会的经历,使澳大利亚英语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点。

澳大利亚英语与标准的不列颠英语在语音上的区别主要是在元音的发音上面:由于发音时口型张开得稍小,舌头位置偏高,发音较趋口腔边缘和前侧,元音[ei]听起来像[aː];典型的双元音如[iə]、 [ɛə]、[uə],在澳大利亚人念来滑音很不明显或者根本就没有,听起来好像单一的长元音。澳大利亚人在讲英语时鼻音较重,声调和语调较平缓,不像不列颠英语、美式英语那样韵律有致。

澳大利亚英语的词汇,借用了一些土著语言,发明了一些新词,从而丰富了英语词汇的词库。早期殖民者登陆澳洲时,澳洲许多事物是他们未曾见闻的,许多土著语言就随之编入澳大利亚英语词汇,比如kangaroo (袋鼠)、koala(树袋熊)、dingo(野狗)、wallaby(沙袋鼠)、corroboee(狂欢会)、boomerang(飞去来)、canberra(堪培拉)、kookaburra(笑翠鸟)、billabong(水塘)、bunyid(骗子)、humpy(小栅屋)及 waddy(棍棒)等。澳大利亚英语中借用的土著语言大约有220个左右,而且主要是地名和动植物名。澳大利亚英语借用美式英语的词汇、短语和俚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比如用 bushranger代替 outlaw(逃犯),用 station代替farm(农场),用 bush 代替 country(乡村),用 homestead 代替 farmhouse (农舍),用paddocks代替field(圈地),用creek代替stream(河流)。受澳大利亚早期边疆开拓生活的影响,澳大利亚词汇中保留了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词汇,比如 squatter(占地农)、selector(自由农)、diggings(金矿)、jackeroo(牧工)、duffer(价值不大的矿井)等。澳大利亚英语往往还保留了不列颠英语中已经陈旧或过时的用法,比如 dinkum(真正的、诚实的)、barrack(喝倒彩)、tucker(食物)、ringer(剪羊毛最快者,引申为能力出众者)等。bastard、bloody、bugger 在澳大利亚英语中是含义特别丰富的3个词。bastard、bugger 既可指心肝宝贝,也可指十足的坏蛋。Bloody是个“十足的澳大利亚形容词”,可修饰各种词汇,意思是“很”“非常”“太”“极”等的意思。

在书写方面,澳大利亚人更喜欢不列颠英语的拼写方法,而不是美国英语的拼写方法,比如颜色用colour,而非color,中心用centre,而非 center等。澳大利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一些简略语,比如Aussie是指 Australia(澳大利亚),sickie是指a day's sick leave(病假),arvo是指afternoon(下午),abo指aboriginal(土著),compo是指workers compensation(工伤赔偿金),paddo是指paddington(悉尼郊区的帕丁顿)。

(三)澳洲华人

华人移居澳洲始于1848年,当时有约120人被招募到澳大利亚出卖苦力。1850年澳大利亚“淘金热”兴起后,华人大批涌入澳大利亚,他们的祖籍多是今天的广东、福建两省。他们除当矿工外,还有一部分人为菜农、木匠、洗衣工和厨师。对这些最早来澳的华人来说,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筚路蓝缕,为澳大利亚早期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当时的清王朝积贫积弱,华人在海外饱尝欺凌与屈辱,排华事件接连发生。澳大利亚政府于1904年通过入籍法,采用语言能力测试限制有色人种入籍。据此大批华人被遣返回国。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澳华人只有几千人。自澳大利亚政府废除“白澳政策”以来,华人才逐渐增多。2010年,澳籍华裔约为38万人,约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1.7%。[20]他们主要来自东南亚华裔人口较多的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包括大陆和港台地区)。92%的华人住在大城市,[21]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东部3个州的首府,即新南威尔士州的悉尼、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和昆士兰州的布里斯班,以及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市。在华人集中的地方便有唐人街。唐人街并不只是一条街,而是多条商业街交错形成的中国城。那儿有旧式牌坊,有威武的石狮子,有大红的宫灯,有碧瓦飞檐、挂着牌匾的店铺,有亲切的乡音俚语。唐人街上食肆林立,华夏子孙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总能将名扬四海的中华饮食文化弘扬光大。饮食业当之无愧地成为华人社会的最大产业。华人多从事服务行业,除经营中国餐馆外,或经营杂货店、食品店,或开中小型旅馆和汽车旅馆。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所需投资少,可以带动全家就业。资金雄厚的华人则投资办厂,一部分华人在政府广播电台、翻译协会任职。在教学科研部门工作的华人也为数不少。

华人一般能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这可以从华人后代使用汉语的程度及其宗教信仰中反映出来。华人是澳大利亚的第18大民族,但汉语在澳大利亚的20种主要语言中排名第四,仅次于英语、意大利语和希腊语。随着华人移民的继续增加,加上东欧移民相对减少,汉语将很可能再次成为澳洲的第二大语言。[22]当然,华人移居澳洲后,其后代因能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华人后裔也会出现相当程度的语言退化现象。有一项调查分析显示,父母均为华人的移民中81%的人在家说汉语,到了第二代下降为66%,第三代及以后就只有16%。

在宗教信仰方面,第一代华人移民多数不信教,即使有信教的,一般多供奉关帝、观音、财神、华佗、孔子等。这种崇拜在华人后裔中就较少出现。土生华人中的第二代、第三代有许多人信仰基督教。华人受教育的程度总体上较高。在华人移民中,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3%、16.4%和10%,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仅为5.4%。[23]

兴旺发达的华人社团 澳大利亚的华人社团种类繁多,据说有100多个。这些社团的规模大小不等,会员人数少则几十,多则逾千。各社团性质互异,有的是以地缘与同乡为纽带的宗亲团体,主要是各类同乡会;有的是依据行业而形成的跨地域的社团,如各种商会、工会等;有的则是基于共同的志趣而组合的,如舞龙舞狮会、武术协会、文学沙龙等。在众多的华人社团中,较有影响的包括:新南威尔士州的澳洲侨青社、澳华公会,维多利亚州的侨友社、洪门民治党(会员多为餐饮业人士),昆士兰州的华人协会等。

澳洲侨青社是一个较有影响的华人团体,它成立于1939年,最早的会员是一批戏剧青年。为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该社成员到处义演,号召华侨同仇敌忾,解囊资助祖国人民的抗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侨青社在澳洲大陆率先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欢呼祖国获得新生。1972年,中澳两国建交后,侨青社的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它经常组织海外寻根团,来祖国大陆旅游观光,加深海外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祖国的了解。从1986年起,侨青社每年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嘉华年会,展示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侨青社的宗旨是:“增进中澳人民友谊,推动中澳文化交流,促进华侨福利。”[24]它还定期出版《侨声月刊》。

华人社团的蓬勃发展,是与其发挥的重要作用直接相关的。首先,华人遵纪守法,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为澳洲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因而普遍受到澳大利亚各阶层的好评。华人社团“非政党、非宗派、非宗教”的性质,使它们能够为澳大利亚社会所容。其次,华人是澳大利亚的少数民族,他们彼此同心,团结一致,才能更好地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华人社团直接服务于华人社会,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华人的业余生活;通过开展救济活动,对举目无亲、孤苦无助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排忧解难,包括向他们分发食品、衣服,派人定期看望、照料,以及提供咨询服务等。目前,华人社团已成为联系澳洲华人、华人与当地政府、华人与祖国的桥梁。再次,澳大利亚政府目前推行的文化多元化政策,为华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华人社团举办的多种活动能得到政府的赞同甚至资助,对华人社团是一个不小的鼓励。

华人撷英 目前,华人已在澳大利亚崭露头角,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

张任谦(1937~1991)是国际知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擅长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缝扎和心脏移植手术。他因精湛的医术于1984年被评为“最杰出的澳大利亚人”,同年荣获“澳洲前进奖”,1986年又获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AC勋衔”。他曾多次来华讲学并做手术示范。张先生不幸于1991年为歹徒杀害,年仅54岁。

姚迪雄(1949~)他以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将澳洲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以“百袋鼠图”蜚声澳洲画坛。该画于1985年完成后引起轰动。这幅长60米、宽0.5米的画卷于1988年被《吉尼斯大全》列为世界上最长的画。

王赓武(1930~)著作等身,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研究东南亚史和华侨问题的专家。他先后曾任国际亚洲历史学家学会会长、澳大利亚亚洲学会主席、澳中理事会主席、世界华人研究学会主席,以及香港大学校长等职。

随着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参政意识已逐渐增强。部分华人开始竞选市长一职,有的已成功当选。比如1966~1969年,陈天福当选达尔文市市长;1984~1990年,邝鸿铨任达尔文市市长;1991年,曾筱龙当选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悉尼市副市长。还有的华人当选为各级议会议员。1913年,朱俊英当选为联邦参议员,成为首位进入澳大利亚国会的华人。1990年,年仅25岁的华裔青年刘威廉一鸣惊人,当选为昆士兰州驻联邦国会的参议员,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国会议员。1988年,沈慧霞当选为新南威尔士州州议会议员。1990年,余瑞莲当选为南澳大利亚州州议会议员。此外,还有一部分华人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华人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高。

华人参政意识的增强,首先是由于华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澳洲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多属蓝领阶层,因饱受文化水平偏低之苦,所以他们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因此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涌现出一大批专业人才。经济上的实力、事业上的辉煌及精英团体的出现,带动了华人参政的势头。其次,华人逐渐意识到参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白人占多数的澳大利亚主流社会中,种族偏见仍不时沉渣泛起。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华人在代议制的政治框架内,必须通过合法途径推选代表,反映自己的意见、愿望和要求,影响政府的行为和政府决策。再次,华人公民享有澳大利亚公民所享有的全部公民权利,澳大利亚强制性的选民登记和投票制度在客观上能抑制华人漠视政治的惰性。另外,华人凝聚力的加强及部分华人政治上的成功之举,对有意从政的华人说来是一个不小的鼓励。不过,从总体上看,华人社团还不够团结,宗派纷争还屡见不鲜,华人参政意识也还不够强烈。多数人还是将个人及家庭置于首位,对政治的兴趣淡漠。许多有专业潜质的人没有从政的愿望,活跃在政坛的华裔更是寥若晨星。

方兴未艾的华人报刊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澳大利亚华人日益增多,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传媒。华人多有崇尚阅读的儒家风范,而现代社会又要求人们掌握大量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华人报刊便应运而生。

目前,在澳大利亚华人社会中较有影响的中文日报有4种:《星岛日报》《新报》《华声报》和《自立快报》。《星岛日报》创办于1982年,比《新报》早5年。它们是香港报业《星岛日报》和《新报》的澳大利亚版,除刊载澳大利亚新闻外,偏重于香港信息。《星岛日报》是全澳最大及开办最早的华文报。《新报》登载一些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消息,它采用横排的方式,很受有大陆背景的华人的欢迎。《华声报》1988年由印支华裔杨汉勇创办,后来老板换成了台湾人后,经营渐见起色。该报栏目众多,每期发行40~48版。1984年,台湾人李永得在悉尼创办《自立快报》,它是澳大利亚第一份彩印的华人日报。

澳大利亚的华人刊物也较多,比较有名的如《汉声》《满江红》等杂志。《汉声》创刊于1985年,它辟有专论、人物、文艺及生活等栏目,其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华人团结;其文风比较平实,在华人社团中较有影响。《满江红》是澳大利亚最早的中国留学生杂志,于20世纪90年代创刊。它曾就中国留学生问题采访过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并获其题词。许多中国留学生对办报办刊抱有浓厚兴趣,因此,近年来华人报刊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因报刊众多,而华人读者毕竟有限,除主要几家报刊外,多数都无利可图。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新人继续闯入这片华人传媒领地。这些刊物为在澳华人的创业和发展提供了背景知识,并且成为华人在澳洲弘扬中华文化和传统的重要园地。

三 行政区划

澳大利亚分为6个州和两个地区。这6个州按人口的多少依次为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州。塔斯马尼亚州与澳洲大陆隔海相望,除维多利亚州与新南威尔士州大致以墨累河为界,澳大利亚行政区划的边界,基本上是沿经线和纬线划分。另外,还包括北领地区和首都直辖区。

澳大利亚第一州——新南威尔士州 它位于澳洲大陆东南部,是英国在澳洲最早建立的殖民地,也是澳大利亚人口最多、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州。它的首府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新南威尔士州的面积80.16万平方公里,占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10.4%;其人口在2012年12月为738万人,[25]其中有461万人住在悉尼。

新南威尔士州从地理区域上可分为沿海低地、大分水岭与西部平原。西部平原约占该州面积的2/3,这里分布着一些牧场,受降雨的影响,牧场的养畜能力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大分水岭在该州的北段为新英格兰高原。高原以南有蓝山山脉和雪山山脉。雪山山脉上矗立着澳大利亚的最高峰,即海拔2228米的科修斯科峰。大分水岭区域森林茂密,自东向西由雨林向稀树草原过渡。这里旅游业、伐木业及畜牧业较为发达。沿海低地有一些小的冲积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好,以集约型农业、乳酪业为主。该州有较多河流,沿海一带的河流包括霍克斯伯河(472公里)、亨特河(462公里)等。沿海河流流域占澳洲面积的1/6,径流量占该州径流总量的2/3以上。内陆河流有拉克伦河(1484公里)、马兰比吉河(1579公里)、达令河(境内为2617公里)和墨累河(境内长度为1936公里)。[26]新南威尔士州大部分地区气候宜人,首府悉尼的冬夏温差仅为9℃。该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科巴的铜矿、布罗肯希尔的铅锌矿、蓝山山脉及亨特河谷的煤矿闻名全国。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经济林木为雪松、桉树等。

新南威尔士州的农牧业比较发达,有6%的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农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南威尔士州的经济主要依靠两大农牧产品——羊毛与小麦。二战的刺激、50~60年代的和平稳定环境以及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使该州的第二产业飞速发展,形成了悉尼—纽卡斯尔—伍伦贡—肯布拉港工业带,并成为澳大利亚的重工业中心。它们的钢铁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70年代末,新南威尔士州63%以上的人口从事商品销售、金融管理和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

新南威尔士州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一直处于澳大利亚历史发展与变革的前沿。它作为澳大利亚的龙头,其优势在于有悉尼这样一个金融、商业和工业中心。该市的经济影响力可辐射到全国各地。

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发达。大学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比较著名的大学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伍伦贡大学等。

该州最重要的城市是悉尼。它既是州的首府,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位于南纬33.52°、东经151.12°。悉尼环抱杰克逊湾,东临浩瀚的太平洋,西接风光旖旎的蓝山山脉,南面是植物湾,北部有布罗肯湾,面积为4074平方公里,人口在2011年6月为461万。悉尼交通便利,国际航空线四通八达,密集的公路与铁路网将悉尼与全国紧密相连。杰克逊湾(即悉尼湾)水深港阔,是澳大利亚重要的贸易港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销售中心。悉尼市内的标志性建筑是悉尼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它们闻名遐迩,享誉世界,不仅是悉尼的象征,也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

花园之州——维多利亚州 维多利亚州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面积22.762万平方公里,仅为澳洲大陆面积的3%,但人口在2012年12月已达568万,[27]在全国位居第二位,是人口最稠密的州。

维多利亚境内中部为阿尔卑斯高地,四周基本上是平原。墨累河沿该州北部边境绵延1936公里。主要内陆河流包括墨累河的几条支流:古尔本河(555公里)和洛登河(338公里)等。滨海河流包括霍普金斯河(209公里)和斯洛伊河(129公里)。维多利亚州东南一带气候温暖湿润,西部和北部相对炎热干燥。维多利亚州森林覆盖率达30%,森林资源丰富,境内莽莽苍苍,鸟语花香,被誉为“花园之州”。州内有许多天然牧场,饲养牛羊数目在全澳居第三位。境内广泛种植小麦、燕麦、大麦。在墨累河沿岸栽种着各种果品,包括葡萄和梨等。该州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金、褐煤、石油及天然气。在工业中,纺织、机械制造、精密仪器、飞机制造、军火生产等行业比较发达。吉朗、巴拉腊特、本迪戈、莫韦尔等是该州重要的工业城市。维多利亚州的知名高校包括墨尔本大学、迪金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维多利亚科技大学等。

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它位于南纬37.50°、东经144.59°。墨尔本南临菲利普港湾,亚拉河如同一条白练,从市区穿过。墨尔本的面积比悉尼和美国的洛杉矶都要大,约为1300平方公里,但人口在2011年6月只有417万,约占该州总人口的近73.4%。

艳阳之州——昆士兰州 昆士兰州位于澳洲大陆东北部,面积为172.72万平方公里,约占澳洲大陆面积的22.4%,在全国居于第二位。昆士兰州约有54%的领土位于南回归线以北,光照充足,称为艳阳之州。该州人口在2012年12月为461万[28],其首府布里斯班人口在2011年6月有215万,在全国居第三位。

昆士兰州的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东部大分水岭纵贯的地区为高原,内陆平原地区为澳大利亚大自流井盆地,西北则为荒凉的巴克利高原。昆士兰州东部沿海为世界八大奇观之一的大堡礁。该州河流较多,东部滨海河流注入太平洋,北部河流注入卡奔塔利亚湾。内陆河流的一部分属于达令河水系,另一部分则属于艾尔湖内陆水系。昆士兰州气候炎热,阳光充足,降水量从东部和北部沿海向内陆地区逐渐减少。

矿业、农业和旅游业是昆士兰州经济的三大支柱。昆士兰州矿产资源丰富,黑煤储量在全国居于第二位,州内有著名的穆尼油田。该州西北部是矿产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有著名的芒特艾萨矿区,盛产铅、锌、银、铜,有韦帕的铝矿区,有世界著名的芒特艾萨矿业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到70年代中期,该州的矿业发展迅速,产值翻了4番。[29]昆士兰州的农牧业比较发达。北部沿海地带是有名的蔗糖之乡,蔗糖出口量仅次于古巴。小麦、高粱、大麦、玉米是该州主要的粮食作物。北部盛产热带水果,主要包括菠萝、香蕉、芒果。南部沿海地区则出产梨、葡萄和草莓等。沿海地带由于降水量丰沛,水草茂盛,有许多适宜给菜牛增膘催肥的牧场。牛一般养到2~3岁时就从内地送到沿海草场催肥,然后在东部港口的肉类加工厂屠宰。昆士兰州内陆是大自流井盆地,那儿有许多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牛羊成群。该州出口的牛肉占澳大利亚的一半以上,而澳大利亚是仅次于阿根廷的世界牛肉出口大国。在澳大利亚旅游热点前20名排行榜中,昆士兰州就占了7项。著名的景点包括黄金海岸、大堡礁、阳光海岸、布里斯班、怀特星期日岛等。昆士兰州的著名学府包括邦德大学(澳大利亚第一所私立大学)、格里夫大学、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詹姆士·库克大学、中昆士兰大学等。

昆士兰州的主要城市包括布里斯班、黄金海岸、阳光海岸、凯恩斯、汤斯维尔、图文巴等。布里斯班是昆士兰州的首府,位于南纬27.28°、东经153.2°,在该州的东南部。

澳洲葡萄园——南澳大利亚州 该州位于澳洲大陆中南部沿海,南临南澳大利亚湾,是唯一与大陆上其他州都接壤的州。面积为98.4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三;人口为166万,[30]全国排名第四。

南澳大利亚州南纬32°以北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广袤的荒漠。这块几乎占该州面积78%的广大地区,降水量稀少,很少有人定居,只稀落地点缀着一些牧场;[31]而在南纬32°以南地区则人口比较密集。南部沿海有伸向内陆的斯潘塞湾和圣文森特湾,并形成4个半岛,从西至东依次为艾尔半岛、约克半岛、弗勒里半岛和维多利亚半岛。东南部阿德莱德附近区域属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区,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南澳大利亚州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铜和铀。从总体上看,该州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但盛产宝石——蛋白石,其储量占世界的50%左右。墨累河流域是该州的农牧业基地,约克半岛是该州的大麦产地。墨累河下游河谷盛产柑橘。该州拥有全国2/3的葡萄种植园,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葡萄酒产地。巴罗萨河谷是最重要的葡萄园基地。南澳大利亚州有十几家葡萄酒公司,产品除销往海外,大部分供本国消费。澳大利亚人均消费的葡萄酒比美国、英国及其他任何英语国家都要多。斯潘塞湾的皮里港—怀阿拉—奥古斯塔港三角区是该州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主要行业是钢铁、造船、汽车制造等。该州还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军工产业基地,在北部寸草不生的荒漠中,建有伍默拉火箭发射中心、马拉林加原子能试验站和塔尔加尔诺科学研究所。

南澳大利亚州的知名高校包括阿德莱德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福林德斯大学。

阿德莱德是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位于南纬34.56°、东经138.36°,人口在2011年6月为126万,是澳大利亚的第五大城市。

资源之州——西澳大利亚州 西澳大利亚州北部隔帝汶海与印度尼西亚相望,西、南两面濒临印度洋。它是澳大利亚面积最大的州,面积为252.55万平方公里,占澳洲大陆总面积的1/3;人口在2012年12月却只有247万,[32]大部分居住在佩思及其附近地区,是澳大利亚人口密度最小的州。

西澳大利亚州的地形比较单调,除西部的哈默斯利岭和北部的利奥波德王岭地势稍高外,大部分地区为海拔300~600米的较低的高原。它由北向南分布着金伯利高原、大沙沙漠、维多利亚沙漠和纳拉伯平原。西澳大利亚州除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多外,广大内陆地区晴热少雨。

西澳大利亚州是澳大利亚的资源之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品种多,储量大。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矿产开发使该州经济飞速发展,矿业产值“从1965年的5400万澳元上升到1970年的57900万澳元”,近年,“超过270多个矿区为西澳大利亚州创造的年产值超过150亿澳元”。[33]丰富的矿产资源使该州异常富庶,在个人收入、汽车拥有量等指标方面将其他州抛在了后面。但是也应该看到,不少人就矿业公司开发资源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影响忧心忡忡。有一位权威人士指出:“从地下如此高速度地挖出了这么多东西,结果不要多少时候,西澳大利亚州就会变成一个废弃无用的大矿坑了。”[34]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该州来说是当务之急。

除工矿业外,农牧业也是西澳大利亚州的重要经济部门。在离海稍远的半干燥地区种植小麦、大麦、燕麦、棉花等,并出产牛肉和羊毛。在西南角的地中海气候区,大量种植柑橘和葡萄。达令山脉盛产誉满全球的优质桉树木材。该地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它的木材产量比森林范围更广的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还多。

西澳大利亚州的知名高校包括西澳大利亚州大学、柯廷科技大学、伊迪科安大学。

西澳大利亚州的主要城市包括佩思、班伯里和奥尔巴尼等。佩思是该州的首府,位于南纬31.57°、东经115.50°。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在印度洋与大沙漠之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孤立的首府,它与其最邻近的大城市阿德莱德相距2400公里,与首都堪培拉的距离比到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还要遥远。佩思人口在2011年6月为183万,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城市。

度假之州——塔斯马尼亚州 塔斯马尼亚州是澳大利亚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州。它的主体部分是位于澳洲大陆东南方向的塔斯马尼亚岛,此外,还包括环绕大陆周围的一群小岛,其中较大的岛屿是位于巴斯海峡的金岛、弗林德斯岛和布伦尼岛。全州面积为6.78万平方公里;人口在2012年12月为51万,[35]分布比较均匀,南部和北部几乎各占一半。全州约42%的人居住在首府霍巴特及其周围地区。

塔斯马尼亚岛山脉纵横,盛产铜、铁、铅、锌、钨等矿产。塔斯马尼亚州属于温带气候,雨水充沛。该州的水电资源得天独厚,受地形、降水的影响,众多河流水流湍急,蕴藏着约近澳洲一半的水力资源。该州人均拥有的电力资源仅次于挪威,在世界位居第二位。因电力充足,吸引了澳洲大陆众多耗能较多的企业前来投资设厂。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沿海地区,盛产海藻、龙虾、扇贝等海产品。境内植被茂盛,一半以上的地区覆盖着森林。造纸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塔斯马尼亚州集约型的混合农牧业比较发达,农产品种类繁多,尤以生产苹果、草莓、马铃薯和啤酒花最为著名。这里出产的苹果个大味甜,被誉为“塔斯马尼亚的骄傲”,塔斯马尼亚州又被称为“苹果之州”。该州乳酪业生产也比较发达。

塔斯马尼亚州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它是英国在澳大利亚继新南威尔士州之后于1803年开辟的第二个殖民地,曾一度成为“帝国的监狱”。这里专门收容那些重刑犯,至今还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监狱,里面陈列着各种令人心悸的刑具。塔斯马尼亚州人对这种历史背景往往讳莫如深,而各地游客则对此显得饶有兴致。塔斯马尼亚岛又是一座苦难的纪念碑,1804~1876年间,英国殖民者大开杀戒,上演了一出对该岛土著——塔斯马尼亚人斩尽杀绝的空前悲剧,从此这一土著民族就永远从世界上消失了。现今的塔斯马尼亚岛依然是一片田园风光,青山绿水,芳草萋迷,许多古旧建筑点缀其间,显得非常静谧,它是澳大利亚人旅游、休养的首选之地,故而又被誉为“度假之州”。该州只有一所高校,即塔斯马尼亚大学。

塔斯马尼亚州的主要城市包括首府霍巴特和麦夸里河河口的朗塞斯顿。霍巴特位于南纬42.53°、东经147.21°,东临斯托海湾,其他三面为青山环抱,德文特河由此入海。霍巴特人口为21.6万。

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国都,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中心,没有什么名胜古迹,没有那种远古威严的逼视,没有密如蛛网的道路和车水马龙的喧哗,没有灯红酒绿的商业区和红灯区。这个城市的人口在2012年12月为38万人,[36]因此堪培拉被誉为“寂寥的国都”“丛林中的国都”。

土著家园——北领地区 北领地区也称澳北区。它是澳大利亚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位于澳大利亚的中北部。面积为134.62万平方公里,约占澳洲大陆的1/6,人口在2012年12月为23.7万,[37]其首府达尔文市人口在2011年6月为13万人。北领地区约4/5的区域在南回归线以北,因此气候以热带为主,没有一年四季之分,受季风影响,全年可分为干季和湿季。年降雨量从北部沿海地区约1500毫米递减至南部内陆的130毫米。

养牛业、采矿业及旅游业是北领地区的经济命脉。滕南特克里克的金、银、铜、铋矿,戈夫半岛的铝矾土,格鲁特岛的锰矿,纽曼山的铁矿和阿利加托河流域的铀矿,它们的储量都相当可观。[38]北领地区有几个很大的天然牧场,主要是分布在巴克利台地及北部的维多利亚河流域,放牧着成群的肉牛。因为牧场贫瘠,旱季又缺水,每个牧场往往占地几千平方公里,敞开放牧。只是到秋季时,才有人来挑选膘肥体壮的牛,通过由政府花巨资修建的全天候的“牛肉公路”送往屠场。北领地区是澳洲土著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有一批土著文化遗址,是品味土著文化和风情的绝好场所。这里的阿纳姆地区曾被描述为“现今世界上最原始、最没有开发、最荒无人烟的地方”,吸引了不少具有冒险精神的人前住探幽览胜。北领地区还有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卡卡杜国家公园,该公园以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土著文化遗址著称于世。最受游客青睐的还数北领地区南部的红色中央地区,那儿绵延着一望无垠的红色沙漠,有举世闻名的艾尔斯岩。

北领地区原属于新南威尔士殖民区管辖,1863年被并入南澳大利亚殖民区;1911年成为联邦的一个直辖区,1978年7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实行有限自治。它拥有的权限与各州相似,但联邦政府保留铀矿开采、土著人事务管理及否决领地立法等权力。

北领地区的主要城市是首府达尔文市。达尔文位于南纬12.28°、东经130.51°,因地处边陲,它被称为“北方门户”。

四 国家象征

澳大利亚国歌 从1788年至1974年4月,澳大利亚一直将皇家颂歌《主佑吾王》作为国歌。1974年4月,工党政府总理惠特拉姆宣布,以《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取代《主佑吾王》作为国歌;如果有英国女王在场或有必要表明女王是澳大利亚国家元首时,同时演奏这两首歌曲。1977年5月,弗雷泽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民意测验,让人们从《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马蒂尔达,你将伴我舞翩跹》《主佑吾王》《澳大利亚之歌》4首歌曲中评选出一首最适合作为国歌的歌曲。投票结果显示,这4首歌所获的赞成票依次为43.2%、28.3%、18.7%、9.6%。[39]1984年4月,工党政府总理霍克正式宣布,今后将以《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作为国歌,但在举行英国王室庆典活动时还要演奏《主佑吾王》。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是由苏格兰人彼得·麦考米克于1878年前后创作,作者是以“埃米克斯”的笔名发表的。它是一首爱国主义歌曲,于1878年圣安德鲁日首次在悉尼演唱,很快便流行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信息部长A.卡尔韦尔的要求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将其作为新闻节目前的片头曲向全国各地播放。这首歌以优美的歌词和雄浑的旋律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同仇敌忾的斗志,被广为传唱。歌词大意是:

欢笑吧!澳大利亚人,

我们自由而又年轻。

这里物产丰富,泥土如金,

家乡与大海为邻。

我们的国土瑰丽多姿,富饶绝伦,

世世代代自强不息。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在欢乐的乐曲中,我们引吭高歌: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灿烂的南十字星座高高照耀,

我们凭着双手和赤诚的心辛勤耕耘。

让我们的联邦,

显赫于世界各国之林。

我们有一望无际的土地,

供远涉重洋的人们前来分享、扎营。

让我们鼓起勇气,合力齐心,

把美丽的澳大利亚推向前进!

在欢乐的乐曲声中,让我们引吭高歌: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40]

澳大利亚国旗 澳大利亚国旗的底色为深蓝色,象征澳大利亚是一个孤悬在海洋上的国家。在紧靠旗杆上部1/4的旗面上绘有米字形图案,象征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传统关系。在米字形图案下方有一颗大的白色七角星,即联邦之星,象征澳大利亚的6个州及北领地区。国旗右边是由四颗白色七角星和一颗白色五角星组成的南十字星座,表明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南十字星座。

在联邦成立前,澳大利亚各殖民区悬挂英国国旗。在19世纪90年代,联邦运动方兴未艾,有的政治团体就提出“一个民族……一种命运……一面旗帜”[41]的口号。1900年,墨尔本《先驱报》发起了一次征集国旗的活动。1901年元旦,《评论》杂志组织了一次面向全球征集澳大利亚国旗的活动,该活动因得到澳大利亚政府的支持而备受瞩目,收到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马耳他、印度、中国、美国等国的人士提供的32823张图案。后来从中选出5张图案。它们由5个不同的人独立设计,但图案都与澳大利亚目前的国旗非常接近。国旗图案于1903年被英王爱德华七世批准。不过,当初米字旗下的联邦之星为六角星,象征着联邦建立之初的6个州。1906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由联邦接管,1908年北领地区脱离南澳大利亚州单建行政区。为反映这些变化,联邦之星改为七角星。[42]直到1953年,在孟席斯政府任内,议会才通过一项法令,正式宣布蓝色背景的旗帜为澳大利亚国旗。如果同时悬挂包括国旗在内的几面旗帜,国旗应该挂在面向观众的右侧,而且国旗的位置应稍微高出州旗或区旗等其他旗帜。

澳大利亚国徽 中央是一面盾牌,盾牌左右两边分别由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和鸸鹋擎起。盾牌上绘有6幅代表各州州旗的图案。它们分上下两排排列。在上面的3幅图案中,维多利亚州的州旗位于正中,这是因为维多利亚是英国在澳洲建立的最早的殖民地,它的图案是一幅蓝底的白色南十字星座和一个金色王冠。左边的以白色为底色,绘有圣乔治十字,在十字中心还有一个金狮的图案,代表新南威尔士州。右边的白底蓝色马耳他十字中心绘有王冠的图案,代表昆士兰州。在下边一排,中间那幅以黄色为底色、绘有红嘴黑天鹅的图案代表西澳大利亚州。左边的以黄色为背景、绘有张开双翅的黑白羽毛的伯劳鸟的图案,代表南澳大利亚州。右边的那幅以白色为底色、绘有红狮的图案,代表塔斯马尼亚州。盾牌上方是一颗七角金星,代表澳大利亚的6个州和北领地区。七角金星支撑在一个蓝黄相间的花束上。国徽下面还设计有金合欢的花枝及标有“澳大利亚”字样的绶带,但金合欢花枝和绶带不是国徽的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的国色 绿色和金黄色是澳大利亚人最喜欢的两种颜色。绿色象征生命和环境,体现出澳大利亚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国家,还可以体现出澳大利亚民众的环保意识。金黄色是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的颜色,象征着这个国家充足的阳光和生活的富足。澳大利亚运动员在参加重大国际比赛时的着装常常是这两种颜色,在澳大利亚本土生产的正宗国货,其所印的澳大利亚制造的标签往往也是这两种颜色。1984年,联邦政府正式宣布绿色和金黄色是澳大利亚的国色。

第二节 节日与宗教

一 主要节日

澳大利亚法定的节假日包括元旦(1月1日)、复活节(4月24~27日)、圣诞节(12月25日)、节礼日。节礼日在圣诞节的次日,如遇星期日则推迟一天。按照当地习俗,这一天主人应该向雇员、仆人、邮递员等赠送盒装礼品。如果元旦或节礼日正好是周末(礼拜六或礼拜天),那么接下来的礼拜一就是公共假日。其他澳大利亚全国性的节日还包括:国庆节、澳新军团日、国王或女王诞辰日等。

国庆节 澳大利亚的国庆节是每年的1月26日。它是为纪念菲利普船长于1788年1月26日在悉尼湾登陆,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定居的日子。早在1838年,即英国向澳洲移民50周年之际,1月26日就被官方宣布为法定节日。在1931年之前,各州对这一节日的称谓有所不同。之后,各州都仿效维多利亚州,将这一天称为国庆节。每到国庆节,到处鲜花竞放,彩旗招展,人们载歌载舞,用各种形式来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

澳新军团日 每年的4月25日是澳新军团日,它最初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配合英国作战的澳新军团于1915年4月25日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岛强行登陆的战役。这一战役中,澳新军团伤亡惨重。大约从1920年起,它就成为各州的公共节日。澳新军团日后来成为悼念在两次世界大战等战争中阵亡士兵的日子。这一天,澳大利亚全国下半旗向烈士致哀,士兵和退伍军人都身着戎装,威武雄壮地组织游行,满载各种经过战争洗礼的枪炮的军车穿行于主要街道。这一天,战争纪念馆、烈士纪念碑成为最神圣庄严的地方。公交系统和一些服务行业为军人提供免费服务。

国王或女王诞辰日 除西澳大利亚州以外,其他州都会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或第二个星期一庆祝英国国王或女王的生日。早在1788年,菲利普总督就宣布,为庆祝国王乔治三世的生日(6月4日),所有罪犯和自由移民放假一天。从1936年以后,将在世的英王的生日作为节假日。但在乔治五世去世后,又将他的生日(6月3日)作为全国的节假日。

联邦日 从1905年起,英联邦国家于维多利亚女王生日(5月24日)当天举行庆祝活动,当时称为英帝国日(Empire Day),从1958年起改称英联邦日(British Commonwealth Day)。从1966年起改用现名,并将联邦日定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日6月11日。

圣诞节 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此时在北半球正值寒风凛冽的隆冬,而在南半球正是酷暑难当的盛夏。和欧美国家一样,澳大利亚人把圣诞节看作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户户都买来圣诞树,家家都要吃火鸡。不过,澳大利亚人不像欧洲和北美国家那样,一家人围坐壁炉,聊天守夜。澳洲炎热的天气使许多人不愿待在家里。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环境也为人们消闲避暑提供许多好去处,人们或去深山老林潜心静养,或去海滩游泳冲浪。

除这些全国性的公共节日外,各个州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比如布里斯班的华兰纳节、墨尔本的蒙巴节、阿德莱德艺术节、佩思的野花节、悉尼的玛蒂格拉狂欢节等。

玛蒂格拉狂欢节 它是悉尼最盛大的民间节日,也是同性恋者的节日。不过它已从最初(1928年)单纯的同性恋者游行发展为一个综合性节日。每年2月,来自全球各地的同性恋者聚会悉尼,他们在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进行游行表演。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使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观众可达40多万人。这为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从而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大力协助。

华兰纳节 华兰纳在土著语言中是“蓝天”的意思。自1961年起,每年9月在布里斯班都要举行华兰纳节。华兰纳节在澳大利亚家喻户晓,是布里斯班人民迎接春天的节日。最初,它旨在弘扬澳大利亚本土文化。近些年来,它经常以传播世界各地的文化为主题,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国家,介绍她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它既可以增加澳大利亚人民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又可促进澳大利亚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每年吸引观众达100多万人。

蒙巴节 蒙巴是土语,其意思为“让我们欢聚在一起”。蒙巴节是墨尔本的金秋艺术节,自1954年开始举办。蒙巴节前后10天,从每年的2月底到3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从内容上看,它主要包括文艺表演、电影周、艺术讲座等,最受人欢迎的节目是美女花车游行。

阿德莱德艺术节 第一届阿德莱德艺术节于1960年3月举行,以后每隔两年举办一次。南澳大利亚州最初筹办阿德莱德艺术节时,主要是想通过文化交流,树立南澳大利亚州的形象,带动经济发展。艺术节期间,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团体参加,文艺节目精彩纷呈。

佩思的野花节 9月是澳大利亚的春季。此时,位于西海岸的佩思举办野花节,它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园艺展览活动。7000多种花卉争奇斗艳,是名副其实的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二 宗教信仰

澳大利亚的宗教信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著人信仰的原始图腾崇拜和法术,另一类是海外移民带进来的各种宗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

对土著居民来说,宗教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土著部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他们都相信“梦幻时代”即创世纪时代。据说,混沌初开之际,一群神灵创造了世间万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鱼虫、飞禽走兽,以及男人和女人。人类社会由此诞生。

土著居民最主要的宗教形式是图腾崇拜。图腾是一个氏族的标志,代表着一个氏族的荣衰,不同氏族具有不同的图腾。图腾崇拜是指各氏族成员都相信自己同被作为本民族标志的图腾有某种特殊的亲属关系,因此崇拜图腾,保护图腾,禁止猎杀和采食被视作图腾的动植物。氏族成员都偏执地迷信,猎杀和采食图腾将大祸临头。这种恐惧感使图腾禁忌成为一种自我道德约束。只有在极度缺乏食物、无法果腹已威胁到氏族生存的情况下,他们才可以取少量属于图腾标志的动植物作为食物。

各氏族图腾崇拜的对象因地而异,但一般在本氏族活动的地域内较为常见,比如在沙漠地带生活的氏族往往将昆虫视作图腾,滨海地区的土著则以鱼和其他水生动物作为图腾。总的说来,图腾以动物为主,其中鸟类图腾占图腾总数的30%~40%。各种有袋类动物也是许多氏族图腾崇拜的对象。这种将动物视为图腾对象的情况在澳大利亚北部和中部相当普遍。以植物为图腾对象的氏族,常用颜料在树干上勾画多种图案,并绕树翩翩起舞。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某些土著部落中的氏族将某些天文现象如雾、雨、雷、电、彩虹视作图腾对象。一旦雨后初霁、彩虹悬空时,这些氏族的成员就顶礼膜拜。不少地区的土著崇拜“丰收与生育”女神,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土著居民常通过各种仪式来举行宗教活动。比如阿兰达部落中的氏族视袋鼠为图腾,成年男丁常聚集在某个固定地点举行宗教仪式。几个年轻人刺破自己的静脉,将鲜血滴在象征袋鼠灵体的一块石头上(也有用动物油脂和赭石涂抹象征图腾的物块),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袋鼠祛病除魔,保佑本氏族兴旺发达。这类活动禁止妇女和儿童参加。男孩到一定的年龄之后要举行成丁礼,要经受一些皮肉之苦,比如拔门牙、割礼等。之后,他们就可以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了。女孩到一定的年龄后要举行献身仪式,一群男子使其破身后,这个女孩就将成为某个男人的妻子。

除图腾崇拜外,巫术也是土著人的一种宗教形式。澳大利亚土著将疾病和死亡归咎于仇人的致害。如有人企图加害他的仇敌,他只要将一根小棍或一截兽骨指向仇敌所在的方向,口吐咒语就行了,而且他要竭力将小棍或骨头放在他的仇敌的住处附近,让他的仇敌知道有人要加害于他。由于土著人非常迷信,一旦知道有人要加害于己,就仿佛受了某种心理暗示,认定自己在劫难逃,往往会在极度恐惧中郁郁而终。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会加深土著人对巫术法力的迷信。有的部落由于宗教活动比较频繁,久而久之就分化出专事宗教活动的巫师。巫师被认为是能通神达鬼,具有超自然魔力的人,所以普通土著人对其非常敬畏。人们也指望巫师祈求风调雨顺、衣食无忧。土著人以为疾病是因妖魔缠身,只能求助于巫师。巫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巫医,他们在治病时常使用草药,也借助推拿、按摩等手段[43]。但巫医治病通常用的是欺骗性的手段,他用力摩擦和吸吮躺在地上的患者的痛处,口中不断吐出一些小块的木屑、石子等,仿佛这就是致病的病灶,而这些其实不过是巫师早就巧妙地藏在口中的东西罢了。巫医往往也有一定的经验,通常拒绝医治明显的不治之症,而只治疗那些有望好转的小病。这反过来也使人们更加相信巫医具有超自然的魔力。土著中还流行一种求爱的巫术。男性用吼板(澳大利亚土著的一种乐器,演奏时能发出悦耳的乐声),或通过其他信物,让他喜欢的女人听到或看到,以赢得女子的芳心。这种求爱巫术无须求助于巫师。[44]

作为一个典型的白人移民社会,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基督教为文化背景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并依据移民来源地的不同而信奉不同的派别。最主要的两大派别是圣公会和天主教。圣公会的信奉者主要是来自不列颠诸岛的移民及其后裔,天主教的信奉者主要为来自爱尔兰、意大利、中欧的移民及其后裔。据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统计,68%的人口信奉基督教,其中,圣公会信徒为20.7%,天主教信徒为26.6%。除了这两大派别外,其他基督教派别还包括苏格兰移民及其后裔所信奉的长老会、希腊移民及其后裔所信奉的东正教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基督教教徒人数增加明显。随着“白澳政策”的废除,来自欧洲以外地区的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并带来了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佛教等宗教的快速发展。1996~2001年间,佛教徒从约20万增加到36万,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1%增加到1.9%;穆斯林从20万增加到28万,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1%增加到1.5%。同一时期,不信仰宗教的人数从总人口的16.6%减少到2001年的15.5%,但其人数较多,在2001年已经达到290.6万。

澳大利亚实行政教分离,各教平等,没有国教,没有任何宗教得到国家的特别扶持。根据澳大利亚的平等机会法,任何人不会因是否有宗教信仰、或有何种宗教信仰而受到歧视。尽管信教的人数还在减少,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仍然不容忽视。在大小城镇,雄伟的教堂建筑随处可见,私立中小学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这些学校往往受到富裕家庭的青睐,它们的数量还在继续增长。

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珍稀动植物

澳洲大陆在地质时代很早就与其他大陆分离。由于受海洋阻隔,在漫长的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生物圈,它没有进化出其他大陆常见的高等哺乳动物。因为缺少食肉猛兽,澳大利亚保持了其他大陆早已灭绝的许多原始的生物,包括一些单孔类、有袋类动物。澳大利亚因此享有“生物博物馆”的美誉。

鸭嘴兽 在澳洲所有的珍禽异兽中,鸭嘴兽可能是最为独特的一种。鸭嘴兽的标本最初被送往英国时,一批生物学家认为,它是某位好事者将几种不同动物拼凑起来的恶作剧。鸭嘴兽属于单孔类动物,兼具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点。它能在水中和陆上生活,靠下蛋繁殖后代,用母乳哺育幼仔。雌鸭嘴兽虽然有乳腺,却没有乳头。它的腹面有一个凹沟,哺乳的时候,它仰卧在地上,幼兽爬上它的腹面挤压乳腺,乳汁流出后就汇集在雌兽腹面的凹沟里,幼兽就从凹沟里吸食乳汁。由于鸭嘴兽既下蛋,又吃奶,不伦不类,人们称其为“卵生哺乳动物”。

鸭嘴兽身长一般为40~60厘米,其中尾巴长约12~15厘米,乍一看很像家鸭。它的眼睛很小,角质的嘴巴扁平,四肢短小;脚生五趾,趾端有钩爪,便于掘洞;趾间有蹼,便于游泳。鸭嘴兽除口、鼻、四肢外,全身长满柔软光滑的皮毛,背部皮毛呈深棕色,腹部皮毛呈浅褐色。鸭嘴兽在河畔湖旁等沼泽地带掘洞、筑穴,洞穴既深又长,很难被人发现。它昼伏夜出,白天在洞穴睡觉,晚上到水中捕食小虫和鱼虾。鸭嘴兽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岛。作为澳大利亚特有的原始哺乳动物,鸭嘴兽被奉为国宝,它从1920年起就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

袋鼠 提起袋鼠,人们就会想到澳大利亚。袋鼠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西方人一般称大袋鼠为kangaroo。关于这个名字,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英国航海家库克1700年航行到植物湾时,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跳跃前行的动物,便打手势向当地土著人打听这种动物的名字。土著人回答说:“kangaroo。”大袋鼠由此得名,kangaroo被编入英国字典。其实,kangaroo在土著语言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袋鼠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它身高体壮,最高的可达2.9米,体重超过90公斤。[45]头小,耳朵却很大,听觉非常发达。它的前肢和后肢极不相称,前肢又短又小;后肢却非常粗大。运动时不靠前肢,而依靠强壮的后肢跳跃前进。袋鼠善于奔跑和跳跃,奔跑时速可达每小时49公里,可越过2、3米高的障碍物,可跳过7、8米宽的小河。大袋鼠的尾巴长而粗壮,在奔跑和跳跃时,尾巴上下摆动,起到平衡身体、把握方向的作用;坐着时和后肢构成3个支点,以支撑身体的重量。

雌袋鼠没有胎盘,胚胎在母体内不能充分发育。袋鼠的胎儿在未完全发育成型时即分娩。新生的幼鼠只有人的手指头那么大,眼睛没有睁开,耳郭也未长出,不能独立生活。它出生后即摸索着爬进母体的袋囊吸奶,在袋囊中继续发育。小袋鼠一般要在袋囊中待9个多月才渐渐发育完全。随着小袋鼠慢慢长大,它在外面活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一旦有风吹草动,便会迅速钻进袋囊。

目前,全澳洲的大袋鼠达到数千万只。由于数量过多,它们与牛羊争食牧草,不少农场主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抑制袋鼠的繁殖。澳大利亚政府允许每年猎杀一定数量的大袋鼠,向国外出口袋鼠皮肉。

树袋熊 树袋熊也是澳大利亚珍贵的有袋类动物,它又名考拉(kolar)。考拉在澳大利亚土著语言中是“不饮水”的意思。树袋熊所食的枝叶中含有较多的水分,所以它很少下树喝水。

树袋熊前肢长,后肢短,趾爪锋利,不善行走,却善攀缘,长年生活在树上。它因长相似熊,所以称为树袋熊。树袋熊的尾巴已经退化,臀部的皮毛厚而重,便于坐在树上。树袋熊性情温和,激怒时会发出婴儿似的哭声,表示受了委屈。

树袋熊白天休息,晚上觅食。它对食物比较挑剔,喜食10来种桉树的细枝嫩叶,所以仅分布于这些树种生长的地区,如南澳大利亚州东南一带、新南威尔士州沿海及昆士兰州中部等地。

树袋熊的免疫力较弱,死亡率很高。它的繁殖能力也不强,每只雌树袋熊每两年才能产下一仔。树袋熊的交尾期在春天,孕期仅35天。初生幼仔只有约1.9厘米长,重约5.5克。它在母体的袋囊中要生活6个月才能长出皮毛,到8个月的时候,幼仔就能爬到母熊的背上玩耍了,1岁时开始独立生活。[46]树袋熊属于珍稀动物,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

鸸鹋 鸸鹋形状像鸵鸟,是世界上体格仅次于鸵鸟的第二大鸟类。身高1.5~1.8米,成年雄鸟的平均体重为36公斤左右;雌鸟重约41公斤。它身披灰色或褐色羽毛,翅膀和尾巴均已蜕化,不能飞,但腿长而有力,每步能跨越2.9米,急速奔跑,每小时能跑约50公里。它的脚上有3趾,边趾短,中趾长约15厘米,是防卫的利器。它虽属走禽,但能够泅水,可以从容游过相当宽阔的溪流。

鸸鹋在地表筑巢,一般是在地表的小坑里填些干草和树叶。鸸鹋在每年的4~8月交配,雌鸟一般下7~9个蛋,蛋壳粗糙,呈深绿色。鸸鹋蛋很大,每个长达12~14厘米,重约700克。雌鸟下蛋后由雄鸟孵化,8个星期后,小鸸鹋就破壳而出,由雄鸟抚育成长。

鸸鹋无天敌,以昆虫和青草为食,也偷食庄稼,因此曾遭到人们成批猎杀。不过,这个家族依然人丁兴旺。它们三五成群,昂首阔步,悠然自得,甚至主动与游人亲近,这已成为澳洲的一景。

琴尾鸟 它也是澳洲特有的珍贵动物。琴尾鸟大小如普通家禽,褐色羽毛,尾翼很长,由12支羽翎组成,舒展开来酷似一个宽约4厘米、长达70多厘米的竖琴。[47]春天,雄鸟在求爱时,偶尔开屏,并一展歌喉,其歌声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琴尾鸟以昆虫为食,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

鹦鹉 世界上鹦鹉科的鸟类有320种,其中有60多种产于澳洲。澳洲鹦鹉中较为有名的是虎皮鹦鹉和白鹦鹉。虎皮鹦鹉的体羽草绿,面颊和尾翎上有蓝条的斑纹,两翼有褐色的花斑,因它颜色艳丽而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豢养。白鹦鹉的羽毛以白色为主,略带红色、黄色或浅灰色的斑纹,它因善学人语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昆士兰肺鱼 昆士兰肺鱼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鱼类,鳞大,眼小,牙齿细密,鱼鳍呈叶形。它所以珍贵,首先是由于作为早在泥盆纪古生代的第四纪(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和三叠纪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3亿年前)就已出现的一种早期原始鱼类,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活化石;其次是因为它除以鳃呼吸外,还可浮出水面用肺呼吸。此外,肺鱼的鱼鳍与鲨鱼的鱼鳍很相似。[48]它以水草、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为食。肺鱼体形修长,长约1.5米,鱼身呈草绿色,鱼肚略呈黄色。肺鱼原产于昆士兰州中部的玛丽河和伯内特河,从1895年开始,被引养到附近水域。肺鱼受到严格保护,不得捕杀。

受气候的影响,澳大利亚的植被呈环带分布。大陆外围,除西部沿海地区有一小部分是沙漠外,绵延着一条狭窄的莽莽苍苍的森林带。森林带内侧向里逐渐过渡为在澳洲分布最广的开阔的疏林带和草原,大陆的中心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据澳大利亚政府有关统计,2008年林地面积为1.47亿公顷,约占全境国土面积的19%。[49]澳洲的森林分布极不均衡,约有90%的森林集中在沿海的狭长地带。澳洲的植物品种繁多,计有1.2万种以上,其中约9000种为本国所特有。在芬芳的植物王国中,桉树和金合欢最为典型,分别被称为澳大利亚的国树和国花。

桉树 桉树是澳洲最常见的树木,多达550种。桉树属桃金娘科,是世界上最高的树种之一,最高可达100米以上,树径多在2~4米。成片的桉树竞长争高,一般是树干细长,树冠较小。独株的桉树树干粗壮,树冠较大,呈皇冠状。桉树树叶呈针状下垂,因此其树林并不是浓荫蔽日;叶面油亮光滑,可减少水分的蒸发。桉树虽形态各异,但容易辨认,其典型的特征是花萼和花瓣浑然一体,呈帽状,开花时,两者才脱离。桉树花虽五彩缤纷,但都是伞状花序。

桉树适应性强,从热带到温带,从滨海到内陆,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婆娑树影。桉树形形色色,既有高达百米的参天大树,也有干旱地带的低矮灌木丛。桉树的经济价值高,它属于速生树种,成长快,树干高大挺直,树质坚硬细密,是上好的木材。桉树叶可提炼桉油。桉油是医药和工业的重要原料,可用于制作香料、杀虫剂、防腐剂。桉树花是很好的蜜源,蜜源异常丰富,大概没有别的树花可望其项背。在花季,从一个蜂房中可取得180公斤的花蜜。[50]桉树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可起到调节河流径流量的作用,对维护澳洲脆弱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金合欢 金合欢是澳大利亚的报春花。每年9月是澳大利亚的春天,这时,黄灿灿的金合欢,一丛丛,一树树,漫山遍野,吐蕾绽放。金合欢树是澳洲仅次于桉树的另一重要树种,其种类繁多,达700多种,占世界金合欢树品种总数的一半以上。其形态各异,有的是挺拔的乔木,有的是矮小的灌木。根据其叶子的形状,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长有羽状叶,另一类长有叶状柄,柄上略带小刺。叶状柄又称假叶,因其宽大如叶而取其名。金合欢树的花期因种类而异,但一年四季都有绽放着的金合欢。金合欢叶片翠绿,枝条细长柔韧适宜作树篱来装点庭院或牧场,因此它又被称为“篱笆树”。它的绰影风姿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图案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和钱币中,亦可视作澳大利亚的象征。金合欢花是澳大利亚的国花。

在众多的金合欢树中,有的品种具有较高的价值,因其木质坚实,纹理清晰,颜色古典高贵,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等木料。金合欢花还能分泌较多的花蜜,适于养蜂业的发展。有的金合欢树树皮可提炼一种用来鞣制皮革的化工原料——丹宁酸。此外,金合欢树的根瘤中含有固氮菌,能改善土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猴面包树 世界上的猴面包树有两种,一种分布在赤道非洲,另一种则是分布在澳大利亚的猴面包树。它的形状奇特古怪,树干极粗,与树身不成比例,这种树远看就像一丛树枝插在一个巨大的花瓶里。猴面包树在雨季能储存大量水分,不至于在干季到来时因缺乏水分而枯萎。它的果实呈葫芦状,表面有一层褐色的毛壳,果肉酸甜可口,是猴爱吃的食物。据说人们在沙漠中旅行,如果储水很少,可拿小刀在树干上挖一小孔用瓶子接水喝,水质酸甜、清凉,因此,猴面包树又称“吐酒树”。

二 风景名胜

在2012年,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区达到970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约13.5%。全国共有19处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塔斯马尼亚荒原、大堡礁、乌鲁汝—卡达久达国家公园、昆士兰热带区、悉尼歌剧院、鲨鱼湾、皇家展览中心和卡顿公园、纳科特拉哺乳动物化石遗址公园等。[51]

菲利普岛(Philip Island)到距墨尔本城东南200多公里的菲利普岛观看小企鹅,路途虽远,却是来维多利亚州观光旅游者必不可少的乐事。每日黄昏,在海岸边的观赏区站满了翘首而望的游客。只见在惊涛骇浪之间,一群群黑体白肚、颇有绅士风度的企鹅不断涌向海滩。它们上岸之后,排成方队,蹒跚摇晃着向前行进,离开沙滩,登上斜坡后就改为方队,各自回到自己温暖的巢穴里栖息,或喂养嗷嗷待哺的小企鹅。据粗略统计,一夜之间登陆的企鹅会有2000多只。

在南半球至少拥有的15种企鹅中,澳洲特有的神仙企鹅(Little Penguin)属于最小的一种。它身高约33厘米,身长约46厘米。大约30只小企鹅才相当于一只“企鹅大帝”的重量。它虽体形娇小,却能在水中快速游进,时速最快时可达40海里以上。由于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四海为家的企鹅每年总要来菲利普岛繁衍后代,壮观的企鹅登陆因此成了该岛的著名景观。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大堡礁是和昆士兰州海岸大致平行的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它从澳大利亚东北的约克角沿着东海岸一直延伸到布里斯班东北,全长2400公里,离海岸最窄处19公里,最宽处350公里。海岸布满了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树木,沙滩平舒,惊涛拍岸,奇美异常。

大堡礁的范围包括各种大小珊瑚岛屿600多个,其中观赏价值最高的要数格林岛和赫伦岛。格林岛上建有一个精巧的水下观察室,其位置正好在珊瑚群中。旅游者可以通过舷窗观看海底世界的壮丽景观,也可乘坐玻璃底的游艇欣赏奇异的水下风光。

大堡礁海域生长着无数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珊瑚群,有的似吐芳的腊梅,有的像盛开的丹桂,有的似瀑布飞流,有的像孔雀开屏。在珊瑚礁的缝隙中,还栖息着数百种鱼类和海生动物。一种名叫大魁蛤的巨蚌,重量可达500公斤。凶狠的昆士兰鱼,敢偷袭潜水员。还有张牙舞爪的龙虾,横行霸道的螃蟹,色彩艳丽的宝贝,行动迟缓的海龟,以及各种各样的海星、水母和藻类。

蔚为壮观的大堡礁是由一种微小的腔肠动物珊瑚虫构筑而成的。珊瑚虫从海水中摄取食物,不断分泌出一种石灰石骨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像树林一样茂密的珊瑚丛。据科学家推测,大堡礁已有3000万年的历史。巧夺天工的大堡礁每年吸引了25万多名旅游者前来观光,它已成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艾尔斯岩(Ayers Rock)艾尔斯岩位于澳洲大陆的中心,紧靠爱丽丝温泉。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整块不可分割的单体巨石,长3.62公里,宽2公里,高348米。岩石一圈周长8.8公里,形状酷似一个长条形的大面包。据测算,艾尔斯岩的形成距今已有5亿年的历史,它在1873年被探险家戈斯发现后,逐渐成为澳大利亚的旅游名胜。

硕大无比的艾尔斯岩雄踞大漠的中心,通体色泽赭红,光滑的表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它在空旷广袤的地平线上突兀挺立,直刺苍穹,每当拂晓日出或夕阳西下,更显得蔚为壮观而又变幻无穷。正因为如此,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的艾尔斯岩被土著人认为是神明的化身,将它尊称为Uluru(意为神岩)。土著人认定艾尔斯岩是“土地之母”和“一切从此开始”。这种信仰一直从远古流传至今,因而人们又把艾尔斯岩所处的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地带称为图腾崇拜的古典地区。

黄金海岸(Gold Coast)在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以南约75公里处是一片长约30公里的金色海滩。这里有蔚蓝无垠的海水,有洁净如粉的细沙,还有常年照耀的温暖阳光。看上去黄金海岸虽然没有夏威夷或加利福尼亚的沙滩那样华丽,可是它的沙滩之长属于世界之最,因而成为国内外游客常去的游览和度假胜地。据有关的资料统计,每年约有200万游客来此度假,享受南半球最灼热的阳光和最迷人的沙滩、碧波。

澳大利亚人民普遍喜爱游泳、滑水和冲浪。黄金海岸的地理位置靠近热带区域的亚热带,一年中虽然也有四季之分,但夏日特别长,而冬季里的阳光也是暖洋洋的。因此,一年四季,黄金海岸的沙滩上总是挤满了享受日光浴的游客和弄潮的人群。同时,这里有精彩的海豚表演,有迷人的水上芭蕾,有直升机供人在海上和田野间低飞盘旋,有比赛抛掷飞去来器的绿色草坪,有耸立在海岸边的一座座现代化的旅馆。这一切使黄金海岸成为澳洲著名的度假天堂。

三 著名城市

常青之城——堪培拉(Canberra)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联邦政府所在地。它仅有36余万人口,是一座只有7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堪培拉道路宽敞,交通便利,大多数居民在政府部门或国立大学工作。这里还驻有许多国家的外交使团。同繁华的大都市悉尼与墨尔本相比,堪培拉也许更像是乡村小镇,然而它却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堪培拉的绿化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85%,人均占有绿地70多平方米,仅次于波兰的华沙,居世界第二位。全城公园总面积有1万英亩,树木1000多万株,南北半球生长的珍奇树种应有尽有。漫步在堪培拉街头,可以看到白桦、西洋杉、伦巴第白杨、苏格兰松、榆树、桃树、胡桃、枞树等,还有秘鲁的胡椒树和中国的银杏;但最多的树种要数桉树,这可能与当年堪培拉的设计者、美国建筑设计师格利芬的偏爱有关,他把桉树称为“诗人之树”,提倡在堪培拉大量种植。

城市设计的新颖奇特为堪培拉增添了雅静迷人的田园景色。从高空俯瞰全城,公路和街道把城市勾画成错落有序的三角形、六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几何图案。

11公里长的格里芬湖穿城而过,湖中碧波荡漾,沿湖风景如画,是人们周末垂钓、游泳和泛舟的必去之处。湖中央的人造喷泉从宁静的湖面一跃而起,高139米,直冲蓝天,如遇微风吹来,如烟似雾,随风散落,明朗的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引得游人驻足忘返。

格里芬湖周围绿树环绕,把城市分为南北两区。旧国会大厦、新国会大厦、联邦造币厂、国立图书馆、联邦最高法院、国立美术馆、国立大学、联邦科学院等著名机构坐落在湖边。除旧国会大厦是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外,其他均属现代建筑。国立图书馆是用44根白色大理石柱廊环绕而建的5层建筑物,显得宁静、庄重。馆内藏书丰富,采用现代化电脑检索、编目和借阅。它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200多个文献数据库相连接,组成国际性文献联机网络,为读者提供多学科文献资料共享。面山环湖的国立大学是澳大利亚的最高学府,拥有各种尖端科研设备和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每年有许多国外学者专家来此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宏伟庄严的新国会大厦是澳大利亚最具现代特色的建筑,大厦前方耸立的巨型旗杆高8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不锈钢结构之一。门厅有48根大理石柱和两排雕刻精美的大理石台阶。新国会大厦中的两个大厅全部对外开放,参议院和众议院均可让游人参观。正厅中悬挂着根据澳大利亚著名艺术家博伊德的作品制成的巨幅挂毯。

堪培拉的高层建筑不多。政府对建筑的层数与栋数都有严格限制,全市90%以上的住宅都是二层别墅。为了绿化城市,政府还赠送每座新房主人10颗树木和40丛灌木。1927年迁都时政府还作出规定,首都建筑不得修建围墙,至今这条法律仍在严格执行。[52]全城除总理府有一道围墙之外,所有的机关、学校、使馆和私人住宅均以“绿墙”代之。合欢树是堪培拉人用来做绿墙的常用灌木。四季常青、清静幽雅的城市景色,使堪培拉赢得“大洋洲的花园”的美誉。

南半球的纽约——悉尼(Sydney) 200多年前菲利普船长率“第一舰队”登陆的杰克逊湾周围,今天已崛起一座名城——悉尼。这个拥有约461万人口的城市以高楼林立和繁华喧嚣而有“南半球的纽约”之称。悉尼是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

悉尼港水深港阔,东临蔚蓝浩渺的太平洋,巨轮可直抵港口,是澳大利亚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的枢纽,也是大洋洲的贸易中心。悉尼气候温和,终年阳光充足,四季景色迷人,每年有342天沐浴在阳光之中,夏日的海滩总是挤满了游人。唐纳德·霍恩认为:“火、空气和水……是构成悉尼的三大要素。”[53]他所说的火即指照耀悉尼城的灿烂阳光。悉尼日平均日照时间达6.8小时,平均气温近20℃;而从东北方吹来的阵阵海风沁人心脾,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令人心旷神怡。悉尼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以悉尼大铁桥、海上歌剧院、悉尼塔、邦迪海滩、猎人谷、蓝山、圣·詹姆斯教堂、海德兵房、皇家铸币厂、老悉尼城和伊丽莎白大厦最为著名。

横跨海湾、连接南北两岸的悉尼大铁桥(Sydney Habour Bridge)是早期悉尼的代表性建筑,世界上最长的单孔桥之一。大桥全长1150米,高出水面59米,桥面宽49米,上有双轨铁路、人行道、自行车道和8条平行的汽车道。

悉尼大铁桥是由昆士兰州著名设计师布雷菲尔德博士于1923年设计的。1924年开始建造桥基,1932年3月竣工通车,历时8年。造桥工程浩大,仅建桥费用达1000万英镑。费用来源由英国贷款800万镑,其余由政府出资和社会赞助。有人根据大铁桥的外形结构,给它起了个别致的名称“大衣架”(Coathanger),而这个大衣架的承受能力却令人难以置信。根据设计,大铁桥的负荷量是每小时通行汽车6000辆,火车和电车128列,行人4000名,并可经受时速为250海里的飓风袭击。历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铁桥仍稳当地横卧在杰克逊海湾上,为悉尼的繁荣默默地奉献。每当旭日东升,或晚霞满天,大铁桥浑身金光闪闪,像一把巨大的金弓在蔚蓝浩瀚的海面上闪烁,为悉尼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

大铁桥东边不远处,是世界著名的悉尼海上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1955年,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重金悬赏征集悉尼海上歌剧院设计方案,年仅38岁的丹麦设计师耶尔恩·乌特松以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凡脱俗的设计一举夺魁。1973年落成的悉尼海上歌剧院是当代世界上最异乎寻常的建筑之一。它有三奇:一奇是建在海上。歌剧院一面连接岸上的植物园,三面濒临碧波荡漾的大海。在剧院内看演出,如同置身于蓬莱仙境,有飘然欲仙之感。二奇是外形设计独具匠心。歌剧院建筑外表洁白晶莹,远远望去像是一支船队在扬帆远航,又仿佛是一对白色的大蚌壳在侧身沐日。三奇是内部设备齐全,富丽堂皇。歌剧院内有6个剧场,可供歌剧、芭蕾舞剧、音乐会和话剧等同时演出。其中音乐演奏厅最大,有2800个座位。悉尼歌剧院一年到头都排满了国内外各种著名文艺团体的演出。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者更是络绎不绝。

可以和大铁桥、海上歌剧院相媲美的是悉尼最高建筑大铁塔,它建于1968年,竣工于1981年。大铁塔高达325米,造型新奇,细长的铁柱托起环形塔楼,像一只仙鹤翘首独立。塔楼为钢质金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十分壮观。它的底部是由200多家商店组成的一座大型购物中心,从塔柱中心可乘电梯直上塔楼。塔楼共分8层,1、2层是自动旋转餐厅;3、4层是观景台,登台远望,悉尼远景尽收眼底。如同埃菲尔铁塔象征着巴黎一样,这座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筑已成为悉尼的标志之一。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悉尼则有“移民城市”和“小联合国”之称,有140多个民族生活在这里。华人社团是悉尼历史悠久且受尊敬的民族社团。在澳洲发现200周年之际,悉尼华人社团倡议兴建了悉尼的中国花园——谊园。这座当时海外最大的中国式园林建筑,由中国广东省设计建造,新南威尔士州提供园地和费用,共耗资1700万澳元。[54]谊园坐落于美丽的达令港,占地7000平方米,建有双龙壁、人工湖、九曲桥,中国民族风格的亭台楼榭点缀其间,成为中澳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繁华美丽的悉尼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世界各地每年到澳大利亚旅游的客人在200万以上,其中90%以上的人必到悉尼观光。国家财政收入中每年仅悉尼的旅游收入一项就达35亿澳元。2000年,悉尼以它日新月异的姿容风采,真挚热情的好客礼仪,成功地举办了世纪之交的奥运盛会。

新金山——墨尔本(Melbourne)墨尔本是维多利亚州首府,人口约417万。它既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也是全国的金融中心。同犹如少女的悉尼相比,墨尔本更像是一位老成持重的绅士,城市建筑和社会生活都透出一股浓厚的不列颠遗风。古老的有轨电车在街上运行,不时发出当当的响声;电话簿上列有1000多家银行和支行,商业之风主宰社会;饱经沧桑的希腊科林斯风格的古建筑依然耸立……然而,墨尔本并不亚于悉尼,它的市政建筑气势恢弘,不仅有南半球最大的玛亚商场,更有20世纪80年代落成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艺术中心由罗伊·格劳斯设计,白色的铁塔和下面的建筑物象征着正在翩翩起舞中的芭蕾舞女和她飘洒的裙子。艺术中心包括3座各具特色的建筑。顶部矗立着一座银色铁塔是圆形大剧院,上面安装了激光发生器,夜间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奇异光芒,与万家灯火相辉映。方形建筑国家美术馆颇似中国风格,馆内收藏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古典的和现代的绘画作品,还有专门陈列中国艺术品的展室。北面圆柱形的建筑是墨尔本音乐厅,门面由落地巨型玻璃门装饰而成,里面设有2600张彩色座椅。清清的耶拉河从它身旁缓缓流过,河面上成群的海鸥在自由自在地翱翔。两岸青翠的草坪,葱郁的椰子树,绽蕾吐芳的花朵,和音乐厅相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占地209公顷,[55]因气候适宜,自1845年建园以来,已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3000多种植物和花卉。除精湛的园林艺术外,该园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园内有许多由澳大利亚和外国名人亲手植下的颇具象征意义的纪念树,其中尤以“分治树”最著名。它是1851年为庆祝维多利亚从新南威尔士脱离并单独建立殖民区而种下的,这棵松树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如今更显得青葱苍劲。

墨尔本曾以“金色的墨尔本”而著称。它建于1835年,当时一个名叫约翰·巴特曼的牧场主从土著人那里买下了这片土地。他在此地设立客栈,开办商埠,该地便逐渐兴旺起来。巴特曼被誉为“墨尔本之父”。1837年以当时英国首相的姓氏命名该地为墨尔本。1851年,在墨尔本附近发现大金矿,兴起了“淘金热”,众多华工远涉重洋来到这里开采金矿,并将墨尔本称之为“新金山”(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相对应)。淘金华工为墨尔本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建于墨尔本唐人街科巷的华人历史博物馆,陈列着早期华工在淘金时期的实物与图片,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淘金华工的血泪与辛酸。墨尔本唐人街是维多利亚州著名的商业旅游区。唐人街两侧共有大小店铺100多家,华人餐馆、杂货店、食品店、百货公司以及各种华人会馆林立其间,繁荣兴旺,顾客如云。

墨尔本也是体育中心,它于1956年曾首次代表澳大利亚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墨尔本板球场可以容纳11万名观众,它不仅用于国际板球赛,也能举行其他各种比赛。由于受英国的影响很深,在澳大利亚赛马非常盛行。一年一度的墨尔本杯赛马节,吸引了全澳人民和海外游客。自1861年以来从未中断的墨尔本杯赛马节,每年1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二下午在弗莱明顿竞马场隆重举行,[56]届时万人空巷。墨尔本因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先进完备,多次被评为全球宜居城市。

黑天鹅的故乡——佩思(Perth)拥有约170万人口的佩思是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也是澳洲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澳洲飞往亚洲、欧洲和更远地方的客机必停之地。弗里曼特尔港是佩思的主要港口,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从佩思到墨尔本的距离相当于从伦敦到莫斯科。从佩思到悉尼横穿澳洲大陆,乘火车需要60小时,乘飞机也得花4小时左右的时间。佩思地处边陲,起步较晚,随着采矿业的崛起,佩思才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难以改变佩思人对黑天鹅的偏爱,环境的变迁也没有惊扰黑天鹅在这里繁衍生息。佩思是澳大利亚稀有动物黑天鹅的故乡,西澳人以此为骄傲,把她作为州徽。佩思市区到处可以见到黑天鹅的标志,许多高大的建筑物上闪烁着黑天鹅图形的霓虹灯,国际艺术节的彩旗上印着展翅飞翔的黑天鹅……

横穿市中心的斯旺河(天鹅河)便是黑天鹅的栖息之地。在绿树掩映、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一群群黑天鹅时而追逐嬉戏,时而钻水觅食,时而静停水面,悠然自得。黑天鹅的优美姿态确实讨人喜爱,她浑身墨黑,红嘴上有一条白色的膜带,宛如红宝石上镶了一块白玉。她双翅羽毛微卷,在清风吹拂下晃动,映衬着一湖碧水,更显得雍容华贵。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黑天鹅对“爱情”的忠贞,黑天鹅一直是成双成对地相依为生,形影不离,如果一只死去,另一只则哀鸣不止,不食不眠,直至死去,即使有个别活下来的也终生不再另寻配偶。佩思人热爱黑天鹅,为她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艺术之都——阿德莱德(Adelaide)以艺术之都著称的阿德莱德是南澳大利亚州的首府,澳大利亚第五大城市。它建于1836年,有120万人口。阿德莱德位于托伦斯河畔,城市的奠基者是距今160年以前的威廉·怀特上校。阿德莱德的市政厅里至今还挂着怀特上校的画像,阿德莱德市的居民每年都要举办盛大庆典来纪念这位城市设计师。

阿德莱德以澳大利亚教堂闻名,不仅城内教堂多于其他城市,而且许多教堂建筑古老,风格各异。阿德莱德也许是澳大利亚最美的城市,市内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许多19世纪的精美建筑相互辉映,得体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著名的艺术之城。自1960年以来,每隔一年在这里举行一次阿德莱德艺术节。艺术节持续两周,内容多种多样,有展览会、演讲会、花车游行、戏剧、舞蹈、演奏、歌唱和朗诵等,最受市民欢迎的是歌剧和芭蕾舞剧。如有著名的国外艺术团体莅临演出,更是盛况空前,门票在数月之前便订购一空。艺术节期间,全市市民陶醉在节日气氛之中,国内外游客也蜂拥而至。

阿德莱德处处流溢着艺术气韵,它拥有许多十分壮观的文化设施。市内大学林立,建有众多的艺术展览厅、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院和画廊。1972年落成的节日剧院中心气派非凡,可以和悉尼海上歌剧院一比高低,它被《纽约时报》誉为“全球最佳的艺术大厅”。[57]节日剧院中心坐落在绿草如茵的公园之中,外观如同两座巨大的方形帐篷,白色的金属结构庄重典雅,高大的玻璃门窗玲珑剔透。剧院中心内设2000个座位,红色软椅,整套后台设备都由电动控制、电脑贮存。国际知名的艺术团体或艺术家经常到这里登台演出。1983年,中国江苏京剧团来这里献艺,精湛的中国传统艺术使澳大利亚观众如痴如醉,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

阳光之城——布里斯班(Brisbane)昆士兰州的首府布里斯班是一座美丽的亚热带城市和太平洋的重要港口。它坐落在布里斯班河畔,拥有约205万人口。布里斯班最初是作为罪犯监禁地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由约翰·奥克雷斯于1823年11月发现,以时任新南威尔士殖民区总督的名字命名。自1859年12月10日昆士兰从新南威尔士殖民区获得分治以来,布里斯班一直作为昆士兰殖民区的首府。此后,布里斯班的市政建设获得飞速发展,郊区不断延伸,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二战时期,布里斯班成为美军基地,盟军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司令部就设在该市女王大街的伦农旅馆里。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布里斯班后来居上,一跃成为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在城市的繁华程度和建筑气派等方面,布里斯班暂时虽不能与悉尼和墨尔本相比,但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布里斯班文化发达,人文荟萃。它拥有南半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皇家医院和10多所各具水平的大学和学院。学术水平蜚声海外的昆士兰大学可以和英国名牌大学牛津、剑桥一比高低。布里斯班曾举办了规模空前的1988年世界博览会。布里斯班市政府十分重视市政建设,全市建有大小公园160多处,高达320英尺的钟楼矗立在市政厅正门。由于地理条件的缘故,布里斯班市郊大多数住房都是用木柱撑起的高脚木屋,以保持住宅的凉爽通风。

岛州府城——霍巴特(Hobart)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唯一孤悬海外的岛州,人口仅21余万的霍巴特便是它的首府。在澳大利亚联邦6个州的首府之中,霍巴特虽然最小,却是仅次于悉尼的第二座古老的城市,市中心至今还保留着19世纪的砂石建筑、货栈和皇家剧院等。英国乔治王朝时期(乔治王朝时期指1714~1830年英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乔治三世和乔治四世的统治时期)的陈迹随处可见,酒坊、风车、教堂、石桥、营房、望台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霍巴特始建于1803年,1925年为纪念前英国殖民大臣罗伯特·霍巴特,用他的名字正式命名。

霍巴特三面青山,风景秀丽。西郊的惠灵顿山,海拔1200米,山中云海茫茫,大树参天,站在山顶的观景台,用望远镜可以遥望到新西兰海岸。西南面的胡昂山谷土质优良,盛产味汁甜美的塔斯马尼亚苹果。位于德温特河入海口的宽阔的霍巴特港水深9~16米,是优良的避风港。港口主要采用集装箱装运,优质的塔州苹果就是采用冷藏集装箱运销国内外市场的。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缺乏,难以发展工业,霍巴特利用旅游业发展经济。为招徕游人,联邦政府特准霍巴特开设了全国独此一家的赌场。在18层楼的大型娱乐场内,各式赌博应有尽有。娱乐场内还设有旅馆、酒吧、夜总会、剧场和游乐场,每年为州政府赚取了大量收入。

置身霍巴特,人们会自然地想起它曾作为流放犯大监狱的那段阴暗的历史。在19世纪上半叶,这里共接受了7万名罪犯。在霍巴特市东南的亚瑟港还保留着当年的遗迹:阴森的牢房,血迹斑斑的刑具,罪犯悔过自新的教堂……它们至今还令人心惊肉跳,触目难忘。大多数塔州人对他们的祖先曾是罪犯这一点讳莫如深,以至于霍巴特《信使报》的旧合订本有多处被人开了天窗,档案局保存的许多罪犯记录文件也不翼而飞。[58]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当年关押罪犯的监狱今天已成了招揽游客的场所。漫游在繁花似锦、绿水青山的霍巴特,回顾昔日的历史,人们无不恍如隔世,顿生世事沧桑、不堪回首之感。

北方门户——达尔文市(Darwin)达尔文地处北部边陲,现有人口约13万人。达尔文市于1869年才开始有人定居。殖民政府以当时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名字为其命名,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该地又被命名为达尔文市。据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乘坐“贝格尔”号在此短暂逗留。

达尔文市是澳大利亚唯一经过战争洗劫的地方。1942年2月19日,日军对作为军事要塞的达尔文市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不过,对达尔文市破坏最厉害的要数经常发生的台风袭击,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4年的圣诞节,台风将这个城市几乎夷为平地。现在的达尔文市是1975年后重建的。

达尔文市只有一条狭长而略微弯曲的大街,沿街有许多酒吧。因终年气候炎热,男女老幼都嗜好喝啤酒。据说按人口平均计算,达尔文市的啤酒消费量仅次于慕尼黑,居世界第二位。人们喜好的运动为游泳、打猎和垂钓。达尔文市沿海分布着一些珠蚌养殖场和鳄鱼养殖场,盛产天然珍珠和上等鳄鱼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