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村留守人口之留守妇女:阡陌独舞
- 叶敬忠 吴惠芳
- 20024字
- 2020-08-29 09:15:55
1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进入城市的各行各业。他们通常被称作“农民工”或“民工”。这种现象不仅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且大大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体制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城市并没有给农民工提供可以实现“举家迁移”的条件;而农民工也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突破体制的限制实现整个家庭人口的转移,因此,在农民进城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其家庭的部分成员却被留在农村,造就了农村独特的“留守人口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在这三个留守人口群体中,留守妇女可以说是负担最重、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受到的关注却最少的群体。
留守妇女通常是指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而留守家庭的农村妇女。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同时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统计,有2/3的已婚农民工没有与他们的配偶生活在一起。而据《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报道,中国1.3亿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已婚比例为81.7%。从已婚人数中减去举家迁移的人口大约3900万人,则已婚流动人口中只一方外出务工的人数达6721万人,再以70%男性计算,则留守妇女人数已达到4700万人(张俊才等,2006)。人尽管这可能是一个不准确的数字,但大量留守妇女在农村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2005年6月,《半月谈》发表文章,题为《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山”》,描述了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特点,可以说是对留守妇女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家庭负担使留守妇女的身体不堪重负,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其自身发展也受到影响。同时,由于丈夫在外出务工后接触了新的世界、拥有与留守在家的妻子完全不同的生活,因此夫妻二人在知识、信息、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区别逐渐显现;对于天各一方的夫妻来讲,婚姻因此无法实现其应有的部分功能,这也使得他们的婚姻面临很多潜在的问题。
留守妇女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妇联组织的关注。在有些地方,针对留守妇女的技术培训或创业项目已经开展,如重庆市璧山县妇联为了提高留守妇女素质,使其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联合科协等部门,通过街道、镇乡“巾帼素质学校”,村“女性素质学校”等形式,向留守妇女传授种养殖技术。该县还组织广大留守妇女开展“学文化、学科技、比发展、比贡献”活动,引导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多渠道为她们提供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王天全,2005)。江苏省徐州市妇联为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确立了三个领域——家庭加工业、现代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流通业和一系列以家庭创业为重点的致富工程,带领农村妇女不出家门实现增收致富。如今,该市各类妇女发展项目已达16890个,编织、串珠、绣花等适宜妇女家庭创业的项目,已成为该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安徽省怀宁县妇联推广了小额信贷项目,帮助留守妇女实现科技创业致富等(王彦堂,2006)。然而,这些措施远不足以解决留守妇女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问题。
从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社会政策发展趋势来看,留守妇女群体必将在一定阶段内长期存在,这也意味着她们在很多地区将长期作为农村经济和政治及其他领域建设的主力军。目前社会媒体和学术界普遍认为,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目前尚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而有关留守妇女如何解决她们面对的问题,从而在丈夫缺位的情况下实现家庭的功能、保证家庭事务顺利运转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欠缺。因此,考察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带来的影响,以及留守妇女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及时应对留守妇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思考,全面深入研究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及其家庭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我们注重对留守妇女群体的多元性特点进行分析,且从不同农村社会角色的视角审视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留守妇女的能动性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进行分析,以展示她们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并发展出多种策略来应对生活问题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留守妇女的每日生活,从深层次揭示留守妇女的能动性、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社会学和发展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有机结合为研究方式,以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个案调查、实地观察法等社会学调研方法,以及参与式农村评估等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为资料收集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分析方法,对中国当前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本课题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学院的多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06-0118)、中国农业大学“985工程”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德国EED基金会的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地方干部和农民的大力配合和协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课题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系列研究”之一,课题组同时还开展了专门针对另外两个农村留守群体的大型研究——“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和“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本研究在报告撰写过程中,也参考和引用了这两项研究的部分数据与资料。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期望通过微观的社区研究,以留守妇女及相关群体为研究对象,全面展示农村留守妇女多元的生活世界,揭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造成的深层次影响和当前留守妇女群体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情况来发现问题,并全面描述和分析留守妇女这一社会现象的状况和特点,为更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因此不需要建立明确的理论假设(风笑天,2006: 47)。从研究内容上讲,本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以及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的影响;二是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三是留守妇女群体的多元性;四是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妇女问题;五是相关的专题讨论。
1.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现状与所受影响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问卷统计数据和访谈资料、个案资料基础上,通过留守妇女在丈夫务工前后的纵向对比、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横向对比,探讨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的现状以及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生活各方面带来的影响。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被调查留守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和其他基本特征,展示被调查留守妇女的背景信息。②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经济的影响,着重讨论和分析丈夫外出务工对家庭收支结构及财务管理、家庭农业生产及家庭劳动分工和决策的影响,包括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困难和调整策略。③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影响,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及其他关系、社会网络四个方面探讨丈夫外出务工给留守妇女带来的影响。④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心理感受的影响,包括压力感受、安全感、孤独感、不良情绪体验、宗教信仰以及对未来的想法等方面。⑤留守妇女的闲暇娱乐和自我发展,以及从培训需求、组织需求和信息需求三个方面分析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情况。
2.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
留守妇女处于最活跃的劳动力年龄阶段,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产和生活问题,她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因此,本部分从家庭层面、社区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面对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此外,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及社区对她们的社会支持也是此部分的探讨内容。
3.留守妇女群体的多元性
留守妇女群体因年龄、受教育水平、地域、家庭情况等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换句话说,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受到丈夫外出务工的影响,使得留守妇女群体内部呈现出多元性特点。因此,本部分对不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留守年限、外出务工经历、丈夫务工情况以及家庭结构和居住特点的留守妇女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留守年限、有无外出务工经历等维度的研究发现已部分包含在本部分前面的分析中,或与留守妇女问题的本质联系略弱,因此在此修订版中未包含以上内容。
4.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妇女
在中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有关留守妇女的研究也不断出现。从研究视角上看,这些研究主要立足于留守妇女自身的视角来看她们的生活,而忽略了通过不同视角来对比和分析留守妇女群体,如外出务工丈夫的视角、生活在同一社区中的其他人群的视角等。同时,社会学和发展研究都强调,在对社会问题和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时,应当分析相关的不同社会角色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以便能更为全面地把握问题出现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因素。在留守妇女的生活中,有许多息息相关的角色,如外出务工的丈夫、留守的子女(留守儿童)、非留守妇女、同社区男性村民、村干部等;除此之外,县妇联和民政局也与留守妇女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从这些不同角色的视角审视了留守妇女的生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妇女对留守妇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与本卷第二部分关于留守妇女的现状和影响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因此,在此修订版中没有包括这一内容。
5.与留守妇女相关的专题讨论
在实地调查以及资料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与留守妇女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农村三大留守群体的相互依存关系、留守妇女的安全感问题、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相互羡慕的心理、留守妇女之间的非正式互助与合作等。尽管前面对这些问题有所提及,但为了避免偏离论述主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列为专题,对它们进行一一论述,以求对各个问题都能进行全面的展示。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特殊说明
1.相关概念的界定
无论是在实地调查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在研究结果的分析阶段,清晰明确的概念界定是整个研究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基本前提条件。本研究对于所使用的相关概念进行如下界定。
(1)留守妇女
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几个略有差异的词语来界定“留守妇女”,其中包括留守妇女、留守村妇、留守妻子、留守女,但其基本含义相同。因此,本研究采用“留守妇女”一词来界定研究对象。留守妇女是指丈夫每年在外务工6个月及以上且不在家中居住,而自己长期留守在家乡的55周岁及以下的农村妇女。
(2)非留守妇女
丈夫很少或短期(每年在外务工6个月以下)在外务工,或不外出务工,夫妻在一起居住的55周岁及以下的农村妇女。
(3)应对策略
应对有应对问题(coping with problems)和应对情感(coping with emotions)两种分类,前者是指个体解决他们认为是问题的努力,后者是指个体减缓和避免精神压力的努力。在本研究中,应对策略指的是在农村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环境中,留守妇女动员和组织各种资源来应对丈夫外出务工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和情感问题的策略。
(4)农村社区
在本研究中,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区的行政村。个别情况下,由于行政村过大,本研究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作为研究社区。
2.特殊说明
在本研究中,所有被调查留守妇女或其他相关研究对象的姓名均已按照学术研究惯例被隐匿,而代之以编码,留守妇女编码为W,非留守妇女编码为FW,外出务工丈夫编码为H,留守妇女子女编码为C。因而,正文分析及案例陈述中所提到的均是按顺序排列的编码。此外,文中所提到的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四川省除了特别说明以外,均指在这五个省的调查村,如安徽省留守妇女指安徽省被调查村的留守妇女。
调查问卷中的一些问题涉及“丈夫外出务工前后留守妇女生活情况比较”,但是由于一些留守妇女的丈夫在他们婚前就已开始外出务工,因而无法进行比较,或者丈夫外出务工已有多年,中间涉及诸多因素,也很难进行比较,所以本研究决定,如果丈夫在婚前即已开始外出务工或外出务工年限在10年以上,则不再访问留守妇女关于“丈夫外出务工前后比较”的题目。在调查中,共有159名留守妇女具备进行丈夫外出务工前后对比的条件。因此,调查问卷总体样本为400名留守妇女,而“丈夫外出务工前后留守妇女生活情况比较”的统计数据样本为159名留守妇女,所以在数据表中“丈夫外出务工后”的统计数据与“留守妇女”的数据有所不同。
(四)调查地点的选取
本研究的实地调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村地区调查,二是城市务工人员调查。农村地区调查地点的选取共涵盖省、县、乡(镇)和村四个层面。由于留守妇女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代表性,课题组选择中国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等5个劳动力输出大省作为省级调查区域,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省选取1个县,每个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1个行政村,共计10个行政村作为研究社区。课题组在湖南省选择的行政村留守妇女数量不足40个,因此扩展到相邻的行政村补充样本。调查地点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为跨省流动,流入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东南沿海地区,从事的职业以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个体小商业为主(详见表1-1)。
表1-1 研究社区分布状况
注:①课题组在三友村的调查扩展到相邻的三红村增补留守妇女样本。
②课题组在长坪村的调查扩展到相邻的寺湾村和四维村增补留守妇女样本。
说明:对上述10个村的详细介绍参见后面的研究社区概况。
课题组选择北京市作为城市务工人员调查的地点。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市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农村劳动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进京务工的同时,把自己的配偶、孩子和父母留在农村。
(五)研究样本与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农村地区实地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留守妇女、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子女、留守妇女的公公婆婆、本村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村干部、县妇联负责人、县民政局负责人;二是城市调查对象,即城市务工人员。
1.农村实地调查的样本情况与调查对象选取
本研究设计在每个社区完成留守妇女调查问卷40份、非留守妇女调查问卷20份、普通农民志愿意识调查问卷10份。另外,本研究还在每个社区选取3~5名村干部进行半结构访谈,选取3~5名主要知情人进行社区概况和农户基本情况的资料收集;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子女、留守妇女公公婆婆、本社区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小组访谈各1次;在每个县选取1~2名县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设计样本数量:留守妇女问卷调查样本400人;非留守妇女问卷调查样本200人;普通农民志愿意识调查样本100人;留守妇女小组、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子女、留守妇女公公婆婆、本社区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小组访谈共10次;村干部访谈样本20~30人;社区其他主要知情人访谈样本20~30人;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样本5~10人。
每类调查对象都有一定的选取标准。在对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时,一方面严格按照概念界定中的年龄标准;另一方面对留守妇女的调查只选取丈夫外出务工年限在1年以上的人,即妇女留守年限在1年以上的人,因此在2007年才开始外出务工的人员并不在调查对象范围之列。对于非留守妇女的选取,除了年龄标准之外,课题组尽量避免选取丈夫每年外出务工,但务工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妇女,以免影响对比研究的结果。留守妇女子女的小组访谈对象选取年龄在6岁以上、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儿童。本社区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选取标准为55周岁以下的已婚男性。村干部和县民政、妇联等部门负责人这两个群体因角色固定,并无复杂选取标准,但村妇女主任是课题组必须调查的村干部。考虑到社区的每个成年人都有提供志愿服务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对社区志愿意识的调查对象仅限定为成年人。
2.城市调查的样本情况与调查对象选取
本研究设计对北京市的某大型建筑工地的务工者、“河南村”收废品的农民及部分从事保洁工作的务工者进行问卷调查,设计样本量为100人,实际调查样本量为106人。调查对象的甄别条件是年龄在55周岁以下、每年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及以上,并且妻子留守在家乡的男性务工人员。
(六)分析单位与抽样方案
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以留守妇女、非留守妇女、普通村民、村干部、社区主要知情人、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城市务工人员为分析单位。
本研究具体的抽样方案如下。
第一,留守妇女、非留守妇女问卷调查样本:以社区为抽样单位,通过偶遇和判断抽样两种方法进行选取。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最初设计将每个社区的农户基本情况表作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式对问卷调查样本进行概率抽样。但研究人员在试调查过程中发现,即便不按照这样的抽样框进行抽样,课题组在社区所调查的留守妇女也会涵盖该社区留守妇女总量的50%以上,甚至接近100%。因此,课题组最终放弃烦琐复杂的抽样方式,采取偶遇和判断抽样的方法来选择合适的样本。
第二,村妇女主任以及其他村干部、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半结构访谈样本: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
第三,留守妇女子女、留守妇女的公公婆婆、本村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小组访谈的样本:以判断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取。为了避免访谈质量和访谈结果受先前调查过程的影响,原则上要求小组访谈对象没有接受过相关的问卷调查或半结构访谈。
第四,普通农民志愿意识问卷调查样本:以研究社区为单位进行偶遇抽样。
第五,城市务工人员问卷调查样本:以建筑工地、保洁公司、“河南村”等男性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点为抽样单位,通过偶遇和判断的方式进行抽样。
(七)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案调查、半结构访谈、小组访谈、主要知情人访谈、每日活动图、角色扮演、观察法、研讨会等社会学和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
1.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在研究开始之前,课题组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大量文献,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并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及研究成果,确定了研究框架。调查过程中的文献查阅加深了课题组对调查地点基本状况的了解。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的文献查阅,也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实地调查的主要活动。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分为四类:留守妇女问卷、非留守妇女问卷、普通农民志愿意识调查问卷和外出务工丈夫调查问卷。这些问卷主要用于了解留守妇女群体的生活现状,并收集他们对留守妇女相关问题的主观判断。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所有问卷都是由研究者入户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并由研究者按照被调查者的回答填写完成,每份问卷调查时间为2~3小时。与发放问卷、让被调查者自己填答的问卷调查方式相比,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调查方式更深入、更具有可靠性。
3.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进行,主要针对在某些方面具有代表性或较为典型的留守妇女案例进行调查、收集材料,以加深对留守妇女问题的认识。
4.半结构访谈
半结构访谈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进行。访谈对象包括县有关部门负责人、村妇女主任及其他村干部。设计村干部和县有关部门访谈的目的是考察村级组织和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认识和态度、社会支持行动和举措,以及这些行动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5.小组访谈
小组访谈也是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进行。访谈对象主要涉及五个群体:留守妇女、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子女、留守妇女的公公婆婆、本村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小组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这五个群体关于留守妇女问题的各种看法、留守妇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社会支持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6.每日活动图
在调查过程中进行。主要用以了解案例留守妇女的每日活动安排,以便更清晰地展现其日常生活现状。
7.观察法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进行。主要用于了解留守妇女的生存、生活现状,以及研究社区经济、资源、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现状。
8.研讨会
研讨会作为课题组的主要工作形式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在实地调查开始之前,课题组通过研讨会确定了研究课题和研究设计。调查过程中的小组讨论使研究者能够及时发现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进行修改或调整,并总结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发现。实地调查结束后的研讨会主要目的是总结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及发现,为研究报告撰写打好基础。
本研究运用SPSS、Excel等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对实地调查的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图表、符号等进行定性的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问卷中单选题的结果统计,由于四舍五入的误差,总计有可能不是100.0%,而会相差零点几个百分点;对于多选题的结果统计,总计均会超过100.0%。
(八)调查计划与成果提交
表1-2是研究小组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每个调查社区需要完成的调查活动及需要提交的调查成果清单。该清单对调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每一步调查行动的指南。
表1-2 每个社区需要完成的调查活动及需要提交的调查成果清单
(九)研究过程
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可分为前期准备、试调查、实地调查、外出务工丈夫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及研究报告撰写等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
研究的前期准备包括文献查阅、研究主题的确定以及研究方案的设计。在开始阶段,研究者全方位地查阅与留守妇女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仅包括以往研究者的著作、文章,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也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报道。通过文献查阅,课题组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成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主题。此后,课题组成员以多次研讨会的形式,讨论确定了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并设计出针对每个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试调查之前,为了保证调查质量,课题组对所有成员进行了统一的调查培训。
2.试调查阶段
时间:2007年4月。
在完成研究设计后,课题组成员选取四川省青神县白果乡胡坝村和汉阳镇红光村开展试调查。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白天入户进行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的问卷调查,组织开展各个群体的半结构访谈及小组访谈;晚上举行组内成员的研讨会,讨论调查过程中的收获、感受及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的调查、分析和讨论,及时对研究设计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最终确定了正式调查的问卷及访谈提纲。由于试调查获得的资料也计入研究范围,课题组又根据最终确定的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了补充调查。
3.实地调查阶段
时间:2007年5~6月。
试调查之后,课题组成员分为4个小组,分别前往安徽、河南、湖南和江西四个调查地点,按照计划开始正式的实地调查。每一调查地点的调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社区
课题组先与安徽、河南、湖南和江西四省的联系人确定县一级的调查地点,之后又分别与县级联系人确定了乡镇一级的调查地点,通过类似的层层选择,最终选定本研究的所有调查社区。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社区选取标准为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较为普遍,留守妇女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进入社区
研究者在确定调查社区后,与村干部联系并进入社区。在此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向村干部介绍研究目的,共同协商研究计划及生活等方面的安排。为了方便调查和尽快融入社区,课题组成员均住在农户家中。
(3)熟悉社区
在正式调查开始之前,研究者需要熟悉社区,为抽样及各类调查做铺垫。相应的方法是进行主要知情人访谈和村干部访谈,了解农户的基本情况和社区概况。通过这一过程,研究者掌握了当地劳动力外出流动的特征、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的数量和分布,同时也对社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区文化、社区组织及相应的社会政策实施状况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4)确定调查对象
每个社区的调查对象都包括多个群体,除村干部访谈外,其他的调查对象均通过偶遇或判断抽样的方法选取。
(5)正式调查与访谈
研究人员入户进行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问卷调查、普通农民的志愿意识问卷调查,组织留守妇女、非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子女、留守妇女的公公婆婆、本社区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的小组访谈。
(6)县有关部门访谈
在研究社区的调查结束之后,研究者对当地县妇联及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以了解相关政府部门对留守妇女问题的看法与态度,以及当地针对留守妇女问题的政策和措施。
4.外出务工丈夫调查阶段
时间:2007年7月。
外出务工丈夫对留守妇女问题的认识和态度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课题组选择了北京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一家保洁公司和一个外来人员聚居村作为调查地点,以偶遇和判断抽样的方法,对外出务工丈夫进行了关于留守妇女问题的问卷调查。
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及研究报告撰写阶段
时间: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
结束实地调查之后,课题组同样以多次研讨会的形式,对实地调查的感受、发现进行讨论和总结。随后,研究人员对问卷进行了分组的编码、检查核对和录入,对访谈记录等文字材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借助相应的计算机分析软件和工具,对所有获得的数据、文字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最终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
(十)研究特色与创新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研究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微观研究,主要通过深入的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小组访谈、半结构访谈、每日活动图、参与观察等社会学和发展研究的方法,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察并分析了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的影响、留守妇女的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留守妇女群体的多元性、不同角色视角的留守妇女等内容。目前学术界对留守妇女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大多局限在某一地域或某一学科内容上,相比之下,本研究选取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对留守妇女的家庭经济、家庭关系和社会网络、心理感受、娱乐闲暇等多方面进行大量调查研究与实地访谈,更能系统而全面地展示留守妇女的生活世界。
其次,本研究在关注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各方面影响的同时,也分析留守妇女在其生活环境中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发展出各种应对策略及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相应需求。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而围绕留守妇女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却极为匮乏。在填补研究空白的同时,本研究对留守妇女不同层次的社会支持需求的分析对相关群体支持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次,从多个维度来分析留守妇女问题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特色之一。农村留守妇女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在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共性特征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同时,并不能忽略由于个体因素、区域因素或丈夫外出类型不同所产生的留守妇女群体内部的异质性。事实上,由于群体异质性的存在,不同类型留守妇女无论是生活现状,还是受丈夫外出务工的影响程度、应对策略、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在研究留守妇女问题和制定相应政策时,只有考虑到留守妇女群体的异质性和留守妇女问题的多元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
最后,从多个社会角色的视角来展示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是本研究的一个创新。这些社会角色既包括同属留守人口群体的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也包括外出务工的丈夫、非留守妇女、本社区未外出务工男性村民,以及与农村社会政策执行密切相关的村干部、县级政府部门等。如何“看待”必然会影响如何“对待”,因此,考察这些社会角色对留守妇女问题、留守妇女需求的理解和看法,不仅有助于从多个侧面来呈现留守妇女的生存、生活现状,也有助于从这些群体的角度来透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部分成因,以及解决问题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关键所在。
三 研究社区概况
(一)安徽省太湖县江塘乡毕岭村
江塘乡毕岭村位于太湖县东南部,毕岭村距离江塘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离县城15公里,村庄通往外部的道路都是柏油路,有公交车可以到达县城及其他乡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813户,31个自然村,35个村民小组。毕岭村人口总数3526人,其中,男性1817人,女性1709人。共有劳动力2115人,其中,男性1091人,女性1024人。毕岭村土地总面积12453亩,其中耕地2001亩,林地8950亩,荒地1003亩,宅基地344亩,其他土地155亩。
在种植业方面,毕岭村种植水稻2000亩,亩产350公斤;小麦600亩,亩产200公斤;油菜800亩,亩产150公斤;油桃700亩,亩产1500~2000公斤;黄花梨300亩,亩产2500公斤以上。养殖业以牛、猪和鸡鸭养殖为主。养牛户270户,养牛300头;养猪农户700户,养猪2900头;650户养鸡鸭等禽类9100只。毕岭村没有任何村集体经济和企业。最近统计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其中40%来自外出务工,30%来自种植业,20%来自养殖业,另外分别有5%来自林果业和小商业。毕岭村村民的贫富分布情况比较均衡,在813户中有700户收入水平处于中等以上,处于中下等的农户和贫困户主要包括家庭成员身体不好的农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户和残疾人户等。
外出务工是毕岭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外出务工人员有1415人,其中男性820人,女性595人(其中已婚女性305人,未婚女性290人)。在外出人口中,举家外出的有120户,夫妇双方外出、老人和儿童留在家中的有160户,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的约160户。男性务工地点分布在上海、浙江,以工厂做工和经商为主;留守妇女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大部分人有外出务工经历,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回到家乡。
在饮用水方面,大部分农户用电力将井水抽到自家,饮用井水的农户有512户,安装自来水的农户有41户,其他农户还需要到户外挑水。在灌溉水方面,大部分土地能够得到灌溉,只有地势较高处的150亩地无法灌溉。农户在燃料使用上以柴草为主,有700户做饭靠烧柴草,有105户已经用上液化气。电话和电视在村里比较普及,530户有固定电话,380户有手机,740户家中有电视。村里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广播。在公共设施方面,村里有4个诊所、27家小卖部、4家药店,在临近乡镇的地方有1家幼儿园,没有其他公共场所和设施。毕岭村内有2所小学,在校生281人,其中有留守学生215人。初中设在乡政府所在地,距村4公里,有本村学生190人。高中设在县城,有本村学生42人。
(二)安徽省太湖县北中镇浮坵村
浮坵村距离北中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离县城90公里,道路都是山路,曲折颠簸,十分难走。从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还有部分沙石路,交通不方便。浮坵村位于太湖县西北部山区,共有4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有756户,3083人,居住较为分散。在社区人口中,男性人口1622人,其中劳动力938人;女性人口1461人,其中劳动力738人。
浮坵村土地总面积11800亩,其中耕地1507亩,林地9366亩,荒地300亩,宅基地227亩,其他用地400亩。浮坵村人地矛盾极为突出,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业生产比较滞后。在种植业方面,主要作物有水稻1300亩,亩产400公斤;小麦500亩,亩产200公斤;山芋600亩,亩产600公斤;马铃薯400亩,亩产500公斤。在林果业方面,有少量的桑树、茶树和板栗树等。养殖业不是当地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养殖类型上以黄牛、水牛、猪和鸡鸭禽类为主。养牛农户62户,饲养黄牛、水牛共85头;养猪农户400户,共养猪500头;鸡鸭等数量较多,450户共饲养7000余只。除了种植、林果和养殖之外,浮坵村没有村办经济实体,村内也没有企业和副业生产加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最近统计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535元,其中70%来自外出务工,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仅占20%和10%。
劳动力中有702人外出务工,其中男性389人,女性313人,女性中已婚者205人,未婚者108人。举家外出务工的有45户,夫妇双方外出务工、将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的有86户,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的约150户。男性外出务工主要是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节能灯等工厂做工,此外还有部分人做建筑装修零工。留守妇女基本是小学文化程度,年龄集中在20~40岁,其中约1/3有外出务工经历。
村民的饮用水是将山上的山泉水引到各户之后安装水管、水龙头,水质较好,但遇到山洪或泥石流时,水源就会受到影响。村民做饭使用的燃料以柴草为主,只有50多户村民使用液化气,另外,通过2000~2003年在村里开展的国际农发基金项目,有200户村民家中建了沼气池。电视和电话在村里已经普及,有600多户家里安装有固定电话,电视几乎家家都有,但是有线电视和手机的信号比较差。村里还没有电脑和网线接入,也没有广播。浮坵村的公共设施很缺乏,村里有4个诊所、18家小卖店、1家私人开办的幼儿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浮坵村有1所村小学和1个教学点,小学设一至六年级,教学点仅有1个年级,是为了方便山区偏远自然村的低年级孩子上学。初中和高中都设在5公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由于没有来往的班车,学生去学校都靠步行。
(三)河南省固始县洪埠乡大觉寺村
大觉寺村位于固始县北部,地势平坦,多水塘沟渠,距离洪埠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距离县城约15公里,有村村通工程时修的柏油路通往乡政府所在地和县城。大觉寺村包括11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该村共有676户,2998人,其中男性1585人,女性1413人;劳动力约2000人,其中男性1050人,女性950人。
全村共有1680亩土地,其中耕地1400亩,水塘50亩,宅基地、道路、闲置地共230亩,无成片林地。村里2006年种水稻1100亩,平均亩产500公斤;小麦800亩,平均亩产300公斤;另外还种植了玉米、花生、油菜等作物。2006年统计年人均纯收入为2850元,其中35%来自种植业,45%来自外出务工,其他为养殖业和林果业收入。支出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农业生产资料、医疗、税费和日常生活开支等。大觉寺村没有企业,许多村民外出务工。在林果业方面,很多村民在自家周围种植杨树苗,果树很少。养殖业方面,以养猪为主,全村共有2000多头;此外有130头耕牛和少数山羊,每家养一些鸡鸭。大觉寺村的中下等和贫困户占大多数,富裕户较少。贫富排队结果显示,富裕户占3%,年收入10万元以上,主要是养殖大户和做专业废品收购生意的农户;中上等农户占20%,年收入5万~10万元,以废品收购为主;中等户占17%,年收入3万~5万元,以打零工为主;中下等户占30%,年收入1万~3万元,以务农为主;贫困户占30%,年收入1万元以下,包括家里没有人外出务工的农户、成员长期有病或年龄较大的农户。
全村共约1800多人外出,其中55%为男性,45%为女性(3/4为已婚女性,1/4为未婚女性),包括随务工父母迁移到务工地的儿童和老人。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未婚者主要在广东省的工厂务工,已婚者主要在北京从事废品回收、建筑等职业。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的有100户。
全村通电率为100%。村里没有自来水,村民全部使用自家井水。农户主要使用柴草做饭,没有沼气。在生活耐用品方面,全村有200多部固定电话、600多部手机,没有电脑。大觉寺村有2个村诊所、6家小卖部,没有任何室内室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在村东头和西头各有一个集市,每两天开一次。村里设有1个村级小学,有一到三年级的学生140人,没有幼儿园和中学。全村有50%的学生在邻近的蒋集镇上初中,上学时需要坐轮渡过一条河;有25%的学生在洪埠乡上初中;有25%的学生在县城上初中。全村共150人上初中。
(四)河南省固始县郭陆滩镇太平村
太平村位于固始县南部,水源丰富,灌溉便利,距离郭陆滩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离县城约20公里,有乡级公路通往镇和县城。太平村农户居住分散,没有自然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该村共有735户,3370人,其中男性1850人,女性1520人,有苗族和高山族女性各1人嫁到本村,其余全部为汉族;劳动力2100人,其中男性1260人,女性840人。
全村共有4200亩土地,其中耕地3600亩,水塘200亩,其余为宅基地、道路、闲置地,共400亩左右,无成片林地。村里2006年种植水稻3000多亩,平均亩产550公斤;小麦300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另外还有少量油菜等作物。2006年年人均纯收入为3096元,其中17.5%来自种植业,70%来自外出务工,2.5%为养殖业收入,10%为小企业、运输业等工商业收入。支出方面主要包括教育、农业生产资料、医疗、税费和日常生活开支等。太平村有20多户在镇里跑运输,有200多户农闲时在家从事竹艺编织。村里有4个小型养鸡场,每户饲养6000多只鸡,另有10多户种鹅养殖户。村里的水塘多为集体所有,有10多户村民承包后养殖鳝鱼、河蟹和小龙虾等。太平村的富裕和中上等户占大多数,贫困户较少。贫富排队结果显示,富裕户占30%,年收入10万元以上,主要是外出务工,学技术后自己开厂;中上等农户占50%,年收入5万~10万元,为有一定技术的务工者;中等户占10%,年收入3万~5万元,为外出做体力活的农户;中下等户占5%,年收入1万~3万元,一般以务农为主,临时外出务工;贫困户占5%,年收入1万元以下,一般是家庭成员长期有病的农户。
全村目前有1300多人外出务工,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男女各占一半(在女性外出务工者中70%为已婚女性,30%为未婚女性),其中举家外出的有182户,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的约100户。外出务工者主要在广东做制造业流水线工人。
全村通电率为100%。村里没有自来水,村民全部使用自家井水。村民主要使用柴草做饭,部分农户使用液化气。在生活耐用品方面,全村有230多户拥有固定电话,150多户拥有手机,没有电脑(村委会有1台)。太平村有3个村诊所、5家小卖部,没有任何室内室外活动设施和场所,也没有集市,村民去镇里购买商品。村里设有1所中心小学,就读学生除了本村学生外,也有附近几个村庄的学生。本村的学生上中学需要到3公里外的镇上,骑自行车大概需要20分钟。
(五)湖南省岳阳县长湖乡三友村
三友村距县城3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是沙石路,交通总体来说还算便利。全村共有380户,总人口1426人,全部是汉族。全村共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三友村是一个比较大的农业型行政村。土地总面积为3900亩,其中耕地1400亩,林地2000多亩,水域面积约400亩。三友村农业主要为种植业,其中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1274亩,另外还种植玉米、花生、西瓜、黄豆、蔬菜、橘子等经济作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所以导致很多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户除了从事种植业,还从事养殖业,村中有水牛50~60头,一般用来耕田;养猪共500~600头,有4户养猪规模较大;几乎家家都养少量的鸡鸭等家禽。村里有600多亩杉树用材林,一般自用,15年砍伐一次。村里没有集体企业,村庄副业发展落后。本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在该乡属于中等水平。村中有20%的农户是贫困户,大多由于没有能力外出务工、种植业收入低、天灾人祸、成员生病等原因,其中不少是老人家庭。
外出务工人员有300~400人,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全村留守妇女40多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大多有外出务工经历。外出者的务工地点多分布在上海、广州、浙江。男性劳动力在浙江务工的一般是夫妇一起做布料生意,在上海的一般从事电工、木匠和泥工等工作,还有很多男性在岳阳市做建筑工人。女性外出务工多在广州从事玩具加工、电子装配以及布料纺织等工作。近年来,外出务工者越来越多,并且夫妇双方均外出的比例逐年增高。
村里有1个诊所、6家小卖部、1家药店、1个幼儿园、1所小学,小学只供一年级学生上学,其他学生要去1公里外的镇上上小学。村里有1处妇幼保健站,广场、村民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养老院均没有。村里青年人大部分有手机,60%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村内有集市,但是村民经常去乡里的市场买东西,每天一次集。有70户村民使用自来水,310户饮用井水。由于当地铁山水库的渠道水位低,渠道不通,村中有100亩地无法灌溉。村里的道路几乎全是沙石路,崎岖不平,现在正在修水泥路。农业方面,由于水利设施不健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灌溉困难。村中没有大型养殖业、加工业等比较突出的企业,村民大部分靠种地收入。村民的收入几乎全部用在盖楼房上,甚至借钱也要盖楼房。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打牌赌博风气盛行,对家庭造成很大压力。
(六)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长坪村
长坪村距离岳阳县城40公里,距离著名的旅游古镇——“天下第一村”张谷英镇只有2公里,交通便利。全村285户,1200人,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有劳动力550人,其中男性300人,女性250人;有儿童220人;该村老人(60岁以上)较多,占总人口的12%,其中女性老人居多;该村残障人口32人。
长坪村是典型的山村,主导产业是林业。全村土地面积5100亩,其中宅基地280亩,耕地420亩,人均耕地0.35亩。林地达4400亩,人均近4亩。林业资源是该村的核心优势,主要栽植竹子等经济林木,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该村水稻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主要种植双季稻。此外,还种植少量花生、蚕豆、油菜、红薯等经济作物。该村有水牛67头;有5户养山羊,共150头;几乎家家都会养一两头猪、几只鸡鸭等。该村有一个筷子厂,专门生产一次性竹筷,吸收了很多当地劳动力。村年人均纯收入1400元,在镇里属于中等水平。村中贫富差距较大,富裕户达50户,而中下等贫困户高达110户,占总户数的40%左右。
该村外出务工人数约350人,务工者多分布在广州、汕头、深圳、岳阳等市。男性多从事建筑、技术、运输等工作,女性多在理发店、纱厂、塑料厂等地方工作。近年来,夫妻双方共同外出的数量有所增加。长坪村留守妇女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年龄集中在30~40岁,特别是在家生孩子的妇女。大部分留守妇女有外出务工经历。
村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村里有1个诊所、6家小卖部、1家药店。村里没有公共活动室、幼儿园、小学、老年人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该村饮用自来水的有180多户,其他家庭饮用井水。由于水渠不通和天气干旱水库缺水,村里有60多亩地无法灌溉。村里几乎家家有固定电话。由于学校都设在镇政府所在地,学生上学不太方便,一般要步行2公里。
(七)江西省永丰县古县镇龙陂村
龙陂村距永丰县城21公里,距古县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道路为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437户,总人口926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82人,18岁以下的儿童有191人,残障人口有11人。全村分为1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从该村的人口结构来看,男性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占58%,女性占42%。全村共有劳动力535人,男性略多于女性。
龙陂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经济较落后,年人均纯收入600元。林地面积相对较多。该村土地总面积为2万多亩,其中耕地1480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主要种植双季稻,亩产300公斤左右,并种植少量蔬菜、花生、红薯和大豆。林地面积约1.8万亩,山上的树木以松树和杉树为主,经济树种主要是油茶树,一部分为私人承包,一部分为国有林场。该村以前有很多养猪大户,每户养猪几十头,不过由于近几年养猪成本上升,村里已经没有养猪大户了。
2006年,全村外出务工者约有330人,且男性偏多,务工地点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从事玩具加工、五金制造及服装加工业等。全村留守妇女约50人,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年龄集中在30~50岁,少部分人有外出务工经历。
该村没有企业,副业主要是村里的小商店,共有5家,经营副食和日常生活用品。此外,还有诊所2个、药店2家。该村有1所幼儿园、1所村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村小学就读,五、六年级的学生需要在镇中心小学就读。镇里有初中,高中在县城。现在村内的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虽然村庄通往外面的道路硬化了,但村内的道路还是泥土路。全村只有5%的农户安装了自来水,95%的农户还需从井里挑水。90%的村民用柴草作为燃料做饭;30%的农户家里安装了液化气灶,但一般只是偶尔使用;全村有十几户村民家里使用沼气。
(八)江西省永丰县八江乡高家村
高家村距永丰县城14公里,距八江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426户,总人口1667人。全村分为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近400户村民集中在其中一个最大的自然村。村畔有一条大江,被称作恩江,这条江横亘在村庄和县城之间,江上的一座大桥连接起了村庄通往外界的路。以前江上并没有桥,村民只能靠摆渡才能到江的那边砍柴、干活。在20多年前,一条载有该村28名村民的渡船由于超载,在河中央翻船了,造成28名村民死亡。经历这次惨痛的教训之后,该村村民人均出资800元,集体筹款新修了现在的大桥。正是这座大桥,带动了村庄的快速发展。从该村的人口结构来看,男性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劳动力的比例占到全村总劳动力数量的60%。
高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耕地面积相对较多。该村土地总面积在1万亩左右,其中耕地面积有2350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林地和山地面积约7000亩。虽然林地面积较大,但山上一般是天然林,并无油茶树、果树等经济林木。该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早春辣椒、玉米、甘蔗、红薯和大豆等,其中双季稻的种植面积最大。种植蘑菇也是该村的一个特色产业,村里有4户蘑菇种植大户,生产的蘑菇很多用于出口。村民对发展家畜和家禽等养殖业的兴趣不大,除多数农户养有少量鸡鸭外,只有2户养鸭大户,养猪、养牛的农户数量很少。该村的副业和小商业发展态势非常好,村里有私人的服装加工厂1家、粮食加工厂1家、针织厂1家、砖窑2个。而主要的街道两旁门店林立,仅普通的小商店就有9家,涵盖了副食品、蔬菜、肉类和其他琳琅满目的日常生活用品。此外,还有修理店4家、农药店3家、饭店1家、旅馆1家、诊所4个。充满活力的乡村经济使该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小镇。
高家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超过500人,男女性别相差不大。主要的务工地点分布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等地,以针织、制鞋和玩具制造等为主。但随着近两年县域经济的发展,外出劳动力由外省向本省、本县回流的现象正逐年增加。
现在村内的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虽然村庄通往外面的道路已经硬化,但村内的道路还是泥土路。全村只有10多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90%的农户还在用传统的方法从井里取水。大多数农户以柴草作为做饭的燃料,上山砍柴是他们一项很重的劳动负担。该村有1所幼儿园、1所小学,小学只开办一至四年级,其余年级和初中学生需要到乡里就读,高中学生需要到县城就读。手机已经在青壮年男性村民中普及,但妇女和老年人拥有手机的数量很少。该村的固定电话拥有率不高,只有1/4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
(九)四川省青神县白果乡胡坝村
胡坝村距离白果乡9公里,距离青神县城10公里,道路均为水泥路,来往交通比较便利。胡坝村有412户,分布在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366人,其中男性746人,女性620人。全村共有劳动力789人,其中男性劳动力436人,女性劳动力353人。
胡坝村土地总面积2519.7亩,其中耕地1098.7亩,林地611亩,宅基地210亩,其他土地600亩。种植的作物有小麦660亩,亩产125公斤;油菜312亩,亩产110公斤;水稻1020亩,亩产475公斤;玉米65亩,亩产500公斤。另外还有桑树园面积310亩,亩产2000公斤。果园种植以椪柑为主,种植面积300亩,亩产1000公斤。在养殖方面,主要有猪、鸡鸭和兔。280户养猪1200头,260户养鸡鸭禽类4000只,100户养兔200只。村里没有集体企业,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种植业和林果业。最近统计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800元,其中50%来自外出务工,18%来自种植业,15%来自林果种植,10%来自养殖业,7%来自商业和其他。
胡坝村外出务工人数366人,其中男性200人,女性166人。女性外出者中已婚82人,未婚84人。举家外出的有13户,夫妇双方外出、儿童和老人留在家中的有57户,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家中的约有60户。女性外出务工地点多分布在广东、浙江和江苏,主要从事餐饮、家政和轻工业等工作。男性务工地点分布在西昌、成都,以四川省内为主,多从事建筑、装饰装修等工作。
村民饮用水多为自来水,有407户安装了自来水,5户需要自己挑水。在灌溉方面,有160亩旱地无法灌溉。村民做饭使用的燃料以柴草为主,360户使用柴草,10户使用液化气,22户烧煤,还有20户使用沼气。360户家中有电视,140户有固定电话,130户有手机。村民通过天线收看电视节目,村里有网线接入,但是没有广播。在公共设施方面,村里有1个诊所、5家小卖部,没有其他公共的活动场所或设施。村内没有集市,村民常去的一个集市位于5公里外的河坝子镇,隔天有集。胡坝村内有所小学,但距离较远且路不好走,村里的儿童上小学和中学大多去河坝子镇,学校有班车接送。高中生需要到县城上学。
(十)四川省青神县汉阳镇红光村
红光村位于四川省青神县汉阳镇,距离汉阳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离青神县城20公里,都已经实现了道路硬化,交通比较便利。但村内的道路多数仍为土路,下雨天十分泥泞。全村共有430户。总人口为1250人,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全村共有劳动力920人,男性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老人210人,其中女性老人占70%以上;全村还有残障人口20人。该村由10个自然村组成,分为10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为1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20亩,林地面积为200亩左右,宅基地、山场和水域面积较小。人多地少是红光村的一个典型特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亩。
种植业方面,该村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水稻、花生和蔬菜等,水稻为双季种植。由于灌溉设施不完善,水稻的种植面积受到限制,较能抗旱的玉米成为该村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蔬菜的种植面积也占到耕地面积的60%左右,村民所种蔬菜大多用于出售,卖“菜秧子”也是农民收入的一个来源。柑橘、枇杷是当地的特色林果产品,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在养殖业方面,猪和鸡鸭的饲养较为普遍,目前村里有3户是养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该村年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外出务工是当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70%左右,其余来自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商业。红光村没有任何集体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全村在外务工人员600人左右,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其中男性外出比例略高于女性。外出劳动力的务工地点分布在全国各地,以成都为主,70%左右的务工者集聚于此。外出者以做小生意为主,如贩卖水果、蔬菜等,其余主要从事建筑、运输和纺织等工作。全村有留守妇女五六十人,有些妇女有外出务工经历,大多是和丈夫一起外出做生意,但大多因为照顾孩子回到家乡。
该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该村仅有1家私人诊所(只能注射,并不卖药),由于毗邻汉阳镇政府所在地,到镇上看病非常便利。村里有3家小商店。该村只有1所幼儿园,孩子上小学、初中需要到镇上,上高中则需要到县城中学。村内没有村民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没有任何公共的娱乐设施。镇上有集市,每隔一天便能赶一次集,是村民购物的主要场所。村里的手机、固定电话和电视的普及率很高,80%以上的农户拥有手机,70%左右的农户拥有固定电话,而电视的拥有率达到90%以上。当地村民做饭的燃料多数为柴草,使用煤、液化气和电的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