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产业内贸易与贸易摩擦关系(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万兆泉
- 3566字
- 2020-08-29 09:19:10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中美两国同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不断提高,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发展到2010年的29737.65亿美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了143倍。按WTO发布的数据,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总量在世界一直排首位。按WTO公布的数据,2010年美国的进出口总额为32462亿美元,仍处于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经济上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的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865.15亿美元,31年间增长了153倍,年均增长率超过17.66%。截至2010年,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两国间的经贸关系有进一步加速发展的趋势。
然而,伴随着中美两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迅猛发展,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国间一些潜在的问题逐渐显现,最突出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美贸易摩擦既有以玩具、轮胎和钢管为代表的微观层面,也有以针对劳工标准、市场准入和人民币问题为代表的制度和宏观层面问题。近年来,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呈日渐增多的趋势。
中美贸易失衡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根据美方统计,自1983年以来,美国在两国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达到2910.76亿美元,占美国全球贸易逆差总额的42.22%。近年来,中国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地。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美国经常借此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中美贸易失衡还是中美间许多贸易问题的诱发因素,比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问题、纺织品配额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反倾销问题、反补贴问题等。由贸易失衡所引发的中美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尤其美国近年来面临经济困境,使中美贸易摩擦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已经成为两国政治经济领域都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如果我们只关注中国对美贸易逆差的多少与增长速度,而忽视这些逆差产生的原因,则会使我们的政策产生偏差。虽然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非常可观,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中国从贸易顺差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就会发现中国从中获得的实际收益远小于其表面收益。库普曼 (Robert Koopman, 2008) 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在贸易与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他们的研究,2007年虽然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高达37.5%,但其中外国的附加值比重 (包括进口的原材料、投入品、中间品、技术以及最终的制成品利润) 接近50%。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对外开放,中国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中国只是国际分工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主要从事的是加工贸易,而且我国的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价值链前端的产品研发、后端的市场营销都在国外进行,而这两部分都是价值链中价值较高的部分。我国从事的是生产加工环节,从国外运入半成品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生产成最终产品销往世界,是价值链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而且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参与的主体很多都是有外商投资背景的企业,我国提供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实际赚取的是劳务费用。所以,中国从对美贸易顺差中获取的实际利润非常有限。
在对中美贸易进行初步分析中,本研究发现一些由传统的贸易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从经济最发达的美国进口大量的初级产品,却向美国出口很多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为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必须对贸易商品按产业类别展开研究,并结合各产业国际分工情况,掌握各产业的贸易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产业对总体贸易产生的影响。在对各个产业内部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产业内理论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与分析思路,我们可以借助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了解中美间各产业贸易的主要特征,以帮助分析中美双边贸易中存在的各种现象。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趋势:一方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全球各经济区经济与贸易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加深。这两种趋势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直接表现就是,被以往学术界忽视的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理论也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
按照传统贸易理论,不同国家应该根据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分工合作,进行国际贸易,即出口密集使用了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传统贸易理论论证严密,结论也与当时的贸易现象相符,遂成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国家会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例如,日本和美国会同时进出口对方生产的汽车。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一贸易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例如,中国既会从日本进口办公器械,同时也向日本出口这类产品。这就是所谓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又是一个独特的分析工具,既可以从产业的层面,研究一国地区的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又可以从贸易的角度,探究该国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问题。
中美两国大量贸易失衡的存在使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到两国经贸关系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中美双方都必须做出一定努力,不断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调整各自的产业结构,最终实现双边贸易的大致平衡,减少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贸易结构的调整会影响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整个社会都会因为贸易结构的调整增加各种成本的支出。对中美间的产业内贸易结构调整成本进行研究,并提出如何减少贸易调整对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成为当务之急。
Balassa (1966) 提出了“平滑调整假说”(Smooth Adjustment Hypothesis),认为:调整成本与产业内贸易程度有密切关系,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贸易的调整成本越低。原因在于,产业内贸易是在同类商品间进行的交换,而同类商品的生产技能具有相似性,这就使劳动力的再培训成本降低,从而使产业内贸易的调整成本相对要低于产业间贸易。同时,其他的生产要素在同一产业内流动的成本也低于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更容易达到均衡。这一假说为我们分析中美贸易结构调整成本提供了思路。
总之,中美间的双边贸易对世界经济与两国自身的经济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两国间的贸易失衡日益成为影响两国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要解决两国间的贸易失衡,两国都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不断调整贸易结构,最终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贸易结构的调整必定会带来结构调整成本,我们必须研究如何降低结构调整成本。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理论为我们分析中美贸易失衡及结构调整提供了分析思路。
二 选题意义
自从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美两国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占世界贸易份额,都位居世界前列。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的好坏对两国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因为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性,随着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发展,中美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引起双方的重视。中美贸易的失衡是中美贸易问题的关键,中美间的很多问题都由此引发,导致中美双方贸易摩擦事件日益增多,成为影响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障碍。贸易失衡会导致贸易参与方对国内贸易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会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失业、员工培训等,这就必然产生贸易结构调整成本的问题。过高的贸易结构调整成本会成为两国间贸易摩擦的诱发因素。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分析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研究中美贸易结构调整成本提供了有效的思路,从产业内贸易视角出发研究减少中美双边贸易失衡及降低贸易结构调整成本,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对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调整成本,国外学者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理论分析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产业内贸易与调整成本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而将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结构调整成本理论与国家间的贸易失衡与摩擦问题联系起来的研究成果更少。而国内学者在产业内贸易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既有理论方面的探讨,也有实证分析,但是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竞争中产生的贸易结构调整成本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有的只是体现在实证分析上,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多。中国与美国间的贸易失衡摩擦越来越受重视,本书主要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将产业内贸易及贸易结构调整成本相关理论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联系起来,对中美间的产业内贸易结构调整成本进行分行业研究,找出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形成机制。研究的过程与结论一方面为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结构调整成本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另一方面力图从产业内贸易视角找出区域经济的分工合作与贸易失衡之间的相关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