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达兴衰启示录(中国建投研究丛书(第1辑))
- 张志前等
- 1687字
- 2020-08-29 09:25:32
三 富士来袭,柯达狼狈面对竞争
世界产业竞争格局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发生了变化。
美国人轻视的“日本制造”,经过学习美国戴明教授的质量管理方法,潮水般地登陆美国市场。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自1908年以来的霸权,成为汽车业的领头人。在许多行业中,美国都在全球竞争中输给了日本,例如,日本公司将创造半导体行业的英特尔公司赶出了存储器行业。以前美国人的创新能力无人能及,但现在日本企业的质量和对产品的实现能力却明显优于美国。
1976年,日本富士胶卷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推出400度彩色胶卷的公司。这种新产品的感光速度快于所有的柯达产品。同时,富士相纸比柯达的相纸便宜20%以上,慢慢地扩大着冲洗业的市场份额。
而此时,柯达的管理层却盲目自大,不相信美国公众会选择其他产品而不选择柯达的产品。直到1981年,当柯达想赢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官方指定胶卷的赞助机会时,才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富士已经成为竞争对手。本来这届在美国本土举办的奥运会,是柯达可以大出风头的机会。因为这届奥运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由民间筹集资金承办的奥运会,第一次推出赞助商的竞标。作为全球的胶卷巨头,柯达本来就是热门的赞助商,但当组委会提出作为主要赞助商要提供不低于500万美元赞助的条件时,柯达的谈判代表认为奥运会组委会要价太高,不肯让步,而富士却拿出700万美元的高额赞助费获得了赞助权。后来,洛杉矶奥运会大获成功,一改以前举办奥运会就巨额亏损的局面,令全球瞩目。富士胶卷销量大增,成为奥运营销的经典案例。
柯达公司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
但日本的攻击不止于此。同样在1981年,索尼公司推出一种无胶卷的数码照相机,可以把图像输到电视机屏幕上,还可以在打印纸上打印出来。数码摄影技术并不像传统技术那样用相纸、化学药水和药粉冲印照片,而是把图像存储在磁盘里,再将其中的图像传送到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上显示出来。
以数码相机的出现为标志,世界影像业划时代的变革已然来临。一边是伊士曼时代就已经奠定基础的卤化银胶片工业,一边是全新数码影像的登场。
而事实上,早在1976年,柯达的科学家就已研制出第一部数码相机。正如胶卷取代玻璃干版是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缔造的结果一样,从胶卷到数码的第二次重大变革,柯达同样是技术领先者。1987年,柯达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000万像素的商用数码相机。柯达当时的研究报告甚至已经预测到,数码相机的应用将从商用一步步转向民用,最终在2006年彻底取代传统相机。这一预测,仅偏差了3年。但遗憾的是,数码相机没有得到管理层的重视,相反,他们害怕这项新技术会损害到传统胶卷行业的利润而将其封锁压制下来,毕竟,柯达的主要利润来源是胶卷。
日本企业后来居上的市场攻击、数码产品的锐利锋芒,让柯达管理层惊慌失措,决定实行多元化的应对策略。
柯达努力开发办公影像产品,进入影印机市场。但这份业务给公司带来的却是每季度2000万美元的亏损。雄心勃勃的锂电池计划也没能给公司带来收益。
1988年,美国制药业正刮起一股兼并的旋风。对制药几乎一无所知的柯达以5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斯泰林制药公司——一个价值仅35亿美元的公司。为此,柯达补贴了16亿美元,并投入更多的钱用于改善管理。柯达有史以来第一次背上巨额债务和利息,财务陷入了巨额亏损。
多元化策略没有为柯达“创造新机遇”,反而让它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它已经慢慢地把一些重要领域的领先优势拱手让给了日本竞争对手。
自20世纪70年代起的3个10年里,来自日本的竞争者用质量和价格开辟了庞大的市场,而柯达的三个总裁——法伦、钱德勒、韦特摩尔相继执掌柯达。法伦无视危机,钱德勒在危机中犹疑,韦特摩尔已感知危机却无法解决。他们没有洞察到一个比伊士曼胶卷革命更大的变革——数码革命已经席卷而来。
于是,柯达成为那个时代首批期望通过裁员来寻求企业再生的美国大企业之一。一批又一批的大规模裁员,让乔治·伊士曼缔造的“黄色父亲”神话轰然倒下。大批柯达真正需要的员工的离去,使柯达的战略计划难以实施。下层的员工沦为高层战略失误的牺牲品,而极端失职的管理者却稳居其位,依然享受着金钱和权力。裁员没有带给柯达利润的回升,而是失望、恐慌、停滞,罗彻斯特需要一个“拯救柯达”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