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的博弈
作为情感丰富的人类,我们会有喜、怒、哀、惧等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本没有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情绪不仅能暴露我们的内心世界,还会对我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由情绪引发的行为还是有好坏之分的。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家对死刑犯说要做一次无痛死亡试验。死刑犯同意后被蒙上了眼睛,在做了局部麻醉后,他被告知动脉已经割破了,血液一点点流干后就会死亡,这个过程中一点疼痛也感受不到。这时,死刑犯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他意识到自己的血液正流出体外,十几分钟后,随着滴答声的结束,死刑犯停止了呼吸。然而事实的真相是,他根本没有被割破动脉,他所听到的滴答声来自身边的一个水桶,他完全是被自己的恐惧心理所吓死的。
可见,情绪会对我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正如心理学家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有的人之所以成功,而有的人之所以不能成功,与各自的情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情商的主要要素之一便是情绪控制能力。
自古断狱,攻心为上。FBI面对复杂的案情、极强的工作压力和狂暴的犯罪分子,难免会产生一些个人情绪。而常常要和复杂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他们,若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等不良情绪,就很容易被对手利用转换矛头成为攻击自己的暗器。
美国的堪萨斯城曾经出现过一个名叫“山姆大哥”的变态连环杀手。他在夜间戴上面具,潜入那些中产阶级家庭,先用乙醚将其全家麻醉,再等父母醒来后,在他们面前虐杀孩子,以此获得变态的快感。很快就有三个家庭遇害了,FBI意识到杀手的凶残和狡诈,开始介入此案。此时,已有4条鲜活的生命葬送在“山姆大哥”的手中——一位父亲因为无法忍受孩子被虐杀在眼前的事实,于报案后自杀。
凶残至极的“山姆大哥”引起了FBI上上下下的同仇敌忾之心, FBI探员以极高的破案效率迅速抓获了正在策划第四起凶案的罪犯。“山姆大哥”狗急跳墙,在与警方搏斗的过程中身中两枪。不过,虽然抓到了嫌疑人,却始终没有足够的证据指证“山姆大哥”就是前三起案件的杀人凶手,FBI探员为此一筹莫展。此时,一个绝妙的时机就摆在眼前。经过一番抢救之后,“山姆大哥”苏醒过来,FBI探员发现此时的“山姆大哥”身体极其虚弱,心理防御较低,于是计划利用这一点套出他的口供。这个策略果然奏效,“山姆大哥”在FBI探员的暗示下以为自己撑不下去了,如果不把自己的“光辉往事”炫耀一番,又怎么能甘心呢?于是,在这种“炫耀”心理的作用下,他交代清楚了所有的案件情节。至此,FBI才松了一口气,因为犯罪分子的口供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此后,“山姆大哥”的身体逐渐好转,再也没有一丝虚弱的迹象,他也终于回过神来,明白自己钻进了FBI的圈套。但这时候翻供为时已晚,陪审团往往最相信第一次讯问时的口供,那么,怎样才能脱罪呢?“山姆大哥”开始冥思苦想,寻找方法。由于“山姆大哥”已经如实供认罪行,FBI探员的职责到此履行完毕,便将“山姆大哥”移交给当地警署,公诉律师也很快接手了此案。
负责“山姆大哥”案件的律师名叫巴比尔,他年轻气盛,正义感强,曾被市长树立为“正义先锋”。“山姆大哥”一看到巴比尔,就计上心来。在接下来的讯问过程中,“山姆大哥”详细地描述了虐杀孩子的细节,而且声情并茂,手舞足蹈,阐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心情。他一边说,一边观察巴比尔的反应,语言越来越不堪入耳,神情也越来越放肆。终于,巴比尔的愤怒情绪达到了临界点,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狠狠地揍了“山姆大哥”一顿,挨打的“山姆大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暗自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正是他苦苦等待的脱罪机会。
几天后的庭审现场上,“山姆大哥”全部推翻了自己的口供,拒不承认杀人事实,称当初只是因为受不了对方的刑讯逼供,才迫不得已承认自己是杀手,而事实上自己是被冤枉的。脸上的伤痕和讯问现场的录像让陪审团相信了他的谎言,作恶多端的“山姆大哥”就这样被无罪释放了。
犯罪分子正是利用巴比尔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弱点,将其转化为保全自己、攻击对方的有力武器。FBI前期所有的工作都因为巴比尔的一时冲动而功亏一篑,犯罪分子依旧逍遥法外,令整个社会人心惶惶,这种沉重的代价是无法弥补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那些在不应当愤怒时愤怒的人,被视为无能;愤怒的方式、愤怒发作的时刻以及愤怒的对象不适合时,也被视为无能的表现。可见,情绪的控制是心理博弈的关键,若不想被人抓住把柄,就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这才是藏心的根本。
控制自己的情绪首先要察觉它,然后接受它。因为任何情绪都是我们真实的感受,只有正视并接受它,用包容的心态接纳自己的情绪,找到引发情绪的原因,才能真正找到疏解情绪的方法。不计后果地发泄,或者强行压制都不可取,对症下药方能逐渐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