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绪管理

詹姆斯·格罗斯教授说:“情绪有时是很有帮助的,但有时也没有益处,这便使我们产生了疑问:人们所说的‘情绪控制’是什么?我们事实上真的能调整情绪吗?”也就是说,尽管情绪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我们,但它们并不总是具有益处或功能性,人们有时需要管理或尝试影响自己的情绪。

我们的情绪需要管理

有一个年轻人非常爱自己的老婆,不幸的是他的老婆因难产而去世,留下一个孩子。年轻人既要照看孩子,又要为生计奔波,实在是无法分身,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非常聪明,它能用嘴衔着奶瓶给小孩喂奶,也能陪孩子玩耍,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好。一天,年轻人出门办事,因为遇到大雪,晚上没有回来。当他第二天回到家的时候,狗立即出来迎接他,可是狗的嘴里全是血,身上也是血,他急忙打开房门一看,发现家里到处都是血,孩子却不见了。年轻人以为是狗把孩子吃掉了,非常愤怒,拿起刀将狗砍死了。这时,他听到了孩子的哭声,结果在床底下找到了孩子,孩子身上虽然有血,但是并没有受伤。年轻人惊奇之余,仔细查看屋子,才发现屋子里还躺着一只狼,嘴里叼着一块儿肉,而狗的腿上少了一块儿肉。

狗救了孩子,却被年轻人杀死了。虽然很多人说这个悲剧是误会造成的,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这个误会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盲目导致的。年轻人的愤怒是狗被杀死的直接原因,再深入分析,深层原因是年轻人对孩子浓浓的爱和对狗的不信任。如果年轻人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也许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典型的愤怒现象,即“马路愤怒”,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拥挤的交通状况,情绪很难得到控制。对于忙于工作的人来说,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工作任务,还有严厉的上司,甚至是难缠的工作伙伴,这些都是压力,由此产生的焦虑、紧张都是非常痛苦的情绪。所有这些问题,都让我们产生希望控制或管理情绪的强烈愿望,所以情绪管理真的很重要。

情绪管理是一个过程

詹姆斯·格罗斯教授认为:情绪管理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影响个体拥有何种情绪,何时拥有以及个体如何感知和表达这些情绪。换言之,情绪管理是指所有能在某种程度上调整情绪轨迹的过程,情绪轨迹不仅是感觉,还是生理的行为。

首先,情绪管理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心理过程,是激活个体积极情绪表达,抑制个体消极情绪影响的过程。

东晋大臣王述,性情暴躁,很喜欢吃卤鸡蛋。一天,厨房为王述准备了一盘卤鸡蛋,他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就去夹,结果鸡蛋太滑了,就是夹不起来,他又用筷子去叉,可是还是叉不到。几次尝试之后,王述再也没有耐心了,一下子就把鸡蛋掀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滚来滚去,王述又到地上去碾,结果又失败了,最后他干脆把鸡蛋捡起来放到嘴里,嚼碎又吐了出来,口中还念念有词:“看我不宰了你!”

又有一天,王述和谢安的哥哥谢奕一起参加一个聚会,席间为了一点小事发生了争执,谢奕仗着弟弟的势力有恃无恐,最后还是在主人的劝说下他们才分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谢奕始终没有放下这件事,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王述家撞门,还没等王述穿好衣服就闯了进去,见到王述就破口大骂:“王述,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然敢和我顶嘴,你竟不给我留面子,枉你读了那么多的圣贤书……”骂累了就让佣人接着骂,直到佣人也骂累了才罢休。王述知道自己昨晚喝多了,也不敢得罪谢奕,所以一句话都没有说。

王述虽然很喜欢卤鸡蛋,但是卤鸡蛋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所以王述愤怒了就敢于表达;事实上,王述不喜欢谢奕,可以说他还有点恨谢奕,但是谢奕有谢安做靠山,王述不敢表达他的愤怒,而且还要隐藏他的愤怒,所以听凭谢奕的辱骂。由此可见,主体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隐藏自己的消极情绪。

其次,情绪管理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包括感觉和行为反应。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夏天的中午你去逛商场,本来只是随便逛逛,蹭蹭里边的冷气,但当你走到餐饮区时,耳边传来曼妙的音乐声,顺着声音寻去,你来到一间环境幽雅的自助火锅店前面。正当你裹足不前时,门口笑容可掬的迎宾小姑娘热情地上前给你介绍:“今天店里搞活动,前50位就餐的顾客有8折优惠,您运气真好,正好赶上了最后一个优惠名额。”你虽然还不饿,而且早上就计划好今天中午吃凉皮,但是你此刻心情正好,商场的冷气早已驱走了之前的炙热,结果想都没想就跟着服务员进去了,一顿火锅吃下来热辣辣非常爽,等你结账的时候才发现兜里只有50元,幸好优惠价是48元,拿着找回来的2块钱,心里一个激灵,想想也真惊险,以后再也不敢不摸口袋就消费了!

现在我们来捋捋上面事例中的情绪轨迹。首先你经历了对炎热天气的不适应,于是想去蹭冷气,接着你又享受了商场里冷气的怡人和音乐的美妙悦耳,身心的舒爽让你非常愉快。当火锅店服务员向你推销优惠服务的时候,迎合你“图便宜”的消费心理,直到最后差点遭遇“吃白食”的尴尬。其实整个情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情绪管理的过程,只是这个管理过程并不完善,同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对以后的情绪控制应该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最后,情绪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情绪轨迹的调整过程,是一个不断启发、抑制和重新评价的发展过程。

一位妈妈这样记录了自己与儿子关于情绪管理的例子:早上闹钟响了,儿子关掉闹钟又去睡觉,可是想想自己在冬天的早晨按时起床还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更何况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就能理解儿子了,于是温柔地将儿子叫醒。儿子穿衣服的时候说手疼,叫妈妈帮忙,因为他昨天手上划了一个小口子。妈妈虽然去帮儿子穿衣服,可是心里却有一点小火,“就这么一点小伤口,睡一觉早就好了”。但是妈妈选择忍着。给儿子穿好衣服,妈妈去忙自己的事情,儿子自己找袜子,结果找了一双薄袜子,妈妈就对儿子说:“这袜子太冷了,难道就没有厚一点的棉袜?”儿子说找不到,妈妈非常生气,虽然没有大声说话,但是态度不好,儿子开始不说话,妈妈帮儿子找来棉袜穿上。吃早餐的时候,儿子随便吃了几口就说饱了,然后跑到房间里去。妈妈反省自己为什么发火的时候,突然想到儿子前几天对自己说的话:“妈妈你指出我的不是的时候,想想是不是还有四根指头指着你自己!”妈妈觉得这件事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妈妈换衣服的时候,儿子在边上不作声,妈妈便问:“儿子,你要干什么?”儿子说:“妈妈,我在想这件事我也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态度是多么差,于是立马向儿子真诚地道歉:“妈妈刚刚是急了,以后妈妈提醒你的时候注意态度,说话不凶。”然后妈妈温柔地跟儿子讲不吃早餐的危害,儿子点点头,心里也释然了,他们一起愉快地吃完了早餐。在送儿子去学校的路上,妈妈问儿子为什么拿出夏天的薄袜子,儿子说到抽屉里拿袜子时,刚开始拿出来一条方巾,第二次拿出来一条短裤,第三次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双袜子,心想这双袜子虽然不厚,但总比没穿要好,就穿上吧。

儿子关掉闹钟不想起床,妈妈能够理解,是因为有合理的认知;儿子说手疼想让妈妈帮忙,妈妈心里有点小火,是因为妈妈站在自己的角度,存在“想当然”的认知;儿子拿夏天的薄袜子穿,妈妈态度不好,说话很凶,是因为有前面的小情绪为基础,加上对孩子的想法没有正确的认知。后来妈妈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给儿子道歉,与儿子认真沟通,结果发现自己的情绪管理还是没有做好,当她得知儿子寻找袜子的过程,才知道儿子与自己只是经历的认知过程不同。

上面事例中的妈妈对自己情绪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己的情绪轨迹不断调整的过程,通过反思自己并理解儿子的小小闹床,就是一个启发的过程;当儿子因为手疼寻求自己帮助时心里窝着小小的火气,就是一个抑制的过程;直到儿子拿错袜子自己态度恶劣,然后认真反思并给儿子道歉,这是一个重新评价的过程。

情绪管理要有合理的目标

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拉扎勒斯提出,当前面临的事件触及个人目标的程度是所有情绪发生的首要条件,当该事件的进行会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詹姆斯·格罗斯教授告诉我们:有时我们可能在情绪控制方面很不成功,但当你的目标是尝试着去使自己看上去不那么暴躁,看上去开心一些,不那么悲伤,不那么愤怒,无论如何让自己从有些恐惧的事情中稍微振作一些,这些都可以作为出于某种原因而设立一个调整情绪的目标的例子。

心理视窗

林肯是我们都不陌生的一个名字,这里专门说说他如何管理自己情绪的事情。林肯的手下有一位将军叫米德,在一场与罗伯特·李将军的生死决战中,米德因为不服从林肯的命令而贻误了战机,错失了歼灭李将军部队的大好时机。当时林肯非常生气,在这种情绪下他给米德写了一封信:“我亲爱的将军,我相信你并不了解李将军逃跑所造成的后果将是多么严重。他已经落到了我们手里,如果歼灭他,战争就会立即结束,可是如今,战争将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你当时怎么会在南岸那么做呢?要说你现在还能再做出更多的成就,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我现在也根本没这个指望。你的黄金时间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也因此感到无比遗憾。”但这封信并没有被寄出去,直到林肯去世才被人们发现。

尽管林肯当时非常愤怒,但是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很克制,用词依然很委婉,而且最后也没有将信寄出去。其实林肯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把他的愤怒释放了,他更愿意米德在战场上继续发挥指挥官的作用,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与领袖的纠纷中或引咎辞职。林肯在情绪管理的过程中确立了一个正确的目标,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通过指责和逼迫指挥官辞职来宣泄自己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