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B
- 中国成语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 新课标研究组
- 14497字
- 2018-11-29 16:08:18
卜昼卜夜
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形容没有节制地饮酒作乐。卜:占卜。
春秋时期,陈国公子敬仲担心被国君所杀,就逃到齐国躲避。齐桓公非常器重敬仲,打算封他做卿士。敬仲坚决推辞,并婉言谢绝了齐桓公的好意。他称自己受到齐桓公的保护已经非常荣幸了,再接受齐国的官位恐怕会让齐国的官员们看不顺眼。齐桓公被敬仲的一席话打动,更加敬重他,就授予他较低的官职。敬仲明白齐桓公的意图,就接受了封赏。
齐桓公与敬仲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有一次,敬仲请齐桓公到家里饮酒,他们二人边聊边喝,不知不觉天就黑了。齐桓公感到还没有尽兴,就命令仆人点上蜡烛,打算再喝几杯。敬仲知道再喝下去有悖于礼仪,恐怕会招致群臣的非议,就委婉地劝齐桓公说:“我知道君臣白天可以在一起喝酒,但不知道晚上也能在一起喝酒,我不敢再陪您了!”
敬仲的话说得头头是道,齐桓公也只得打消了继续喝下去的念头。这件事后来被齐国的大臣们知道了,他们都夸奖敬仲懂得礼仪。
不修边幅
出自南朝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或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汉朝时,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隗嚣占据凉州,自称西州大将军;公孙述在四川称帝。
马援本来在王莽手下做官,王莽兵败后,便投靠了凉州的隗嚣。隗嚣想拉拢公孙述,就派马援到四川去见公孙述。公孙述与马援是同乡,又是发小,所以马援以为公孙述会像好朋友一样接待他。可是,他到了四川之后才发现他的想法完全错了。公孙述用非常隆重的礼节欢迎他,在文武百官面前摆出一脸严肃的表情,把他安排在贵宾的位置上,又打算封他为大将军。
马援的随从中有很多人愿意留下来,马援对他们说:“目前正是用人之际,公孙述不但没有热烈地欢迎有才能的人,和他们商量大事,反而修饰边幅,装得像木偶一样,这样的人怎能留住天下英雄?”说完就告辞离开了。
不寒而栗
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非常害怕。栗:发抖。
汉武帝时,有个叫义纵的人。他因姐姐治好了太后的病而受到汉武帝的重用,被封为上党郡一个县的县令,后来又升做长安县令。义纵不畏权势、依法办事,使当地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汉武帝觉得他很有才干,就把他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有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叫宁成,仗着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百姓们听到他的名字就会怕得浑身发抖,连进出关的官员都对他畏惧三分。义纵赶到南阳那天,宁成为了巴结义纵,就带着全家人站在路边迎接他。义纵对他的目的了如指掌,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到任后,义纵派人彻底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毫不留情地杀掉。不久后,义纵掌握了宁成的犯罪证据,把他判了罪。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听说宁成的下场后,都被吓得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后来,汉武帝把义纵调到定襄当太守。定襄的治安很差,义纵到定襄后,查到监狱中有两百人被重罪轻判,他便将那些人重新判处死刑。有两百多名家属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义纵说他们要为犯人开脱罪行,就把他们一起判了死刑。一天之中,有四百多人被杀。尽管那天不冷,但当地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不拘一格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为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自乾隆末年起,大清王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这样的局面,激起了龚自珍的爱国热情。他面对腐败的清政府,力主改革,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他还写信给林则徐,希望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龚自珍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不得不辞官归隐。他返回南方路过镇江时,看到了街上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的大意是:中华大地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样死气沉沉的局面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受陈规束缚降生各种人才。
不名一钱
出自《史记·佞幸列传》,形容极度贫困。名:占有。
汉文帝时,邓能因善于划船而被召进宫中当水手。一天夜里,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穿黄衣服的人帮助他飞上天,那个人的模样他没有看清,只隐约看到那人的后背上有个用衣带打的结。第二天,汉文帝看到一个人的装束、身段和自己梦中所见的那人很像,便把他叫来询问,得知他叫邓通。文帝又问了邓通几个问题,邓通的回答很得文帝的欢心,文帝由此便非常宠爱邓通。邓通老实谨慎,从不随便和朝中官员交往。文帝多次赏赐他的钱财,总数达上亿之多,还把他封为上大夫。
其实,邓通根本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是善于巴结谄媚罢了。有一次,一个算命的人给邓通相面后,对文帝说邓通将来要贫饿而死。文帝感到忧虑,就下令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允许他自己铸钱。邓通因此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在天下到处流通。
有一天,文帝背后生一个毒疮,流了很多脓血,文帝疼得难以忍受。邓通为减轻文帝的痛苦,用嘴在文帝的背上不停地吮吸,将毒疮里的脓血吸出来。文帝疼痛减轻后,问邓通说:“天底下谁最爱我?”邓通恭敬地回答道:“天下间没有人比太子更爱陛下的了。”太子来探视文帝时,文帝要他吮吸疮上的脓血。太子很不情愿,但皇命难违,只得痛苦地去吸吮。因为此事,太子对邓通恨之入骨。
文帝去世以后,太子登基继位,就是汉景帝。景帝一上台就把邓通罢官免职,赶回老家去了。不久后,景帝又查到邓通偷盗境外铸钱,于是没收了邓通的全部财产。邓通一下子由富可敌国的大官变成了欠下几亿债务的穷光蛋,一文钱也没有了,只能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一直到死去。
不远千里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不顾千里长途的遥远。常用来比喻不畏惧路途遥远,甘愿走很远的路。
孟子跑到梁国去宣扬他的政治思想。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这里,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了什么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不应该一开口就讲利益!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总是说怎样有利于国家,大夫总是说怎样有利于封地,士和老百姓总是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全国百姓都追逐私利,国家就会很危险了。”
孟子接着又用比喻的方式向梁惠王讲述了人人只顾自身利益的危害性,梁惠王听后很受触动,焦急地询问解决问题的方法。
孟子说:“讲究仁义的人是不会遗弃他的父母、不尊重他的君主的。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不贪为宝
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称赞清正廉洁的品格。
春秋时期,有一个宋国人到山上开石料,无意之中发现了一块宝玉。他很高兴,就把玉拿回家,请玉工来鉴别。玉工对这块玉大加赞赏,宋人也非常高兴。但没想到的是,玉工的到来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宋人感到不安,把宝玉藏起来又怕被偷,卖掉又担心让买家占了便宜。他最后决定卖个人情,把宝玉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
几天后,宋人带着宝玉来到都城,去拜见大夫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知道那人送给他如此贵重的礼物是为了什么,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宝玉。
宋人再三强调这块玉的价值,并表示一定要送给子罕。子罕拒绝他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如果接受了你的玉,那么我们都丢了宝贝。”
宋人听了子罕的理由,感到非常无奈,只能将送玉的理由如实相告,他说:“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赶来献给大人您。”
子罕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就叫一位玉工把这块宝玉雕琢成器,然后拿到市场上卖掉,把所得的钱交给宋人,然后又派人把他送回家了。
不遗余力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使出所有的力量,不作一丝一毫的保留。遗:留下。余:剩下的。
战国时期,秦国发兵攻打赵国,秦国大将白起打败了赵国将领,赵国四十万大军也惨遭活埋。秦国要挟赵国割让城池,否则就要灭了赵国。危急时刻,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
赵王说:“我打算再增派军队到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觉得怎么样?”
楼昌不同意赵王的意见,他提出派人到秦国求和才能让秦国撤兵。
虞卿反对楼昌的意见,他问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的军队呢?”
赵王回答说:“对,秦国使出所有的力量,一点儿也没有保留,看来不彻底消灭我们的军队是不会撤兵的!”
虞卿说:“按照大王所说的,我们就是要求和,也不能派使者到秦国去。我建议派人去楚国和魏国求援。他们害怕被秦国吞并,一定会答应我们的请求。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那么秦国就会因害怕而撤兵了。”
赵王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派人去赵国求救,而是派人到秦国去求和。秦国当时正处于非常有利的局面,怎么可能会接受赵国求和呢?后来,秦国大举发动进攻,打得赵国只能签下非常屈辱的和约。
不知所云
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知道在说什么。形容说话时语无伦次,思维混乱,言语错乱,让人无法理解。云:说。
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封诸葛亮为丞相。两年后,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尽心尽力地辅佐后主刘禅,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日益兴旺起来。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北伐。但他对刘禅又有些不放心,于是就在临行前上书,劝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誓死为蜀汉效忠的思想。诸葛亮上奏的表章就是《出师表》。
在《出师表》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因人热
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喻性情孤傲,不依附权势。
梁鸿是东汉时人。他出身官宦之家,因为父亲去世,家里日子渐渐贫穷起来。虽然生活困苦,但他读书很勤奋,因此被推荐到太学深造。读书之余,他经常抽出时间给人家放猪,以此赚些钱补贴生活。太学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因此有些瞧不起他。
梁鸿性格孤傲,尽管受到别人的歧视,但梁鸿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每天自己做饭吃,从不与别人凑在一起。
一天,一个同学做完饭后,看见梁鸿还没有做饭,就很友好地请梁鸿用他的热炊具煮饭。梁鸿高傲地说:“我梁鸿从来不用别人热的炊具做饭。”说完,他就在自己的冷灶上生火做饭。
不欺暗室
出自《列女传·卷三》,即使在没有人的情况,也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情。又称“暗室不欺”。
春秋时期,卫灵公在一天夜里遇到一件怪事。他听到一阵马车行驶的声音,根据声音判断,马车由远及近而来,可奇怪的是,经过宫门时,马车突然停下来片刻,之后又疾驰而去。卫灵公很费解,询问他的夫人车中坐的会是谁。夫人肯定地回答说那人是大夫蘧伯玉。
卫灵公不明就里,问道:“你怎么知道是蘧伯玉呢?”
夫人回答说:“朝廷礼节规定,臣子经过王宫门前要下车致敬。蘧伯玉是我国著名的贤人,他一定会遵守礼节的。刚才一定是他经过宫门下车表示敬意。尽管在夜间,他的行为别人无法看到,但他一定不会不守礼节的。在卫国的大臣之中,只有蘧伯玉才会这样做。大王如果不相信,可以派人调查一下!”
卫灵公派人展开调查,结果证明那人确实是大夫蘧伯玉。
不学无术
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霍光传》,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用来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霍光很会为人处事,跟随汉武帝多年,深得汉武帝的喜爱。汉武帝在临终前将他封为司马大将军。霍光掌握朝政大权长达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很大的功劳。
霍光晚年辅佐宣帝期间,不学无术,缺乏深谋远虑,独揽朝政大权。宣帝很怕他,每次上朝都对他十分客气。大臣们有事要报告给皇上,必须先征得霍光的同意才行,否则奏章根本无法送到皇帝手中。
宣帝立许妃为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贪图荣华富贵,想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宣帝做皇后。许皇后生病时,她买通了女医生下毒害死了许皇后。后来事情败露,霍显才把这件事告诉给霍光。霍光得知此事后非常震惊,指责妻子不该做出这种事情。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妻子,就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了下来。
霍光死后,宣帝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霍光的妻子听说后,打算率众谋反,但最终因为走漏了消息而被满门抄斩。
不念旧恶
出自《论语·公冶长》,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伯夷、叔齐被人称为贤人。他们本是商朝的王子,因不肯继承王位而逃到周文王那里。武王即位后,为反对商朝的残暴统治而起兵伐纣。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的做法违反了君臣之道,所以武王消灭纣王后,他们逃到山上靠挖野菜过活,宁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
孔子评价夷、叔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旧仇,因此,很少有人怨恨他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南朝范晔的《后汉书·班超传》,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东汉时候,班超被派出使西域。他先来到郑善国。国王开始十分敬重班超,但没过多久就对他怠慢起来。班超召集同来的三十六人说:“郑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派人来笼络他,他不知该顺从哪一边好。”经过打听,事实确实如此。于是班超又对他们说:“我们现在处境很危险,开始时郑善国对我们非常热情,但现在匈奴使者一来,他们的态度马上就变了,恐怕再过一些时候,郑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该怎么办好?”大家都表示愿意听他安排。班超继续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杀了匈奴来使,只有这样,郑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当天夜里,班超带领他的三十六个同伴,冲入匈奴使者住处,将匈奴使者全部杀死了。
白龙鱼服
出自汉朝刘向的《说苑·正谏》,比喻帝王或大官微服私访。
东海有条白龙,在海里待了很久,总想看看人世间是什么样子。他害怕他的样子会吓到人世间的百姓,就施展法术,变成一条鱼,在江河湖海之间看来看去。他为了彻底看清楚人世间的样子,经常从水里跃水而出。
有一个渔夫,专门用箭射鱼。他发现了那条鱼总是跃出水面,就抽箭弯弓,朝它射了一箭。白龙突然被人射了一箭,疼得厉害,扎到水底下逃跑了。他找到天帝,请求天帝为他做主,惩罚那个渔夫。天帝说:“你是东海的白龙啊,怎么会在湖里给人射中了呢?人家是打鱼的,他没有射你,他射的是鱼啊,你以后自己多注意点吧!”
白云苍狗
出自唐朝杜甫的《可叹》,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唐朝有个叫王季友的诗人,他的妻子因为嫌他家里穷,就和他离婚了,之后又嫁给了别人。当时的很多人不明真相,以为是王季友有了外遇才抛弃他妻子的,都纷纷指责他。杜甫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写了一首叫做《可叹》的诗为王季友鸣不平。
诗中这样写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意思是说,天上的白云聚成许多形状,看的人可以看成各种动物,但不大一会,就又变成别的形状。这种事古往今来都一样,人生世间真是无奇不有!
白发郎官
出自汉朝班固编撰的《汉武故事》,指终生服务,直到老年也没有得到晋升机会的人。
一天,汉武帝到郎中署视察工作。他发现一个白发老翁穿着破旧的衣服,拿着长戟站在门口值勤。武帝觉得奇怪,就询问他的名字以及担任郎官的时间。那个人回答说他已经做了四十多年郎官了。汉武帝听到后非常惊讶,又问他一直没有得到升迁的原因。
那郎官回答说,文帝时朝廷重用有文学才华的人,他的长处却在武艺方面;景帝时朝廷重用年龄大的人,那时他年纪太轻。现在大力提拔年轻人,可是他已经老了。
汉武帝听后沉默了很久,最后破例把老人提拔成会稽都尉。
本来面目
出自《六祖坛经·行由品》,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惠能凭借对佛法的领悟,得到五祖弘忍和尚的衣钵,但怕有人伤害他,就渡江南去。众和尚发现祖师的衣钵传给惠能,几百人追来。有一个和尚叫惠明,出家前是四品将军,两个月后抢在众人前追上了惠能。
惠能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把衣钵扔在石头上,自己躲了起来。
惠明很快赶到了,想拿衣钵却拿不动,喊道:“我不是为衣物来的,我是为佛法来的!”
听到这句话,惠能走出来,坐在大石头上。惠明行礼请教佛法。惠能说:“不想好的事情,也不想坏的事情,到那时,剩下的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了!”
必由之路
出自《西游记》,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比喻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来到火焰山,虽然已是秋季,但却感觉热浪袭人,如被蒸烤,十分难受。遇见一位老人,唐僧向他请教,老人说:“这个地方叫火焰山,一年四季都这么热。”唐僧说:“火焰山会不会阻挡往西去的道路?”老人说:“火焰山离这里有六十里远,正是去西方的必由之路,八百里范围内都有火焰,不要说是凡人,就算是神仙也难过得此山啊!”唐僧听后忧心忡忡,为西行担忧不已。
后来孙悟空得知芭蕉扇能够扇灭火焰山的火,就去借芭蕉扇,经过与牛魔王的几番纠缠,终于如愿借来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的火,师徒四人顺利西去。
百尺竿头
出自宋朝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十》,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佛教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宋朝时,长沙出了一位叫景岑的高僧。他精研佛法,能对佛法做深入浅出的解释,并且经常到各处讲经。
有一天,景岑应邀到某处讲经,很多僧人都慕名前来听讲。景岑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白,就站起来向景岑请教。景岑有问必答,二人谈论的非常融洽。
在谈话过程中,景岑为了解释一个问题,就拿出了一份偈帖,他指着偈帖上的一段文字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是最高点,还需要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百万雄师
出自宋朝张载的《庆州大顺城记》,比喻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北宋仁宗皇帝宝元二年,西夏十万大军入侵延州(今陕西延安)、庆州(今甘肃庆阳)。当时北宋西北边关疏于防范,加上守关将士士气低落,所以西夏大军大败宋军后长驱直入,延州城朝夕难保。
危难时刻,宋仁宗任命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守卫西北边防。范仲淹到达延州后,全面地检阅军队,并实行了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从当地居民中选了一批民兵,开展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取缔了按军阶高低出战的落后体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同时团结沿边少数民族居民。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西夏多次出兵都无功而返。几年后,西夏退兵,北宋的西北边患也解除了。
当时的文学家张载称赞道:“(大顺城)深矣如泉,高焉如山,百万雄师,莫可以前。”
百步穿杨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形容射术极其高超。
战国时期,有个叫养由基的神箭手,射箭非常准。有个叫潘虎的人,也很擅长射箭,他听别人说养由基的箭术如何高明,心里很不服气,就找到养由基进行一场比赛。很多人听说他们要比赛射箭,都过来看热闹。
靶子设在五十步远的地方,当中有一个小红心。潘虎“嗖、嗖、嗖”射了三箭,每一箭都不偏不倚地命中红心,而且三支箭紧紧地攒在一起,箭与箭之间几乎没有间距。在场的人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喝彩声。潘虎脸上露出了非常得意的表情,向养由基拱拱手,示意轮到养由基射箭了。
养由基向四周环视一番,然后对潘虎说:“靶子太近太大了,根本就比不出真本事,不如射百步以外杨柳树上的树叶吧!”说完,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三片树叶上做了记号。做好后,养由基拉弓射箭,只听“嗖、嗖、嗖”三响,每一支箭都从小小的树叶当中穿过。围观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过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欢呼声响成一片。潘虎输得心服口服,对养由基佩服得五体投地。
百折不挠
出自汉代蔡邕的《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多用来形容意志坚强,无论遭遇多少次挫折都不动摇,不屈服。挠:弯曲,比喻屈服。
桥玄是汉灵帝时期的大臣,品行端庄,疾恶如仇。
在担任尚书令时,桥玄发现太中大夫盖升倚仗有灵帝为其撑腰,大肆收受贿赂,搜刮民脂民膏,十分生气,他给汉灵帝上书要求严惩盖升。汉灵帝非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处罚盖升,反而升了盖升的官。桥玄异常气愤,向灵帝请求告病归乡。
桥玄在京城做官时,曾有三个强盗在他家门口将他十岁的小儿子劫持,并以此为要挟,向他敲诈勒索大笔钱财。尽管阳球校尉带领军队及时赶到,将他家团团围住,但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他们对强盗们也无能为力。桥玄从外面赶到家中,了解情况后,对强盗大声斥责,并催促阳球立即将强盗逮捕。结果强盗无一逃脱,但他的小儿子却因此送了命。
蔡邕在《太尉桥玄碑》中写道:“桥玄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百闻不如一见
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指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汉宣帝神爵元年春,西北游牧民族羌族起兵叛乱朝廷。汉宣帝召集大臣商量,问谁可领兵平定叛乱。赵充国当时已经七十三岁了,但因为他曾经多次出征边塞,熟悉情况,愿意接受这一任务。宣帝问询问他需要带多少兵去。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光凭主观想象还是没有办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我愿意亲自到金城去,查明情况后再报告陛下。”宣帝同意了。
赵充国带领人马到达金城,摸清了羌族情况后,上报宣帝。朝廷出兵很快平定了羌族叛乱。
半部论语治天下
出自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器》,指学问虽不广博,但已掌握了精髓,能够用来成就大事业。这个成语也可以简化为“半部论语”,简化后,可以表示原来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自己学问不广博。
赵普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宋太祖、太宗两朝宰相。
赵普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战乱不断,因此没有读多少书。后来他到军队中做一名文职小官,整天抄抄写写,非常忙碌。周世宗病逝后,年仅七岁的小儿子即位,加上当时的宰相无能,所以后周经常遭到其他国家的侵略,局势动荡不安。赵普抓住机会,联合赵光义和禁卫军将领高怀德,发动陈桥兵变,将黄袍加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的身上。于是,赵匡胤就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赵普因立下大功,身份陡然而升,成为宋朝的开国重臣。
赵普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很强,逐渐得到宋太祖的信任,被封为宰相。当上宰相后,赵普对知识更加重视,经常在没事的时候读书。
宋太祖逝世后,太宗即位。由于赵普的能力突出,依然担任宰相之职。有人瞧不起赵普,觉得他没有一点学问,根本不配当宰相。宋太宗听说后,就问赵普:“人家说你只读过一部《论语》,是这样吗?”
赵普听出太宗话里的讥讽之意,他答道:“我确实只读过《论语》一部书,但我就是用《论语》一半的知识帮助太祖皇帝夺得了天下,现在我准备用另一半知识辅佐您,开创一代盛世!”
宋太宗听到赵普的话非常满意,对赵普也更加信任了。
标新立异
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原意是指有新意,与众不同。现在多用来形容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勇于革新。
东晋时期,老庄之学盛行,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谈论老庄之学。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与太常冯怀一起谈论《庄子》。《庄子》曾由向秀和郭象作注,他们已经成为庄子方面的权威,有很多人谈论庄子时都摆脱不了他们的意见。《逍遥游》公认是《庄子》中最难的一篇,支道林谈到《逍遥游》时,提出了标新立异的观点,远远超出向秀和郭象的认知范畴。
包藏祸心
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本意是指心中藏有不良企图,后来也用它形容外表和善,心怀恶意。
郑国是春秋时期的小国。为了不受其他国家侵略,郑国依附于强大的楚国。
楚国大将公子围到郑国出使时,郑国人对他极力巴结,郑国大夫公孙段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子围。公子围表面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心里却另有打算。
双方约定的婚期很快就到了。迎亲时,公子围带了大批人马,打算进城夺得郑国政权。郑国的大夫子产是个聪明人,他猜出了公子围的意图,坚决不让公子围入城,并派子羽告诉公子围,郑国无法容纳楚国那么多人,结亲仪式将改在城外举行。
公子围的把戏被揭穿,非常气愤,他答复说:“我是楚国的大夫,婚礼在野外举行岂不令人笑话,况且,我在临来之前已经祭告祖先,如果在城外娶亲,楚国的脸面何在?”
听到公子围的话,子羽严厉地说:“郑国虽是小国,但也不该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我们本想通过联姻得到楚国的保护,可是楚国心中却藏着不良企图,对郑国图谋不轨,我们又怎能不防备呢?”
公子围知道郑国早有防备后,只得答应不带士兵进城。与公孙段的女儿举行结婚仪式后,公子围立刻离开了郑国。
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难一》,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比喻在战争中要善于用计迷惑对方,也就是说,对敌人不能太讲诚信,要使敌人防不胜防。
汉安帝时,北方少数民族羌族部落侵犯武都郡,并把武都郡包围起来。
汉安帝见大势不妙,急忙派虞诩领兵解救武都郡。虞诩率领大军日夜奔驰,当大军到达陈仓、崤谷一带时,大批羌军出现,挡住了去路。虞诩急忙下令军队停止前进,用疑兵之计造势说,朝廷援军随后就到,到时前后夹击羌军,必定要将羌军一网打尽。羌军果然中计了,兵为四路抢夺汉军粮草。虞诩见羌军兵力分散开来,就趁机冲破羌军的防线,继续向武都郡前进。
虞诩命令军队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冲,命令各队士兵第一天挖两个灶坑,并且以后逐日增加一倍。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就问道;“兵法上说,军队每天走三十里路最安全,当年孙膑领兵作战时,用减灶的方法迷惑敌军。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每天加灶,行军一百里,这不符合常理啊!”
虞诩回答说:“领兵打仗,策略要视环境而定。现在羌军人多势众,我们硬拼是不行的,只能先避其锋芒。如果不加紧行军,肯定是要被羌军追上的。兵不厌诈,制造假象才能让敌人上当,当年孙膑减灶是为了装弱小,现在我们加灶是为了装强大。”
虞诩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羌军见汉军每天加灶,真的以为汉朝援军已经赶到,就不敢再紧追不舍了。虞诩大军因此得以安全地进入武都郡。
后来,虞诩又凭借出色的才能,领导大军击退了羌军,武都郡之围也成功地解除了。
兵贵神速
出自《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形容打仗要神奇快速,使敌人难以预料。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北方的蹋顿部落,以扫除北方边境祸乱。由于人马、辎重太多,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谋士郭嘉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使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应当留下辎重,急速进兵,出其不意地对敌人发动进攻,这样才能获胜。”
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亲自率领数千精兵一路向北,直奔蹋顿所在地柳城。曹军在距柳城还有一百多里的白狼山与蹋顿几万兵马相遇了。尽管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曹操凭借稳健的指挥与丰富的经验大败蹋顿军队,使蹋顿受到沉重的打击。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领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在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聚集二十万大军准备迎战。井陉口西面有一条百里长的狭道,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用井陉狭道困死韩信。陈余不听,说:“韩信带领几千人,奔驰千里来袭,我们根本不用把他放在眼里。”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韩信命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军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两军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军营,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其余汉军吃过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军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将韩信生擒活捉。韩信假装败逃,回到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杀向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只能向前,于是个个奋勇争先,以一敌十。战斗半日,赵军无法击败汉军。这时赵军想要退回军营,却发现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就乱了。韩信趁势反击,大败赵军,杀死陈余,俘虏赵王。战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
杯中物
出自晋朝陶渊明的《责子》诗,意为杯子中的东西,指酒。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曾做过几年小官,因不愿受到官场的束缚,上任仅三个月就辞官回家了。他很喜欢喝酒,经常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喝酒,而且经常喝醉。
陶渊明共有五个孩子,资质都很一般,但是他并不为此难过,他在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杯弓蛇影
出自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作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自己恐慌。
主簿杜宣到县令应郴家里喝酒,墙上挂着一张弓,影子映入酒杯中,杜宣误认为酒杯里有蛇,喝下去后总感觉不对劲,回到家后觉得肚子疼,经过大夫的诊治,吃下许多药后,病情仍然不见好转。
几天后,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得知杜宣生病,便询问缘由。杜宣把那天喝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告诉给应郴。应郴回到家中,坐在厅堂里反复琢磨,但始终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发觉北墙上挂着的那张弓的倒影映入酒杯中,看起来很像是一条蛇。
应郴将事情的真相告诉给杜宣。得知事情的真相,杜宣的疑虑便消失了,病也很快就好了。
病入膏肓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隔膜之间叫“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便派人到秦国去请。
医生还没到,景公恍恍惚惚地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病变成两个小人在肚子里说话。
一个说:“景公派人去秦国请那位医术高明的大夫去了。这回我们难逃了,我们该逃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藏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论他怎么用药,也奈何不了我们。”
医生到来后,详细地检查景公的病情后,无奈地说道:“这个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管我如何用药也达不到那里。”
景公听后,觉得医生说的和自己梦中的情景很相似,便说道:“你真是医术高明啊!”尽管医生没有治好他的病,但他仍然赏赐给医生很多财物。
别开生面
出自唐朝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指开创了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风格。生面:崭新的面貌。
曹霸是唐代著名画家,以画人物和马著称。唐太宗十分欣赏他的技艺,经常把他召入宫中,命他当场作画,还经常赐给他很多东西。京城中的达官贵人也都十分喜欢收藏他的画作。
曹霸曾奉玄宗之命,重新画凌烟阁内的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肖像。那些肖像原本是著名画家阎之本的大作,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斑驳难认。曹霸为了使画像恢复昔日的风采,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对照已经模糊不清的肖像仔细揣摩研究,花费了很多功夫。画好后,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重放光彩,人们都夸奖曹霸技艺高超。
曹霸不但擅长画人物,也很擅长画马。有一次,玄宗让曹霸画他最喜爱的玉花骢马。
曹霸仔细观察后,在巨大的幕布上飞快地画起来,一会儿工夫就画好了。玄宗十分满意,赐给曹霸很多金帛,还把他封为左武卫将军。
后来,曹霸因为一件小事获罪,被贬为平民。安史之乱爆发后,曹霸流落到成都,靠在街头替路人画像过活,晚境极其凄凉。
一次,杜甫来到成都,非常同情曹霸的不幸遭遇,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诗中有这样两句:“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意思是说,凌烟阁中的功臣像已失去了昔日光彩照人的色泽,多亏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它们重放光彩。
傍人门户
出自《东坡志林·卷十二》,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古时候,人们在端午时,用艾草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上用来消毒气。在春节时,往门上贴门神用来镇邪,往桃木板上写神名,挂在门边用来驱邪,称为“桃符”,春联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有一天,桃符抬头看到艾人,觉得艾人位置比自己高,心里感到很不服气,就对艾人说:“你为什么要在我的头上?”艾人向下瞟了一眼桃符,待理不理地说道:“你已经入土一半了(从元旦到端午,约半年),还有脸同我争上下吗?”桃符听后非常生气,就和艾人吵了起来。门神劝他们说:“别吵了,我们都是依附着人家的门户过日子,争来争去又有什么用呢?”
拔苗助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写作“揠苗助长”。
有一个宋国人,他总是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于是就跑到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高。把禾苗全部拔完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我让庄稼长高啦!”听完他的话后,他儿子赶忙跑到地里去看,结果禾苗全都枯萎了。
逼上梁山
出自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指被逼者到了走投无路时,便起来反抗。
豹子头林冲武艺高强,担任北宋京都汴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的妻子张氏十分贤惠,夫妻二人恩爱无比,着实让人羡慕。
一天,林冲与张氏到岳庙烧香。林冲兴致很好,就留下张氏与侍女,到四处走动。张氏烧过香准备回家时,被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撞见。高衙内仗着高俅的势力,经常为非作歹,祸害百姓。看到年轻貌美的张氏,高衙内顿时色心大起,妄图对张氏动手。多亏侍女机灵,及时找来林冲,才平息了一场事端。
高衙内对张氏可谓垂涎三尺,一次没有得手岂肯善罢甘休。他又三番五次运用各种手段想得到张氏,但都因林冲的出现而没能得逞。在高俅手下做事的陆谦得知高衙内的心事,便设计加害林冲。
林冲后来果然中计,被诬陷带刀闯入禁地白虎堂行刺,被严刑拷打后,投入大牢,随后被发配沧州。林冲在去沧州途中险些被高俅买通的解差杀死,多亏花和尚鲁智深及时出现,才保住了性命。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去看守草料场。高俅父子又派陆谦等人带兵赶到沧州,火烧草料场,企图烧死林冲。幸亏林冲出去买酒才逃过一劫。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杀了陆谦等人。此时又得知妻子为抗拒高衙内自尽身亡的消息,他心中万念俱灰,只好投奔梁山而去。
宾至如归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指客人来到这里就和回到自己家中一样。形容主人招待客人非常热情、周到。
郑国大夫子产奉国君之命出使晋国。子产带着很多礼物来到晋国后,晋平公却以向鲁襄公致哀为由,没有接见子产。子产知道晋平公故意摆架子,没有去理会,命令手下人拆掉宾馆的围墙,把带来的礼物搬到宾馆里面。
晋平公听说这件事后,派大夫士文伯前去询问缘由。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修建宾馆是为保证客人的安全。现在你把墙拆了,客人的安全由谁负责?”
子产回答说:“郑国按时向晋国进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接待,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放在外面。听说以前晋文公称霸天下时,自己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却把宾馆修得非常气派,宾客到晋国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他虽然很忙,却能及时接见客人,使客人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如今你们的宫殿又高又大,宾馆却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接见。这不是故意为难我们吗?”
士文伯把子产的话转告给晋平公后,晋平公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当,就立刻在宫中接见了子产,并下令把宾馆修好。
捕风捉影
出自《汉书·郊祀志下》,比喻说话办事没有确切的依据,或者无事生非。
汉成帝二十岁登基,由于贪恋美色,终日淫乱不止,导致到了四十多岁仍然没有子嗣。为求得子嗣,他听信方士之言,在长安城外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但这样做除了劳民伤财之外,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光禄大夫、大司农谷永认为这样做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对国家发展不利,就向汉成帝进言道:“我听说神怪迷惑不了本性清楚的人,小人蒙蔽不了明白事理的人。现在好多人以为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和长生不老的药。可是你真的要寻找,就会感觉到虚无缥缈,如同要捆住风、捉住影子一样,是很难做到的。周灵王、楚怀王和秦始皇等人,不都是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最后弄得国破人亡吗?希望您吸取教训,不要再相信那些没有品行的小人了。”
汉成帝觉得谷永说得很对,便采纳了谷永的忠言。
博士买驴
出自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讽刺文章长篇累牍,却谈不到点子上。
有个博士,读了很多书,知识非常渊博,可是他总喜欢卖弄自己的学问。
有一天,博士家的驴子死了,就去集市再买一头。挑好驴,跟卖牲口的人谈好价后,博士向卖驴的人要凭据。卖驴的人称不认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答应了,马上借来笔墨纸砚书写起来。他写了很长时间,把三张纸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才算写好。卖驴的人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很多路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围过来听着。博士念了很久才把凭据念完。卖驴的人听后,对博士说:“你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一个驴字都没有啊?其实你只要写上日期和价钱就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围观的人听后都大笑起来。这件事情传开后,到处流行一句话:“博士买驴,写了三张纸的收据却没有提到一个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