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相思相见回首处 曾是青梅与竹马

现在说说王超的初恋故事,因为王超是个有故事的人,只是这故事将来的发展对王超来说好伤心哦。

辛艺和王超从小在一个院子一起长大,说来也算青梅竹马。

小时候像男孩子性格的辛艺喜欢和王超一起疯,什么爬树游泳捅马蜂窝;到附近菜地里偷挖人家的红薯、萝卜……反正,王超敢做的事情她也敢做,王超不敢做的事情,她兴许也敢试试。

因此,王超从来没把她当女孩子看待,一有什么活动总拉上她,因而每次疯疯癫癫回到家里,脸上衣服都是脏兮兮的……

辛艺的妈妈是后妈,自然遇到这种情况不是背后向辛艺生父告状就是当面责骂辛艺……

视辛艺为眼中钉的后妈,真希望回到解放前,因为那样的话,她就可以把辛艺当做童养媳卖给人家。

有一次她和王超妈妈在下班的路上遇见,就一起边走边聊,说着说着就说道:“我家辛艺嫁给你儿子,我俩做个亲家怎么样?”

“做亲家,我觉得他俩做兄弟还差不多。你看——”

辛艺后妈顺着王超妈妈指着的方向一看——要命,只见在池塘边上有一株枣子树,王超正托着辛艺的屁股助她上树摘枣子……

辛艺后妈气坏了,刚想扯起嗓门大声责骂,却被王超妈妈叫住:“你先别乱叫,旁边有水塘,万一孩子吓到掉到塘里就不好了。”

于是两个妈妈只好瞪着眼睛看到王超帮辛艺摘了枣子以后,又看到辛艺一屁股骑在王超肩膀上还嘴里叫着:“吁——驾!”

看到这一幕,辛艺后妈气得嘴里唠叨着:“这死丫头看以后怎样找婆家?”

王超妈妈知道她这是话中有话,但又不好怎样说?只是为辛艺说着好话:“我看辛艺这孩子挺懂事的,她对她弟弟那么护着……”

辛艺的弟弟是后妈生的,叫辛庆。

听到王超妈妈这样一说,辛艺后妈就不作声了,因为她自己心里清楚,辛艺对她这个儿子,还真是做到了做姐姐的本分。

说来好笑,何止辛艺做到了姐姐的本分,就连王超都稀里糊涂做到了哥哥的本分。

辛庆读幼儿园时,辛艺经常要接他回家,但有时遇到放学轮到辛艺打扫卫生时,王超只好代她到幼儿园接她弟弟……

她这弟弟小时特嘴馋,看到卖东西吃的就闹就哭,以致可怜的王超常常把他妈妈给他买文具的钱消费到辛艺弟弟嘴里去了。

这些情况,辛艺后妈是知道一些的,因为她自己也亲眼看到过一次王超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快融化的老冰棒给辛庆吃……

所以辛艺后妈还是比较喜欢王超的,因此每当看到王超和辛艺在一起疯玩的时候,就会像这次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而辛艺的爸爸却是个很严肃的人。

暑假时,王超一般喜欢和陈萍以及一些小伙伴趁辛艺爸爸上班的时候到辛艺家玩。

辛艺家前后有两个门,她爸每回下班回来都是从前门进来。只要一听到辛艺爸爸的脚步声,辛艺就会说:“我爸回来了。”

小伙伴们马上就会从后门跑个没影。

所以王超从小就有点怕辛艺的爸爸。

直到初中升高中的那一年暑假,一件事情的发生才中止了王超和辛艺在公共场合的曝光率以及青梅竹马的时光。

那天王超妈妈跑到辛艺家找王超吃晚饭,不想王超不在辛艺家。

王超妈妈就问辛艺:“你今天怎么没和王超在一起玩?”

辛艺回答道:“我今天肚子痛不舒服,就没出去。”

其实辛艺的肚子疼是因为来了女孩子的那个事,所以她才在家老实呆着。

女孩子一向比男孩子早熟,辛艺也不例外。自从她来了那个事后,她就有意识无意识的和王超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在路上,她也不会和王超一起前追后赶的疯了。

但王超还是傻小子,他是不懂女孩子心思的,以致后面还闹出一个大笑话来。

现在王超妈妈这么晚来找王超,她怕王超妈妈急,想了想就说道:“阿姨别急,我知道他在那里玩,我现在骑车去找他。”说完,撇下一脸懵逼的王超妈妈骑着自行车向河边驰去。

到了河边,辛艺尖着嗓子叫道:“王超——王超——”。

好一会,在岸边垂柳下面传来王超的应答:“我在这里,辛艺。”

“王超,你怎么还在水里?你妈妈跑到我家来叫你回去吃饭啊。”

“我上不来啊……”

“为什么上不来?出了什么事吗?”

“别说了,这下倒霉了,不就跑到岸上菜地里摘了几个黄瓜在水里洗洗吃,就让乡下老俵发现把我们的衣服裤子都收走了。”

“啊——怎么就你一个人?你朋友呢?”

“他们是偷着来游泳的,穿着湿短裤被他们爸爸妈妈揪着耳朵回去了。”

“那你也穿着短裤回去啊?反正你妈妈又舍不得打你这个宝贝儿子。快上来吧?”

“不行不行……”

“为什么不行?”

“我的短裤松紧带松了,刚才老俵追我时我一头扎进水里,把短裤给冲掉了。”

“短裤冲掉了,那你不光——”按以前,辛艺屁股两字是会很自然说出来的,但今天她突然觉得这样说不好,就定了定神转言道:“你不能总泡在水里,会生病的!我骑车快点回去叫你爸爸来送衣服。”

“叫我爸来干什么?你想要他揍我啊?你还是回去帮我拿裤子吧。”

于是辛艺急冲冲骑车跑回院子里找到王超妈妈说王超叫我回来拿短裤。

当时辛艺说这话时,除了王超妈妈和辛艺后妈两人在院子里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天外,还有几家把竹床抬出来乘凉的邻居。

辛艺一句拿王超的短裤,立刻把听到此话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都给“镇”住了,随之大家都哄笑起来。

“王超妈妈,你儿媳妇好贤惠啊,知道服侍老公了?”有人叫道。

“傻丫头你乱说什么啊?”辛艺后妈生气道。

辛艺一急,索性叫起来:“我乱说什么啊?王超光着屁股在河里,再不去送短裤让他上来会感冒的。”

“光着屁股你也知道啊,辛艺你还看到了什么啊?”一光着膀子的汉子喊道。

这下辛艺后妈彻底火了,用手指狠狠地戳了一下辛艺的额头,然后到厨房里端出一盆洗碗水,对着那汉子就是一个“倾盆大雨。”

这一下汉子更得意了,他擦了一下脸上的洗碗水后笑道:“哎呀,你生什么气吗?你女儿迟早是王家的媳妇。”说着,他对正在地上玩耍的辛庆说道:“庆庆,你叫超超哥叫什么?叫对了我买糖给你吃。”

辛庆眼睛一眨,大声叫道:“超超姐夫——”

这一下,整个院子里的人都笑了起来了。

也就从那天“短裤”事件起,辛艺就再也不和王超一起疯了。一夜之间,辛艺“假小子”身份置换成婷婷少女了。

两年高中生活,在双方家长严加管束的高压下,他们除了在学校讲过几句话,回到院子里就形同路人了。

虽然这样,王超和辛艺的心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朦朦胧胧的变化,他俩出现了想在一起又不敢在一起的情愫。

有一回上课途中,王超看到辛艺走在他前面,他看了一下四周正好没人,就紧追几步说道:“辛艺,你今天方便吗?我想约你看《少林寺》的电影。”

其实那个年代,读高中的男生女生是不好意思一起去看电影的,但由于那年《少林寺》正风靡到一票难求的时候,王超好不容易搞到两张票,自然就想到了要拉着辛艺一起看。

辛艺一听说看《少林寺》,自然欣喜万分,因为她听说里面有一首“牧羊女”的插曲很好听,就说道:“行啊!”但她想到管教甚严的父亲,又紧张道:“我哪里知道我方不方便?”

“如果方便的话,你就在我窗户楼下对面的墙上用粉笔画一痕,我就知道了。”

辛艺听了,对王超佩服得五体投地:“知道了,你怎么这么聪明啊?”

自那次一起看了电影后,以后他俩还想看电影就如法炮制并屡试不爽。

那粉笔印迹,直到好多年还在墙上留着呢。

就这样,他俩把上夜自习的时间都用在偷看电影了,高中毕业考大学,王超和辛艺便双双落榜。

当年宜乡就这样,应届高中毕业生没考上大学,男生大都去当兵,女生大都去宜乡纺织厂。

于是,王超和陈萍就和其他一批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体检政审到福建当兵去了。

临出发的头一夜,王超鬼使神差的通过辛艺的闺蜜陈玉把辛艺约到了发生“短裤”事件的河边。

王超知道,此回奔赴远方,还不定什么时候能回家才能看到从小一起长大的辛艺?

辛艺也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赴约的。

自从“短裤”事件发生后,他们虽然在一起呆过,但由于王超天生少根筋,对辛艺还是把她当哥们来看的。因此尽管明天要出发了,王超除了对辛艺吹起到部队要好好表现,争取将来当个将军的牛皮外,其它的啥也没说,以致辛艺向他投来幽怨的眼神都没有察觉。

当时已是深秋,河边的柳叶已掉的差不多了。

一阵晚风吹来,凉凉的辛艺不禁打了个寒颤,她见王超还在一个劲的吹,就说道:“王超,明天我不知道会不会有时间来送你?这个口琴就算送给你作为参军纪念吧。”

辛艺送给王超的是一把国光口琴。

王超说道:“谢谢。”

王超傻乎乎就是说了一声谢谢,然后就没然后了。

辛艺这下除了幽怨还有点失落了,她想了想,突然鼓起勇气在王超的额头上亲一下,还没等王超反应过来,就跑了。

王超怔住了,只到这时,他才醒悟了辛艺是个大美女,而不是曾和他一起上树的假小子了。

这时,从河的对岸飘来陆青霜女高音的歌曲《何日彩云归》:

风袅袅,雨霏霏,故园今又动芳菲,

况复彩云归,况复彩云归,

铸剑为锄应有日,前途莫遣寸心灰,

峨眉山月朗,

照彻彩云归,

照彻彩云归。

云漠漠,雾迷迷,破雾穿云月色微,

好伴彩云归,好伴彩云归,

茅舍竹篱春色秀,

男耕女织永相随,

中秋弄管弦,

同奏彩云归,

同奏彩云归。

这首歌的歌词王超听清楚了,里面的同奏彩云归是不是暗示他将来要和辛艺在一起呢?

第二天,王超和新兵战友们戴着大红花,排着队伍准备爬进闷罐车时,陈萍说:“王超,你看谁来了?

王超回头一看,原来是辛艺来了,她躲在欢送的人群后面笑笑的注视着王超向他挥着手。

没想到辛艺会在欢送人群中出现,这里可有王超父母、亲戚、同学。

为了爱,辛艺太勇敢了!

王超激动的地跑出队伍来到辛艺身边说道:“你也来了,我马上就要出发了。”

“知道,这是给你参军的礼物,在部队里要好好学习,要保重自己啊?”辛艺满脸通红地说。

当出发的时间不容王超多想了,王超接过辛艺送的一包礼物,说了句你要保重后就跑回了队伍。

当火车启动后,王超把大红花从胸前取下,拿着大红花伸向车外不停地挥舞,他希望辛艺看到,那红花就是王超属于辛艺的一颗红心。

后来王超把辛艺给他的礼物拆开,发现除了两个苹果,还有——十条短裤!

辛艺好调皮啊,她竟然要王超记住“短裤事件”。

可谁知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