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不断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政策措施,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和减贫成就。同时,也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切实加强扶贫理论与政策方法的研究,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一个明确任务。与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以往这方面的工作显得相对不足。对中国扶贫开发经验的总结,对贫困标准和贫困测量、贫困监测以及反贫困政策和项目的减贫影响评估,对老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等的研究都是需要加强的。

小林博士这本《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弥补了我国在贫困测量研究方面的不足。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方法的全面性。该书涵盖了当前国际社会上广泛应用的主要贫困测量方法。作者编写了大量的计算程序,并以住户数据对我国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分城乡、多维度、跨年度、多群体的测算。在测量方法上,既包括传统的以收入和消费测量贫困和不公平的方法,也包括贫困的动态分析、多维贫困、主观福利和相对贫困分析方法。此外,还对经济增长的利贫性和包容性进行了评估。

二是方法的前瞻性。书中的多维贫困分析方法、主观福利贫困分析方法、经济增长的利贫性和包容性测量方法,都是当前贫困研究领域的前瞻性方法。作者不仅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中国的贫困情况,还对现有的方法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其中,在多维贫困分析中,将资产维度和指标纳入分析框架,拓展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0年发布的多维贫困指数。

三是对象的多元性。该书不仅分析了我国的农村贫困,还分析了城市贫困。过去我国的贫困分析主要集中于农村贫困,该书运用大量的住户数据,同时分析了城市贫困,并对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比较。首次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中国的城市贫困状况,为更加全面认识城乡和农村贫困提供了学术研究支持。分析的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老年人和儿童。此外,还对主观福利和相对贫困进行了计量分析。这些分析对更加客观地认识我国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该书通过大量的模型和数量对我国的贫困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得出的一些结论对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于贫困的动态变化研究,十分清楚地反映出1989~2009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经历了一个在1989~2006年不断加剧,并在2006~2009逐步降低的过程。既客观地描述了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清晰地表明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专项扶贫开发政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关于多维贫困的测量,明确地得出我国农民在卫生设施、健康保险、耐用消费品、生产性资产和现代燃料五个方面的贫困状况比较严重。为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给出了比较清晰的政策干预方向。这种测量方法运用到片区扶贫开发攻坚上,具有很重要的政策意义。此外,书中对少数民族贫困、老年人贫困和儿童贫困的分析,对于做好新阶段特殊人群扶贫开发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是由于这本书对促进我国贫困理论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所得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我十分高兴为本书作序。相信此书对贫困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有益,也希望作者继续在贫困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副组长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组书记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