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物流集成场是物流集成体在物流集成过程中产生或受到物流集成力作用的空间范畴。它是涉及物流集成体、物流集成场源及场元、物流集成力及物流集成引力、物流集成场线、物流集成场界和物流集成联接键等形成和作用过程的时空范畴。本书以物流集成场为视角探讨国际陆港形成与发展理论,从而指导陆港科学规划、建设、运营和发展。

国际陆港是内陆地区实现国际物流的运作平台,是内陆和西部经济发展实现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基核,是具有报关、通关、保税等功能的服务平台的重要物流枢纽,是组织国际多式联运和提供物流服务运作的重要基地。国际陆港集聚了海关、商检、卫检和动植物检验等职能,周边吸引和集聚了制造、商业、物流等众多企业,形成了基于国际物流业务的多种交织关系和作用。为了正确和深入认识国际陆港基本功能、运作机制、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有效提高国际陆港运营效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以指导其科学发展。这些涉及物流集成、国际陆港理论体系构建,以及能动地指导实践。对国际货代、制造、商业、物流企业运作,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验等机构职能,制度体系和进出口环境建设等,这些涉及经营主体、政府机构、环境制度等多主体、多节点、多通道等多重因素怎样统一规划、协同运作起来,物流集成场范畴的建立是一个很好的分析研究的理论平台。物流集成场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对指导国际陆港实践也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部后期项目支持下我们完成了《物流集成理论及实现机制》。这部著作创建了物流集成体理论,引入物流集成场概念和相关研究范畴,并将物流集成体、物流集成主体、物流集成力、物流集成系统相关术语、理论统一起来,一同纳入物流集成理论体系。在《物流集成理论及实现机制》这部著作中,物流集成场是构建物流集成理论统一体系的范畴和基本概念,由于主题和篇幅限制对其范畴本身及应用未及深入阐述。本书在继续深化完善物流集成场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物流集成场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个理论平台,从物流集成场视角分析观察和研究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问题。

本书从人工场性质出发创建物流集成场理论,建立了基于集成场空间场元素分布、合成理论及其合成场元物流集成力、物流集成引力在场中的分布和作用理论体系,并用这一理论视角观察国际陆港形成、集聚、辐射场线,形成陆港与海港等竞合关系作用,用于指导国际陆港实践。场元素是可以作为物流集成场单独观察的单元要素,也是物流集成场最基本、最普通的单元要素。场元素具有吸引或被吸引、作用与被作用关系,具有主动吸引与集聚作用的场元素称为主动性场元,反之称为被动性场元。场源是制度赋予或环境认可具有很强吸引与辐射作用力的场元,多个场源复合体的载体是基核,国际陆港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就取决于基核作用。海港、空港与陆港一样,同样受基核作用,从而为物流集成体构成场线,组织运营、产出绩效奠定了基础条件,为从宏观时空观念认识和识别多种场元素作用下的物流集成过程,特别是进行大范围物流集成系统规划提供了基础理论,也为微观物流集成体运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物理学的“场”大多是单一内容场,诸如力场、电场、磁场、温度场等,考虑了力、电、磁和温度的空间分布和作用规律。而管理学领域研究的“集成场”,是典型的多个因素整合运动的复合场,将同时涉及时间和空间范畴。物流的本质是管理,其核心概念是集成,将物流纳入集成场中构建了以物流要素空间分布的集成场,即物流集成场。物流集成场中由主体单元和客体单元结合的物流集成体,有伴随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物流集成运作过程,有线路、载运工具、货物、经营主体等构成的运输系统,有以集装箱为对象的多式联运系统,有多主体、多元素集成运作的运行系统等在时间与空间的分布。显然,其中有一系列值得我们思考和定义的概念,本书从物流集成场视角研究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颖的思考角度、分析观点和解决思路。

本书分为集成场论和实践验证两篇。主要内容有:研究综述,物流集成场的提出,合成场元类型及性质,集成体作用形式与机理,集成力场形成原理与作用机理,供应链物流集成设计,陆港形成、运作与发展模式,国际陆港引力与集聚范围,国际陆港辐射力与辐射影响因素,基于陆港—海港的物流集成引力分析,陆港与海港协同发展机理与实践,国际陆港发展战略与趋势等。

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物流集成理论平台,梳理物流集成场范畴,构建和完善物流集成场理论作为物流集成理论的重要部分。物流集成理论是以物流集成体为核心,物流集成力为主线,物流集成系统形成、运行、演变和跃迁为研究内容的物流集成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涵盖了从一个物流集成体的形成、演变,到多个物流集成体在物流集成场的运作机理;阐述了物流集成动因及形成、物流集成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了物流集成力在物流集成体成长、物流集成系统发展以及物流集成场互动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讨了物流集成能及其转化关系,物流集成系统的动力、组织、运行、信用和风险机制等理论问题。物流集成场是描述物流集成过程的空间范畴,也是物流集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物流集成场理论体系,明晰其在物流集成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梳理陆港(主要关注国际陆港)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从物流集成理论角度对陆港物流集成过程进行提升和总结,梳理和归纳国际陆港发展理论和运行机制,特别针对内陆和西部国际陆港形成与发展过程,提出中国内陆和西部国际陆港发展途径的指导思路。梳理国际陆港形成、发展与物流集成场的联系和关系。

(2)构建通过物流集成理论认识国际陆港形成、发展机理、运行机制的理论平台体系。指出通过提升海港与陆港物流集成引力,选择和培育物流集成体,提升陆港物流集成力;依托陆港构建有效的报关—通关、多式联运等联接键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

(3)从物流集成场视角分析港口发展机理、竞争机制、合作机制。提出通过加强港口—陆港物流集成引力,锻造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物流集成联接键,创造港口—陆港物流集成场良好的运作环境,提升沿海港口竞争能力,支持内陆经济可持续发展。

(4)通过深入研究国际陆港的物流集成场范畴,分析形成机理、作用关系,海港与陆港、陆港与陆港之间竞合发展趋势。根据从物流集成场视角的研究启示,提出西部国际陆港发展政策制订思路和要求。

本书在梳理、吸收了作者十余年来著作和著作性教材中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及内陆陆港发展经验和实践的理论研究,力图使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实践,同时也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本书由长安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董千里教授负责全书设计、撰写和统稿。作者具体分工为:第1~6章董千里,第7~8章朱长征(西安邮电大学)、董千里,第9章董千里、李云华,第10章董千里、苟辰楠,第11章董千里、朱长征,第12章董千里。(以上作者姓名第一次出现未注明所在单位者均为长安大学)

博士生刘俊、李毅斌、黄丽萍、刘睿君、徐敏等多次参加有关的学术研讨会。硕士生刘培刚、陈浩、郑伴、毛杰平、张亚婷、郭延娜、曹丽霞、乐冰莹、李超、李春花、刘楠、曹庆连等先后参与了书稿校对工作。这部著作能够如期高质量出版,与作者在多年研究中所形成团队成员的协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本书获得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专著出版项目支持,特此表示感谢。在此著作出版之时,对本书写作和完成过程中提供调研、资料支持和帮助的单位、个人、参考文献作者等谨致以衷心的谢意。由于物流集成场和国际陆港理论还处于实践检验过程中,这一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还需深入和完善,有些观点可能不够成熟,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提出批评意见并能及时反馈,以便逐步完善。

著者

2012年5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