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集成场: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
- 董千里
- 4827字
- 2020-08-29 09:57:37
1.4 研究的问题、过程和作用
针对物流高级化发展实践中的问题,以陆港作为依托,探讨物流集成过程的集成体、集成力、集成引力、联接键等要素单元形成机理、作用关系,进而分析深层次原因,解释一些相关疑问,奠定较完整的物流集成场理论基础,指导物流与供应链系统设计和运营问题。
1.4.1 研究的问题
《物流集成理论及实现机制》的实践验证篇分别探讨了以企业部门、企业、多物流集成体参与物流集成的实践、产业联动物流集成实践问题,以及区域和国际物流集成场场元局部和集成实践问题。从上述研究对象在物流集成理论方面的验证,检索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在书中所提出的物流集成场的平台基础上,提出从两个方向继续深入研究:场元合成及其作用机理,陆港—海港集成力、集成引力作用机理应用。
1.问题的提出
通过场元合成及其作用机理方面的实践问题分析,以及跨区陆港—海港联动实践问题分析,提出物流集成体主体单元、物流集成引力基核、跨区域物流集成场元布局、系统顶层设计和物流集成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
(1)物流集成体主体单元问题。
物流高级化发展所体现的是从“点”向“网链”结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初级物流到高级物流阶段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要求物流企业有成长壮大的要求。国家、省(区)、市制定的物流发展规划大都有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的政策,时过多年,少数企业成长、多数企业维持,相当多的物流经营业户始终长不大。以道路货物运输业为例,2010年全国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686.6万户,比2009年增加64.5万户,增长率约10.4%,其中,企业70.7万户,个体运输户615.9万户。截至2010年底共有普通道路运输经营业户585.9万户、货物专业运输经营业户4.1万户(其中集装箱运输经营业户9896户)、大型物件运输经营业户4913户、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业户9271户。2010年全国营运货车1050.2万辆,吨位数达59999.8万吨,分别比2009年增加了15.8%和28.9%。在全国道路货运企业中,有91.3%的货运企业拥有车辆不足10辆,较2006年增加了1.3%,在这些企业中有92.5%的普通货运企业、64.6%的货物专业运输企业、56.6%的集装箱运输企业、92.9%的搭建物件运输企业和36.5%的危险货物运输企业。2010年全国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平均每户1.5辆车。这就涉及以下两个问题。
①物流集成体成长机理问题。除了与地域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以外,其中许多道路货运企业、经营业户长不大,其内在机理是什么?
②物流集成体集成力作用的内外部条件。要使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扩张规模,能力增强,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2)物流集成引力基核问题。
国际陆港是地处内陆无水运条件地区,与沿海港口或空港有便利运输通道,并具有报关、报检等口岸功能的物流节点。国际陆港是国际物流在一个国家内陆进行集散中转、报关等的作业节点,是内陆地区发展外向经济的必要功能设施。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中国内陆地区同期规划在建的陆港有几十个,仅西部就有10余个。
海港内陆延伸与陆港形成对接。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型港口,现辐射内陆经济腹地500万平方公里,已与北京、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了16个陆港,全港70%左右的货物吞吐量和50%以上的口岸进出口货值来自天津以外地区。
但是,由于一些规划中的陆港市场定位不准,成长机理不明,阶段目标不清等问题,使得一些陆港建设出现运作主体不力,发展后劲不足,陆港建设停滞不前或盲目发展现象,诸如,空港、陆港、保税区等同时规划建设。因此,就涉及以下两个问题。
①集成引力的基核问题。陆港、海港、空港及其保税区的物流集成引力来自何处?形成与作用机理如何?
②平台集成体运营机制问题。需要认识国际陆港建设、运营中应注意什么?设计何种机制,发挥什么作用?
(3)物流集成加速产业融合互动、联动问题。
汽车、家电、电子等先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速度加快,产业供应链一体化步伐加快。煤业等传统产业利用物流业集成理论,实施低碳物流战略,提升产业绿色水平。两业联动逐步深入到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供应链金融也介入产业链物流运作。这些涉及产业互动、联动机制建设问题,服务与产业联动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跨区物流集成场场元布局和顶层设计问题。
用工程方法解决物流与供应链系统设计目标的硬件体系是物流工程学,其研究的范畴是从狭义角度介绍物流工程学有关理论、方法、设施设备等与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以满足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需要。而跨地域物流、跨国界区域物流运作硬件对接,是物流与供应链网链高级目标顶层设计问题。
①跨区、跨国物流通道规划建设问题。诸如,全球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问题。
②跨区、跨国场线组织、物流资源整合问题。除了标准化问题以外,与硬件对接的主体单元合作设计。
(5)物流集成制度设计问题。
体制、制度对物流集成的影响,也就是物流与供应链机制设计问题,企业、特定行业、行政区物流业发展规划与实施怎样更容易落实到制度上。在我国经济管理中,税务总局仍按照传统的运输、货代、船代、仓储、装卸、服务等行业管理物流企业,现行营业税目将物流业划分为运输与服务两大类:运输类(装卸搬运等)的营业税率为3%,服务类(仓储、配送、代理等)的营业税税率为5%。物流业重复征税的问题也很常见。这样,物流业没有统一的计税科目和发票,物流集成过程被多税目、多税率、多发票、多税基的营业税政策人为割裂。而同时涉及多个行政主体的跨行政区、跨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的规划设计,亟须统一政策支持。
①物流业发展政策及其政策势能转化为动能,即宏观政策意图通过企业去实现。
②物流业发展政策引力机制的设计问题。
1.4.2 研究的过程
本书基于供应链物流顶层设计思想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贯穿研究过程始终。
首先,结合《物流集成理论及实现机制》的实践验证篇中,对不同集成体物流集成实践的验证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归纳近年来企业、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查研究活动,分析物流与供应链运营、发展实践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诸如,物流企业及其发展模式,物流业内部资源整合、制造业—物流业联动、陆港—海港联动,物流企业集聚与物流园区、新亚欧大陆桥与国际物流等物流集成问题。
其次,梳理物流集成理论观点及其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沿动态。物流集成理论是以物流集成体为核心,物流集成力为主线,物流集成系统形成、运行、演变和跃迁为研究内容的物流集成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涵盖了从一个物流集成体的形成、演变到多个物流集成体在物流集成场的运作机理;阐述了物流集成的动因及形成、物流集成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了物流集成力在物流集成体成长、物流集成系统发展以及物流集成场互动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讨了物流集成能及其转化关系,物流集成系统的动力、组织、运行、信用和风险机制等理论问题。
再次,物流集成场是描述物流集成过程的空间范畴,从物流集成场视角,对以陆港为基础的具体物流集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和完善物流集成场基本概念体系。诸如,从场元素到合成场元,从单一场源、复合场源到基核,从物流集成体的视角,扩展到对平台集成体以及制造集成体、商贸集成体、工贸集成体、加工集成体等的认识,物流集成体场线组织扩展到结合各种联接键的构建和实际运作。进而总结、提升物流集成场的运作规律,实现理论提升达到学科程度的指导作用。
最后,明确基本范畴,进行理论概括、提炼和总结。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物流集成理论平台,梳理物流集成场范畴,构建和完善物流集成场理论。
1.4.3 研究成果的主要作用
物流集成场的研究探讨,是从现实问题调研分析出发进行归纳总结,建立了物流集成场基础概念体系、基本作用机理和规律,阐述了分析和观察物流集成过程的矛盾,辩证地分析和认识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平台和途径。
1.形成新的基础理论研究平台观点
集成体是物流集成场最重要的场元,其中包括物流集成体、平台集成体等多种类型。合成场元、基核极性对称理论、物通量理论是物流集成场的重要内容,这里举如下几个例子。
(1)构建“集成体”范畴。物流集成的主导者之一——物流企业是集成体,不是生物体。集成体不会像生物体那样自然长大。集成体主体单元不想让集成体长大,集成体一般是不会自然而然长大的,除非变换集成体主体单元结构——决策机构。因此,集成体人才结构,特别是高级决策智能结构是决定企业成长与否的重要因素,十多年的物流集成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
(2)建立“合成场元”理论。主体单元与客体单元形成相对稳定的功能和资源结构,主体单元决定发展方向,资源形成支持物流业务或物流集成过程发展。
(3)运用“极性对称”理论。国际陆港基核是具有极性的,极性的对称性要求一定的基核运行效率,需要加强基核极性对称,提高基核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才能有效形成国际物流场线组织和衔接过程。
(4)遵循“物通量平衡”原理。支持异地之间物流通道物通量发展,大范围物流集成活动也应符合对立统一规律,才能使大物流通道得到很好发展。物通量平衡有助于异地关联业务发展,异地经济水平差异大,很难使物通量达到对称平衡。
2.本书的部分研究工作
本书是在梳理和吸收了作者十余年来著作和著作性教材中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及内陆陆港发展经验和实践的理论研究。本书力图使理论研究紧密地结合实践,同时也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1)基于物流集成场的国际陆港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下国际贸易与物流发展的研究,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战略意义。
(2)基于物流集成场视角,分析观察国际陆港与新亚欧大陆桥和陆桥桥头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新的视角、新的理论研究大陆桥发展中的问题,以指导其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陆港理论研究和国际陆港项目建设的发展。
(3)将境内陆港建设与海港机能联系起来,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行政主体和经营主体合作、联盟和共赢机制。诸如将西安港务区规划建设放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国际区域合作的视角下看待,大力支持其国际化发展建设,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陆国际港。
(4)物流集成体通过平台集成体在互联互通、开放共赢理念下实现境内国际陆港与境外国际陆港的全程衔接,支持和打造国际陆港建设合作机制,深化西部大开发,实施沿边开放开发,扩大国际区域合作。
(5)完善国际陆港形成、运行机制,推动国际陆港建设项目招商合作,有利于促进内陆省区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陆港建设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盲目性,对陆港功能和发展认识还不是很清晰。运用物流集成场理论,有利于加快相关理论研究,以指导陆港建设、运行和发展。
3.部分学术成果要点
本书的主要成果和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善物流集成场理论体系,明晰其在物流集成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陆港(主要关注国际陆港)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从物流集成理论角度对陆港物流集成过程进行总结和提升,梳理和归纳国际陆港发展理论和运行机制,特别针对内陆和西部国际陆港形成与发展过程,提出了中国内陆和西部国际陆港发展途径的指导思路,阐述了国际陆港形成、发展与物流集成场的联系。
(2)构建通过物流集成理论认识国际陆港形成、发展机理、运行机制的理论平台体系。指出通过提升海港与陆港物流集成引力,选择和培育物流集成体,提升陆港物流集成力;依托陆港构建有效的报关—通关、多式联运等联接键,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
(3)从物流集成场视角分析港口发展机理、竞争机制、合作机制。提出通过加强港口—陆港物流集成引力,锻造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物流集成联接键,创造港口—陆港物流集成场良好的运作环境,提升沿海港口竞争能力,支持内陆经济可持续发展。
(4)通过深入研究国际陆港的物流集成场范畴,分析形成机理、作用关系,海港与陆港、陆港与陆港之间竞合和发展趋势。根据从物流集成场视角的研究启示,提出西部国际陆港发展政策制定思路和要求,集聚政策势能以转化为物流集成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