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经济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林宏桥文集
- 林宏桥
- 7563字
- 2020-08-29 10:36:23
第二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中指出:“特别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学习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思想。”认真学习这一基本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加深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自觉地贯彻十二大纲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是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来的。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结论是三中全会以后,在全面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得出的,是对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的科学表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为了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三中全会后不久,小平同志就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必须从我国的特点出发,“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叶剑英同志在国庆30周年的讲话中说:“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况和特点的实现现代化的道路。”1980年1月16日,小平同志又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方面,正在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1980年12月16日,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分析了经济形势,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经济工作十四条重大原则,这十四条原则都贯穿着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精神。1981年6月,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围绕着这条道路讲了十个主要之点。1982年9月,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做了全面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邓小平同志的贡献最为突出。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含丰富,意义深远。第一,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什么道路最新的表述和正确的答案。既是出发点,又是目标方向,既包括经济建设的内容,也包括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二,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结晶。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曲折的,既有过顺利发展的时期,也遭受过严重挫折。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即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但是,无论是正面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最基本的结论。第三,它表明,我们党在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
二
邓小平同志是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代表,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一方面指导全党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对毛泽东思想做了去伪存真、拨乱反正的工作,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观点,从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尖锐地提到全党面前。毛泽东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提出很多正确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在八大会议上)。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八大会议上都有过很好的论述。他曾明确地提出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80%以上这个国情出发,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提出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关系;要处理好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注意搞好综合平衡等。陈云同志在八大的发言中提出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确不足,'八大'提出来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相反“左”的指导思想越来越膨胀,用搞阶级斗争的方式搞经济建设,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害。这种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扭转这种局面。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一些很好的意见,如提出不能剥夺农民,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同志也都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遗憾的是这些正确思想未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又来了一次更大的折腾,发动了一个谁也不理解的“文化大革命”,什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什么现代化建设,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整天抓走资派、批“唯生产力论”,把实现“四化”诬蔑为资本主义化,说什么:“四个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之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等同志及时地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指导全党随着各条战线全面的拨乱反正、系统地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搞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路子,提出了很多重要战略思想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如,提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强调我国农业现代化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肯定联产承包包产到户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特别关心智力开发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重视科学教育,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强调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赋予精神文明以科学的含义,提出“使我们的多数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的口号;强调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走向共同富裕;对外要实行开放政策,等等,这些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丰富了它的内涵。
综观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民主革命时期,经过曲折的发展,艰辛地探索,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同志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新的历史条件,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曲折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这几个历史时期里,邓小平同志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在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方面所做的贡献更为突出。应当说他是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杰出代表。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的特色,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强调有中国特色,绝不意味着可以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
作为社会主义来说,有它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各社会主义国家是共同的,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这种共同的本质,在各社会主义国家所表现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点就是“特色”。特色是相对于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的,但又不能认为只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绝对没有、唯有中国特有的东西,才算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情况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只有个性,没有共性,就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只有共性,而无个性,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无个性就不可能有共性。例如,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这些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都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的共性,但是这些基本特征(共性)在各社会主义国家所表现的具体情况是很不一样的。仅以所有制来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不能动摇的。没有这一条,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但是什么样的公有制,公有制采取什么具体形式,它在国民经济中占多大的比重,在各部门各行业中如何建立公有制,这些,各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南斯拉夫则把国家所有制视为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强调工人自治,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苏联则排斥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个性与共性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既不能把共性的东西当成个性的东西加以排斥和否定,偏离社会主义轨道,又不能把个性的东西,当成共性的东西,把某一国家某一方面的经验,加以绝对化,当成普遍的模式,生搬硬套。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不少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们没有经验,强调向苏联学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把苏联的所有做法都当成普遍适用的公式去照搬就不正确了。过去,我们对自己的国情缺乏应有的认识,是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中,反复强调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他说:“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又说:中国经济上文化上落后并不是一切都落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总比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因此,在分析我国国情的时候,既要看到有利的方面,也应看到不利的方面,既看经济情况,也要看政治、思想情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但很不完善,管理体制需要改革;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但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担和困难;国土广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近期可以利用的土地少,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不算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传统,但也存在着封建残余影响较深、民主法制缺欠等弱点,这些情况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我们应当从这些基本国情出发,把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发展。
四
现在,我们正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奋斗,短短的几年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我们已经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当成主要任务,转到了把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四化作为全党的中心任务。
第二,改变了过去那种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味追求“一大二公”,频繁变革生产关系,搞“穷过渡”,企图尽早实现单一公有制的错误做法,实行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流通领域,实行了多家经营、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打破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三,在农村,打破了人民公社集中经营、统一分配的模式,普遍建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第四,从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变为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原则,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比较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
第五,发展国民经济,安排建设事业,注意到不以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为出发点,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为目的。
第六,调整过去那种由于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形成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扭转了比例失调,使国民经济开始走向协调发展的轨道。
第七,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努力改变长期存在的“铁饭碗”、“大锅饭”等平均主义做法,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灵活多样的具体分配形式,调动了广大职工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八,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前提下,对外实行了开放政策,敢于打破禁区,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九,把人口问题置于战略高度,在抓好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注意抓好人口生产,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决控制人口增长过快,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方针任务来抓,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第十一,把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加强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出现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十二,加强并改善了党的领导。党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党中央,改革了领导制度,克服了个人崇拜,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实现了新老合作和接替,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和驾驭复杂局面的坚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基本的保证。
五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下这样几条。
第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从书本出发,不从原则出发,不从某种框框、公式、模式出发,而从中国国情出发,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过去,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出现失误,几经折腾,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背离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原则,脱离了我国的国情。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这个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研究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以至本部门本地区之情,把我们的方针政策、措施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
第二,要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搞好各项改革。邓小平同志几年来一直强调为了实现四化,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改革就是对现行的不合理的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而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做了区分,他说:“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他既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强调要改革现行某些不合理的具体制度,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这两方面并不矛盾,改革具体制度正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总体上说是好的,但在一些方面和环节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必须认真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水平,上层建筑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动力。
第三,要进一步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障碍。小平同志说:“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清理了经济工作中的“左”的指导思想,完成了领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但是“左”的思想影响,并没有彻底肃清,它仍禁锢着某些人的头脑。这些人对某些现行方针政策,半信半疑,忧心忡忡,不敢冲破陈规旧制、迈大步创新路,这种状态必须改变。
第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小平同志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靠中国人民自己来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创造。实践表明:每一项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新经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广大农村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明。
小平同志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同时,把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列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和斗争,要伴随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四项保证的提出,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坚持这四项保证,就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