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缘起及结构设计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中日工业化比较研究在一些传统工业化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有研究成果还有一个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那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段研究同一课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论是20世纪初期的研究成果,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研究成果,都有一个重要的研究主线,那就是重视对现代经济学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的研究。有关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方面的鸿篇巨制从不同侧面分析工业化发展的结构、特点和意义。这是中日工业化比较研究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是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基础。在对中国和日本工业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其中对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分类以及时期的划分等问题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正如崔勇列所言,在比较研究的时期选择方面还有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20世纪前半叶与后半叶世界经济发展所处的时间段正好是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发展两个阶段,在人口、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仅仅从资本、收入等传统工业化发展要素分析的视角是不全面的。崔勇列:《中国与日本: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世界经济》1989年第9期。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对中日工业化比较研究中新型工业化相关的信息、技术、环保、新兴能源、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业、产业结构变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也是本课题研究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书结构主要分为:第一章主要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概况进行梳理,并对本书研究问题缘起进行分析。总的来讲,目前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如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探索、日本工业化进程研究及中日工业化比较研究等。其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也涵盖了多个学科。第二章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化初步成长。中国近代工业化初期以发展传统工业为主,这种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消耗量大。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要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化进程问题,除了需要考察工业农业发展次序、工业农业所占比重及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顺序等问题之外,还要结合这一百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考察在中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富国强兵问题。第三章关注中国现代工业化发展。在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工业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缺少灵活性,难以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这对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障碍。从横向比较来看,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而我国仍处于传统工业化时期。第四章关注日本近代工业化进程。日本工业化是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的,可以说这也是日本工业化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日本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发展到批发商制手工业,形成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初步基础。近代日本振兴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从欧美引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同时,在日本工业化进程中,银行资本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巨大的。第五章研究财阀经济助推日本工业化进程。二战前日本财阀经济作为日本传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推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财阀经济有助于重工业的兴起,其次财阀金融成为日本工业化进程的资本来源,再次则是先进技术的导入推动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而言,中国近代始终没有形成真正垄断性的财阀,财阀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也与日本相差很大。第六章研究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该章通过分析战后日本的宏观经济走势,验证了战后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到停滞时期的产业结构转换符合传统的“配第—克拉克法则”。同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产业结构的五大基准,并进一步深入讨论了日本当时的主要行业——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演变及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日本对外贸易结构演变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该章研究结果指出,日本战后产业结构转换促进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日本出口增加、技术引进力度加大、生产成本降低、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产业关联效果增强等。第七章研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对内直接投资。该章主要介绍了日本从1967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所经历的对内直接投资自由化发展历程,并在日本限制资本自由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探讨了美国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对日本推进对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压力及日本政府的应对等问题。第八章研究日本现代工业化道路:城市化与工业扩散。城市功能演化与产业迁移联动是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课题。在近代东京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制造业和重化工业集聚的态势。随着新兴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及重化工业又逐渐迁出东京核心地区,迁移至京滨工业区及周边地区,东京市内则剩下高端服务业、精密机械、奢侈品生产、出版印刷等主要产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京滨工业区同时成为东京首都圈R&D(产业研发中心),并随着R&D溢出效应再次将科技创新产业扩散,这使京滨工业区产业研发功能得到强化。第九章研究中原农区回乡创业: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回乡创业”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中国“回乡创业”已经形成一个劳动与资本转移的新的潮流。而中国中原农村地区是典型的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为缓慢,诸多矛盾在这里交织汇集。“回乡创业”对促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有更强的作用与更大的意义,同时,对解决广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问题也有一定的改善功能。第十章研究中国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并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工业化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就成为世界工厂,很多中国工业制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通过对工业各个行业集聚现象的观察,从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工业行业的集聚现象有所加强,表现最为强烈的是以汽车制造为主的交通运输制造业,这与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汽车产业政策及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密切相关。与此类似的还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以钢铁业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第十一章研究山东省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从山东省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发展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符合比较优势的原理。但从产业调整和优化以及长期的环境和资源保护角度来看,山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二大人口大省,应该大力发展劳动集约型的轻工业和服务业。轻工业中的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房地产、通信服务产业等都应成为今后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支持产业。第十二章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约束: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中心。通过虚拟水的概念可以看出,河南省在为国家提供大量粮食的同时也大量转移了极为匮乏的水资源。水资源的匮乏和农业生产低效率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瓶颈,这将会严重影响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而日本则通过利用国际市场机制进口农产品,并在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促进了日本经济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变。本书认为应借鉴日本经验并从战略角度规划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河南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