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内容提要

本书以学派为线索,以范畴为纽带,首次从哲学和社会学的双重视野对中国古代民生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学派研究方面,从民生思想的立论基础、追求民生质量的标准、处理贫富问题的原则和改善民生的对策措施等方面探究儒家的民生思想;从合“道”、生命至上和无为而治三个层面揭示道家的民生理想;从道德、宗教、经济和政治四个层面解读墨家的民生构想;从民生的人性基础、对待贫富关系和社会福利的态度、保障和规范民生的法治要求等方面审视法家的民生构想;从崇拜的偶像、政治派的平等劳动观和管理派的科技导农观三个方面阐述农家的民生思想。在范畴研究方面,通过对民生、生生、好生、厚生、兼爱、自然、法治、并耕、爱民、利民、养民、扶弱、济贫、调均、生死、强弱、祸福、名利、力命、勤惰、奢俭等范畴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对理与欲、正德与厚生、谋道与谋食、取与予、损与益、上谋与自谋、安富与均平等核心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的分析来揭示中国古代学者对民生质量的衡量标准、物质民生和非物质民生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要求、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处理贫富关系的原则等问题的认识,并为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提供反思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