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研究:兼论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王朝阳
- 4623字
- 2020-08-29 11:04:46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集群概念的出现混淆和模糊了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者之间的界限,由于这个原因,以集群为主题的研究一经出现,就涌现出大量丰富的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同样是由于这个原因,单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对集群进行解释已经很难做到全面与合理。因为集群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现象和经济现象,它同时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就集群概念本身来说,用“混乱”一词来描述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状况并不过分。集群研究文献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差异,突出表现在:①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概念很多,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又不完全相同;②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本身的概念界定不一致,对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有不同理解;③不同国家对产业集群有不同的理解,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各有差异。基于这种情况,这里将首先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介绍产业集群的理论渊源和众多流派,并阐述本书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理解。
一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若干不同概念
与产业集群相关的概念很多,诸如马歇尔产业区、新产业区(Neo-industrial District)、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 of Enterprises)、产业综合体、地方生产系统(Local Production System)、区域集群(Regional Cluster),甚至在某些文献中集群与集聚、综合体(Complex)、聚集经济(Aggregation Economy)等概念混用。此外,有关术语还延伸到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 or Innovation Cluster)、技术集群(Technology Cluster)、研发集群(R&D Cluster)、地方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等。
从对相关概念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这些概念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比如大都注意到了产业或企业之间密切的相互联系,有的还强调了地理集中或地理接近性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但是,这些概念相互之间又不尽相同。Gordon和McCann(2000)以伦敦地区数据为例,对产业集群与综合体、集聚和社会网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后三者作为三种典型过程模型,都可以成为相关活动空间集中的基础,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也意味着不同的政策措施。
表2-2列出了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一些概念以及它们的主要内涵与特征。这里我们重点对区域集群、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进行分辨,本文认为这三者事实上是对相同的集群现象的不同表述方式,只是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差异而已。第一,区域集群与产业集群更多是考虑到集群的地理接近特征,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揭示了相关产业的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而企业集群则是把分析重点放在企业层面上,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其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之间的企业联系和规模结构以及对竞争力的影响。“企业集群”一词揭示了相关企业及其支持性机构在一些地方靠近而集结成群,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第二,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内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产业经济学在研究产业组织时经常使用的概念;而相比之下,把企业集群归为管理学范畴显得更加合理,可以认为是战略管理在研究企业网络组织时的延伸。因此,二者只是不同的学科殊途同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
表2-2 产业集群及其相关概念一览
资料来源:隋映辉(2005,第2页)。
二 不同学者对集群概念与地域范围的理解
集群这一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并且涉及不同的理论体系(见表2-3)。集群研究的专家波特(Porter, 1998)承认,许多文献从某个角度注意到了产业集群的现象,比如增长极(Growth Poles)、前向与后向关联、集聚经济、经济地理、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国家创新系统、区域科学、产业区以及社会网络等,这些理论注意到了集群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某种特定类型的集群。由于这个原因,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在地域范围上,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
表2-3 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理解
资料来源:Martin和Sunley(2001)。
除了对产业集群概念本身没能达成一致外,关于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也存在争论。在各类产业集群的文献中,集群的地域范围小到一个专业乡镇,大到涉及多个城市,甚至可以扩展到整个国家层面,直至跨越国界。根据对世界160位集群专家的调查,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仅限于一个城市及其周围地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集群的地域范围应该延伸到一个国内区域的大部分地域(见表2-4)。
表2-4 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
资料来源:Enright M. J.(2001),转引自魏后凯(2006,第141页)。
三 不同国家对集群概念的理解与研究方法
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的产业集群分析与产业集群政策课题组(the Focus Groups on Cluster Analysis and Cluster-based Policy, CACP)对不同国家关于产业集群内涵的理解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各国除了对集群概念的理解有所差异之外,在研究层次和研究方法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技巧。第一,在研究层次上,如表2-5所示,集群包括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①在国家层面上,研究主要关注产业集群内部和产业集群之间的联系,比如荷兰存在大量的集群,从而描绘了整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模式。②在中观上,产业集群通常会对同一条价值链上的关联部门进行一些SWOT分析或标杆分析(Benchmark Analysis),比如波特(Porter, 1990)对大多数国家(丹麦、芬兰、荷兰、瑞典、美国)的研究都是采用这种方法。③在微观上,集群主要关注企业层面,分析核心企业周围供应商网络的竞争能力,这类研究的重点通常是考察整个生产链中创新项目所缺少的环节或战略伙伴,因此也直接关注于战略性企业的发展。
表2-5 产业集群分析的层次、相应概念及研究重点
第二,集群分析的方法技巧也有所不同。从文献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方法(Pin den Hertog等,1999): ①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主要关注整体经济中同一条价值链上不同产业群之间的贸易联系(Roelandt等,1999; Bergman等,1999)。②图论分析法(Graph Analysis),以图论(Graph Theory)为基础,该方法主要考察企业或产业群之间的关联和其他网络联系(DeBresson和Hu, 1999)。③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比如要素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多维排列(Multi-dimensional Scaling)和典型相关性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识别具有类似创新特征的企业或产业的群或类(Vock, 1997; Arvantis和Hollenstein, 1997; Spielkamp和Vopel, 1999)。④定性的案例研究(Qualitative Case Study),比如波特对各个国家的研究(Rouvinen等,1999; Drejer等,1999; Stenberg等,1997; Roelandt等,1999)。不同国家对于产业集群的理解和相关分析的层次与方法如表2-6所示。
表2-6 不同国家对于产业集群的理解和相关分析层次与方法
资料来源:Pim den Hertog等(1999)。
四 本书对产业集群的界定和理解
从上述分析和相关文献来看,关于产业集群的思想渊源同样可以像集聚那样追溯到遥远的马歇尔时代以及20世纪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思想。并且,产业集群(Cluster)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文献中就已经出现。早在1971年就有学者对城市地区产业群关联所带来的优势进行了实证研究(Czamanski, 1971)。此后,Czamanski又进一步讨论了产业的集群过程(Czamanski, 1974)和空间的产业综合体(Czamanski, 1976),并对产业集群和产业综合体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比较(Czamanski和Ablas, 1979)。但从当时的研究来看,对集群的论述事实上仅局限于传统上集聚的含义,或者算是产业集聚的另外一种表述方法。McDonald和Belussi(2002)的研究表明,现有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的理论根源可归入五大类理论方法,即马歇尔理论(Marshallian Theory)、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交易成本和制度理论(Transaction Cost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国际商务理论(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ory)和区域理论(Regional Studies)。
现代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新产业区的讨论,集群概念被重新使用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尤其是注意强调了集群所具有的企业互动(Face-to-Face, Tacit Knowledge)、企业嵌入当地经济文化环境(Embedness)、知识溢出、创新系统(Innovative System)等特征。对集群的研究实际上是为了寻求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的微观经济基础,过去关于经济政策的争论大都集中在宏观经济学和转轨经济中市场机制的创建方面,但现在人们对于促进经济进步所需要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法治条件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仅有宏观环境和法治条件是不完备的。这样,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由于能够促进在宏观环境和法治条件既定基础上经济充分发展的实现,开始日益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目前,对集群研究的最大贡献者无疑当属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随着波特采用“产业集群”对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产业集群概念开始风靡各国,产业集群概念被完全革新。波特关于集群的思想体现在其1990年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从那时起,集群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众多研究者和公共部门的兴趣,他们试图探讨基于集群的经济发展模式或制定鼓励集群的相关政策。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思想集中概括在1998年的论文集《论竞争》(On Competition)中的第七篇论文《集群与竞争》(Clusters and Competition)中。在该文中,波特(1998,第197页)所定义的集群是:
相关产业中相互联系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提供者、企业和支撑机构(比如大学、标准机构和商会)在特定地域的地理集中,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本书对产业集群的理解采用上述定义,从中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所必备的三个核心要点,即产业关联、地理集中和竞争合作的集群效应。首先,集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支撑机构构成的,如图2-2所示,它们之间通过共同性和互补性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纵向关联,如上下游企业;也包括横向关联,如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类似专业化投入品、类似技术的使用,以及其他关联方式。如波特(1998,第226页)所称,借助于这种联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或网络,能够确保某种形式的共通性和增进互动的效果与频率。其次,这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支撑机构必须是地理接近的,共同的区位有助于促进企业之间互动网络的形成,并且能够增加从中获得的增值收益。最后,产业关联和地理集中的特征之外,集群的关键特点还在于由此所产生的集群效应。集群的效应不仅仅包括竞争合作,从相关研究来看,可能还包括了集聚经济、灵活专业化、创新环境、路径依赖等,这同时也构成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图2-2 产业集群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
当然,对于波特所给出的产业集群的定义,也有学者提出了批评。比如Martin和Sunley(2001)认为波特集群定义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产业边界和地理边界不清晰,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产业集群应该定义为在何种水平上的产业集聚?相关或关联的产业与经济活动范围包括哪些?企业之间的关联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要构成集群,企业地理集中在经济上应该达到怎样的专业化水平?针对这些批评意见,本书把产业集群概念中的关联产业界定在诸如金融服务业(在我国统计口径中为金融保险业)这样的一类产业中的各个细分行业和法律、会计、商务服务等支撑行业上,对于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则把其限定为一个城市及其周围地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说明本书对地理集中、集聚与集群之间关系的理解。如图2-3所示,简单来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递进关系,或者可以用不等式“集中>集聚>集群”来表示。首先,如前文所述,集聚是在集中前提下的升级,二者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集聚经济。其次,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产业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间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贾若祥,2005)。总之,没有产业集聚的产业集群是难以想象的。最后,产业集群是在集聚前提下的进一步升级,理想的产业集群所带来的效应除了集聚经济之外,还必须具有积极的渠道来促进商业交易、对话和交流,并形成适宜的创新与学习环境。可以认为,集聚经济之外的其他效应,成为集聚和集群的区别所在。或者,可以采用“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紧密的产业关联+社会化的分工+发达的网络组织+适宜的创新与学习环境+合作竞争的互动机制+……”的方式来描述集群与集聚的关系。
图2-3 集中、集聚与集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