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与社会(第9辑)
- 谢耘耕 陈虹主编
- 1628字
- 2022-07-13 09:43:07
主题演讲:铸就品牌文化 共商媒体发展——新华社:在“融合发展”中建构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就像我们的器官:当我们意识到需要关注品牌的时候,它已经出现了问题。有人说品牌是一种召唤,小米说品牌是一种信仰,而在我看来品牌就是一种承诺,一种我们对受众的承诺,对自己的承诺,对过去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承诺。
我看到一段话可以用来概括这个时代的一种困惑:“互联网引发的底层基础的革命,将会摧毁、重构传统社会现在看到的一切现象”,“过去的一切都不值得你再留念了,过去的一切经验都不值得你再去学习了,勇敢地向前冲,这就是我们的理念”。新华社是1931年铸就的品牌,现在一样面对这一困惑。在我们发展新媒体的时候,业界有一个魔咒:传统的传媒巨头因为过去所享有的盛誉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转型成功的先例,过去的辉煌成为今日前进的障碍。新华社作为一个从1931年开始、走过了83年的“老人”,我们如何让他在新媒体时代熠熠发光?我们怎样把这个品牌带入新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中传承和塑造我们的品牌。
新华社如何在发展中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在形式上实现融合发展,综合提供多种形式。我们做了一条新媒体专线,原来文字、图片、视频都是单独发布的,现在,我们不再单独使用某一形式,而是通过网络将其整合。第二,话语的表达上更贴近年轻的受众,实现“新锐灵动”。过去一年我们发展了近600家用户,找到了年轻的受众。第三,创新报道产品,用提升服务思想做集成报道产品(后来叫融合报道产品)。这种产品将传统的通信解构,以适应新媒体受众的方式重构,并且实现拓展阅读。第四,游戏的开发。互联网时代就是在不断地进行颠覆与自我颠覆,融合报道和集成报道产品就是我们的创新。我们如何再度自我颠覆?我们做了一个闯关游戏,受众阅读报道实际上就是在玩“夺宝奇兵”,例如,我们把四个阶段的篇章做成闯关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去阅读报道,阅读并回答问题之后还有机会获得奖励。
我原来在传统媒体工作,从传统媒体转向做新媒体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原来我背了很多新媒体定义,当时都觉得有道理,可是越做新媒体越觉得这些概念似是而非。我回答不出来新媒体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它不是什么,新媒体的本质不是媒体,或者不首先是媒体。新媒体首先是新的客体应用,而它的本质是新的经济形态。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从新经济领域的角度,采用资本运作的办法,以独特的方式介入中国的新媒体领域。2013年我们成为盛大文学的战略投资者,并实现重新上市,上市以后得到了可观的议价,此举实现了新华社和商用品牌的融合发展。另外,我们已经成立新媒体产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正在进行三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是新华社与北京市政府签约开发新媒体产业园,汇聚新媒体公司,实现融合发展,这是我们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思路。
同时,我们正在打造的“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将建起800-1000个“党政企客户端集群”,这个项目就是把新华社的传统优势接入移动互联网。我们与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县区市共建APP,有三个主要内容模块:一是移动政务,这可以实现未来民众与政府机构通过移动端进行沟通;第二是商业应用和便民应用,主要提供商品打折、促销,自行车租赁等服务;第三是统一提供新华社的内容模块。新华社从1931年开始就是一个“网络”公司——当时的“网络”是人际网络。现在新华社有强大的推广能力,战略投资者源源不断。我们在选择投资者时遵循三个标准:第一,谁最认同我们的平台价值;第二,谁投资的路径最短;第三,将来谁最能和我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为传统媒体,新华社是一家83年的老店,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并没有袖手旁观或自怨自艾。这是一个纠结与颠覆、颠覆与被颠覆的时代,信息产业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流行,今天的流行很快将被下一个流行所颠覆。信息产业、新媒体就是人的竞争,在技术更新与模式更替中展现出瞬息万变的色彩,但是当我们穿越人的心灵却发现人性从来没有太多的改变。在信息世界的历练中,如果忘记人性本身,最终也要走向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