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比较优势动态化的基本途径

比较优势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形成和变化取决于许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所有能够影响相对价格变动的经济变量。

一 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动态化

在静态分析中,一般以某一时点的要素禀赋条件来考虑比较优势的问题。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不但在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而且其结构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生产要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经济的增长会导致资本的积累从而增加可利用的资本总量;人口的自然增长会导致经济中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增加。用ρ表示资本的增长速度,用r表示劳动力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对一国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相对拥有量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ρr时,资本的相对拥有量会增加,社会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就会提高;

ρ= r时,生产要素的相对拥有量和资本劳动比率k不会发生变化;

ρr时,劳动的相对拥有量会增加,社会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就会下降。

根据罗布津斯基定理,当经济增长带来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时,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扩张,而较密集使用非增长要素的生产部门将收缩。若劳动要素增加而资本要素不变,那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将扩张;若资本要素增加而劳动要素不变,那么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将扩张。因此当一种产品生产率增长时,密集使用新增要素的部门的比较优势趋于增强。

二 技术进步与比较优势动态化

技术进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在一国要素总量及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影响该国的生产函数,从而影响该国比较优势的结构性变动。技术进步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增大型技术进步和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

(一)中性技术进步

如果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部门发生的是中性技术进步,那么该部门的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会有同比率的提高,这将促使该部门生产进一步扩大。由于短期内不会有两种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移动,所以该部门资本和劳动的报酬,即工资和利率随着生产的进一步扩大而上升。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工资和利率水平的上升,会引起资本和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部门向该部门移动。如果不考虑资本和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移动所带来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和部分劳动力的失业情况,只考虑这种要素的移动对两个产业部门的生产造成的影响的话,在生产要素禀赋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生产的扩大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部门的萎缩为前提的。这样,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生产量,在中性技术进步和从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部门转移过来的要素投入的增加的双重作用下会得到成倍的增加。尽管这样的产业调整在一定时期内会造成出口和进口的减少,但它在长期内会为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出口铺平道路,从而为该国比较优势的结构逆转奠定物质基础。

(二)劳动增大型技术进步

如果劳动增大型技术进步发生在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部门,会使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大于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工资利率等要素相对价格不变,会导致资本劳动比率的降低,生产中的一部分资本将减少或每一单位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将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在劳动增大型技术进步和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转移过来的要素投入增加的双重作用下,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的生产量比中性技术进步时会有更大的增加,从而该国的出口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从静态的角度来考虑,劳动增大型技术进步较为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条件,而且它可以通过要素的产业部门间的移动吸收更多的劳动,减缓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但从动态或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劳动增大型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兴旺,是以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萎缩为前提的。而且,对出口商品种类较为单一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大幅度的增加,可能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

(三)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

资本密集型的进口替代产业中发生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会使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改变资本和劳动原来的边际替代率。这时要想维持原来的边际替代率,只能提高资本劳动比率。其结果,生产中的一部分劳动将被资本所替代,每一单位劳动所使用的资本将增加。这一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长期内通过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移动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可能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在一定时期内减少进口贸易量而改善贸易条件。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虽然在短期内只具有促进生产同等数量产品更有效率的效果,但在中长期,它会通过资本需求的上升和新资本的注入等方式,引起生产要素在两个产业部门之间移动,从而促进该产业部门生产的大幅度扩大。在发生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有新资本的投入,这时为了使新增资本完全被吸收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劳动应从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部门向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转移。在这样的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和新增资本引起的部分劳动转移的双重作用下,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将会有较大的扩张。生产的扩张还会吸收来自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部门的更多的资本和部分劳动,这又会促进下一轮的该产业部门生产的更大幅度的扩张。但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生产的大幅度扩张,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部门的较大萎缩为前提的。进口替代生产的增加意味着进口的减少,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萎缩又会导致出口的减少。这一变化会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第二,从各国的长期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技术进步多数表现为资本的增大。而且从技术进步发生的产业部门的情况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农业部门多,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产业部门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扶持和发展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可能是其实现工业化的捷径和唯一选择。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和由此引起的生产要素在两个产业部门间的移动,的确能促进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迅速成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结构的转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正是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在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发生时可能产生的第二个影响。第三,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在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发生,通过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和该产业部门的扩大,会强力推动资本的需求和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上升。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原本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因此,在上述过程中,稀缺的资本会变得更加稀缺,从而资本的稀缺状况会严重地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面对这种情况,当然可以考虑多使用一国富余资源,但这意味着刚刚起步的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会出现停滞,从而影响该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理想的方法应该是积极利用国外的资源,即积极地利用外国资本以缓解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所以,资本增大型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产业中的发生,尽管会引起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不断上升,在封闭的条件下给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只要发展中国家能够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开放政策,国际的资本要素相对价格和相对收益的较大差距会引来大量外资的进入,从而缓解国内资本稀缺的矛盾,促进该国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的成长和该产业向出口主导型产业的转变。

三 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动态化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或所在产业规模变化其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假定各国使用的技术相同,则一国劳动投入系数的大小仅取决于该国生产某产品的规模。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主要来自生产成本的节约,因此一国某种产品的价格优势或成本优势,可以不是由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引起的,也不是由要素禀赋不同而引起,而是由生产该产品的规模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表现为三种实现形式:一是先起步并发展较快的国家最先实现规模经济,并取得优势,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二是两个起步相同的国家,其中一国由于掌握并控制了较大的市场而实现规模经济。这一优势来自市场的扩大,主要是国内市场的扩大导致企业最有条件实现大规模生产。一般认为,国内市场比国外市场能更有效地创造规模优势。因为一国的生产主要首先来自国内需求的刺激,而不是国外市场。只有在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后,才有进一步寻找、开拓国外市场的压力和动力。三是两个起步相同的国家为避免资源浪费相互协调,分别生产两种产品,即每一个国家优先生产其中一种产品,这样可以产生协议分工的规模经济优势。用这种方式尽管可以节约资源,但必须寻找两国利益的平衡点,如果两国利益失衡,必然造成协议分工的破产。必须清楚的是,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具备规模经济优势条件,一般认为,规模经济优势,在重工业中最明显,轻工业中较弱,而在第三产业中较难取得。

四 人力资本与比较优势动态化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要素的效率,认为资本不仅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比较优势理论有效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指的是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它能使劳动力技能得到提高。人力资本与技术一样,都具有“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产生递增效应,消除常规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递减问题。人力资本对比较优势动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要素效应、溢出效应和吸纳效应实现的。

(一)人力资本的要素效应

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投入要素,同物质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必不可少。在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这种要素效应变得更为突出,它在生产函数中具有决定作用。因为与过去相比,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要素的效应不断得以强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又比较高;另一方面正如一些学者如罗默、贝克尔在他们的理论模型中所假设的那样:人力资本边际收益率不会递减。人力资本边际规模收益率不会下降甚至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所谓边际规模收益递减规律,实际上只有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即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条件下,数量的增加最终会使边际收益率下降。人力资本是一个质量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增加意味着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因此贝克尔提出随着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将会提高,而不是下降。

(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指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还可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的角度来理解。明塞(Mincer, 1959)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巴洛和马丁也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使物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下降趋势减缓。溢出效应一方面体现在使其他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增加,另一方面体现在使单位产出的投入成本下降。

(三)人力资本的吸纳效应

人力资本的吸纳效应是指丰富的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吸纳和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从而为推动经济更快的增长创造条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这种吸纳效应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为一国即使不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优势,但只要注重人力资本投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本也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有效地消化和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和国际资本来改造本国的传统产业,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可见,丰富的人力资本是突破国家的界限去考虑资源、资本、技术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问题的关键所在。

五 贸易政策与比较优势动态化

假如两个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两个企业都进入第三国市场,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也无力迫使对方撤出该市场,要想战胜对手,除非有某种外力的作用,如果其中一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资助或补贴,那么该企业可能将对手逐出第三国市场或迫使其生产其他产品。借助外力的企业在生产和出口其产品上具备比较优势。借助外力作用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称为策略性贸易。而如果这种资助或外力来自政策,且政府有意识鼓励出口,也称为战略性贸易。这与以往贸易理论所宣扬的政府对外贸干预越少越好的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实施战略性贸易,一国能够取得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实践也证明了战略性贸易比较优势的存在。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战略性贸易理论得到了各国广泛的推崇和利用。在宏观方面,政府为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制定了许多优惠措施,如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商品和外汇倾销以及建立商业情报网等;加强与各国的贸易谈判,签订贸易条约和协定:积极参与多边贸易和区域贸易组织等,以促进本国产品顺利进入世界市场。在微观方面,政府直接参与本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市场争夺,并为其占领市场、打败竞争对手出谋划策和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