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长转型与中国比较优势动态化研究
- 杨先明 黄宁 赵果庆 吴明
- 4802字
- 2020-08-29 12:12:49
第一节 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化趋势
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化趋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能力变化;二是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化表现变化。
一 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能力变化
本部分根据比较优势动态能力评价内容,在对我国要素积累、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贸易政策倾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能力。
(一)我国要素积累情况
在要素积累变化的评价中选取了劳动力增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和劳动与资本要素比率作为评价指标。我国的劳动力数量由1995年的81393万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97408万人,增加了16015万人,增长了19.68%,年平均增长1.2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5年的11735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00223亿元(1990年不变价),增加了88488亿元,增长了7倍多,年平均增长16.5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劳动力增长的速度,推动了资本与劳动要素的比率由0.1442提高到了1.0289,提高了6倍之多,年平均提高速度达15.07%,这表明我国资本要素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增强。在这些影响因素不断上升的推动下,我国要素积累指数是持续上升的,如表3-1所示。我国资本、劳动以及资本与劳动比率的变动推动了要素积累指数的变动,充分说明了生产要素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基于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也是动态的。要素积累指数变动程度越大,说明比较优势动态性越突出,比较优势动态能力越强。
表3-1 我国要素积累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0)。
(二)我国技术进步情况
我们在技术进步的评价中选取了劳动生产率、R&D投入相关指标和发明专利数为评价指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由1995年的4253元/人提高到了2009年的13762元/人,提高了9509元/人,提高了2倍多,年平均提高速度达8.75%。发明专利授权量由42000项迅猛增加到502000项,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9.39%。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分别由190.11亿元和75.17万人增加到了2419.22亿元和229.13万人,分别增长了近12倍和2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9.92%和8.28%。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和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分别由0.57%和9.24人提高到了1.70%和23.52人,分别了提高了1.13个百分点和14.28人,年平均提高速度分别为8.18%和7.98%(见表3-2)。因此,在这些影响因素不断上升的推动下,我国技术进步指数都是持续上升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或培育了稀缺要素,使比较优势更突出或发生转换,实现了比较优势动态化。我国技术进步指数提高,必然伴随着比较优势动态化程度的提高。
表3-2 我国技术进步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我国规模经济实现情况
在规模经济实现的评价中选取了边际劳动产出率、边际资本产出率和专业化率作为评价指标。1995—2009年,我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波动较大,并且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1980年为2.4660,最高出现在1999年,为3.2889,最低出现在2009年,为0.3593。边际劳动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由1995年的4.7435上升到了2009年的12.3139。专业化程度变动并不是非常明显,1995年为0.3884, 2009为0.3896,其中1995—2002年专业化程度有明显提高,2002—2007年又有明显下降。我国规模经济实现指数在资本边际产出、劳动边际产出和专业率的变动推动下波动较大。规模经济实现的目的是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降低单位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使比较优势更突出,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我国规模经济实现指数波动对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化程度产生了一定的不稳定作用(见表3-3)。
表3-3 我国规模经济实现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情况
在人力资本积累的评价中选取了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万名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万名劳动力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评价指标。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995年的23.99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60.68人,增加了136.69人,增加了近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4.55%。万名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和万名劳动力中专业技术人数分别由157.97万人和4.31人增加到了173.90人和12.04人,分别增加了15.93人和7.73人,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0.69%和7.61%。因此,在这些评价指标不断上升的推动下,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指数除在1998年、1999年由于万名劳动力中专业技术人数、R&D科学家和工程师、万名劳动力R&D科学家和工程师减少而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是持续上升的。人力资本通过要素效应、溢出效应和吸纳效应对比较优势动态化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越丰富,这些效应就越明显,比较优势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即比较优势动态化程度越强。我国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指数为比较优势动态化提供了坚实的动力(见表3-4)。
表3-4 我国人力资本积累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五)我国贸易政策倾向情况
在贸易政策倾向的评价中选取了关税税率、汇率和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比率作为评价指标。我国真实关税税率由1995年的2.64%下降到了2009年的2.16%,下降了0.4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18.18%。100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由1995年的835.10元下降到了2009年的683.10元,100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下降了152元,下降幅度为18.20%。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比率由1995年的1.0326波动提高到了2009年的1.1080。正是基于这些指标值的变动,贸易政策指数在波动中有较快的下降。贸易政策通过影响交易的可能性和交易成本,影响贸易品的交易数量和交易价格,从而显示出具有比较性的一面。贸易政策倾向明确和稳定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原有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和增添新的比较优势来源,实现比较优势动态化。我国贸易政策倾向相对比较明确和稳定,使我国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动态能力(见表3-5)。
表3-5 我国贸易政策倾向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六)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能力评价
根据上述比较优势动态能力决定因素的变化情况,在假定各因素对比较优势动态能力影响程度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优势动态能力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6。
表3-6 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能力评价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从表3-6可看出,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能力指数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波动,但总体提高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在1995—2009年比较优势动态能力的波动中,1998年、2000年、2003年和2004年与前一年相比,出现了下降。1998年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波动的原因,而这年规模经济波动的波动主要是由资本边际产出有较大变化。2000年、2003年和2004年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实现情况比较差和贸易政策不利于出口的原因,其中,规模经济实现情况比较差仍然是资本边际产出较低(见图3-1)。
图3-1 我国比较优势动态能力指数
二 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化表现变化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石,其动态化最直接表现为贸易额的变化,然后就是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变化。
(一)我国出口贸易
我国出口贸易量快速增长,占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由1995年的1487.79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5781.9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05%,远高于同期全球7.54%的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由2.90%持续提高到了10.35%(见表3-7)。
表3-7 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计算整理。
(二)我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
根据巴拉萨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计算公式为:
RCAij为i国在j出口贸易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在j贸易品上的出口额;n为国家数目,m为出口贸易品数目。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提供的数据和式(3.1),计算得到我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见表3-8。
表3-8 我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计算整理。
1995—2010年我国制造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有比较明显的提高,而初级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1.制造品
在制造品中我国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制造品最具比较优势,其次是低技术密集制造品;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制造品比较优势程度在降低,低技术密集制造品比较优势有所提高;高技术密集制造品由比较劣势转变为了具有比较优势,中技术密集制造品一直处于比较劣势。
2.初级产品
食物、农业原材料、矿产物和燃料都处于比较劣势,燃料处于比较突出的劣势。
(三)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集中度指数
国际市场集中度指数也称为Herfindahl-Hirschmann指数,是衡量市场地位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Hj表示j国的市场集中度,xi表示根据SITC分类的第i种出口商品。
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集中度指数有所提高,在出口规模最大的前5个国家中提高幅度最大,但在这5个国家中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集中度偏低(见表3-9)。
表3-9 商品出口集中度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计算整理。
(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多样化指数
多样化指数是反映一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与全球平均结构的差异,指数值越大,表明一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与全球平均结构的差异越大,用结构的绝对偏离程度进行刻画,计算公式如下:
hij表示j国第i种出口商品占全部出口商品的比重,hi表示第i种出口商品占全球出口商品的比重。
从表3-10可看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多样化程度较高,但有下降趋势。
表3-10 商品多样化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计算整理。
(五)我国价格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NBTT,也经常被称为净贸易条件、净易货贸易条件或净实物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表示出口一个单位价值商品能获得多少单位价值进口商品的变动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在式(3.4)中,IPx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I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在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中,一般都是分析所有进出口商品或分类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因为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出口和进口完全相同的同一种商品,至少进出口商品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不存在具体分析每一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贸易条件。这样,式(3.4)中的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就不会是某种商品的个体指数,应该是所有商品或某类商品的总指数。而价格指数属于质量指数,根据指数编制原则,质量指数的编制一般采用Laspeyres指数形式,于是,IPx和IPm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在式(3.5)中,为报告期商品i的出口价格,为基期商品i的出口价格,为基期商品i的出口数量。在式(3.6)中,为报告期商品j的进口价格,为基期商品j的进口价格,为报告期商品j的进口数量。
根据式(3.4),如果选取某年为基期,设该年的价格贸易条件为100,那么通过计算报告期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就可以看出该国在这段时期内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状况。如果报告期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则同基期相比,说明该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如果报告期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说明该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恶化。因此,通过价格贸易条件不能反映贸易时点上一国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情况,反映的只是一国在持续贸易过程中的贸易利益和贸易地位的变化情况。
根据价格贸易条件的含义,价格贸易条件反映的是一国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的变动情况,即该国在报告期出口1单位的商品,与基期相比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是多了还是少了。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上升,意味着同基期相比,该国1个单位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进口能力得到了提高;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则意味着同基期相比,该国1个单位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的进口商品减少了,该国的进口能力在下降。但现实经济生活是复杂的,贸易条件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价格贸易条件对一国贸易利益的影响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做具体分析。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仅凭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尚不足以说明一国贸易利益的绝对恶化。价格贸易条件核心是国际市场价格,反映商品国际价值变化,而不是国民价值的变化。一国贸易条件不变,并不必然意味一国贸易利益不变,一些相关因素(成本、需求、供给)引起的实际贸易利益变化没有得到反映。
由于价格贸易条件是从价格方面反映了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条件恶化或好转的指标,能简单直观地反映出该国通过出口从进口中得到的利益变动。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上升,表明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涨或进口商品相对下降,出口所能换得进口商品价值数量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利益增加;贸易条件指数下降则表示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或进口商品相对上涨,出口所能换得进口商品价值数量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利益减少。因此,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是最具有实用意义的贸易条件指数。
从表3-11可看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表3-11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数据计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