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缘经济要素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殖民和现代国际体系的东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体系——朝贡体系在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逐渐走向衰落。1895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正式承认朝鲜独立,这意味着清朝丧失了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个国家——朝鲜,标志着古代东亚国际体系彻底瓦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和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为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与时代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了单极、多极体系。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崛起,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中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尤其是东亚地区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0年,中国GDP为3034.45亿美元,仅占世界GDP总量的1.8%;到2000年,中国GDP为11983.89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的3.7%;之后更是迅速发展,到2012年,中国GDP增长至8227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也增至11.5%。

在贸易方面,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除了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小幅下降以外,总体上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4742.9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9%,到2012年进出口总额增长至38667.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1.4%。

在投资方面,201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

此外,作为东亚地区的大国,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对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东亚各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2000年,东亚向中国出口占东亚总出口(不包括中国)的8.02%,东亚(不包括中国)向美国出口占东亚总出口的25.32%。2010年,东亚向中国出口占东亚总出口(不包括中国)的比重增长至20.52%,而东亚(不包括中国)向美国出口占东亚总出口的比重降低至11.54%,下降了13.78个百分点。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和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出口市场。其次,随着东亚对中国出口额的不断增加,日本、韩国和东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2010年,中国对日本、韩国的贸易逆差分别为696亿美元和55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对东盟的贸易逆差也达到了164亿美元的高位。最后,中国对于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欧洲单一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两大主要经济发展趋势,因此,要想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东亚各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2001年,中国提出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并于次年11月与东盟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这一举措加快了日本、韩国分别与东盟的自贸区谈判和建设进程。此后,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10+1”“10+3”和东亚峰会、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多元合作框架并存的局面,中国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竺彩华:《东亚经济何去何从?——从中美日经济实力消长谈起》,《外交评论》2012年第1期,第85-100页。

(二)日本经济萧条与振兴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泡沫经济”的突然崩溃,日本经济开始衰退,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停滞。据世界银行统计,日本在1993-2002年的GDP增长率仅为0.89%,1998年和2001年更是出现了负增长,不仅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韩国和中国梁军:《日本经济走势与原因分析(1992-2002)》,《亚太经济》2003年第5期,第23-27页。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不仅使本国经济不断衰退,而且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随着日元汇率的不断上升,过剩的日本资金不断流向海外,以寻求新的获利机会,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东亚地区的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泡沫化加剧。此外,由于日本国内经济萧条,其对东亚地区的进口量不断减少,使得东亚对日贸易逆差急剧扩大,埋下了东亚金融危机的隐患。1997年,东亚地区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与日本经济萧条有着很大的关系江瑞平、常思纯:《经济萧条背景下的日本与东亚经贸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2期,第75-90页。

不过,在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十余年中,日本政府为了摆脱经济萧条,出台了很多政策,终于自2002年后经济开始走向复苏及上升轨道。2003年,日本出口和生产开始逐渐增加,企业收益也开始改善,设备投资业开始增加,经济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2%,超过了同期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李建军:《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第83-93页。。其中,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中日贸易关系稳步发展,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也逐渐增加。2003年,日本出口贸易比上年增长了540亿美元,其中32%是由中国所提供的,由此可见,中日贸易对于日本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5年、2006年、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9%、2.4%、2.1%,虽然增幅不是很大,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其和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日本进一步扩大对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和直接投资,从而加速了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三)美国经济衰退与复兴

美国经济自1991年4月到2000年12月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但是,从2001年3月开始,美国经济开始衰退,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3%,其中,第一季度为1.3%,第二季度仅为0.3%,第三季度则下降至-1.3%,第四季度为1.7%。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美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具有较大影响,这次经济衰退也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同步衰退,2001年上半年,美国的进出口分别减少了13%与10%。而同期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降幅则大大超过美国竺培芬:《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的特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5期,第35-37页。

进入200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是到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由于其不断升级,在2008年9月演变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严重衰退,2008年全年平均增长率为0,而2009年更是全年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6%。近年来,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欧盟经济的复苏,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有所削弱,但此次的金融危机还是影响到了全球经济运行,对东亚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金融危机使得美国进口减少,导致中国企业对美国的订单大量减少,被美国企业拖欠的出口货款不断增加,从而使得中国沿海地区许多中小出口企业大量倒闭。

2010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增长迹象,到2012年一直保持温和复苏态势,第一季度经济延续2011年第四季度复苏态势,增幅为2%。但随后受商业投资乏力、企业高库存、春季裁员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至1.3%,8月失业率创下8.3%的全年最高值。第三季度美国经济虽遭遇56年来最严重旱灾,但在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制造业回暖等因素拉动下,仍实现强劲反弹,增长率达到2.7%,为金融危机以来最好表现余翔、李铮、董春岭:《美国经济形势评析》,《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1期,第25-26页。。第四季度由于受财政悬崖、飓风“桑迪”、欧债危机反复和新兴市场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复苏势头回落,但未发生逆转,复苏态势基本确立。

二 资源与市场的争夺

(一)战略资源的争夺

今天,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主体,全球能源消费的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随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全球能源消费和贸易格局逐步转变,一场21世纪的能源争夺战正在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几个大国间上演。谁能在这场能源博弈中抢得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1.石油争夺

石油作为重要能源把握着各国工业经济的命脉。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近百年来,石油促进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进入“石油时代”以后,国家间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发生的战争和冲突举不胜举。1956年爆发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其根源就在于石油。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此外,美国在中东及中东周边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无一不带有浓厚的石油战争色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R. M. Nixon)对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战略企图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此外,中日两国也发生过石油争夺的多次交锋,在中东地区,中国和日本对伊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发权就曾展开过较量于胜海:《能源战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48、76页。。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1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度已突破5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75%,因此,在世界石油争夺战中,中国更不能落后。

2.新能源争夺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国在能源的争夺上更是日趋激烈,而新能源具有可再生的特性,被视为未来经济领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金矿”,各国在争抢全球新能源战略制高点上更是不遗余力。

近年来,中国在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产业上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截至2012年,中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增加到63吉瓦,同比增长39.8%,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中国光伏新增装机4.8吉瓦,同比增长220.0%,总装机容量达7吉瓦;核电在建机组30台,容量32.73吉瓦,同比增长175.3%,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近年来,美国也在加紧制定新能源政策,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通过投入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创造5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投入110亿美元对国内电网进行改造,投入20亿美元开发先进的电池技术,投入50亿美元对住房进行季节适应性改造。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并用3亿美元支持各地方政府采购混合动力汽车,保证美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到2025年占发电总量的25%。

(二)人力资源的争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处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时期,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新一轮高科技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

19世纪美国便开始通过移民的方式来吸引当时先进国家的技术人才,可以说这些技术人才对于美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2011年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日本社会真正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交流的国际化、吸引外国优秀人才的活动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兴起的。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出生率连年走低,企业技术骨干相继退休,日本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日本政府为争夺人力资源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基地,完善留学生政策,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毕业后在日本就业,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开发人才等乌云琪琪格、袁江洋:《日本科技化人才政策的国际化转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第31卷第3期,第59-66页。

在世界人才大战中,中国虽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却是目前世界上流失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在人才日益成为国与国竞争的核心要素的当今时代,大规模的人才流失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为避免人才流失以及吸引更多的外国高素质人才,我国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

(三)市场的争夺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国各地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集团控制市场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区域经济组织数目增长越来越快,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贸易集团。这些经济贸易集团的建立使得集团内各成员之间取消了关税和各种限制,同时各成员在不同领域相互促进技术沟通与交流,形成各国独特的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大大增强了其产品竞争能力。这既有利于本集团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占领世界市场,同时又增加了外来产品占领当地市场的难度。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建立跨国公司,利用直接投资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在国外建立生产和销售网来争夺世界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和平崛起,经济高速发展,加上我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美国跨国公司争先恐后在我国市场抢占阵地。1994年到1998年底,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由16257个上升至26657个,增长了近1倍。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对华投资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美国在华投资项目累计已超过48667个邱询旻、刘晓瑾:《美国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新特点及其失效分析》,《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11卷第1期,第56-62页。

3.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

在市场经济买方市场的较低级阶段,价格竞争比较普遍,即企业仅通过降价让利的手段来争夺市场,但是这种低价竞争形式不能扩大整个行业的市场空间。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逐渐理性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得到提高,企业开始偏向非价格竞争,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等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非价格竞争作为一种市场竞争方式,在我国企业中受重视程度不够,运用时间不长,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出它的竞争优势。

三 科技与信息的竞争

(一)科技竞争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1世纪以来,国际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都开始把科技创新与发展作为主要战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国家依靠高科技纷纷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科技中的领先地位不受威胁,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战略与措施。2007年8月9日,布什总统签署了《有意义地促进杰出技术、教育与科学创造机会法案》。此法案的出台就是要力争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继续保持美国的优势,使美国在优秀人才和创造力上继续引领世界,并使这种具体的行动措施具有法律效力,从而强化措施执行的力度许晔、程家瑜:《美国科技竞争战略及应对策略》,《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27卷第2期,第26-29页。

随着日本从泡沫经济导致的经济萧条中逐渐复苏,日本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000年以来,日本相继出台了“IT立国战略”“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和“创新立国战略”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以科技创新立国的战略体系。近年来,中国也不断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了科技竞争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环境,我们还要不断努力。

(二)信息资源与技术的竞争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信息资源与技术,它的发展和应用不仅能够使企业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而且对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国为增强本国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都在不断努力。

1994年美国政府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96年实施“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1999年发布“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 2010年发布“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这些战略和规划的实施对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美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勇燕、郭丽峰:《美国信息产业政策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5期,第156-160页。。为了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7年5月,日本总务省召开“ICT国际竞争力会议”,以强化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总体目标,制定了《ICT国际竞争力强化工程ver.2.0》方爱乡:《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政策措施》,《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6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