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理论研究水平提高

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对钢琴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其弹奏技能相比,要薄弱得多。不过,在此之前,钢琴工作者还是出版了不少有分量的理论专著,如应诗真的《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童道锦、孙明珠的《少儿钢琴学习辅导》(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李斐岚的《钢琴伴奏艺术纵横》(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等。这些研究对不同阶段的钢琴教学都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澄清了一些被钢琴界长期误解的概念。

而最近十五年,钢琴教育理论专著也不断涌现,如《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王昌逵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中国钢琴音乐艺术》(杨洪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钢琴技巧练习指南》(张式谷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简明钢琴教学法》(吴铁英、孙明珠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钢琴教学》(苑丁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代百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等。除此之外,类似《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钢琴》一类的专业学术期刊继续得到良好发展,并成为理论研究的创新平台。

特别要说明的是,最近十五年,钢琴理论水平的提高与一大批从事钢琴研究的硕士、博士生密切相关。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钢琴文化的研究,如南京艺术学院冯效刚撰写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就认为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萌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以这一时期中国钢琴活动及其相关人物为主线,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学、音乐学、教育学等方法,对各个时段的历史事实进行梳理和总结,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的钢琴音乐文化进行多方位的历史性观照,并对此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形态、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此文比较系统地揭示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与其产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我国钢琴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冯效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专业,2007。

二是对钢琴教育的探讨,如华东师范大学赵云的博士论文《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就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思考。该文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做了分析,并进一步认为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钢琴教育的解决之道;赵云:《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艺术语言学专业,2010。相关的探讨还有张雁凌的《铃木“才能教育”心理学解读——以铃木钢琴教学为例》(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徐媛媛的《论内心听觉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张馨元的《钢琴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瞿昙的《从建构主义角度探索情感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王希的《但昭义钢琴教学特色分析与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三是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分析。这部分也占居了钢琴教育研究的主流,试举几例:秦川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五度关系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陈国红的《试论廖胜京〈钢琴前奏曲二十四首〉(中国节令风情)的演奏》(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杨欣欣的《试析储望华钢琴作品〈前奏曲六首〉》(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宗佳红的《钢琴组曲〈春之旅〉的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闫岩的《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特性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陈曦的《丁善德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雒晓燕的《论汪立三钢琴套曲〈他山集〉的演奏与教学》(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吴迪的《汪立三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探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吴春华的《对比、分析汪立三先生的两首钢琴曲——〈蓝花花〉与〈涛声〉》(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杨帆的《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之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李曼的《改革开放30年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严隽文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音乐特性浅析和演奏探讨》(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乌兰敖登的《崔逢春钢琴组曲〈草原小诗〉创作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何思璐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第二乐章的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侯陌濛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之本体分析与多元音乐风格探析》(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杨雯帆的《由〈狂欢节〉看舒曼钢琴音乐中的标题性及美学观》(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等。

四是对某一个作曲家的研究,如周奇迅的《丁善德钢琴音乐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王军的《储望华钢琴音乐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陆璐的《齐尔品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宋奕莹的《黄安伦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王文军的《汪立三先生钢琴音乐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梁源的《陈铭志钢琴音乐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袁月的《瞿维钢琴音乐创作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史可的《研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双钢琴排练》(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刘琦然的《马拉夫斯基〈五首钢琴小型套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王自如的《浅析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法》(四川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等。

根据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从以前的文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四个一级学科,其中与钢琴有关的就有艺术理论学、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年2月。相信这个变化对钢琴教育专业的理论研究会有更进一步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