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站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新高度,深刻反思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资本逻辑的无度张扬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指明了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转变的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检讨和矫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确立的新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绿色”在新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绿色发展”,对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金融、绿色出行等均有论述,“绿色”成为全国范围内随处可见、随处可闻的关键词。绿色发展观不但在理论上越来越成熟,人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方式也越来越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绿色”成为社会发展的财富和品牌,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次,绿色道路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要求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片面GDP崇拜,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2],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再次,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当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到了“千年大计”的高度时,绿色发展观体现了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愈加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甚至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自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以来,人们对“绿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日益迫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全局,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翔实的规划和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又一次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美丽”也被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之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将“绿色”铺满整个国家的建设全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

最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最终惠及的不是只有中国,而是全世界。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生态产品随着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出现。这是满足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甚至每个国家的需求的产品,同时惠及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方方面面。故而,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国际化的新时代,绿色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而是“地球村”的。

对绿色发展观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当代中国绿色发展观研究》一书系统研究了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特征、践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该书研究了绿色发展观作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同时理性地批判了西方现代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是绿色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绿色发展观是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发展观,它是发展理念上具有创新性的发展观,是发展方式上具有生态性的发展观,是发展成果上具有共享性的发展观,是发展目的上具有人本性的发展观。它开辟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成果。面对逐渐严重的生态危机,该书指出,绿色发展观的践行要求国民价值观念、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尽快转变,要求绿色文化与科技大力普及,要求绿色发展制度尽快完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该书研究角度新颖,主题鲜明、资料翔实、结构完整、理论与实际结合好,体现了作者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尽管书中关于绿色发展观的理论概括和实现路径探讨有待深化,但是本书是在实践基础上严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一部力作。

袁银传

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