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2018年湖南发展研究报告
- 卞鹰 主编 唐宇文副主编
- 5427字
- 2020-08-29 01:04:15
加快推进湖南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助力制造强省建设
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的发展是湖南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关键。为此,我中心组织专门课题组先后到辽宁、深圳、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开展调研。调研后认为,湖南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要围绕创新链、供需链和要素链精准发力,找准“梗塞点”,形成“制高点”,加速链内循环和链间互动,通过三链同频共振、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 发展基本情况
新兴优势产业链是湖南省实体经济振兴战略的核心。发展新兴优势产业链,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形成互动,能有效调用国家战略资源,参与或主导行业标准建立;发展新兴优势产业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提供创新、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扩大更富竞争力的产品供给,在境内外市场确立“湖南制造”高端品牌定位;发展新兴优势产业链,是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关键,有利于强化产业链的创新竞争力,全方位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1.产业链产值初具规模
2015年,新兴优势产业链实现总产值6958亿元(见图1),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和化工新材三大产业链产值规模排名前三。预计2020年实现总产值16990亿元,装配式建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两千亿元。从增速看,“十三五”期间,20条产业链均保持较高增速,其中,自主可控计算机、空气治理技术及应用、IGBT大功率器件、装配式建筑四大产业链年均增速有望突破50%。
图1 新兴优势产业链产值
数据来源:《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
2.产业链体系基本完善
从产业类别看(见图2), 20条产业链核心资源虽各不相同,但在资源掌控力上均具备相对优势。如技术和资源密集型的新材料产业链,湖南省在有色金属资源、科研资源、管理机制上具有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湖南省在产品研发、“走出去”方面影响较大;知识密集型的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产业链等,湖南省在军工、医疗等公共领域的人才、技术积累深厚。从纵向体系看,湖南省新兴优势产业链的相对优势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游偏上游,即应用研发、生产加工、产品制造等能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具备较大空间。如工程机械产业链进一步掌控上游核心零部件产能,精耕下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市场;新材料产业链建立稳定的上游原材料供给基地,加快与下游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应用融合;3D打印产业链强化上游技术研发,加快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布局。
图2 新兴优势产业链纵向体系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链的发展,其本质是核心子链(创新链、供需链、支撑链)从初设、演化到成熟的融合过程。从调研看,湖南省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1.创新能力不足:个别领域/环节有突破,整体协同能力较弱
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产研结合不够紧密,高校基础研究与产业前沿需求关联不强;部分关键技术、关键成套设备、关键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如生物医药、农业机械等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不足;实验、检测平台少且分布不均,如轨道交通产业链实验验证未达国际先进水平,电力装备产业链试验检测手段不足,高校、军用仪器设施开放不畅等。
2.供需能力不足:供应配套能力不强,新产品/市场开拓不快
表现为:配套企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本地配套率不高。如:中电48所光伏装备规模全国第一,下游光伏电池和发电设备发展乏力。上中下游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如化工、新材等对集聚要求较高的产业链,省内产业布局统筹不够。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不快,产业链附加价值未被充分挖掘。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后市场发掘不足。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标准输出、品牌输出不足。新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如3D打印及机器人、装配式建筑等市场开拓不足。
3.支撑能力不足:园区同质化严重,对资本、人才吸引力不强
表现为: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除几个国家级园区外,大部分园区产业链承载能力不足;产业链金融发展较为缓慢;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甚至武汉城市群相比,若不考虑乡情因素,湖南对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团队的吸引力不具优势。
三 推进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兴优势产业链的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湖南要遵循创新驱动、市场主导、要素集成原则,按照部署创新驱动链、壮大供需主体链、强化支撑要素链的发展思路,引导创新链、供需链和支撑链深度融合。
1.建立多元化的创新供给模式
对可产业化的创新成果,要积极开拓企业内部、学研军、技术交易、众创空间、中小微企业等多元供给,重点发展四种模式。企业内部供给模式方面,鼓励企业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增进技术储备;鼓励企业设立、兼并购海外研发机构,打破技术封锁;探索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并予以财税、金融支持。“军转民”供给模式方面,加大军工技术/产品供给,重点推进先进军工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链使用。加快建立保密分级制度,加强科研仪器共享,国防专利要及时解密转民用。推动共性基础和通用领域的军民品联合设计开发和生产线的联合建设,满足军民双向需求。如信息安全领域的存储控制器芯片,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国内标志性的存储产业基地。“市场化”供给模式方面,搭建专利交易平台,促进产业链专利供需对接。开展校企、院企技术交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核心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重点关注上下游长期客户或行业知名品牌,加强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和并购后的产业整合。特色化供给模式方面,针对应用性较广泛的创新成果,鼓励跨界应用供给。如轨道交通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技术应用于农机、IGBT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风力发电。鼓励开放式供给,如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显示功能材料等产业链,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发挥中小微企业、众创空间、科技创业人员的作用,形成多样化的创新供给来源。
2.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扩散网络
把握创新扩散规律,抓住创新转换重点环节,加快形成多层次、高效率的创新流动与扩散网络。完善基础学科底层网络。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扶持新材料、铁道、医学等学科冲击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聚焦学科前沿,优化学科结构,培养产业人才梯队。形成创新转移主干网络。促进产学研交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承担机制、个人约束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行工学合一,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带动教学科研模式调整,引导学术研究方向。定期组织高校-企业交流会,实行联合实验室、开源社区等新的合作模式。加速创新要素纵向流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加速创新纵向流动,支持“链主”企业统一技术标准,强化技术耦合,由单个企业、单项技术的突破创新转向多个企业、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根据技术成熟度实施灵活的联盟形式,如研发阶段的合作创新联盟(人工智能联盟、基因技术联盟等)、扩散阶段的专利转让联盟(3D打印联盟、装配式建筑联盟等)和成熟阶段的标准制定联盟等(风电产业联盟、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等)。
3.完善全覆盖的创新服务体系
围绕创新链的研究开发、中试孵化、知识产权、技术交易、技术咨询全过程,逐步建立全覆盖的创新服务体系。一是以创新创业大赛、高交会、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主的企业成长培育体系。二是以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三是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
4.提升原材料供给能力
把握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市场定价话语权,加强新材料与装备制造等产业链的配套协同,建立稳定的原物料供给体系。规范省内战略性原物料供给。加快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淘汰,加快有色矿山、冶炼及加工企业的重组兼并,组建铜铝合金、铅锌、钨铋、稀土稀贵金属、有色科技大型集团或行业联盟,为下游产业链稳定供给原材料。建立境外原材料供给体系。支持获取境外紧缺资源的勘探权、开采权,拓展海外原材料供应基地。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境外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开展铜、铝、铅、锌等冶炼和深加工,带动成套设备出口。
5.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
根据产业链配套成熟程度,精准化地进行产业招商,提升零配件供应能力。实施“建链”招商。对上下游发展不均衡的产业链,依托专业园区重点引进在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并以之为基础进行辐射延伸,打造全新的产业链条。如基因技术及应用产业链,重点引进上游耗材、设备供应商,强化中游测序及数据分析能力;硬质材料产业链,应建立冶炼、原料、制品、零件与工具、部件、高端应用装备、生产性服务等全产业链。实施“补链”招商。对某个环节缺失的产业链,从纵向产业链的角度进行补充式招商,抓好与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有关的配套项目、合资合作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打造产业集群。实施“强链”招商。对配套相对完善的产业链,鼓励企业增进全产业链掌控能力,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迁移,强化核心竞争力。
6.开拓后端延伸的服务市场
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开拓深耕后端服务市场。如工程机械:形成服务、维修、融资租赁、配件、租赁、二手机、再制造等全产业链;轨道交通:争取建立入境维修口岸,延伸服务链条,大力发展入境维修业务;新能源汽车:提前布局汽车商贸、汽车文化博览、汽车金融、汽车运动、现代物流、汽车教育等汽车后市场业务。
7.开拓创新产品的应用市场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积极拓宽政务市场。支持新兴产业链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并优先采购,重点引导产业链进入央企采购供应系统。在落实《全省工业领域“百项重点新产品推进计划”实施方案》基础上,完善技术/产品应用推广模式。加强标准化工作,掌握标准制定权,通过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行业发展。推进新产品多领域应用,扩展机器人、3D打印应用领域,将装配式建筑技术“移植”到地下综合管廊领域。
8.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以新兴优势产业链为“走出去”的重点,开拓“一带一路”市场。铺设“走出去”境外网络。鼓励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建立装配、维修基地和研发中心,整合境外优质资源,完善境外销售网络。鼓励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加强与欧美技术合作和对高端市场的开拓,增强技术革新、全球投放和本地化能力,重点推进中联重科、山河智能、永清环保、三诺生物等海外并购项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开放经济专项资金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暨国际产能合作的支持,重点支持前期费用、海外项目贷款贴息和海外项目保险费用。
9.强化园区的平台支撑功能
引导园区“基建化”向“专业化”转型。按照“一链一园”原则,重点发展产业链集聚区或在国家级园区下设“园中园”;对跨园区/跨境布局的产业链,鼓励探索“主基地+飞地”等管理模式。提升园区服务功能集成。增进专业园区产业链功能集成能力。进一步集成标准厂房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可租可买的标准厂房;进一步集成公共服务功能,提供各类信息动态、培训工程、人才招聘、法律咨询、会展、融资服务、信用担保、电子商务等服务,推进产业配套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园区运营管理能力。鼓励园区去行政化运营,引入市场化专业运营机构,强化市场对接能力。优化会议、接待、餐饮、外联等基础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发展会所沙龙、产品发布、行业交流、媒介宣传等增值服务。提升园区“数字化”能力。搭建与产业链互动发展的园区云服务平台,根据产业链发展需求扩展服务范围。如,在产业链初创期提供工商注册一站式服务、技术金融与政策咨询辅导服务,在企业成长期提供政策扶持服务、财税服务、知识培训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在企业成熟期提供工程咨询、政府公关、投融资服务和企业上市服务等。
10.创新发展产业链金融
探索新兴优势产业链金融模式,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盘活流动资产、降低经营风险,回归金融支持实体的本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产金业务投入。引导传统金融机构转变盈利路径依赖,从企业大客户依赖模式向产业链集群模式转变。创新信贷管理体制,合理参考技术、人才、市场前景等产业链“软信息”,运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提供产业链金融一揽子解决方案。探索互联网金融的产金融合模式。以新兴优势产业链为试点,引导企业与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对接。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优化风控体系和业务模式,为产业链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鼓励核心企业申报“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鼓励符合政策条件的“链主”企业把握政策机遇,积极拓展产金业务,加快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借助其对产业链的把控,通过资金封闭运行,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11.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
尽快出台落实芙蓉人才计划实施意见,把引进和集聚顶尖科研人才(团队),作为新兴优势产业链人才支撑战略的核心工作。培养引进专业人才队伍。实施“一链一才”计划,围绕20个产业链形成20条人才链,重点打造长沙创新谷、株洲中国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等人才洼地。健全柔性引才机制。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引才思路,从国内外一线城市引进产业顶尖人才。健全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退休返聘、对口支援等引才方式,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打造顶尖人才交流平台。借鉴深圳人才研修院、青岛院士智谷模式,打造高层次的人才交流平台,吸引行业内最顶尖专家人才来湘进行学术交流、创业辅导及主题培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组织人才开展同行和跨界交流活动,促进人才与资本、企业对接,激发产业链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