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新视野Ⅳ:大健康
- 建投研究院编著
- 18字
- 2020-08-29 01:09:29
第一章 导论:健康中国战略下的投资机遇
第一节 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当前我国人口数量已近14亿,每个人健康指标的改善会形成社会的巨大的健康人力资本。健康是人生命之所系,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还是全体人民的最大财富,对中国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速,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人民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不良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既存在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加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提高全面健康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把握好一些重大问题。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医疗卫生服务。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全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一是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二是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少年儿童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三是重视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妇幼健康,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四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五是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现阶段,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必须创新方式和手段,坚决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建设健康中国,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源头、支撑和保障等方面做好每一项任务。
一是加快营造提高全面健康水平的有利环境。针对健康影响因素抓好预防保健,为保障人民健康营造良好环境。着力补短板,把卫生与健康资源更多引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加大对贫困地区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
二是以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为目标把医改推向纵深。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逐步实现医保省级统筹。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用两年时间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加快建设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改革薪酬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放宽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限制,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深化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建立完善药品信息全程追溯体系。压缩流通环节、降低费用。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三是加快培育发展健康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融合,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健康领域对外开放。研究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