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引领区域发展:河南区域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 喻新安 杨保成主编
- 16823字
- 2020-08-29 01:17:12
导论
一
中国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大国,中国的区域发展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精神和部署进行,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先进理念对区域发展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先进理念的所谓先进,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任何先进理念,都是适应时代要求形成和提出来的,都有其历史作用,也可能存在历史局限性,所以,我们对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进理念,要放在区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和看待。有的理念属于基本理念,并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失去指导意义,如“发展是硬道理”,其指导意义就是永恒的;有的理念针对性很强,其适用性也受到限制,如“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适用时限。
同样,谋划区域发展也要根据中央精神,站在历史最高点思考问题,适时提出指导区域发展的新理念。指导区域发展的理念,有的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如河南的“中原崛起”;有的仅适用于特定时期,如河南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高一低”战略。因此,形势变化了,指导区域发展的理念,包括一些提法、口号、目标等也会改变,这是正常的。真正令人担心的是,形势变化了,指导工作的理念没有及时改变,或者领导机关做出了改变,由于解释和宣传不够,广大干部群众不理解、不接受,思想仍然停留在过去的阶段。
梳理一下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和河南发展理念的创新及嬗变,其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起步到党的十四大(1978~1992),约14年时间。这一时期,指导中国发展的是邓小平理论,其核心内容和理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方针;关于“两手抓、两手硬”的思想;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等。
这一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一些核心理念,如团结奋进、振兴河南;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启动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破除“一‘左’一旧”(“左”和“陈旧”观念)束缚;坚持“五破五树”(破除抽象的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全部工作标准的观念;破除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破除一切靠本本的旧习惯,树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新观念;破除传统封闭的内陆意识,树立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观念;破除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干大事业、求大突破、上大台阶的新观念);制定“一高一低”目标;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等。其间,1991年3月召开的河南首次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以“五破五树”为抓手,破除传统封闭的内陆意识,树立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新观念,对河南的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
第二个阶段: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1992~2002),共10年时间。这一时期,指导中国发展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内容和理念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破思想桎梏,坚持“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关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翻两番;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
这一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核心理念包括: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寻求后发优势;利用区位优势,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以发展为主题,着眼实现“两个较高”(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着重五个方面结构调整(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坚持“三放”(对非公有经济放心、放胆、放手)方针;等等。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河南粮食总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十八罗汉闹中原”风生水起,蹚出了一条农业省份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新路子。值得特别一提的是,1995年12月召开的河南省六次党代会提出,抓紧抓好郑州商贸城建设,使其逐步成为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全省发挥龙头作用;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步伐,在全省经济振兴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此,中原城市群建设渐入佳境。
第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2002~2012),也是10年时间。这一时期,指导中国发展的是科学发展观,其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总体布局;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
这一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核心理念主要有:提出中原崛起的总体目标、基本途径、发展布局和战略举措;确定开放带动为主战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出“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出“两大跨越、两大建设”;提出“中原崛起总目标”;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提出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着力推动务实发展、建设务实河南;谋划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这一时期,有几件影响河南发展的大事值得特别一提。一是,2002年12月河南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决定,认识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强化工业意识、城市意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二是,2003年启动的“建设大郑州”构想和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的壮举。三是,2010年河南省委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两不三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等。
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2017),近5年时间。这一阶段,党中央提出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是:坚持“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五大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提出并实施新的三大国家建设,即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发展的大逻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新经济,释放新动能等。
这一时期,河南的发展情况又分为两个阶段,就是省十次党代会前后。省十次党代会前,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河南省委根据中央“五位一体”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思路。“四个河南”,即“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和美丽河南”,“两项建设”,即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是时任省委书记的郭庚茂于2013年11月在河南省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二是2014年12月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的战略布局;将“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作为战略重点。
2016年10月召开的河南省十次党代会,在涉及河南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例如,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领和主线,引领布局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的历史性任务;以国际化视野和全局眼光分析河南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战略格局更加完善、战略优势更加彰显、战略保证更加有力,即“四个更加”的宏观背景和面临环境;把中央要求与河南实际相结合,系统阐释河南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六个着力”的总体要求;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河南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目标体系;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区域发展规律和产业升级趋势,明确打好四张牌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四个强省”的战略重点。以河南省十次党代会召开为标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位居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区域发展提供根本理念、注入强劲动力。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力推进区域战略的创新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创新区域发展政策,完善区域发展机制,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举全党全国之力实施脱贫攻坚,推动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创新引领发展,是我国“十三五”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G20峰会上代表G20政府元首和首脑发出倡议,要紧紧抓住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在2017年的厦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讲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改革创新的潮流奔腾向前,要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机遇,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积极投身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带来的创新发展浪潮,努力领风气之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后,人们更是注意到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突出位置。一是“创新驱动”成为四大类指标之一。“创新驱动”取代了“十二五”规划的“科技教育”,首次亮相五年规划。二是全面升级创新目标。明确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三是全方位体现创新的带动作用。“十三五”新增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互联网普及率”“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8个指标,多数与创新驱动密不可分。由此折射出我国发展理念、动力和路径将发生重大变迁。
两年来,中央对创新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对区域创新引领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数据显示,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61次提及创新。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四个坚持”总体思路:一是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二是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三是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四是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 35号),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通过试点示范完善双创政策环境,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发挥双创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总结双创成功经验并向全国推广。该文件批准设立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28个,包括区域示范基地17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4个、企业示范基地7个。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7〕54号),指出根据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打造发展新引擎,突破阻碍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障碍,决定在部分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建设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进一步强化支撑能力,放大标杆效应,提升社会影响,形成新的创新创业经验并在全社会复制推广。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共92个单位,包括区域示范基地45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26个、企业示范基地21个。2017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对双创工作做出第二轮部署,着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完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这个意见比2015年的指导意见更加细致具体,说明通过双创工作的推进,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发现了一些问题,推出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两年来,国务院在简政放权、商事改革、发展电子商务和新经济、发展快递业、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和释放内需等方面都推出了指导意见和措施,推出了“互联网+”行动、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计划,设立了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力促进了各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步伐。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经济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对河南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又地处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枢纽,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河南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责任重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河南调研指导工作,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希望“河南要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作贡献”。李克强总理2015年在河南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实实在在地在显示着中原腹地的重要力量”,河南“辐射周边、活跃全局所产生的价值远超过全省GDP总量”,要“加快中原崛起,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支撑”。近年来,河南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树立腹地意识、凸显腹地作用、释放腹地效应、努力做好自己、支撑全国大局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到2016年四年里,河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1.2~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成为万亿级产业,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基本建成,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成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12年的12.7:57.1:30.2变为2016年的10.7:47.4:41.9,第三产业权重逐年增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0.2%提高到2016年的41.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3%。“金融豫军”快速崛起,金融业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支柱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培育省级“双创”孵化载体22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30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2016年,河南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57.1%,比2013年提高8.4个百分点。
但是,总体看,河南仍然处于欠发达阶段。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特征十分明显。从创新驱动和科研能力看,河南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落后,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升级的后劲不足。河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2016年,各省辖市人均GDP中,郑州是周口的3.26倍,各县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新郑市是排名垫底儿的封丘县的6.15倍;此外,还有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城镇化率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黄淮地区、三山一滩地区和一些贫困县发展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低,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发展不平衡,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发展相对滞后。
河南省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坚持“六个着力”(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创新转型发展,着力强化法治维护稳定,着力改善民生补齐短板,着力从严治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确立更加出彩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奋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基本形成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实现“三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建设“四个强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网络经济强省)的战略定位,使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持续向好的局面。
三
“十三五”是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的关键阶段。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十三五”时期河南应紧紧抓住影响和带动全局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在放大载体效应、提升要素水平、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创新突破,引领发展。
放大平台效应,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近年来,河南着力构建了一大批科学发展平台,有国家战略层面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等战略类平台,有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76个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产业类平台,有7家国家级、14家省级高新区以及9家国家级、20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类平台,有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指定口岸等开放类平台,有中原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区域性平台,有产权交易市场、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区、粮食期货市场等市场类平台,以及电子商务等信息类平台,平台数量和种类在中部省份居于前列,成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面对艰巨的转型发展任务,要继续把发展平台作为推动河南开放创新转型发展的支柱和先导,顺应发展新常态新要求,扩展新功能,拓展新空间,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再创优势。一是完善平台体系。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构建高层次发展平台和载体;丰富高新区以及科研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口岸体系;加快要素交易类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平台类企业。二是提升平台功能。兼顾各类发展平台的集聚特性和系统生态特点,不断挖潜衍生平台服务功能,强化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孵化培育、融资担保等现代服务功能,促进发展平台由较为单一的产业集聚功能向复合服务功能转型升级。三是放大平台效应。坚持先行先试与复制推广相结合、自身提升与联动发展相结合,创新开放运作模式,促进发展平台协同联动,加强平台与区域经济耦合对接。四是创新平台机制。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市场化管理运营模式为重点,营造良好发展生态,激发平台主体发展活力,增强平台创新发展动力。
提升要素水平,培植市场竞争新优势。河南作为内陆发展中人口大省,劳动力、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资源丰富,技术、管理以及资金等创新要素、高端要素不足。在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河南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弱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不断减弱甚至丧失。“十三五”时期,河南必须更新要素结构,提升要素水平,再创竞争新优势。一是强化创新提升要素层次。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抓住电子商务这一关键环节,促进信息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对接,改造更新传统要素,转化提升要素结构。推动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河南国家级战略平台先行先试职能,形成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实施人才培育和技能提升工程,集聚科研、创意、教育、管理高端人才,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黏合创新产业和企业的优质要素,形成人力资本新优势。二是扩大开放,完善要素结构。进一步强化河南区位交通优势,发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农业、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促进河南省内需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对接融合。三是深化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释放消费需求,放大市场潜在优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开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限制,促进社会资本与产业、实体经济融合。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在区域、城乡、行业、部门间有序流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四是有效集合创造叠加优势。充分发挥河南综合资源优势,集合区位、资源、人力、技术、产业、市场、物流等已有优势,有效整合配置、合理开发利用。针对河南农副资源丰富、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大等省情,将传统优势与高端要素结合,形成要素集合叠加优势,推动要素弱化优势向要素综合优势转化提升。
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要顺应以全国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战略布局,深刻认识全国区域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找准发展定位,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加快自身发展。一要在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谋划。把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内陆对外开放高地。以全球视野推进郑州国际商都建设,坚持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推动“四港联动”,增强融入世界城市体系、服务中西部发展和辐射带动全省的能力。二要在深化产城互动中拓展空间。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依托。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发展不起来;城市功能不完善,产业发展水平也上不去。要遵循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产城相辅、人城相融、城市规模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以产兴城、依产促城,最大限度地把人口向城市集中。强化产城互动、协调推进,抓紧解决人才、生产要素运作机制等一些突出问题,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着力优化城市发展形态,推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构建城镇产业发展轴带。三要在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中深化协作。强化“一极”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三圈”和“八轴带”间的互联互通互动,促进中原城市群各市城乡规划和功能对接,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跨地区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税等利益分享机制,推动城镇间产业分工、产业整合、园区共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优化升级版的产业构成,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构建河南现代产业体系,就是从河南产业演进的基本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宏观经济背景出发,顺应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转换、区域发展等内在规律,以加快新旧产业转换为中心任务,强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面向未来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一要打造产业集群。遵循分工协作规律,打造专业分工、协作配套、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不断降低综合成本。二要促进产业融合。遵循三次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规律,既强调发展第二产业,也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使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要推动转型升级。从全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既要抓高新技术产业,也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强化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抢抓产业区域性调整转移的机遇,实现无中生有、倍数增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四要强化创新驱动。抢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机遇,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争取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突破,以技术革命的突破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活跃区域。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不断释放发展潜力,增添发展动能。
四
创新引领区域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显著特征。为了反映河南在区域创新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将有关的研究报告汇集成册,希望能对新形势下的区域创新发展有所参考和借鉴。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同,我们把这些研究报告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河南区域创新发展总体方略研究。我们选用了五个研究报告,分别是《区域经济新棋局下的河南发展研究》《新常态下河南稳增长保态势促发展的调研报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新趋向》《释放战略叠加效应 奋力建设出彩中原》《河南创新创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这几个研究报告表明,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发展格局正处于再平衡之中,我国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呈现新态势,影响区域发展的要素发生深刻变化。在区域经济新棋局下,河南的战略定位将更加清晰,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地位作用将更加重要。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核心要求,结合河南实际,准确把握区域发展新棋局给河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河南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合理布局,明确重点任务,从战略层次上思考如何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
报告认为,要着眼大势科学研判新常态下的区域特质,准确把握河南经济发展存在的三个“变与不变”:一是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传统优势机遇正在消失,但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二是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增长动力的变化尤为突出,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不能抱着思维定式、刻舟求剑;三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没有变,但新形势下推进建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路径发生了新的变化,必须高度关注发展中的变化、变化中的变量,科学研判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要认识到,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密集落地中原,标志着河南发展迎来了国家战略叠加效应蓄势勃发的新时期,也意味着河南进入借助“综合红利”全方位提升发展水平的新阶段。要加强谋划、持续创新,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将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充分释放为雄浑壮阔的发展合力。要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实现中原板块在区域发展新棋局中的战略崛起。要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在全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保持河南稳增长保态势促发展的大好形势,不断迈出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
第二板块是河南区域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研究。我们选用了七个研究报告,分别是《建设国际商都暨推进郑州自贸区建设研究》《河南高速公路路域经济发展研究》《河南省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偃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巩义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河南省郏县实施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研究》《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战略研究》。这些发展报告,大体上可以代表河南区域创新发展进展的不同类型和总体情况。
建设国际商都暨推进郑州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参与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客观要求。建设国际商都暨推进郑州自贸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充分依托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出口加工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郑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郑州国际物流园区、郑州跨境E贸易配套园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欧班列常态化运营、郑州航空港、公路港、铁路港等对外开放和资源配置要素平台优势,着重在金融、投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航空物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探索建立符合国际化、法治化要求的规则体系和营商环境,使郑州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重要支点城市。打造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国际性的航空物流集疏中心和全球生产、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支撑国际商品“大进大出”、国际资本快速流动,将郑州建设成为辐射带动中部开放发展的内陆型国际商都暨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内陆省份探索一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的新路子。
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走过了大规模建设阶段,正从外延扩张进入成熟期,由于运营模式单一,过度依赖通行费,财务成本偏高,各类经营主体均面临着较大的经营管理压力。大力发展高速公路路域经济,建立与周边经济发展战略、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相协调的路域经济体系,对于强化河南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加快沿线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推动高速公路由交通通道向经济走廊转型,均具有重要意义。报告综合分析河南路域经济的现实基础,以及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和路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未来一段时期河南高速公路路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发挥比较优势,激活闲置资源,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路域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培育综合交通发展新动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四资”(资产、资本、资金、资源)价值,强化多式衔接、功能融合、创新驱动,坚持差异化、特色化、连锁化,积极培育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彰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路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河南作为中医药起源、发达和传承的重要区域,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整个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优先发展,对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弘扬中华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实施河南省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推进三大战略、打造“四个河南”的重大机遇,以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为总目标,大力实施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中医药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着力构建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持续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重要支撑。
偃师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多年居河南省县(市)的前列,但偃师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谋划偃师发展的新方略,开创偃师经济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偃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洛阳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偃师实际,实施“四五”总体方略,即以建设“五个偃师”(富裕偃师、活力偃师、人文偃师、秀美偃师、幸福偃师)为目标,确立“五个”战略定位(河南县域经济排头兵、郑洛工业走廊战略支点、河南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中原经济区田园生态宜居城),实施“五大”战略方针(产业兴市、城镇引领、创新驱动、洛偃一体、二次创业战略),完成“五大”任务(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洛偃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激发创业创新活力、推进宜居偃师建设),努力打造偃师经济升级版,推动偃师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巩义市是全国百强县(市),工业基础雄厚,2016年巩义市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30位、河南省第1位。巩义市产业集聚区和巩义市豫联产业集聚区成功纳入国家开发区目录;巩义市产业集聚区顺利通过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复核。但是,巩义工业发展过度依赖传统领域和传统产品,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发展缓慢,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因此,分析当前巩义产业结构的现状并通过与相关区域的比较深层剖析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巩义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加速服务业,升级工业,做精农业,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积极融入河南省四大国家战略,抓住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坚持“两化一高”方向,突出“三个并重”(加快发展服务业与转型升级制造业并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并重,加大集群引进力度与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并重),坚持“拓展优势”和“无中生有”相结合,抓住机遇培育壮大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新旧产业、新旧动力、新旧经济的顺利转换,进入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轨道。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人口63万。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对包括平顶山市在内的资源型城市提出了“突出转型发展”的要求。郏县作为平顶山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深入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实施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争取在“转型攻坚”方面凝心聚力,有所作为。郏县转型攻坚的基本思路是:突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型攻坚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一五四一六”总体方略。“一”即实现一个目标,就是以“建设新郏县 实现新跨越”为总体目标;“五”即关注五大战略重点,就是强力推进五大转型(增长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城乡结构转型、社会发展转型、生态建设转型);“四”即完成四项核心任务,就是协调推进四化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一”即实施十大工程(百亿产业培育工程、招商提速增效工程、城镇扩容提质工程、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工程、优势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文化旅游产业化工程、健康休闲养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工程);“六”即启动六项工作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培育打造融资平台、形成多层次人才支撑、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经过多年建设,郑州沿黄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经济社会获得快速发展,但由于其存在着体制机制性制约等复杂问题,景区还面临着景点碎片化、开发碎片化、功能碎片化、管理碎片化等四大难题,亟须引起高度重视。河南要统筹郑州沿黄河区域规划,按照郑州国际商都建设的总体要求,将郑州沿黄河空间范围纳入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健全机构,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实施郑北板块加快发展战略,推进核心层、主体层与外围层联动发展,建设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会议、休闲度假等产业为依托、融合多种产业发展的郑州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力争通过10~15年的努力,将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成为国家黄河中下游生态涵养带和郑州沿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节点、华夏文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成为郑州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支点、绿色发展的新亮点、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第三板块是河南区域“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我们选用了五个研究报告,分别是《河南“十三五”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思索与前瞻》《河南濮阳市“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河南省商水县“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郑州市二七区“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这五个研究报告,一个是对河南“十三五”的整体研究,其他四个报告的内容涵盖了一个省辖市、一个县、一个区和一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能大体反映河南不同区域层级和区块的“十三五”发展趋势。
“十三五”是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的关键阶段。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新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国内都处在转折变革、分化重组的过程中,由此河南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其战略机遇期已经从相对稳定型为主向更加复杂多变、更加依赖主动塑造的方向转变,河南必须准确把握,积极应对,全面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和谋划河南发展,需要认清形势,把握重点,紧紧抓住影响和带动全局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在放大载体效应、提升要素水平、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创新突破、引领发展。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濮阳是河南的东北门户,是中原经济区重要出海通道,是豫、鲁、冀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十二五”时期是濮阳经济社会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主要指标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生产总值突破了千亿元大关,重大项目建设成效突出。同时濮阳也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城镇化加速与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等诸多矛盾,传统产业扩量提质遭遇瓶颈、新旧增长动力转换艰难,城市竞争软实力不强、极化效应加剧区域竞争,民生保障和资源环境约束依然明显、各种风险矛盾逐步显露,能源、文化、生态等独特资源优势和改革开放潜能释放不够等突出问题亟须解决。河南谋划濮阳市“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深刻认识濮阳市处于转型升级、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顺应趋势,抓住关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坚持率先转型,实现三量齐升,进入全省省辖市第一方阵”为总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着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引领,着力优化结构,着力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濮阳。
商水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总人口121万,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是全国粮食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十二五”期间,商水县以“加快发展、统筹城乡”为主题,以周商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商水县既面临国家战略和省战略叠加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和激烈的区域竞争挑战,商水县必须准确把握,更加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十三五”时期商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商周一体化发展、打造周口市中心城区重要功能组团为总体定位,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战略导向,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扩总量调结构,着力强载体优形态,着力打基础强支撑,着力惠民生增福祉,强力打造全市重要的电力生产和轻工制造基地、现代多式联运物流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和现代都市休闲体验农业基地。
二七区是河南省会郑州市的商贸中心城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得名。辖区以二七广场为轴心,呈扇形向西南部延伸,陇海路、航海路、长江路、南三环、南水北调运河依次分布,全国著名的郑州火车站、河南省最大的汽车客运中心以及中原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均位于此,其具有良好的区位、交通、通信等优势。“十二五”时期二七区突出“三大主体”工作,牢固树立“品牌、品质、品位”理念,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加快“五大板块”建设,走出了一条富有二七特色的发展之路。二七区“十三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社会治理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加快二七新区、马寨产业集聚区、二七特色商业区、高端医疗服务区、美丽乡村田园生态区五大板块建设,突出改革创新增活力、投资开放蓄后劲、结构优化再升级、惠民富民求实效,全面提升发展品牌、品质、品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努力实现综合实力再晋位、城乡环境更优化、群众生活更美好,为郑州都市区和国际商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新乡平原示范区于2010年2月成立,辖区面积295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平原示范区与郑州一河之隔,三桥相连,距郑州市区20公里、新乡市中心35公里、焦作市中心4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十二五”时期,平原示范区紧紧围绕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和推进郑新融合发展两大任务,强力打造“农业硅谷、科技新城、产业基地、宜居水乡”四大目标,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平原示范区发展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总体向好、机遇大于挑战。平原示范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责任意识,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努力推动综合实力晋位升级,全力打造工业、服务业和都市高效农业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经济发展区,努力建设经济、民居、生态功能兼具的现代化综合发展实验区和科学发展样板区。
本书有关报告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委党校、黄河科技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河南国控集团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撰写,他们(排序不分先后)是:喻新安、杨保成、王建国、完世伟、陈明星、赵西三、李怀玉、张冰、田文富、刘战国、毛兵、王新涛、刘晓萍、唐晓旺、赵然、武文超、王中亚、马欣、王晖、喻晓雯、张怡辉、崔理想、左雯、王玲杰、喻晓莹、李建华、韩鹏、郭志远、王元亮、杨兰桥、彭俊杰、石涛、刘刚、王军胜、张红玉、岳佳坤、王威、周晓东、张志娟、刘晓慧、郭军峰、豆晓利、杜文娟、李雪梅、周丽华、刘亚迪等。研究报告在调研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部门和地方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