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要求,并多次强调,贫困地区,尤其是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地区,要牢牢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把生态保护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努力实现从生存与生态的“对抗”走向“共赢”,积极探索发展与生态建设、群众增收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2016年7月9~1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生态文明与反贫困”主题论坛成功举行。论坛邀请政府机构、联合国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国内公益组织等境内外社会发展与反贫困领域的领导、专家进行对话,分享全球反贫困工作经验、推进反贫困共识、探讨中国在全球反贫困行动中的角色与能力、支持中国在国内反贫困工作推进过程中探索全球责任承担,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论坛主会场主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此外,还分别在贵州民族大学和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设置分论坛,主题分别为“贫困治理与社会建设”“亚热带农业发展与减贫”。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论坛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大学主办,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扶贫办、贵州民族大学、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村研究院、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

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是世人瞩目的焦点。自2014年以来,“生态文明与反贫困”主题论坛已连续举办3届。此次论坛延续“环境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的理念,由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深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乡村治理如何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细致研讨如何构建基于社会参与的大扶贫项目治理格局、基于乡村善治的反贫困行动,建设扶贫新路的社会基础,并就精准脱贫工作的社会合作策略、能力建设策略等问题,进一步交流中国扶贫经验如何支持扶贫外交、构建全球反贫困行动共同体,并达成了共识。

扶贫脱贫不仅仅是让贫困人口的收入达到脱贫线,更重要的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全面提升。因此,扶贫工作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习近平主席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精准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互融通,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把扶贫开发和绿色增长结合起来,推进绿色减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要正确治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减贫思想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扶贫脱贫的重要遵循和方向指引。学习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减贫思想,就是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减贫、精准脱贫之路,这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必然要求。

因此,“绿色减贫”成为论坛讨论的焦点。

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指出,绿色减贫是贫困地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贫困地区坚持绿色减贫,实现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这是由贫困地区的生态脆弱、贫困人口通常面临发展与生态保护选择等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减贫、实现精准脱贫必须知行合一。要加强对绿色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融合的重大意义、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实现路径、国际经验等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绿色减贫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探索与生态保护结合脱贫机制模式提供决策参考。要完善坚持绿色减贫精准脱贫的机制制度。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长效考核体系建设,体现绿色减贫的价值取向。他认为,近年来,贵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绿色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既要生存又要生态,既要温饱又要环保的新路子。贵州省的成功实践值得总结,值得学习,也值得推广。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内陆省份,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反贫困的过程中,贵州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狠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贵州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的“长板”,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大力发展茶叶、油茶、核桃、中药材、精品水果等山地高效农业,实施乡村旅游、生态移民等,不断补足贫困的“短板”,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环保和发展的扶贫之路,让绿水青山给贫困地区带来了金山银山。

德国巴伐利亚议会议员奥托·许内科普夫说,在德国,风能或者一些新型能源以及能源的存储,能让人们很快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获得财富,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在保证我们的经济、土地资源或者是生态保护、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我们必须要尽最大努力来确保所有的资源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主任叶兴庆研究员认为,随着条件的变化,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拐点在到来,在全国一些地方这个拐点前几年就已经到来了,在中西部地区这个拐点也在逐步到来。这一判断基于:一方面是从理念和政策层面来看,新的发展理念在得到贯彻;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上升,有钱的人吃饱喝足以后愿意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休闲观光和度假,他们也愿意为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付更好的价格,通过这种消费者付费的方式,我们也在实现绿水青山转向金山银山。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雷明教授指出,以前我们做环保的时候讲到既发展又保护,边发展边保护,这次的提法把以前的提法做了一个本质的改变,就是我们保护的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的实践已经有了一个结果,如贵州有一个著名的反贫困模式叫“晴隆模式”,在喀斯特地区怎么既实现保护环境又实现农民的增收、脱贫,它就是靠山吃山。晴隆模式就是植草养羊,既做了生态恢复,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脱贫,这个模式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说明在生态建设和反贫困过程中,是可以实现两者统一的。

博茨瓦纳环境、野生动物和旅游部副秘书长吉米·欧派罗,结合博茨瓦纳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分享如何把扶贫和生态建设做到有序,做到可持续的扶贫和可持续的减贫,以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巴西国家最高法院大法官安东尼·本杰明则从法律的角度论证了反贫困和生态建设法律的意义。他认为,法律不是解决一切问题唯一的手段,但是它是解决问题非常好的手段。而来自德国巴伐利亚的霍尔格更强调公平,他认为公平的发展更有利于解决反贫困和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根本性的问题。

社会建设与精准扶贫也是论坛讨论的重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文蔼洁指出,世界上的贫困人口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来生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值得借鉴。同时,中国在扶贫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为全世界的反贫工作做出了贡献。目前,中国经济正在不断地增长,将变得更为强大。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城市人类居住区,城市创造了很多发展空间,例如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对抗气候变化等,而这些也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中国的举措将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会成为供全球借鉴的减贫与发展模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认为,在中国,政府有强大的能力。如果今后五年要让5000多万人口脱贫,从数字上来看是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新的人口变贫困,怎样把政府能力转换为社会能力,中国的扶贫方式短期内很有效,但要想长期可持续地脱贫,他认为要靠社会力量,如果把整个社会的力量发动起来,反贫困会有效得多。

国务院参事汤敏研究员指出,精准扶贫是人类扶贫史上的一大壮举,我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把全国7000多万人、每一个贫困户家里的情况,为什么致贫,需求是什么都调查得清清楚楚,并对这些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这在人类扶贫史上从来没有过。目前,我国很多贫困地区都在大力推进电商扶贫,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供大于求、物流速度慢等等。如果让贫困村、贫困户真正上淘宝网、京东网、天猫,东西很难卖出去,因为竞争力不够。但是如果我们把志愿者动员起来,让这些志愿者到乡村网站上去买东西,那么贫困地区的这些产品就会慢慢销出去。可能一开始产品的质量不够好,递送的速度比较慢,成本稍微高一点,但是慢慢就可以改善。这种“互联网+群众”的扶贫方式如果能跟政府扶贫、企业扶贫配合在一起,短短四五年就能完成精准扶贫。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研究员认为,社会建设是很重要的一种理念、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社会建设应该是反贫困机制跟体制创新的一个方面,从社会建设反贫困目的的视角看,反贫困目的不仅是解决收入低、收入来源问题,而且是改善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结构、提高社会合作和团结。同样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社会基础、需要社会建设、依靠社会建设。现在,要用社会建设的理念方法开展反贫困,实现社会建设的目的,反贫困只是社会建设的任务之一。社会建设可以有效地弥补行政反贫困的短板,可以有效挖掘社会需求,社会建设可以解决反贫困的透明性、公平性问题,社会建设能有效提升社会合作行动能力,社会建设可以有效推进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社会建设可以改善社会关系。

作为企业界的代表,联合利华北京区副总裁曾锡文从企业参与社会化大扶贫方面分享了他的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跟我们的供应商合作,做对的事,大家一起做,为生态文明和反贫困作出努力,精准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脱贫,促进未来经济发展可持续。”

安顺市普定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开运分享了普定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模式。

论坛还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促成联合利华与遵义签订可持续茶园项目合作意向。联合利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商,拥有立顿等全球知名的茶叶品牌,在世界各地建有很多茶叶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根据联合利华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从2015年起,联合利华所有茶叶原料必须采购自经国际认证可持续发展的茶园。贵州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而且生产成本较低,作为茶叶原料的加工和出口基地有很大潜力。联合利华公司经过考察,决定把贵州作为茶叶的原料基地,与遵义合作建立国际认证的可持续发展茶园,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目前,联合利华已经在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县建成了450亩的茶园,计划以遵义市为主建立1万亩可持续茶园,并计划在2020年前将贵州省可持续茶园发展到10万亩,建立全产业链的产品,带动近3万户的茶农持续增收,脱贫致富。

本文集主要汇集了两方面的成果:一是论坛(含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嘉宾现场发言和接受媒体专访的发言;二是论坛征文和《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反贫困问题专栏发表的成果。为提升论坛参与率和覆盖率,论坛还面向全国征集论文,同时邀请入选论文作者参会,部分作者还做了现场交流发言。这也是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在编辑成书的过程中难免存在错漏,恳请读者谅解并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