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魏晋时代的佛教

印度佛教进入中亚,再传入中国,大约花了五百年的时光。据《三国志·魏略·西戎传》的注说,前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的使者曾口授佛经给景庐。一般认为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传到首都洛阳。正史说,后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英崇奉佛教。当时,佛教颇能与异地的思想融合。譬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跟儒家思想混合,但要花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当然,佛教的剃发为僧、不奉祖先,跟儒家的尚祖敬亲是不相容的。佛教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势需先解决此一问题。佛教所提倡的“一人出家,九族升天”,大概就是为了适应中国的儒家思想,之后,佛教便以鬼神方术之一,而逐渐被中国人接受。但是,在三国与西晋期间,佛教僧侣大都是外国人,到永嘉之乱以后,中国人才有出家为僧的。在南方,东晋明帝在位时(公元322年至公元325年),允许中国人出家为僧;在北方,由于佛图澄的建议,后赵建武元年(公元335年)准许汉人出家做和尚。从此以后,佛教深广传播于中国各地,成为中国人的宗教之一。外族的宗教一旦成为中国人的宗教,中国士大夫当然要求它能配合中国的社会传统,因此,当时的沙门强调僧侣应严守有如中国礼仪的戒律。严守戒律,是要僧侣以方外之民而处于世俗之外,但是,从东晋桓玄以后,曾一再要求沙门对王者敬礼。净土宗之祖庐山慧远反对沙门需向王者敬礼。因此,中国佛教经常需在王法之下才获承认,而且经常凭王者对佛教的好恶决定其存废,这是中国废佛事件常发生的原因。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印度人或西域人翻译佛经大都不按印度佛教教义发展的顺序翻译,因此,大乘与小乘同被视为释迦牟尼的话语而为中国人所接受,丝毫不觉矛盾。但是,自从中国僧侣出现以后,对佛经的翻译开始反省,于是,对已经译成的佛经也着手加以整理,解释佛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且还有人去撰述佛经。从这些中国人撰述的佛经很能看出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解释与接受。

东晋的代表性僧侣是道安。他在佛制定的戒律之外,还制定了中国僧侣应遵守的僧侣规范,这表示佛教以适应中国的人与地的方式逐渐发展开来。道安制定的僧尼规范后来就成为禅宗的清规。此外,北方的佛教集团也以西域人鸠摩罗什(公元344年至公元413年)及其弟子僧肇为中心,逐渐繁荣兴盛。鸠摩罗什曾翻译许多佛经,如《阿弥陀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

佛教在当时的社会救济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