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战国中期的局势
- 中国历史的瞬间+西方历史的瞬间(套装共2册)
- 李永炽
- 1908字
- 2019-10-30 20:24:32
战国中期,齐都稷下的思想家们,终日无所事事、空谈度日的时候,中原各国的工商业已经逐渐发展,经济跟工业也正一步一步地改进。
从春秋中期、后期起,由于知道如何炼铁,所以铁器的制造也开始了。这时候,青铜器只被当作祭祖的器具或武器使用,铁不仅被用作武器,也被用作农具。由于铁锹、铁锄、铁镰等之制造,尤其是牛耕的开始,一户农家所能耕种的土地面积扩大了。农业的技术革命已经在进行。货币的流通始于殷朝的贝。纺织业跟制铁业等工商业进步以后,各国已用青铜铸造货币。大都市里,商人们都聚集到广大的市场。市场的指导人物被称为“侩”,已有强大的势力。在这经济发展中,当时的思想家能注意及此的只有李悝一个人,其他思想家大都在做些形而上学的辩驳。李悝为了调和工商业跟农业之间的矛盾,曾想去统制物价,创出了自己的经济政策。
可是,被中原各国所蔑视,文化也没什么进步的秦国,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得以发展,采用了新的政策。
秦到公元前384年才废除以人殉葬的制度,其落后性由此可见一斑。到战国中期的秦孝公,才开始用从卫国逃来的商鞅实施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
商鞅的政策是以魏国李悝的政策为典范。商鞅是个重农主义者,他认为要充实国力,必须先开拓耕地。为了推展开垦政策,他让次男以下的男子另立门户,否则征收两倍的租税。有军功的人,即便是庶人,也按照斩敌首的数目给予上爵。此外,又将人户分成十家、五家,构成一个单位,其中如有一家犯罪,其他各家不举发的话,要受同样的处罚,这就是连坐法。为了严厉实施这些政策,实行从魏学来的刑法,他虽然一方面压制商人,却又积极奖励纺织类的工业。
在这以前,贵族们都以村镇为领地,世袭领有。商鞅却废除贵族的领有制,并乡邑设郡县,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吏管理,可以说是中央集权的表现。在东方的中原国家中,领有制的废除跟郡县制的推行是自然而缓慢实现的,并不是有意的改革。秦是落后国家,所以可以借强权做全国性的彻底推行。商鞅在位十年,实行这些政策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它从根本上破坏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当然会使王族跟贵族们大为反感。
孝公去世,惠文王即位,受尽压迫的贵族们开始抬头,诬赖商鞅谋叛,而要逮捕他。于是商鞅开始逃亡。他逃到关卡的住宿地,想留宿一宵,主人拒绝说:“按照商君之法,旅人不带通行许可,而不逮捕他,我也要被处同样的罪。”商鞅叹息说:“法律的弊害竟至于此,是我始料不及的。”于是,他离开了那里。魏国因受过秦的侵略,非常恨商鞅,所以也不让他进入国境。最后,商鞅被追杀了。
由于商鞅的改革,秦国的国力迅速扩大,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权国家,开始向东方发展。西鄙的秦国突然壮大,而向东方扩展势力,对中原各国是一大威胁。
在这以前,魏、齐争霸,因此,秦国东出时,中原六国已因彼此争战,无法跟秦对抗了。这时,以合六国之力以抗秦的政策(合纵)去游说诸侯的人是苏秦。他是洛阳人,年轻时曾到齐从鬼谷先生学,因贫回乡。他的亲朋兄弟看他一事无成的回来,都嘲笑他。于是他发愤读书,终于成为大家。他巡游秦以外的六国,对六国诸侯说:“我打开天下地图看,诸侯的土地等于秦的五倍;计算诸侯的军队,也比秦多十倍。如果六国合力向西攻秦,秦一定会败。现在,大家为什么都向西对秦称臣呢?”诸侯听了这一席话非常感动,于是六国订约抗秦。苏秦担任同盟的领袖,兼领六国相印。旅行途中,经过洛阳,他的兄弟姊妹看到他,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苏秦叹息说:“同是一个人,富贵时,连亲戚都害怕;贫贱时,又没有一个瞧得起他,别人更不用说了。如果当时自己在洛阳郊外有一些良田,一定会心甘情愿住在那里过醉生梦死的生活,怎么会像今天这样兼领六国相印!”于是,他分钱给亲戚们。
这段故事真实性如何,不得而知。就苏秦当时所处的历史来看,秦的势力还不十分强,正跟魏国在陕、晋的黄河一带作攻防战。苏秦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六国联盟的事迹。这也许是辩士们编造出来的。
在苏秦之后出现,而跟苏秦相对抗的是辩士张仪。他是魏国人,主张跟苏秦相反的“连横”政策。为了让诸侯跟秦订约,他游说各国诸侯说:“据说诸侯订立了兄弟之盟,但是,现在兄弟父子不是都会因争金钱而互相欺骗吗?苏秦的策略是根本行不通的,与其如此,不如跟秦结盟,以得其援助。”苏秦苦心缔成的六国攻守同盟,就这样被破坏了。后来,张仪担任秦国大臣,游说各国,各国也都任命他为大臣,获得了极大的成就。他的故事也跟苏秦的一样,不十分可靠。
苏秦跟张仪的言行虽然这样被夸大,但是如果不是当时国际政治可以靠辩士的口才来推动,这些传说是无法产生与流行的。这些传说已经指出,在六国互相对立的状态下,有学者期望六国合并,当时的国际政治似乎也在向统一的局面迈进,也暗示当时是辩士萌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