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鲁滨孙·克鲁索经济学
本课要点
·为什么即使从一个人的经济世界出发,也能阐明经济学的概念与范畴
·储蓄与投资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如何解释个人选择
引言
经过前3课的学习,你已经懂得,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交换行为。你也学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判断——即认定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行动——足以引发很多深刻的见解,并能帮助我们解释现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全面展开对市场经济的分析。恐怕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使用货币交易的市场经济才是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应该讨论的主题。不过别急,在我们深入展开讨论之前,在“基础”部分的最后一课中,先让我们概述一些基本的经济事实,这些事实甚至适用于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只有一个人独处的情况。即使在这种被严格限制的简单情况下,我们也能得出惊人的结论。
多年以来,许多批评家们嘲笑所谓的“鲁滨孙·克鲁索”经济学,它是以丹尼尔·笛福的著名小说中一个遭遇海难的船员命名的。显然,我们的意思不是说,可以用一个孤立的个人来准确描述现代经济。其实,我们的意思是,在分析由亿万个人的相互协作构成的经济体系之前,应该先从一个人的情况开始分析,并确定我们理解了是什么在影响他的行动。
我们在本课中阐述的普遍原理,是关于一个人面对稀缺所做的有目的的行动。即使日后克鲁索被救回文明世界,这些原理依然成立。一开始,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出发:克鲁索独自一人生存,必须根据所处的环境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克鲁索用思维力量创造物品
克鲁索独自一人漂到热带小岛,迅速意识到自己情况不佳:肚子开始咕咕叫,喉咙又干又痒,面对可怕的间歇性热带风暴,却找不到天然的掩蔽所。克鲁索不甘心听天由命,决定行动起来,让事态的发展对自己更有利。
为了制订合理的行动计划,克鲁索必须先弄明白他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于是,他爬上山顶以观察小岛。克鲁索注意到,岛上遍地都是椰子树,在远处有几股涓涓溪流,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头,以及结实的藤条。克鲁索的脑子开始思考起来,嘀咕着要决定首先做什么。
现在暂时打住,让我们用经济学的概念来描述一下现状。也许你已经意识到,克鲁索为什么要研究上一段列举的各项物体?它们一定与克鲁索的状况密切相关。设身处地考虑,你也会注意到这些东西,并用同样的方式来思考。用经济学术语说,克鲁索拥有一堆可支配物品。也就是说,他要亲自评估这堆稀缺的物体对自己的用处。
无论如何,克鲁索都可以坚信不疑地说:“嗯,这个小岛受地心引力控制,至少不用担心会漂到外太空而被冻死。这里氧气充足,我也不会窒息而死。大气层的存在能传递声波,这样我就能听到暴风雨的临近。”小岛的这些特性无疑对克鲁索极其有用,能帮助他达到目的。但当克鲁索制订计划时,他不会专注于这些特性,因为它们不具备稀缺性。克鲁索需要施展他的管理才能,经济地使用椰子、藤条等稀缺物,而无须在意这些背景性的一般状况。
稀缺性的最显著特征是涉及取舍。除非克鲁索找到别的食物来源(比如制作一些工具去捕鱼),他要确定自己不能太快地吃光椰子,当然更不能为了寻开心而烧掉椰子树。如果他决定用一些石头来盖个掩蔽所,那么就不能再用这些石头来打火。即使藤条的数量看上去是无限的,是否能砍一些下来编成渔网呢?克鲁索还得深思熟虑一番,因为割取大量藤条需要走进丛林深处,费时良多。
正如这些例子所显示的,一旦计划涉及石头、藤条、椰子等稀缺物,克鲁索必须全面彻底地考虑行动的后果。因为行动将减损他在未来达到目的的能力,所以事后克鲁索可能会因不如意的影响而后悔。能帮助人达到目的,并且数量多多益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物品;相反,像地心引力与氧气等背景状况,(通常)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物品。因为克鲁索的行动不会减少它们对完成目标的帮助。克鲁索不用担心奔跑太快会“耗尽全部氧气”。当他不假思索地用长棍子敲落椰子时,所依赖的地心引力也不涉及取舍。更进一步说,仅拥有“更多的氧气”或“更多的重力”,克鲁索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尽管氧气与地心引力对于维持生命至关重要,但克鲁索却不需要经济地使用它们,因此它们不被认为是经济物品。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要让一样东西(object)成为物品(good),必须有人对它的计划与使用。本质上,热带小岛上的椰子不会因为自身的物理特性而成为物品,而是依赖于3个条件:
(1)它能填饱肚子;
(2)克鲁索希望能填饱肚子;
(3)克鲁索知道条件(1)。
如果克鲁索不知道椰子可食用,那么他就不可能认为椰子是物品。另举一例,小岛上的某些植物很可能会有药用属性。但是,如果克鲁索对此一无所知,那么这些植物将不可能获得经济物品的地位。
消费品与生产品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物品,接下来,可以开始给物品分类了。一方面,克鲁索认识到,有一些稀缺的物体可以直接帮助达到目的。例如,小溪里的流水可以直接止渴,椰子可以直接果腹,经济学家称之为消费品。
另一方面,有些确实很有用的物体,并且对于克鲁索达到目的多多益善,所以它们是物品,但它们并不直接有用,而是间接有用的——它们能帮助克鲁索获得更多的消费品。例如,一个长棍子本身并没有用,如果它是岛上唯一的物体,克鲁索根本就不会认为它是物品。但是因为树上挂着很多椰子,其中一些是克鲁索够不到的。突然,这根棍子间接地有了价值。现在克鲁索认为棍子也是物品,尽管不能吃,但却可以间接地帮助他达到目的。经济学家把类似棍子这样的物体称为生产品,或者生产要素、生产资料。
对于一般物品来说,消费品与生产品的区分在于行动者的意识。举例来说,如果绿巨人被冲上克鲁索的小岛,且正为后背肩胛骨中间的瘙痒而烦恼,也许他会觉得用棍子挠痒很棒。那么,同样的一根木棍对于绿巨人也可以成为消费品。
土地、劳动力与资本品
在生产品范畴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由大自然赐予的生产品通常称为土地与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某种程度上的永久性物体,如流动的小溪、一棵能够不断结出椰子的椰子树等。但也同样包括可耗尽资源,如一小堆锡矿——克鲁索可以用来做成锅和鱼钩。
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用途最多的生产品,是克鲁索自己的劳动力。这种持续的生产服务由克鲁索自己的身体来提供。如果只考虑经济学原理的逻辑,我们可以合情合理地把劳动力与其他(保养得当后)能持续不断提供服务的自然资源归为一类。不过,经济学家们向来给予劳动力特殊的地位。因为劳动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每一个生产过程都必不可少的生产品。当克鲁索把体力劳动用于满足间接的目的时,他是在从事劳动生产。另一方面,如果他运用自己的双手、大脑等等来获得直接的满足,经济学家称之为休闲。为了达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目标,克鲁索将在劳动与休闲之间分配自己的“身体力量”。一贯以来,经济学家用劳动的负效用来强调这一事实,即休闲是人的直接享受。只有当通过劳动能间接地达到更重要的目的时,人们才原意牺牲休闲来进行劳动。
最后要谈的是资本品。资本品是由人创造的生产要素。任何一件资本品都是由至少一件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结合生产出的。多数资本品的生产也要借助于其他已有的资本品。在小岛上,克鲁索花费劳动力用藤条编织的渔网,费力用石头、树枝、泥土、树叶等建造的掩蔽所等,都是典型的资本品。
收入、储蓄与投资
现在,我们知道克鲁索可以把他的小世界里的稀缺物体分类如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品和消费品(包括休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是时间流,以及克鲁索理解到他现在的行动如何影响未来幸福。更具体地说,如果克鲁索选择在今天储蓄和投资,就能增加未来的收入。
收入是人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新增消费品与服务的产出。如果人的消费量少于其全部收入,即产生储蓄,所谓“量入而出”。当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未来的收入,而不用于生产当前消费时,即产生投资。我们将在第10课详细讨论在使用货币流通的当代市场经济中收入、储蓄、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在简单阐述一下,即使在简单的克鲁索经济里,也能找到与之对应的高级概念。
用数值举例是最容易解释的。在下面的例子中,用简单的数字和具体的场景描述,来让你清晰地思考克鲁索面临的各种取舍。假设赤手空拳的克鲁索能找到一棵合适的椰子树,爬上树并摘下一个椰子需要1小时。他每天工作10小时,剩下的时间用于休闲(包括睡眠)。那就意味着,他的原始劳动力每天可以从岛上的自然资源中收获10个椰子。幸运的是,这些椰子足够克鲁索每天补充营养和维持健康。但是,每天工作10小时、周末无休可不是什么理想的生活方式。不仅日程紧张,而且处于无隔宿之粮的脆弱生存状态,克鲁索一旦生病或者受伤,就很容易死去。
可以有解决方案,克鲁索机智灵活并训练有素。他意识到,可以通过储蓄与投资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他仔细地评估了自己在岛上的状态,决定每天储蓄20%的收入。换句话说,克鲁索继续日复一日地每天工作10小时,获取(收入)10个椰子,但只吃掉(消费)8个椰子,这样他就可以从每天的收入里省出(储蓄)2个椰子。
照这样降低标准生活25天后,克鲁索已积累了50个椰子的库存。但他发现,一旦椰子从树上摘下来超过5天,味道就会变坏。因此,他停止继续储蓄椰子,恢复成之前每天吃10个椰子的消费量。自此之后,克鲁索的日常生活走上正轨,他每天采摘10个椰子,放在椰子堆的一边,并吃掉另外一边最早摘下的10个椰子。这样轮流循环,克鲁索仍旧每天吃掉10个口味还不错的椰子。并且拥有另外50个椰子的储备,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一旦克鲁索染上热带疾病,病倒不能工作,他可以把配额减半,半饥半饱地支撑10天。正因为克鲁索努力工作,并且愿意储蓄实在的劳动成果,他极大地改进了自己的物质生活状态。克鲁索不再挣扎于饥饿的边缘,现在,他有了10天的缓冲期。
储蓄与积累消费品的这些简单行动无疑是非常有用的,但克鲁索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他审视一下自己能支配的物质材料,开始准备投资自己的储蓄,以进行一项大范围的冒险。他期望这将能永久地提升自己未来的每日收入。克鲁索决定依靠那堆储蓄的50个椰子,暂停两天,不再爬树摘椰子增加库存。
不过,我们的英雄可没有度过那看似非常有必要的假期!相反,第一天,克鲁索花费10小时漫游全岛,收集长短适中、粗细均匀的树枝。这一工作进展缓慢,因为当克鲁索发现一根合适的树枝时,他必须用锋利的岩石去切割树干的连接处,以保证完整地折断树枝,不至于弄坏。当天,他吃掉了10个椰子,库存剩下40个椰子。尽管克鲁索工作了一整天,可并没有收获椰子;相反,他只搜集了一批坚固的长树枝,而这些树枝是从树上的原始状态加工而来的。
第二天,克鲁索又花费5小时进一步修整树枝,然后花费2小时切断一些藤条,并带回营地。在第二个工作日的最后3小时里,克鲁索把树枝铺在地上,头尾相接,并留出相当长的一段互相重叠,然后用藤条把树枝紧紧地绑在一起。第二天结束时,克鲁索的库存减至30个椰子。但是除了储蓄的减少,克鲁索获得了新的资本品——一根又长又结实的杆子。
接下来的一天,克鲁索带着这件资本品外出挥舞。他心满意足地发现,自己的劳动力在新造的资本品的帮助下,可以在短短的1小时里敲下5个椰子。这极大地促进了他的生产率。现在,克鲁索认定自己工作得太多了。现在,他不用再每天工作10小时搜集食物,只需花费4小时敲击椰子,就能获得20个椰子的收入,这比他用双手“赚”得要多两倍。为了补充消耗掉的库存,恢复保证新鲜食用的最大数量,克鲁索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继续储蓄部分新收入,直到库存增加到100个。这样他又可以满配额生存5天,不过现在的“满配额”意味着每天20个椰子。在新的均衡状态下,克鲁索每天花4个小时敲落20个椰子,并添加进库存,同一天,他吃掉库存里最早摘下的20个椰子。
显然,克鲁索的现况已大大改善。以前,他必须每天高强度辛勤工作10小时。一天到晚费劲爬上爬下,结果每天也就享用10个椰子。但当他明智地投资并建造一件资本品后,克鲁索发现在杆子的帮助下,每天只需工作4小时就能敲落20个椰子。这可比徒手爬树摘椰子轻松多了。而且,每天能享用的椰子数量也比之前多1倍。坦率地说,基本上这已是他愿意吃的极限了。
另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如果克鲁索想永久地保持这种新的高标准生活,那么他不能完全享用每天20小时的休闲。克鲁索除了每天花费4小时劳动搜集新椰子以外,必须另外花时间维护他的杆子。假设杆子在使用一周后,树枝部件会扭曲脱节,并且两端的树枝都磨损严重。那就意味着,克鲁索在使用新杆子7天后,必须花一些时间替换两头的树枝,同时用新的藤条从头到尾重新捆绑。
现在,如果克鲁索每天只最低限度地工作4小时搜集椰子,那么他只能这样得过且过、懒散地过上7天。在第8天早上,克鲁索将发现自己的杆子不能用了。然后,那天他必须花费(假设)7小时搜集新藤条与2根新树枝,并且重新捆绑制作新杆子。那天,克鲁索不仅要额外工作那么多小时,因为不能收获新椰子,还必须消耗一些库存。
为了避免这种剧烈动荡的日程安排——前7天轻松工作并获取大量椰子,但第8天紧张工作却不能收获椰子——克鲁索可以将生活安排得更平顺。在新的均衡状态里,每一天他依然花费4小时敲落20个椰子添加进库存,并吃掉100个库存里最早的20个,然后,他另外花费1小时来保养资本品。这样7天之后,克鲁索将总共花费7小时的劳动力,用于修复杆子使用一周后的磨损。
现在,我们用经济学术语,回顾一下克鲁索的成就。首先,通过减少每天的消费量——降低生活水平,储蓄椰子以建立一个贮藏室,从而能提防未来突发的收入中断。不仅如此,克鲁索还投资了自己的资源,创造了一件资本品——杆子,并显著地提高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当杆子完工后,克鲁索每天只消费净收入,因为他投资了总收入一部分,正好能够弥补资本品的折旧。
物品按单位估价
经济理论史上最重大的一个突破,是认识到人们评估物品的价值,不是按照物品的整个类别,而是按照物品的单位来进行。用经济术语来说,人们对物品的估价基于边际效用。
“钻石与水的悖论”是对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最经典的阐述。乍看起来,水的价格低得难以置信——餐馆甚至免费提供;而钻石的价格却极高,不信你问服务员要一杯钻石试试。如果经济学家们认为,物品的价值最终涉及满足人的主观目的,那么钻石怎么可能比水更有价值呢?毕竟,如果你因缺水而渴死,那就什么目的都无法满足了。
19世纪70年代早期,3位经济学家各自独立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要想正确解释物品的价格,必须进入人的思想以了解人的目的。但是,当人在真实世界中实际选择时,取舍从不涉及“全部的水”与“全部的钻石”。如果非要在这两者中选择,那么理所当然人应该选择水。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水的供给极其丰富,以至于任一加仑的水,价格低得无足轻重;相反,钻石的数量却极其有限,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颗钻石的价格都非常高。经济学家会说,钻石比水更稀缺。
在鲁滨孙·克鲁索的世界里,物品按单位估价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举个例子,假设一天晚上克鲁索睡着了,因为粗心而没有熄灭篝火。风吹着火苗,不巧烧着了克鲁索用藤条、树枝与树叶建成的简陋掩蔽所。当克鲁索惊醒时,整座小屋都在燃烧。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在小屋坍塌之前逃出去。而此刻,时间仅够拿一样东西。小屋里有一个新鲜的椰子和他遭遇海难时随身戴的一块手表,克鲁索应该带哪一样逃出去?
粗率的想法是,“如果避免饥饿的目的比保留对于文明世界的无用回忆更重要,那么克鲁索应该带椰子出去。”
但这个答案是错的。克鲁索是饥饿还是饱足,那一个椰子无关紧要。实际上,在远离火堆的地方,克鲁索仍然库存了99个椰子。所以,最糟的情况是,某一天,也不一定非得第二天,克鲁索将不得不只吃19个椰子,仅比平常少吃一个。事实上,克鲁索只需某天加班12分钟,敲下21个椰子,就能弥补在大火中损失的那一个。一般性的原理是,克鲁索的估价基于单位比较。当他对比1个椰子和1块手表的价值时,他要考虑的是1个单位对实现自己目的的影响。尽管100个椰子确实比100块手表重要,但与克鲁索无关,因为那不是他逃出着火的小屋时面临的问题。此时,他要决定的是,是否1个椰子比1块手表重要。如前所述,损失1个椰子的影响微乎其微,仅仅意味着日后少吃一点点,或多加一会班。经济学家会说,“在边际上,损失1个椰子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克鲁索为了感情因素而选择手表是合情合理的。
总结:克鲁索一个人可以做些什么
最后,我们能够解释克鲁索实际上是如何行事的。
简单地说,克鲁索所做的决定是为了达到自己最重要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克鲁索的行动是为了满足排序最高的偏好。有些经济学家会说,克鲁索是为了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
特别强调一点:当克鲁索做出选择时,他不能仅仅考虑自己主观意识上的收益,而且也必须考虑成本。一项决定的成本,就是因这一决定所放弃的其他目的中,最为重要的那个目的的价值。经济学家为了解释清楚这一概念,通常使用一个更长的名词——机会成本,它被定义为主体为了某项选择,而不得不放弃的次优选择带给他的价值。
克鲁索的日常决策面临着取舍问题,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解释了取舍的本质。唯有正确认识到选择间的联系,我们才能理解克鲁索实际做的决定。例如,让我们重新考虑克鲁索逃出着火的小屋前的行动。我们说过,他面临着选择——拿椰子还是拿手表。但实际上,我们作弊了,我们直接向前快进到了真正做取舍的时刻。在现实里,克鲁索的选项可能有很多。除了拿椰子和拿表之外,他还可以决定用力猛打自己两个耳光,或者拿起椰子掷向燃烧的屋顶。实际上,我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克鲁索会首先逃离小屋。当然,他也完全可以选择冷静地吃起椰子,直到被烟熏晕。
当讨论在克鲁索愚蠢地让自己的小屋着火后所采取的行动时,我们不必费神去考虑上述那些荒谬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克鲁索最重要的首要目标是逃出小屋以保命。我们假定他会视自我保全为最重要的结果,远远超过像“多睡几分钟”等其他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知道他随后面临的选择是逃跑前先拿一样东西。我们不用自找麻烦地去比较救出手表的益处与不能打自己两耳光的成本,那显然不能准确描述行动的真正成本。因为据推测,“打自己耳光的乐趣”在克鲁索的偏好中排序不高。
与此相反,为了理解克鲁索真正面对的抉择,我们必须判断因决定拿手表而被迫牺牲掉的次优选择是什么。在我们的故事里,假定次优选择是拿椰子。经济学家会这样解释克鲁索的行为:克鲁索认为拥有手表的收益多于损失1个椰子的成本。他们实际上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说:拥有1块手表和99个椰子,比拥有100个椰子但没有手表,能达到更重要的目标。
克鲁索所做的其他决定可能更复杂,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克鲁索的选择一定是收益超过成本的。例如,某天,克鲁索决定工作5小时去搜集更多的藤条,那一定是因为他认为收益超过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最终收益是在未来能消费更多椰子所带来的额外满足。记住,他要靠藤条来维持杆子的可用性,才能继续敲落椰子。成本是克鲁索因此所放弃的目的中,最重要的那个目的的价值。假设在克鲁索出发去割藤条的路上,发现地上有一堆切割完好的藤条——古怪的老天爷放闪电击落的。果真如此的话,恐怕克鲁索就会决定享用那额外1小时的休闲了。这就说明,最初他决定花1小时割藤条的成本,是在那天享受19小时的休闲之外,再额外享受1小时所带来的价值。
本课的最后一个要点是,克鲁索的一切行动都是由预期引导的。预期是指他对未来的预测。当克鲁索做任何一个决定时,他选择的是自己预期收益超过成本的结果。他很可能会犯错误。例如,为了建造木筏,克鲁索可能会花费几周的时间搜集树枝和其他材料。他认为自己可以靠木筏逃离到公海,希望能在那里被救走。这一丝逃生机会的收益对于克鲁索更为重要,所以他宁愿放弃休闲时间来建造木筏。然而,经过多次尝试后,克鲁索懊悔地发现,光靠木筏是无法逃离小岛的。很不幸,岛上缺乏制作一面大帆需要的材料。他极其后悔自己白费了工夫,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准确地说,完全是在浪费休闲。
尽管克鲁索犯了错误,我们经济学家仍然可以这样解释他最初的选择——克鲁索认为逃到公海的收益大于多点休闲时间的成本。虽然这一取舍并不符合现实,但克鲁索认为结果可以实现。最终引导他行动的,是他自己的信念和偏好。
小结
·通过研究仅由1个人组成的假想“经济”,我们能学到许多基础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我们在简化的场景里掌握学习方法后,可以应用到更复杂(更真实)的多人场景中。
·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是把时间与其他资源投入到现在还是未来。通过储蓄与投资,人们牺牲当前的满足,却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满足。
·经济学家说,只要主观收益超过成本,人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忙于一项行动。
术语
经济地使用:因为资源稀缺并仅能满足数量有限的目的与偏好,所以谨慎使用资源的行动。
消费品与服务:能直接满足人的偏好的稀缺物体与服务。
生产品/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可用于生产消费品和服务,因而间接满足偏好的稀缺物体或服务。
土地/自然资源:大自然赐予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人的身体对生产过程作出的贡献。
休闲:人不去从事劳动,而是用自己的身体和时间来直接满足偏好,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消费品。
劳动的负效用:经济学家的术语,用来描述人更愿意休闲而不是劳动的事实。人之所以会去劳动是为了获得间接的回报。
资本品:人创造的、不能直接由大自然赐予的生产品。
收入:人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新增消费品与服务的产出。
储蓄:人的消费量少于其全部收入,“量入而出”。
投资:把资源转投到那些能提高未来预期收入的项目中。
生产率:一件生产要素在一段时期内的产量,通常特指劳动力。
均衡:当所有的动荡与变化都平息后得到的稳定状态。
折旧:资本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磨损或耗尽。
边际效用:经济学术语,指一个新增单位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主观满足。
收益:由一项行动方案带来的主观满足。
(机会)成本:因为一项行动所舍弃的次优收益。
预期:人对未来的预测,其中包含着人对“世界运作的方式”的理解,并以此来引导当前的行动。
思考题
1.经济学是否假设人的行动是脱离社会的?
2.我们说克鲁索用自己的“思维力量”来创造物品,这是什么意思?
3.休闲是否可能比工作更辛苦?
4.克鲁索为什么要担心资本品的折旧?
5.预期如何影响人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