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丛书:严复群学及军事政治思想研究
- 王宪明
- 4780字
- 2021-03-27 14:11:51
二、海军重建计划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天津首当其冲,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水师学堂尽毁于八国联军之手,严复仓皇南下上海,结束了二十年的北洋水师学堂教学生涯。严复此后生活上颠沛流离,备尝辛苦,但有两件大事却从未停下,一是翻译西书以输入学理,一是关注军事和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
严复早期有关海军和国防建设的相关言论很多是针对当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有感而发,很少有机会从更高的层面来做正面的顶层规划设计。但是,随着晚清新政的展开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严复的意见开始受到当局一些高层官员的重视。在此情况下,严复开始较为全面系统地思考有关中国海军重建的整体规划问题。
1904—1905年,俄、日为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而发生战争,素以欧洲强国著称的俄国,却出人意料地败在日本手中,其远东舰队全军覆没。严复为此而写下了《原败》一文,分析俄国海军战败的原因,认为俄国奸臣当道,为发国难财不惜对外发动战争,而在备战和战争期间,相关大臣“侵蚀公帑,贪冒不忠”,不顾前线将士的死活,以种种借口,把高价征来送往前线的军用罐头、药品、被服、烟酒等中途低价变卖自肥,西伯利亚铁路因军兴而加添车辆运输,负责的官员“皆以致富,闻所侵吞者,不下数百万罗卜”。而“海陆军员缺,欲得之者,非贿不行,学术、资格、劳积皆不问”,因此,海陆军官“多愚劣稚呆,于驾海行军,几无所晓。问其何能,但饮佛企酒、吸雪茄烟足矣!”而这样的腐败现象竟然得到俄国皇族的支持和纵容。严复由此感慨:“从来内政腐败,军声未有克扬于外者也。”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今夫俄之败者,非日本之能败也,其十七八皆俄自败之。若鲁巴金,知名而有阅历之将也,其终归堕绩,至求瓦全而不得者,盖内困于谗人,而外穷于将士之不用命也”,俄海军将领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军纪败坏,“媢嫉也,交讧也,不两下也。无事则饮博淫凶,遇战则瞀乱而不相救。如是而驭疾视不欲战之兵,又安得以不败乎!”在这里,严复表面上似乎是在谈论俄国海军在日俄之战中全军覆没的原因,实际上,他心里思考的则是中国海军和中国国防建设的问题,希望中国统治者能够从俄国之败中吸取教训。
在翻译孟德斯鸠《法意》的过程中,严复写下三段按语,反映了他对甲午前后中国海军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及应对之策。
这三段按语的核心之一,是强调“海权”“关于国之盛衰强弱者至重”,为古今强国所必需,只有“擅海权”,才能成为“天下之强国”。相较而言,中国历代统治者“拥一统无外之规,常置海权于度外”。由于自动放弃海权,致使近代中国在与列强遭遇之时,屡屡败北,“自与各国相见以来,失败原因,莫不坐此”。他指出:
以岛民而擅海权者,未有不为天下之强国也。盖其国以四海为天设之险,不独不易受侵也,且不受邻国交攻之影响。且既为岛国,而所居在寒带以外者,其土地未有不腴。此所以泰西英伦,其国不被外患者,至于今几及千载。而日本虽以元代之强,不能克也。盎格鲁之民族,西殖于米利坚,东蕃于澳大利亚。是二土者,虽皆大陆,顾其中本种原人,皆榛狉至弱不足自存之众。此其族之所以日益盛大,而其民所享自由,常较他种优厚者,亦此故也。
又说:
往读美人马翰所著《海权论》诸书,其言海权,所关于国之盛衰强弱者至重。古今未有能奋海权而其国不强大者,古希腊罗马,皆海国也。希腊用蕞尔国,而能与强大波斯抗者以此。韩尼泊引加达支之师,道斯巴尼亚,绕长白山左转而入罗马,势如破竹矣,卒不能制罗马死命者,坐罗马有海军,而韩尼泊无之耳。至于后世,拿破仑竭十余年之力以图英,顾事不成,终为所困,亦以舟师先为英人所覆故也。中间若荷兰,若波陀牙(即葡萄牙——引者),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引者),方其递为强国,狎主齐盟,皆当海权极盛之时代。最后甲辰(1904年——引者)日俄之战,其始也,以海军鸣,盖旅顺三铁甲毁于鱼雷,而日本已操必胜之算。乙巳(1905年——引者)五月,波罗的海旅告熸,而俄国乞和之使出矣。此实证诸历史可谓不遁之符者已!吾国开辟以来,国家拥一统无外之规,常置海权于度外,至于今其敝见矣!自与各国相见以来,失败原因,莫不坐此。顾议者梦梦,尚持弃海从陆之谈。嗟呼!使弃海而从陆,则中国终古为雌。将以建国威,销敌萌,与外人争一旦之命者,可决然断其无此事也!
严复这三段按语的核心之二,是以法治军。他说:“今者事事方为更始,而法典居其最要。”而“军旅之法,有最重者焉,曰毋违令。上有所令,其是非然否,利钝短长,皆非其下所得以拟议者也。赴汤蹈火,笃奉信行,无稍出入而已。不如是者,虽有至练之兵,极勇之将,不可用也。故司令之权至重,而其责亦至殷”。他从反思甲午战争中国海军失败和日俄战争中水师提督萨镇冰手下舰长不从军令的实例,而慨叹“平生尝叹吾国人,上下行事,不离两途:一曰短命,一曰绝嗣。短命者,利一日之私,不为己后日地也;绝嗣者,苟一时之安,不为后人计也。方李(指津海关道李兴锐——引者)之议威海案也,亦迎合京外痛恶李文忠之意向耳。而孰知从此中国军中将令有不复行之忧。呜呼!法之不可自相矛盾如此”。
严复认为,“国之大患,莫甚于无与为全局之画,与无与为长久之计也”。自有洋务运动以来,虽然所行新政不少,但多系枝节为之,无关全局,无关痛痒,因此,中国要建设海军,必先有一全盘规划,方不至重蹈覆辙。这一思想在他于1908年代直隶总督杨士骧草拟《筹办海军奏稿》中得到集中反映。
《奏稿》首先指出,世界各国因具体地理形势不同,而“有海国,有陆国,有海陆并控之国。海国如英吉利,陆国如俄罗斯,海陆并控如德、法、美利坚”。中国以地理形势属于海陆兼控之国,应高瞻远瞩,确立海权,以收其利。中国“欲立基础,必取新图”。而规复海军,“在今日有必不可缓者六,有虽知其难而不可不勉为其难者四”。
其一,“必有海权,乃安国势”。严复指出,中国海岸线长达一万两千多里,而中国海军“所有者不过四、五艘快艇;至于运练各船,总计亦不过十余艘,尚皆旧式。此以平时巡缉尚且不敷,矧在战时,实同无具”。而环顾周边,日本在战胜俄国之后,“更添造一万九千吨以上之巨舰,佳兵如此,微意可知。他日或以航路,或以渔业,或以边界之纷争,或以运私之;殖民传教,骄气阴谋。我若一无所操持,在在必为其鱼肉”。而“欧美诸国,德皇锐意海军,每饭不忘;俄虽覆败,规复在指顾之间,虽以此重负国债,所不恤也。英之海权旧矣,顾以领土之多,惟恐有失。其国中既日为造船之储备,而又深交法国,以为联合之资。美则孟禄主义早已变迁,长驾远驭,必为太平洋之主人而后已。”从这种局势来看,“必有海权,乃安国势”,重建海军,“必不可缓”。
其二,“将修内政,先固外封”。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在鸦片战争之后,陆续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些不平等的条款、章程使中国失去了更多的权益。西方国家以通商、保商、保教为由,肆意压迫清廷各地方政府屈服,致使内政难修平和。“凡其浅水军舰,随时皆有直达腹地之忧,而地方官吏始棘手矣。或交涉稍有枝节,或萑符稍见鸱张,动且鼓轮而来,装炮悬旗,肆行恫吓。国威因之不振,法令且以不行;民轻其上,固亦其所”。由此,清政府没有独立的行政权,政令很难推行下去。因此,只有先进行海军的重建,收回被西方国家窃夺的各项不平等特权,才能进行内政的改革。
其三,“欲求公道,必建强权”。严复认为,当今已进入到强权竞争的时代,各国在经济利益方面的竞争,是靠各国“武备的刻意励精”。各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必以海陆军备定其级次者”。国家强弱,最终是以实力为基础。“盖惟如是,而后均势平权,列为友邦,而公道以出”。中国“则亟宜乘时于整顿陆军之后,缮治海军,以副其实”。
其四,“消内患,弥外忧”。严复认为保国之道,要“为之通”“求其治”。中国当时由于会匪游勇的存在,阻碍着商品货物的流通,这是中国的内部不善治之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又牵涉到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因为会匪游勇的武器装备购自外洋,“此不独内患潜滋之可虑也,且恐外人以为口实”。因此,要彻底解决会匪这一社会问题,必先断绝会匪的武器供应渠道,“必于外海内河为之梭巡严密,此非多置巡洋快船及浅水炮舰又不为功”。这就是“消内乱,即所以弥外忧”。
其五,“嘉谋及远,翕附侨黎”。东南亚国家中有大量的华人华侨,他们对祖国的发展、前途命运尤为关切。“夫爱国亲种之心,人所同有,是以喁喁内向,日祷祖国之强盛”。远在海外的侨民希望中国海军的强大,清政府应该尽到保护侨民的职责,“所惜现有之舟寥寥无几,若不更添新舰,恐上之不足以壮国威,下之亦不足以连众志”。要筹划新海军,这是壮国威、联众志的嘉谋。
其六,“振声威,资联合”。20世纪之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帝国主义列强相互攻伐,严复将之形容为“春秋战国之真形,而又变本加厉”。在此世局之下,各国竞争,因此“纵横捭阖之风复见于今日”。欧洲国家为各自的利益,处于或联合或竞争的态势,日、美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样与其他国家建立联合战线。中国在此世界格局之中,必与其他国家建立联合战线,“然而合非徒合而已,比其兵力足恃,彼能角而我能犄;不然,则降处保护之国,而流弊无穷。然则即为联合之谋,亦非大修武备不可,且非大修海军之武备不可”。唯其如此,才能不被他国所轻视,才能振国威,易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
以上六方面是严复对筹划重建海军的必要性的认识。但严复认为,要真正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必须解决四大难题。
其一,培养海军人才。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所培养的人才,经过中法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几乎损失殆尽。两役之后,少数遗留之人,今日人将老矣。虽有其他学堂培养的人才,但于今日散之四方,改就他业。“是故一言筹办海军,则人才实为缺乏”。为此,严复提出两方面的建议:要重视以往海军学堂培养的人才和既存的海军学堂培养的人才,对这些学生要加强登船作战的实习训练;要根据造船、购舰的数量来招募训练舰兵炮勇。这样筹划新海军人才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其二,建设军港根据地。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旅顺、威海卫的海军基地尽毁。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在渤海周围建立海港、根据地十分其难。“惟是海军乃根本要图,非是殆不可立国,正不宜以近港难求之故,遂置其事而不图”。在北方建设海军军港不易,但南方沿海各省却有许多地方可作为海军的良港,“如三都、如南北关、如象山,乃至招宝、舟山等处,几于随地皆可取资”。在东南沿海修建军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可“远扼欧美,近控台澎,而为东洋之险要”。虽然距京津较远,但战舰航速较快,一日即可到达辽海。军港虽难,但仍有解决的办法。
其三,善于规划经办。海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才之培养、军舰之建造、军港之修建,须经数十年、靡费数千万不可。因此,“此皆大事,必预熟筹”。严复特别强调,海军建设不但要重视武器装备,更要重视精神的培养,如果“有形势而乏精神,将糜巨款而同无用。此臣于海军所以虽深知其必不能已而又临事而惧者也”。朝廷既然要振兴海军,就要逐步实行筹建计划,切不可半道而废。
其四,善筹海军军费。中国海岸线绵长,“以理势论,诚不可无海军”。但筹建海军,又需庞大的财政支出。清政府因对外赔款、推行各项新政所需经费已经是捉襟见肘,“仰屋兴嗟,半筹莫展,此真智勇两困之秋也。夫当饷源弩末之时,而臣狂愚,敢于妄言海军大计者,亦自有说。盖臣之言兴建海军,非以顿也,而其事在渐;臣之言筹费,非以独也,而其力在分。假如今者预计需一万万之费,而持之十年,则每年仅千万矣。以千万之费而分之二十余省,则省各百十万金而已”。严复给清廷筹办海军经费开出的药方就是各省逐年分摊。他甚至提出,筹国家财政,即举债贷款亦可。筹一家之财与筹一国之财政不同,因国家“手握牢盆,有人民焉,有土地焉,顾能生利养民否耳,而尤重者在有意御侮而禁人之侵夺;苟为生利御侮计者,虽举债不必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