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表现自我——抓住上司的眼球(1)

有人说,人生的得失,关键在于机遇的得失。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一味只知道埋头苦干的未必就可以春风得意,功成名就。然而,没有谁会甘心一生庸庸碌碌,默默无闻,没有谁不期盼自己轰轰烈烈,甚至流芳千古。所以,如果你想抓住机遇,就要学会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到职场竞争当中。

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英国一家报纸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一是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自己欣赏的艺术家;

二是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三是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四是千辛万苦手术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医生。

不难看出,人们只有在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时才是最快乐的。被逼迫去做一件事情往往得不到最佳的结果,而自愿去做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即使条件不如愿,也能尽最大的努力。

所以,永远不要把“要我做”什么作为职业发展的前提。要想获得高绩效,就必须要学会“我要做”。不管面对的事情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都要从心里产生一种自己要去做的喜爱之情,这样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当把每一件事情都作为“我要做”的事情时,我们每个人就会充分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出自己的最大潜能,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也就是说,“要我做”其实还是在做别人的事情,但是“我要做”却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每个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会有全面的责任感,而责任感在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场上也是如此。“要我做”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职场上的好员工,但这绝不是优秀员工的标准。优秀的员工能积极主动,找到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想要做好的事情。

每个人初去企业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的,如果一直本着“要我做”的态度,那么一辈子可能就在这个基础上做着老板交代的事情了。要想进步更快,我们在完成基本的任务的同时,也要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兴趣,培养自身能力,以获得前进。

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信件。当时,她的工作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和其他从事相类似工作的人大致相同。

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打印出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她把打好的纸张交给拿破仑·希尔时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的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他可以看得出来,这件事给助手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回到办公室来,学习一些额外的东西,而这样做是没有报酬的。

她开始把作为拿破仑·希尔的帮手作为自己的目标。于是,她开始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来。她已经研究过拿破仑·希尔的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写的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补秘书的空缺时,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位小姐。

不仅如此,这位年轻小姐高效的办事效率也逐渐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有很多人为她提供更好的职位请她担任。她的薪水也多次得到提高,现在已达到了她当初作为普通速记员时薪水的4倍。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

这件事告诉我们,要在工作中出人头地,就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把“要我做”的思维转换为“我要做”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做每一件事情。要知道,当一个机遇出现的时候,是不会等着你去慢慢学习胜任的能力的,都是挑选能够胜任的人来承担。所以,只有平时积极努力,才可能获得不一样的才能。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自觉自愿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意味着你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此时,工作已不再是上司强加给你的负担,而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你开始主动思考怎样的工作才是高效的,怎样做才能够促进公司发展,并且你拒绝懒惰,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还会担心机遇不青睐于你吗?

所以,永远不要把“要我做”当做工作的前提,你必须像优秀员工那样,发扬主动率先的精神,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无论面对的工作多么枯燥乏味,“我要做”的主动精神都会让你取得非凡的业绩。

做人低调,但做事要高调

人人都向往成功,但成功是在低和高之间悬起的一种落差,是在下和上之间树起的一个尺度,而低调做人与高调做事正是这种落差和尺度的哲学定式。

历数古今中外之大成者,大都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典范,这对我们当今社会中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奋斗者来说,不啻为做人做事的法宝。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

低调做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够冷静,才能够务实,这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虽然说做人要低调,但是做事则需要高调。高调做事是一种境界,是做事的尺度。高调做事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志气和潜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品质和层次。高调做事也绝对不等于“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样,其成事必然顺理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弘壮丽。

玛丽亚·艾伦娜是拉丁美洲的一位女销售员。有人总结说,在拉丁美洲,你每看到的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是她销售的;在非洲,你每看到的12台电脑中,便有一台电脑是由她销售的。她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某知名杂志所评选的“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

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还很少见到女工程师的年代,她便在3个星期中,旋风般地穿行于厄瓜多尔、智利、秘鲁和阿根廷。在这些国家,她游说各个政府部门、公司使用她的产品。而在1991年,她仅仅带了一份产品目录和一张地图,就乘飞机到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开始她的非洲冒险。

有人评价说,她是全美国最有价值的员工之一,她的身上洋溢着激情和活力,她不断地挑战那些别人望而却步的艰难任务。她总是对别人说:“如果别人告诉你,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一定要注意,也许这就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正是这种精神,使她成为南美和非洲电脑界当之无愧的女王。

玛丽亚·艾伦娜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敢于直面困境,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能在任何不利的环境中始终充满热情,坚定对生活的信念,那么,他迟早会成功。

苏妲是全球著名软件公司的王牌销售员。2000年,苏妲想要半导体制造商AMD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她和负责技术采购的首席信息官弗雷德联系,可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弗雷德没有回过她一次电话。苏妲不停地给他打电话,最后,弗雷德终于不耐烦了,通过下属明确地告诉苏妲:“死心吧,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

苏妲只好另想办法。她调动起自己的所有资源和关系网,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突破口。最后她发现,AMD的德国分部曾经购买过本公司的产品。这真是一线希望。

苏妲联系到在德国负责这笔生意的销售代表,恳请他帮忙。在苏妲的努力下,这位德国同事找到了AMD在德国的联系人,请他去美国出差时和苏妲见上一面。这次会见,苏妲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促成了她和弗雷德手下一位IT经理的面谈,这位经理随后将苏妲介绍给了弗雷德。

能够将客户的门敲开,只是在成交过程中艰难的第一步。征服客户,使客户愿意掏钱购买,是更为关键的一步。苏妲在和弗雷德见面后,认真地聆听了弗雷德对新软件的要求,并向公司作了详细的汇报,同时和公司的研发部门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她一边电话追踪弗雷德的反应,一边推动公司产品的改进,最终,弗雷德被她打动了。这笔交易,最后的成交额超过了2000万美元。

苏妲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懈,充满希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高调做事的精神。

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不可否认,职场中的成功人士大都能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主动、认真执著的高调精神,他们认为高调做事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首先,在心志上要高调。立身者当志存高远。唯有立下高远的志向,才可能在人生的长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实现理想。

其次,在行动上要高调。如果我们决心已下,那就立即行动,不要找任何借口,不要把事情想象得过于复杂,因为行动会创造奇迹,行动会战胜恐惧,行动会激发潜能。

第三,在思想上要高调。人生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长久的保持才能成功。没有保持的进程,永远也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事,主宰自己。

总之,高调做事,是成功者的行事规则,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洒脱的心态,是雄心与气魄的显现,是一种高姿态的做事风格。当然,高调做事,不是喊着口号、扛着红旗让满世界的人都知道你要做什么,而是指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看得很透彻,能把握其根源和关键,在自己有把握的时候以一种很高、很专业的姿态去做,用激情和热情将其做得圆满、成功。

开会时,不要总坐在后排

在职场中,人们常常要面对的一件事情就是开会,几乎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开着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会议。有的人喜欢开会,有的人厌烦开会;有的人把开会当成工作,有的人把开会当成累赘。但喜欢也罢,厌烦也罢,开会都是职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项活动。

在开会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或者你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那就是“后排现象”。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往后坐,于是,后排人潮如涌,前排少人问津,位置空出一大片。

其实,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首先,中庸之道一直是大多数国人奉行的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锋芒毕露,随大溜最安全。于是,开会时坐“群众中间”就成了最自然的选择。

此外,人们往往认为,坐得靠前,就是想引起别人,尤其是领导的注意。有些人甚至觉得,开会时坐前排,用意在于巴结、奉承领导。为了不让同事误解,许多人开会时也会选择离领导远一些。

还有些人担心,既然前排的位置相对比较重要,那么坐得靠前,就说明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这样难免会招来同事的不满,最终导致自己被这个群体排斥。

然而,很多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却是“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样做,能帮助你搭起一座通往“前排”的桥梁。下面这个故事应该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又是每周一的例会。这天晓东来晚了,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后排的座位自然是没有了,前排也只剩下老板旁边的两个空座。于是,他只好跟正在给大家倒水的服务生说:“给我找把椅子”。此时,会议室已经安静了下来,这句话的声音虽然不大,却被老板听见了。他转过身子,冲晓东挥了挥手:“这边坐。”晓东颇觉尴尬,觉得老板旁边的空座哪是自己这样资历的年轻员工坐的?但是东张西望一番之后,的确无处可坐。眼看会议就要开始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坐到了老板旁边。

之前开会,晓东总是坐在后排的椅子上,那是老板看不到的自由空间,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看报纸、发短信。可这回,他只能挺胸抬头地坐着,装模作样地做笔记。而且,老板不能一直讲话,他时不时地也得征求一下员工的意见。于是,作为离老板最近的员工,晓东被询问了数次,就算是再无话可说,也总得说句“是”。就这样,晓东在领导旁边的座位上挨了整整两个小时。

会议一结束,同事小刘就说:“你今天怎么胆大了,坐到老板旁边了?”仔细想想,虽然不能说自己害怕老板,可总觉得见到老板不自在。小刘接茬进攻道:“你要是真不怕,下次开会你还坐到老板旁边。咱俩打个赌,你要是能连着一个月都坐在老板旁边的空座上,我请你吃香辣蟹。”晓东也不甘示弱:“坐就坐,不就是一个座位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周四例会,晓东磨磨蹭蹭,想晚点去,想等别人把老板一边的座位“解决”掉,而老板另一边的座位从来都是部门主任的专座。可没想到,骨干竟然又没有出现,他只好迎着老板碰巧扫视过来的目光坐到了老板旁边的空座上。

离开会时间还有几分钟,老板饶有兴趣地问晓东:“你叫什么来着?”

“我叫晓东,是业务部的。”

老板点头:“你最近做了什么单子?”

“前几天有个省电力局的单子。这几天我正通过他们联系电力学院,我想5月下旬在电力学院搞一个促销,应该会有收获。”

老板听了这话眼睛一亮:“哦?电力局的单子是你做的?不错,接着努力。”这是晓东到公司以来第一次和老板正式谈话,虽然只有两句,但是老板的肯定在他的心里撒进了一片阳光,坐在老板身边也觉得不那么僵硬了。

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里,晓东一次次硬着头皮坐在老板旁边的空座上,老板也在一次次三五句的闲聊中了解了他的业务进展,肯定了他的努力。在一次例会后,老板竟然对他说:“你要是不怕苦的话,去华西分区试试吧。”就这样,晓东升任了华西分区的负责人。

晓东终于明白,叫板老板身边的空座是自我提升的绝佳途径。否则,自己真的可能会一直淹没在众多的员工里,多年不被老板认识,更难得到老板的认可和提拔。

当然,我们不是说老板身边的空座一定是一个成就自我的宝座,但它至少是通往高处和成功的途径之一,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开会时候总是默默无闻的人,因为对座位的选择许多时候是一种心态的选择,也更容易让你的上司认识你。

很多时候,开会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一遇开会便往后坐,发言的时候也默不作声,这样往往给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别人会认为你在逃避,坐后面是为了打发时间,应付会议。久而久之,领导和同事都会对你产生负面评价,影响你今后的工作和升迁。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它只垂青于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所以,我们奉劝那些喜欢“坐后排”的人,不妨试着“往前坐”,把“坐前排”当成生活中的一个规则来实行。

开会时候积极发言,能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无论参加什么样的会议,我们都要给自己勇气,敢于坐到前面去,大胆地展示自我、自信地推销自己。不仅如此,我们还应把会议当成是一种真实的学习,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展现积极的心态,显示上进的自我。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它能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是因为他们自己选择了放弃。如此轻易地舍弃“坐到前排”的权利,岂不让人惋惜?

所以,职场中人一定要有对“前排”的渴望,并想方设法走到前面去,大胆地展示自我、自信地推销自己,让自己离成功更近一步。

敲开上司的门,多与他沟通

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怯于和上司沟通,只是妄加猜测上司的想法。工作的时候,假装自己清楚了上司的要求,结果却往往与上司的要求相差甚远。或者总是在公司中默默无闻,永远没有出头的一天。

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一位成功的CEO在谈到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颇有感触地与在场的职场中人道出了自己的成功秘诀:“在工作中,如果你总是保持沉默,那么99%的人会忽视你的存在。而你的上司,那个决定你职业发展、晋升与否的人更是对你毫无印象。”因此,时刻抓住机会,让上司认识你,进而了解你的才华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部主管莎莎不久前被提升为秘书室主任。其实,当初秘书室主任一职空缺,内定的人选是长得漂亮、气质颇佳的打字员玛丽。莎莎得知之后,没有示弱。虽然莎莎知道自己的外貌不如玛丽,但是自己的策划文案写得非常精彩,常有文章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并且能写一手好字。于是,自信的莎莎手写了一份策划文案递给总经理,并且积极与经理探讨了这个文案。总经理一边翻看莎莎的文案,一边连连称赞她优美的文笔和漂亮的字。最终,为了公司的发展,总经理考虑之后决定提升莎莎,而不是那个虽漂亮但文笔平平的玛丽。

莎莎之所以能够最终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赢得竞争,与她能够主动与上司沟通不无关系。许多职员在和上司交谈时,往往只是紧张地关注上司对自己的态度好坏以及自己下一步应做的反应,根本没有听清上司在说些什么问题。其实,好的职员不仅要理解上司所谈的问题,还要理解他的话包含着怎样的内涵和暗示。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上司的意图,明智地作出反应。

要想得到上司的赏识,做上司的“圈内人”,就要在平时多与上司交往。接触上司的渠道有许多,需要我们积极去创造。要达到与上司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的境界,作为下属,就必须加强与上司的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敢于敲开上司的门,真诚地和他们交流。

初到公司的小王尽管业绩比较突出,可在业务会上,上司很少表扬他,倒是那些业绩平平的同事成了上司心中的新宠。小王几次想跟上司沟通,询问上司对他的看法,可每当想敲上司的办公室门时,又犹豫起来。直到有一天,还没到公司统一发工资的日子,上司却通知他去财务科领工资,他才知道自己被公司解聘了,于是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公司领导听说小王在外偷偷兼职,有吃里扒外之嫌,所以解雇了他。其实小王并没有在外兼职,是他的同事妒忌他业绩出众,打小报告诬陷他的。如果小王能及时跟上司沟通,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小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害怕与上司沟通,更不能认为沟通只是上司对下级,没有下级主动去找上司沟通的。这种偏见贻误了员工主动与上司沟通的机会,结果是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不能自拔,也难以让上司了解到你的真实想法。因此,主动大胆地与上司沟通,征求上司对自己的意见,及时消除上司对自己的误解或者了解上司的真实意图,能够让自己更好地工作。

一般来说,脱离上司,与上司接触少、缺少沟通的大致有以下几种人:

恃才自傲,孤芳自赏,不愿甚至是不屑与上司接触及沟通的人;

只知道埋头苦干、老实正直,害怕与上司接触会引来闲话的“老黄牛”;

沉迷于具体的事务,缺乏与上司接触机会的人和专业水平比较低,没什么机会担当重任的人。

要知道,缺乏与上司沟通,不在上司的视线范围内,就有可能丧失担当重任的机会,给自己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

相反,与上司接触多了,让上司对你的能力和作为有所了解,就更能得到发展的机会。不过,这也需要我们能够尽心尽力,圆满地完成上司交代的事情,为自己的发展前程铺好每一块砖。

当然,在与上司的接触过程中,还要注意照顾同事的情绪。你得到上司的赏识,有些同事心里肯定会不舒服,有些同事甚至会产生妒忌。背后的议论,当面的讥讽,都会像重磅炸弹一样向你射来。这就要求你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气面对这一切,需要你在得到上司赏识的同时,与同事处好关系,得到他们对你的行为的谅解,以减弱各种诽谤和妒忌的能量。